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7).jpg

“所有的拍攝物件都是材料。”
——荒木経惟 《センチメンタルな旅》


之所以喜歡日期的原因,就因為他來自於時序中的一部分巧遇。在眾多平凡無奇的「畫面」當中,這個平凡無奇的小功能讓照片有了畫面以外(而且無以添加)的戳記。

這個戳記並非有什麼重要的紀實性,如同眾多的89年1月1日般-有時候他僅是一種「哎呀」也可能只是一種「初始化」的過程,這個記號往往在攝影師看見後就消失在後面的章節。

(我其實很喜歡這種新手哎呀) 
(但也讓第一卷作品獨一無二)

用以歸類或是整理作品的順序都是非常好用的記號,他無法移除,也不適合再做處理。他存在於影像生成的一部份,雖然這並不能防止刻意的去製作(製造)這個特別的戳記,但在底片捲動的過程中、曝光的流程內,這個戳記會隨著底片的顯影一起變化。
在某種儀式過程中,這個戳記成為我特別喜歡的一部份。

(無他,只是數位學不來)

說學不來好像有點驕傲,但類比的美,就如同黑膠上的灰塵,或是爵士樂收音中椅子的嘎吱聲,純粹(完美的音質)並非我挑選黑膠的原因,我喜歡的爵士樂(尤其現場)也並非他要像古典音樂廳那樣完美複製一首經典爵士,爵士樂有沒有譜-有的,但我之所以喜歡爵士樂,就貪圖那每次的一點點不一樣(即興)

數位的檔案重複播放一百次之後,他依舊會如此完美。連一點點的雜訊(或是我更喜歡翻譯成毛刺,glitch)黑膠其實聽起來特別調皮,唱針的擺福、旋轉的速度、你拿出來的時候抽出的靜電,都會讓這次短暫的三十三分鐘變得截然不同。

這也是我覺得底片之所以可愛的地方,因為他可能記錄了某時的切片,但在沖洗的過程中,卻也記錄了我如何沖洗他的心情、在暗房重新裁切的想法,以及現在的我如何看待過去的我。

“因為陽子,我才能成為一位攝影師”
——荒木経惟 《センチメンタルな旅》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3).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4).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5).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6).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8).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9).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0).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1).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2).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3).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4).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5).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6).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7).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8).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9).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0).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1).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2).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3).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1.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2.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3.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4.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5.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6.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8.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9.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0.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1.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2.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3.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4.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5.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6.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7.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8.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9.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5.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6.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7.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8.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9.jpg

Kodak-greensheep|FRAME|30.jpg

Kodak-greensheep|FRAME|31.jpg

Kodak-greensheep|FRAME|32.jpg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5.10.為什麼喜歡電影底片.jpg

為什麼需要理由

要喜歡一樣東西老實說並不需要什麼理由,很多時候就是第一眼喜歡了、覺得特別,那麼這股沒來由的拉力,就慢慢地將你拉住,然後就開始了一場有趣的冒險。

如果說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理由,那個理由可能本身就只是個理由。很多時候都是一個無法用言語描述而來的氛圍,我特別喜歡用相機來舉例子,拍照(或著說攝影)這件事情本身是一個中性的過程,但我能夠感受得到,這個過程會隨著我的心情(情緒)而有所不同,當你拍攝了你愛的人、一個特別的瞬間、一個新奇而未曾看過的景色時,攝影這件事情,就不只是一個按下快門,將影像儲存到感光乳劑上的動作而已。他實際上,刻入了你的生命當中,參與了你的重要時刻。

只是為了作為一個記憶的書籤

是的,你可能會忘記,但他存在你記憶中的某個地方,照片(影像)會在任何一個時刻,作為一個小書籤,無意間喚起你曾經歷過的某個瞬間。

對我來說,無論是哪一種攝影方式,他都切實的滲入了我的生活,一起參與了我的生命裡頭。

Kodak 500T|Hasselblad XPAN|45mm|greensheep|SQUARE|05.jpg

光線無疑是一段
由此處到他處的過程

我們阻擋不了,甚至連減緩一時一刻都無法做到。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他經過我身邊的時候,用盡一切方法挽留。最終她仍然會從我手的指縫間流去,但在皮膚上劃過的每一吋都記錄著真實。

底片之於我大概就是像一隻簽字筆,最普通的那一種,會被拿來寫日記、作文、帳本、偶爾需要記下的備忘錄,他不需要格外的昂貴,但卻需要時常陪伴在我身邊,隨手可得,而且不是這麼的難以捉摸。

