翻到第七頁了
“Test,test,test!”
——Ansel Adams 《The Darkroom》
一個月的小整理
面對幾個過去六頁遇到的問題,針對性的做了幾次實驗-包含不同底片的顯影流程、漂白的濃度調整以及乳劑剝離的界線。另外也找到幾個適合做黑白反轉的材料,最後則是掃描遇到的挑戰。
▍不同底片的顯影流程
在做反轉材料的測試的時候,在統一處理的過程中有發現不同的底片以及乳劑材料對不同的顯影藥性有不同的反應,這似乎取決於藥劑當中的主劑以及加速劑的組成。
這一點在原廠的說明書●中也寫得有些隱晦,大致上給了你一個區間,然而實際上的濃度判斷應該還是要由攝影時的曝光來做決定,顯影提供階調上的判斷。就目前看起來大多數的底片都可以擁有不錯的顯影濃度,但是反差的部分就需要個別針對調整。以自行處理的角度來說,會建議調整時間來符合自己比較適合的反差。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正片要求的反差會相對較高,但這種顯影方式在掃描上會遇到一些小麻煩,這個後續再掃描的挑戰裡面會提一些實際的例子。
▍漂白的濃度調整
為了確認實際的硫酸比例,去買了一支針對硫酸比重的玻璃比重計。以前養海水缸的時候也買過類似的東西,甚至也入手了光學式的比重計,不過硫酸這種東西要用光學式來測量感覺就有點危險了。實際的測試之後發現按照說明書●裡頭調出來的硫酸比重其實遠遠低於電瓶裏頭的硫酸比重,但這也可能來自電瓶的硫酸比重會受到蓄電量還原以及電極版的影響。
這裡要算一下化學當量,一般建議的電瓶稀硫酸比重大約在1.26(不過這並不是絕對值)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的電瓶補充液其實都只是離子交換液(說起來就是純水加上一些電解成分)所以實際要自己調配還是建議要用硫酸來配比。
然而硫酸其實也有不同的比例,在原廠說明書●中有提到一段:
“If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cannot be obtained use dilute acid. This can be a 10% solution. If 10% sulphuric acid is used add 100ml to 400ml of water to make the part B bleach solution.“
如果沒辦法取得濃硫酸(一般定義為98%以上),則可以使用10%的稀硫酸版本來替代。漂白中的B劑量比例為400毫升的水搭配100毫升的稀硫酸。
——ILFORD《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
然而雖然你可以在網拍上找到賣稀硫酸(電池電解液)有幾個小問題
☆你其不知道他賣的是補充液(無硫酸成分)又或著是有稀硫酸成分的版本
☆稀硫酸的比例與比重定義不同
在很多定義當中工業級70%的濃硫酸也會被稱之為稀硫酸,依照密度來判斷1.83g/cm3為濃硫酸的定義,而稀硫酸的比重應該為1.07g/cm3,這裡就可以輾轉來一道國中的基礎化學單位考題,但實在很燒腦。但實務上調配的時候你的確也得轉換原廠說明書中所用的「容積」配比,要轉換為「重量」配法會比較容易。這裡提供一下總結的方法
原廠的指示為“for solution B add 10ml of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to 490ml water“
▍稀硫酸的調配方式
10毫升的濃硫酸換算比重為18.4公克,因此我會建議在電子秤上放置量杯歸零後,加入490克的水,再歸零後,依序加入硫酸直到顯示18.4公克為止。一定要先加水再滴入硫酸,而且容器不可以手持。必須放在穩定的平台,避免升溫導致燙傷或灑出。
調這個東西真的是我暗房生涯中最擔心受怕的東西
(✘Д✘๑ )
▍稀硫酸的比例調整
在幾次的實驗當中,由於一直懷疑是漂白這一道導致乳劑弱化,所以配置了原廠組A+B以及變因控制的A+B+同體積的水來做稀釋。在幾次的調整裡面發現最主要的反應反而取決在底片。在使用FOMAPAN 100R以及SUPERPAN 200的共同顯影當中,可以發現FOMAPAN的漂白效應比較弱,但是在同樣的漂白時間下SUPERPAN 200已經漂白完成。
使用變因控制的稀釋版本SUPERPAN僅使用了一分鐘就完成漂白(由片頭的地方來判斷最濃的漂白部分)再吊掛起來觀察底片中央有沒有棕色未被漂白的部分。同一組的FOMAPAN還有大範圍的棕色銀還沒有漂白完成,後續延長了2.5倍的時間才漂白完成。
☆漂白的效果會因為底片乳劑的不同有不同的時間反應
那麼會不會是因為底片乳劑的不同而導致剝離的狀況呢?