Kodak EB3|Rolleiflex SL66|greensheep|SQUARE|01.jpg

就是在這個時候

剛開始拍底片的我就接觸到了電影底片,一路十年,他始終在那邊。電影底片是一個很特別的市場,他與一般的底片客群差異的相當明顯,由於原先設計就不屬於可以直接在一般底片相機上使用,所以在過去甚少有人會去多折騰使用這樣子的特殊底片。

即便電影底片擁有非常高的解析力、優異的寬容度以及截然不同的底片設計。在過去十年當中,依舊只是一群喜歡LOMO與探險的攝影師喜歡的底片。'

主流以外的底片

反骨就是與主流背道而馳的時候,就會誕生一種神祕的吸引力。就如同我們為何會被底片所吸引,同樣的感覺,誕生在如泥淖中毫無新意的普通底片裡頭。當時我被燈光底片特殊的色溫所吸引,那種與眾不同的色調,讓我意外的開始了一段與別人不同的攝影之路。

Kodak 500T|Canon EOS1N|35mm|greensheep|SQUARE|02.jpg

或許有一天當每個人都開始拍電影底片的時候,這個曾經神秘而無法被駕馭的底片,也會離我而去,那個時候,我相信底片總會給我們更特別的禮物,如同十年前,我在那個時刻巧遇了電影底片一樣。

至於你跟電影底片的緣分

那就從你現在放進去的底片開始了!

寫給2021月5月第二個禮拜的社團文章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3.jpg

夜晚的光線

街拍一向是一個有點看光線的過程,晚上對底片就有一點吃力。這也是為什麼對街拍來說,旁軸的相機其實比較吃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用更低的快門,諸如1/15到1/4拍攝也能夠得到相對穩定的畫面,雖然說要銳利或是要星芒了話,還是得請腳架出來,但是作為一個邊走邊拍的散步路程而言,腳架就是有點多餘的東西。

Kodak 500T|Hasselblad XPAN|45mm|greensheep|01.jpg

今天晚上看到的第一個有趣的東西,一個被丟在公車站旁邊的手推車。
仔細思考一下主人大概是推著手推車,提著衛生紙就上了公車了吧。
記得推回去阿!アホ

Kodak 500T|Hasselblad XPAN|45mm|greensheep|03.jpg

燒片頭

其實這一台相機是不會燒片頭的設計,XPAN和後期富士的設計都屬於「先捲片再拍攝」的倒數型設計,這種設計的好處是拍攝完的底片會先回到底片罐當中,即便後續拍攝時遇到什麼問題,導致背蓋打開曝光,也只會波及到未拍攝的部分,而已經拍攝完成的底片則不受影像,這類的設計其實更加聰明而且安全。這類先回捲的設計主要都集中在富士的相機設計,也算是富士設計語言中貼心的一部分。

因此這類相機其實不太會燒片頭,應該說有安全片頭設計的相機都不會燒片頭。不過電影底片由於是分裝的緣故,屁股這一端還是會出現燒片頭的痕跡,對我來說,燒片頭可能比起底片本身(大家常說的色調或是風格)更像底片,也因為底片這種上片的特徵,這是數位時代永遠不會出現的奇妙特徵。

如果說數位有什麼特別的特徵底片學不來,或許就是儲存檔案是損壞時發生的雜訊(GLITCH)吧!

Kodak 500T|Hasselblad XPAN|45mm|greensheep|00.jpg

理髮廳

傍晚時刻-這家理髮廳門前放了幾座轉蛋,剪完頭髮後老闆會給你一枚代幣,你可以去門外投自己喜歡的、想要的轉蛋。旁邊則是賣滷味的攤子,這附近又新開了幾家小吃跟麵攤,總覺得附近也開始熱鬧了起來。

Kodak 500T|Hasselblad XPAN|45mm|greensheep|02.jpg

賓士展示廳

感覺是台北最大的賓士展示中心,有四層樓以外,其實樓上的幾層也都有展示的車輛。晚上走著走著繞到背後才發現原來後面背著一座超大溜滑梯。所以車才可以開上二三四五六樓。相比起對面的馬自達展廳,總覺得賓士不蔣武德(?)

Kodak 500T|Hasselblad XPAN|45mm|greensheep|04.jpg

玻璃吊燈

以為是半夜還沒有打烊,原來是展示的燈具就讓他亮著,夜晚走過其實蠻漂亮的。

Kodak 500T|Hasselblad XPAN|45mm|greensheep|05.jpg

對稱的柏油路

馬路上的線條可以算是工程上的一種強對稱的存在,雖然有時候並不見得完美,但偶然間看到還是覺得這種高反差、大對比-如果偶爾有非常對稱的構圖都可以獲得我的一次快門投票。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4-27 ZRX1200 Meter.jpg

週期時候到了

男子漢到現在以要邁入快二十歲了,今年剛好成年(可以合法性交的男子漢),引擎部分也開始出現滲油的現象了,雖然不太嚴重,不過三年前剛入手的時檢查到火星塞墊片有油,想說這好像也是時候了。

油封跟墊片就算車子沒有運作,時間久了還是會老化跟疲乏,男子漢ZRX1200比較常漏油的部分就屬汽缸頭墊片(Gasket Cylnder Head 番號 11061-00987)火星塞墊片(Gasket Pulsing Cover 番號11061-0988 ),其實在三年前男子漢剛來的時候,換火星時就有發現中缸其中一隻拔起來的時候有機油在火星塞室裡面,不過由於不多,就只更換火星塞。那次也發現中央的火星塞跟外面不同,大概是保養的時候覺得拆油箱太麻煩,又或是已經漏油所以暫不更換。

三年後我猜裡面應該也已經積成一個小油窟,更換前應該要先用抹布蓋住用風槍把油稍微吹乾淨再處理火星塞。

至於要怎麼觀察引擎有沒有吃機油,可以從排氣孔(需要拆下水箱跟前段)觀察排氣門有沒有潮濕的油痕。三年前更換Kerker全段的時候拆過一次,那時候還乾得令人開心,但也發現水箱支架有歪斜的樣子,導致左邊的裝飾版鎖起來不正。換排氣管的時候中間第二組墊片螺絲斷在裡面,把車拆空之後推了兩公里到文華那裡把斷掉的螺絲燒出來(呼)

汽缸頭墊片

這裡就要先講一下買零件的方式,其實一般如果你是總代理的車,一般來說就是詢問經銷商安排維修即可。那如果你像我一樣從小就不喜歡在經銷那坐著,喜歡把自己的手弄髒,那你就會比較常用到一些國外的零件網站。在以前玩偉是排的時候,我們最常用的網站就是SIP,這類國際供應的網站都提供了非常好的介面來供你挑選零件,為了避免你買錯零件導致不必要的運費損失,他都會提供爆炸圖、零件番號以及適用的車型與年份,那有些零件可能有停產或是需要代訂的狀況,他也會推薦給你非原廠(Non-OEM)標號的零件或是改裝零件,像是這類比較常見於離合器片或剎車系統。

2021-04-27 ZRX1200 Cylinder Head Part exploded drawing.gif

這個就是爆炸圖,藉由這些零件的位置與方向,不管是拆卸跟後續組裝都是很重要的參考。當然在這裡更重要的是,你得知道這個零件得買幾個,譬如說像是火星塞墊片這東西,一次就要買四個,如果你在組裝的時候漏了固定這墊片的銷子,你還可以知道這塊銷子的實際規格(像是在這裡的料號92043-1264的規格就是8.2X10X14)在台灣這種機械加工方便的地方,這東西就可以自己做。

2021-04-27 Kawasaki Part chart in Motosprot.png

不過由於MOTOSPORT在美國鹽湖城,寄來寄去大概也要十來天,基本的運費也都在30美金左右(即便是小墊片)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先問一下當地的經銷商能不能代為訂購,雖然有些店家沒有這些服務(尤其對於那種你路過走進去問料號的小朋友XD)但看在30美金都可以多換一罐Motul 300V 10w-40的情況下,還是建議可以試試看。

日本部分這種網站台灣比較常見的就是WEBIKE,老闆是日本人,當年在筑波賽道打工換輪胎,後來就變成世界的零件貿易公司。不過這類網站通常比較服務於熱門車系,像是男子漢這類將近二十年的老車,支援就比較低,同時大多數配件也都已改裝配件(外觀)為主,像是引擎修復、比較偏重整(Rebuild)的材料供應就比較少,然後副廠件也比較多。最後一點就是價格也比較高,某種程度上算是日本的代購網站。

日本的經銷體系可以說是比較嚴格,所以要有零件流出算比較麻煩,不過偶爾你還是可以在日拍上面找到有原廠包裝的零件,但大部分都屬於日文,比較難用料號或英文去搜尋,又這部分零件的片假名又有各式各樣的各自表述,總而言之就花一點時間,但也相當好玩,尤其是像我們這些已經玩習慣1960年代老本田的人來說,泡在這些零件裡面翻上十幾二十頁都不覺得時光流逝。

你看我又找到一對1966Honda C95的化油器(゚∀゚)