判斷乳劑剝離的原因
▍漂白的時間
判斷其實是最難的部分,在過去第一次的實做●裡面有提到我最早用的是三分鐘這個時間,因此後續我開始降低漂白的時間來減緩酸蝕的可能性。但處理的過程中更換了幾次底片的種類,像是當時輾轉用了Fujifilm Neopan SS以及FOMAPAN 400(普通的版本)也的確成功了但同時間作的第二批反而失敗了。同時在減緩漂白時間的過程中,很容易導致底片中段部位(攪拌不均勻處)會有棕色的殘銀(未被漂白完全的狀況)。在後續的幾次控制變因嘗試後也發現漂白的時間不適合過短(低於一分鐘),然而即便是相當短的漂白時間,也會造成乳劑剝離的問題。
▍漂白的濃度
這個就是上面調配比例在探詢的問題。實際的操作中發現即便是使用稀釋一倍的漂白控制變因,依舊在二次顯影中發現乳劑剝離的狀況。但是控制組使用不同底片的時候,反而沒有出現相同的乳劑膨脹。因此判斷漂白的濃度應該不是剝離的主要原因。
太多變因導致沒有頭緒
在抓問題的時候最常發生的就是裝入沖洗罐中的兩卷底片(相同品牌)但是在相同流程裡面卻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結果。尤其是FOMAPAN 100R這一卷底片,往往我的控制組底片乳劑正常,但是變因組卻乳劑融得亂七八糟,後來我將頭緒轉到底片的製造日期上頭,仔細一看才發現我在蝦皮上買得原裝FOMAPAN 100R最晚都已經在2020年過期,但我其實不認為短暫的過期會影響乳劑到這麼嚴重的程度。雖然過去曾有過冰在冷藏庫當中的絕版AGFA SCALA 160○沖起出來乳劑裂成狗的問題。(會是出在冷藏保存這個盲點上嗎?)
▍清淨的比例
清靜的步驟其實是用來消除底片上的染色,漂白會在原本淡黃色的乳劑上殘留紫色與棕色的染色,如果跳過清淨除了會汙染以外,也會在底片上殘留一些不明的粒子。之前在在第二頁的實做裡面有發生在清淨這道裡面乳劑剝離的狀況,但事後調整跟反覆測試之後,我認為是漂白的時間過長(延長到六分鐘)導致的乳劑剝離。
但因為早期都使用過期的FOMAPAN 100R來做測試樣本,所以有點難判斷實際的問題是出在前面的漂白(時間/比例)又或是清淨的比例,又還是原本底片就因為有處在狀況不良的保存環境而導致的二次加速剝離。
總結來看
上面提到了幾種可能的剝離問題,來自於各個流程的比例與時間,但最讓我好奇的是在後續找到了新的新鮮適合反轉的底片之後,乳劑剝離的問題又消失了好一陣子...
突然讓我一想
(゚∀゚)
會不會是底片在搞我
所以這次特別找了新的ADOX復刻的SCALA 160來做試驗,同時控制組是之前很常用的SUPERPAN200
▍Adox Scala 160
▍Rollei Superpan 200
....(゚∀゚)
所以大致上結論就是
過期底片有乳劑剝離的風險
但不是絕對的影響
因為過去第一次成功的中片幅是過期了二十年的Neopan SS,這一次的成功讓我覺得過期底片"應該"不會造成什麼問題(最多只是高光比較灰),但後續的幾次實驗後發現,過期底片的保存狀況可能間接會成為乳劑剝離的次要原因。然而這種狀況很難經由事先或是在顯影中排除,導致變因組會一直找不到原因。
▍解決的方式
就是使用新鮮的材料、把握適合的保存環境。我的建議是冷凍的環境有可能會造成乳劑間的黏合劑發生質變,在劇烈的酸鹼環境中容易導致乳劑膨脹或從片基上剝離,一般的弱鹼性的顯影流程我覺得比較不容易影響,但在有硫酸成分的反轉環節中就容易導致乳劑上可見的變化。
延伸閱讀
暗房│如何沖洗黑白正片
簡單的黑白正片結構以及科普介紹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1)
如何第一次沖洗就上手!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2)
更多的黑白底片沖洗起來會如何?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3)
第一次出現馬基線的狀況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4)
雖然沒什麼內容,就是失敗的檢討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5)
改良的調配藥劑的方式與心得的檢討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6)
繼續改良流程的心得與失敗的案例檢討
實用文件導讀
說明書│廢綠羊讀《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黑白反轉沖洗的配方、流程以及我的小建議
A Black&White Reversal Process In Memory Of Agfa Scala 200x
德國攝影師 Jens Osbahr 的黑白正片反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