不過以最省事的角度來說,還是先問問你常去的店家跟經銷代訂為主,像是我這種作法省錢倒是不一定,折騰倒是不會少,而且自己還容易買錯零件。

火星塞墊片

男子漢的番號是11061-0988其實跟很多車共用,對於男子漢這類有一定年紀的老車來說,如果可以跟後期或同期的熱門車(男子漢在當時其實算是冷門車,只有熱血大叔才會買)共用零件,那麼零件就會稍微比較好找,最少經銷商的庫存多多少少都還留一些庫存。

像是MOTOSPOR這樣子的零件供應網站,除了有貼心的料號搜尋以外,你也可以從下列列表找到共用的車款。

2021-04-27-ZRX1200-GASKET.png
從這張列表你就可以發現同樣使用ZZR族系的引擎,在當年大都共用部分的零件或缸頭設計。這樣看起來男子漢的零件生產其實延續了像是ZX-10、ZX-11與GPZ/ZX1100的年限。

建議更換的狀況

這個小東西一個大約要200塊台幣,一次要買四個,說起來這個東西好不好維修呢?因為要打開汽缸蓋,牽涉到扭力扳手,一般人要自己換的難度雖然不高,不過工具倒是要準備齊全。我會建議等到汽缸頭漏油、更換火星塞、檢查凸輪軸與有異常機油流失的狀況再檢查。

既然都要買墊片
那這些也可以一起買

一般來說我會建議一起買的東西大致上就是左右兩邊的引擎墊片,一個是離合器(Gasket Clutch Cover,110661-1154)另一個則是電盤側(Gasket Pulsing Cover,110661-1155),在這整組的零件群當中(110661)還有一個墊片組是在後齒後面的傳動組墊片(GASKET,TRANSMISSION Cover,11061-1093 )但是這個地方很少拆到,雖然也只要幾百塊,但好像用不太到。

其實電盤那一端一般人也很少會用到,但是我用到了。電盤這個地方就是你摔車摔左邊會碰到的地方(゚∀゚)-駐車球沒鎖緊車倒的時候駐車球直接飛走,電盤蓋就初三了。

但是我當時沒有特別買墊片,用了原本的墊片加上墊片膠,所以偶爾長途奇成的時候引擎一熱會從電盤蓋這端小小的噴出一點點油,鞋頭就會特別有味,這次要換墊片所以就順便一起處理了。值得一提的是,原廠的墊片屬於比較特別的金屬熱壓墊片,跟一般的的紙墊片不太一樣,價格上也不同,所以如果你在買墊片的時候有看到墊片紙的版本,雖然我也沒裝過,但這部分我還是特別迷信原廠的。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032101-01-1024px-blog-20210322.jpg
Yamaha DT125 Enduro的後照鏡
半夜遇到鋪馬路的工程隊
在一個路口默默等了十幾分鐘

 Canon EOS Kiss // Kodak 500T 

最後一卷底片

剛沖完安在架上的最後一卷底片,帶上了一卷底片,設定成八百度,拿起一台底片相機,帶了鑰匙,跨上車,靜悄悄的把車從巷子裡頭推出來。

試著踩發幾次,

試探著讓活塞從隨機的一個位置,來到汽缸的上死點。阻風門拉起,電門打開,輕輕的一踩,引擎就柔順的開始運轉、燃燒…

二行程的煙霧從左後方的排氣管排出,淡淡的燃燒出二行程獨有的氣味,

像是早晨的第一道陽光,抹去夜晚的睡意。

午夜十二點後,台北的夜依舊川流不息。

我喜歡在晚上騎車,因為擁擠的路不再擁擠,紅綠燈整齊的排列,最有趣的是,你可以開開心心的騎在公車專用道上,合法,而且一路順暢。半夜的市民大道也相當誘人,

或許有一天,我會跟你說在上頭一夜狂奔的心得。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OWIN120FILM.gif
《Kodak 120 Brownie II》

你知道中片幅

你知道第一台中片幅是柯達在1901年推出的Browmin No.2(布朗尼二號),當年的相機比較特別,都是由底片廠商主導,接著製造才製造相機。因此當時很多想跟柯達競爭的底片公司,都各自推出了不同規格(可能只差了一點點),但就是要跟你的相機不相容,當年如果你能壟斷整個市場,便能從底片的製造、中間的拍攝、到最後的沖洗,都可以一起包辦。

如果你查過富士的中片幅原文-你會發現他們把中片幅稱之為「ブローニーフィルム 」這個意思是就是”Brownie film”-所以你知道後來的中片幅相機Bronica(碧浪)的個品牌的名字就源自於這個有趣的柯達相機

不過後來

由於柯達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後來的相機廠商直接就屈服跟柯達使用相同的規格。這規格就成了後來的中片幅底片(medium format)的代表。在1950年後,135底片(35mm)底片由於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大的緣故,普及率比起中片幅相機來得更好,所以很多人會以為135底片比120底片來得要早(實際上在電影規格中,35釐米的系統剛好是從120系統切出來的),甚至會沿用35mm這個名稱,然後稱中片幅底片為120mm。(Nope!)

實際上

中片幅的規格其實是61mm,而大家常用135底片規格其實是1又 3 / 8英寸,大概很接近35釐米(34.976±0.025毫米)。如果你想知道這類電影的第一個專利擁有者,其實來自伊士曼(Eastman)公司以及大家很熟悉的專利大王愛迪生,當然當時也有很多人去研發其他的規格,不過結果跟上面的結果一樣,電影公司的大量使用以至於非35釐米的系統通常都比較貴,最後大家都還是跑回來用愛迪生系統的35釐米。

當然這個好日子沒有過太久,這種壟斷的技術指導後來被政府判定違法(跟同個年代萊特兄弟的故事有點像)但因為已經廣為業界使用,所以還是變成一種指標,而眾多公司也可以比較自由的使用這個規格來製造底片。後來的伊士曼(現在的柯達)在這個世紀也常常被各地的政府告壟斷產業,以致於必須公開一些藥劑的沖洗配方以及兼容數據,這可能算是當年大公司不得不低頭的世界宿命。

不過後來富士傾家蕩產跟柯達削價競爭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改良的調配藥劑的方式

這次依舊從原本煩惱的比重與藥劑比例來著手,首先在調製漂白劑的時候,決定一次調製十公升來避免小劑量調製的時候導致的些微誤差,這些小誤差可能大大影響最後成果的比重。然後是針對每一次藥劑的使用都採用一次性使用,在穩定之前好像不太適合去挑戰藥劑衰退的程度。

今天的功課

延續著昨天的經驗,這次重新回去看了一次ILFORD原廠的手冊,不得不說手冊這個東西就是越看越有味道,第一次看的時候總只是摸清楚流程,實作之後才會開始咀嚼裡面有意思的字眼。這次留意到每道藥劑的之間的水洗過程,內容中特別要求

"again with fresh water and invert it ten times. Discard the water, refill the tank with fresh water and invert it twenty times."

原廠似乎非常要求灌洗的次數以及反覆攪拌的方式,所以這次特別按照手冊裡頭說的水洗來看看結果有沒有改善。

強化每道藥劑之間的水洗流程

昨天研究了一下乳劑表面的破裂,看起來有點像是以前柯達品管手冊中提到的二氧化碳針孔。常發生在過於強力的酸鹼中和,也就是顯影劑與過濃的急制劑反應後,在乳劑內產生中和後的氣泡,從乳劑層內破裂的現象。改善的方式就是用清水代替急制劑,又或是使用符合正確酸鹼值的急制劑。

由於正片反轉會使用到硫酸這類強酸作為洗滌劑,於是看來中間的水洗有必要確實而且做冗於才能確保流程不會發生乳劑脆化等問題。

但是

這也是個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方向,原因是過去雖然都有經由水洗,但發生的狀況仍不穩定,以至於有時候很難判斷是哪裡產生了問題。水洗過長也出現過乳劑脆化,直接溶解成一攤黑水。也有水洗不足但藥膜不受影響的狀況,這一點可能還是要綜合評估一下漂白劑的酸鹼值以及後續藥劑的酸鹼值是否有一定的匹配關係。

以前我一直以為是漂白劑的鍋。但是後來溶解都發生在二次顯影的流程,反而是增加水洗之後在清淨這個步驟就解離的也有。

(゚∀゚)
暗房真的是非常奇妙
你說是不是

這次的作業

 一樣用了一捲正規正片Fomapan 100R以及我印象中好像可以反轉的富士停產又復活的黑白底片Acros100(還是中片幅的)事實證明呢,我印象中Acros100好像失敗了好幾次(笑)但我一直以為是我漂白沒有做好,這次確實地做好六分鐘的漂白以及兩分鐘的清淨,完整的水洗以及控制的流程。片基的顏色爆炸了,得證明

ACROS這傢伙跟TMX一樣
不適合用於正片反轉

 阿偏偏Acros的前一代Neopan就可以-真的是氣死ㄇㄉㄈㄎ(這一卷很貴QAQ)

 

 

圖集
ACROS100

掃描機是Noritsu HS-1800

首先

首先來看的就是失敗的Acros100,其實本質上底片的片基有點過重,以致於掃描的時候會出現馬基線。邊緣變得超級銳利,老實說有種特殊效果,但是以燈箱來看,底片是黑不溜丟的樣子。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06.jpg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07.jpg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08.jpg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09.jpg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10.jpg

Rollei Otho25

我覺得還是很吃底片。(゚∀゚)
但是想一想黑白正片如果不特別做一下額外的裝飾-譬如直接拍燈箱或是幹嘛了話,他本身的視覺張力好像跟一般黑白沒什麼兩樣(真的沒什麼兩樣)所以以黑白正片來說,最好的展示效果就得要從翻拍入手才行。

色盲片

Rollei Otho 25 這是一卷很特別的色盲片,也因為是色盲片的緣故,所以片基可以做的比較透(因為天生就捨棄了需要靠片基來濾色的光源),因此紅外線底片也有類似的特性,只是因為剛好相反,所以透明的片基反而會導致片頭漏光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這類底片都要注意在室內裝片)趕光度更強的底片甚至會要求在暗房裝片以避免任何紅外線導致的曝光。

最苦惱的就是Acros100不能用。
(´_ゝ`)

21030106 - Rollei Orth 25 - Pentax67 - 黑白正片-05.jpg

21030106 - Rollei Orth 25 - Pentax67 - 黑白正片-06.jpg

21030106 - Rollei Orth 25 - Pentax67 - 黑白正片-10.jpg

延伸閱讀

暗房│如何沖洗黑白正片
簡單的黑白正片結構以及科普介紹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1)
如何第一次沖洗就上手!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2)
更多的黑白底片沖洗起來會如何?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3)
第一次出現馬基線的狀況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4)
雖然沒什麼內容,就是失敗的檢討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5)
改良的調配藥劑的方式與心得的檢討

 


實用文件導讀

說明書│廢綠羊讀《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黑白反轉沖洗的配方、流程以及我的小建議

A Black&White Reversal Process In Memory Of Agfa Scala 200x
德國攝影師 Jens Osbahr 的黑白正片反轉心得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odak Limited London.jpg
《Kodak Limited London》

終於寫到第五頁

這☆△○的小◇□偶而還是會給我乳劑剝離。(゚∀゚)

改良的調配藥劑的方式

這次依舊從原本煩惱的比重與藥劑比例來著手,首先在調製漂白劑的時候,決定一次調製十公升來避免小劑量調製的時候導致的些微誤差,這些小誤差可能大大影響最後成果的比重。然後是針對每一次藥劑的使用都採用一次性使用,在穩定之前好像不太適合去挑戰藥劑衰退的程度。

測試一下各種底片

過去的經驗表示紅外線底片的片基都很適合作為反轉底片的材料,不過也有一些例外,譬如說我以為很透的TMX系列,實際反轉的結果亮部會有那麼一些些不透,導致實際的成果沒有那麼好看。在一些測試裡頭也發現專用的底片還是有比較好的透明度,意味著反差會比較優秀。另外一個發現是底片的白平衡也會比較中性,有一些黑白底片的灰階實際上會帶著一些綠色調、有一些則是帶有一些黃色調,這似乎跟底片的銀族成分有關係,如果是用上鹵化氯的銀族,那麼銀鹽的表現就會帶有淡淡的墨綠色。

至於有一說AGFA Scala 160其實是APX 100這一捲底片來看,目前的APX 100做成黑白反轉的效果也不太理想。片基的顏色長得不太一樣。雖然連後來復刻的Adox Scala的說明書上也提到如果作為一般黑白底片,可以使用APX 100的沖洗條件來使用。

但是逆著回去解釋
好像也行不通

這次的沖洗條件依舊採用室溫顯影,溫度為20度,顯影主劑為老朋友D72,配方使用1+4,也就是100ml的儲存液加水稀釋成500ml的工作液。這裡不得不說新的D72剛調好就長得像是過期三四年的樣子,柯達你要振作點啊!漂白劑依舊是來自ILOFRD的硫酸與過氧化錳配方,我還是覺得黃色的重鉻酸鉀這個配方不太實際。

(゚∀゚)
可能是因為人老了
看到致癌這個字就怕的縮在角落

顯影時間我採用了五分鐘作為一個參考值,在測試ILFORD SFX 200的時候採用了三分鐘來區分,結果蠻明顯就是最後的成果很黑!黑白正片的顯影不足了畫,反轉出來的結果就會變得很深很沉。這次做了兩個變因,一個是漂白與清淨。後來我似乎理解到清淨的時間似乎會影響到乳劑剝離的狀況,使否改採取減少清淨的時間,或著是清淨沒有去除乾淨直接與再顯互融很容易導致乳劑脆化,這一點要再做一下控制變因來確認。

最後清淨時間縮減到三十秒的FOMA 100R活了下來,使用三分鐘的Rollei 80S雖然顯影成功,但是乳劑起了毛球,整體的顏色也沒有這麼深。某一部分可能是乳劑被破壞導致銀就剝落了。

2021-03-01-黑白正片樣圖-01.jpg
《Rollei 80S》
可以發現邊緣的乳劑都已經剝落了

2021-03-01-黑白正片樣圖-02.jpg
《Fomapan100R》
邊緣的乳劑就保留得比較好

 

下一次的調整

清淨的時間縮減到三十秒,來測試看看是不是底片種類的不同、或是因為藥劑中和再底片上產生了不好的結果。

圖集
FOMAPAN100R

2021-03-01-Fomapan100R (1).jpg

2021-03-01-Fomapan100R (2).jpg

2021-03-01-Fomapan100R (3).jpg

2021-03-01-Fomapan100R (4).jpg

2021-03-01-Fomapan100R (5).jpg

2021-03-01-Fomapan100R (6).jpg

2021-03-01-Fomapan100R (7).jpg

2021-03-01-Fomapan100R (8).jpg

2021-03-01-Fomapan100R (9).jpg

Rollei 80S

2021-03-01-Rollei-80S (1).jpg

2021-03-01-Rollei-80S (2).jpg

2021-03-01-Rollei-80S (3).jpg

2021-03-01-Rollei-80S (4).jpg

2021-03-01-Rollei-80S (5).jpg

2021-03-01-Rollei-80S (6).jpg

2021-03-01-Rollei-80S (7).jpg

2021-03-01-Rollei-80S (8).jpg

2021-03-01-Rollei-80S.jpg

話說

不是說Rollei 80S有乳劑起毛球的狀況嗎?結果晾乾完之後呢,毛球縮了回去,掃描起來反而就看不到了,事實上那些膨脹會在乳劑上留下一些放射狀的蜘蛛紋,掃描起來可能不會這麼明顯,不過實際上會長成這個樣子。

2021-03-01-Fomapan100R (10).jpg

粗略看起來

好像沒有什麼問題

2021-03-01-Fomapan100R (10) Enlarge.png

放大起來看

那些乳劑曾經膨脹的地方都會有一些蜘蛛紋。在還沒有乾之前在乳劑面會有一顆一顆像是毛球的突起,如果這個時候用手去觸摸就會黏在手上。這種算是比較輕微的乳劑剝落,但實際上仍然是乳劑超過了設計的膨脹程度。一來有可能是反轉過程中導致的酸鹼中和膨脹、二來也可能是底片本身就不適合經歷這樣子的反轉處理。

(゚∀゚)
總而言之
要繼續嘗試看看

 

延伸閱讀

暗房│如何沖洗黑白正片
簡單的黑白正片結構以及科普介紹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1)
如何第一次沖洗就上手!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2)
更多的黑白底片沖洗起來會如何?


實用文件導讀

說明書│廢綠羊讀《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黑白反轉沖洗的配方、流程以及我的小建議

A Black&White Reversal Process In Memory Of Agfa Scala 200x
德國攝影師 Jens Osbahr 的黑白正片反轉心得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2021 - 01 - 29 - 01 - Kodak 500T - Nikon F100-06.jpg
《絕版的底片》Nikon F100/Kodak 500T

忙忙碌碌

大概是過年後的緣故-收件的甜蜜期。剛好填補了一些年後的帳單,雖然過不久又要再進一些藥水與底片。新的底片報價看起來著實有點驚人,像是熟悉的朋友突然胖了一圈那樣,剛見面還有些見不著面,以為是Portra的價格,揉了揉眼睛一看原來是好久不見的Colorplus。

底片變貴這件事情好像也已經習慣了,如果以前大家很常騎的復古老川崎,現在想找一個鎖頭組可能都到處碰壁了。這大概就是一個時代,不知不覺之間,我們也深處在這個時代之中,見證過了繁華,接著就是坐在山谷中往向大海,綿延出去的山峰會成為一處窪地,又或是會成為另一座高山,剩下的都是時間的腳步來決定了。

#底片貴不貴 #為什麼要拍底片 #拍底片的意義 #這個時代拍底片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選擇底片作為攝影的方式

什麼東西都跟著變貴
老車也是

至於我們這種騎老車騎習慣了,尤其是二行程在各種政策與社會的不友善當中,夾縫裡頭也是撐了過來。當中當然也有不少人因此而決定退坑,望向他們離去的背影,只能說有時候,我們都是被選擇的。並不是我們選擇了老車,而是老車選擇了我們。雖然有時候文青總是矯情,有很多包裝的詞彙可以形容在摩登社會琢磨老事物的一群人,有得褒、也有些貶,但我想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從這些以物質為代表的生活裡,得到一些些難得可貴的快樂。

開心
是所有事情最重點的終點

當作一件事情能夠得到真正的開心,那不管這個世界有多麼現實,那這一瞬間的喜悅,就讓這一切都有了意義。

價格與價值

我喜歡談論底片的價值,有時候很多人會將其跟價格搞混…

價值的意思是他能夠帶給你的任何事物,價格則有點拘泥在交換而來的代價。底片一旦停產之後,那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不過對於習慣用底片來創作的人來說,這捲底片的價值就在於你與底片的連結,從這個底片延伸出去的作品,為你帶來這個底片世界的攝影師,臨摹與跟隨的背影,很多時候都是來自於一卷底片,一個簡單的想法,有人能做得到的事情,我想我也能。

簡單的第一步
接著就是不斷的嘗試

很多人拍底片的初衷有點簡單,如同小孩子看著別人的玩具。底片攝影的門檻既高也淺,即便從一台最普通的即可拍,到價值連城的萊卡八枚玉,我們都是在拍底片,也同樣受限於底片這個素材的限制。既沒有接近無限的感度可以使用、也沒有即時可以修正的小銀幕,當別人的快門標示著九百九十九張的時候,我們斟酌在三十六張裡頭。

如果不是因為時代的迭代
底片沒辦法成就現在的光輝

這個對於限制的思考,是我覺得底片最大的價值,而這種價值是被襯托出來的,若不是在這個年代我們有數位這樣子的科技,否則底片在當年也只是個相對於繪畫更經濟的一種科技,對比起來每一樣都是科技進步的副產品,接著被下一個進步所追上。然而就在這個不斷被汰換的過程中,我們似乎都能夠在這些褪下功利意義的媒材當中,找到一個與世界連結的方法。

2021 - 01 - 29 - 01 - Kodak 500T - Nikon F100-08.jpg
《我工作桌旁的牆》Nikon F100/Kodak 500T

底片貴與不貴

如同很多人每每談到老物都得陪襯一個價格,價格的高低好像決定他們的價值。或許活在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裡頭,唯一公平的指標就是金額(Quite Fair)粗淺但是有用。我們如何評斷一個人的成就,似乎學歷也不太能夠證明這個人是否優秀,那麼錢-能賺多少的錢,就成為我們在社會裡頭的資本價值。畢竟這個現實並沒有RANK可以供大家做排行,各種指標的侷限也各有千秋,唯有錢好像就是那麼一個介於現實與虛擬之間,非常有用的一種工具。

是的,他是一種工具。我們並不會只用一種工具,所以也無須太過執著這個數字的多寡。

別去習慣數字越大
這東西就越好的習慣

我相信會喜歡底片的人,某種程度上已經被額外挑選出來,願意再攝影當中付出多那麼一點認真的一群人。相比起簡單用手機來拍照、又或是在虛擬商店中各種的濾鏡與成色良好的復古遮罩,使用底片的人,像是被底片挑選出來一般,正在找尋一種不同於最有效、最方便、最經濟的攝影方式。

的確我們有很多種理由可以不拍底片,有時候我們添加在底片這個媒材上的妄想也不少,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理由之中,每個人能反覆摩擦出自己「為什麼還在攝影」的原因,這個原因其實大多不太一樣。有些人在攝影裡頭找到了認同、有些人因為相同的興趣認識了來自世界上不同的人、也有的人特別為底片的魅力折服,不見得是畫質的優劣或是銳利與否,有點像是與一個陌生女子錯身而過那種動心,說不上為什麼,只覺得他的側臉額外的好看。不需要為這個瞬間作出解釋,那種很單純的喜歡有時候就是這麼純粹。

作為一種攝影方式

底片他總是一種攝影的方式,攝影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同的攝影接觸的面相其實各不相同。即便是在底片這個媒材裡面所細分出來的旁枝也相當巨大,因應著不同的主題、每個年代所設計出來的相機對應的主題等等,都讓底片有著比數位時代更多元的生態。數位相機像是一把萬用鉗,底片相機就像是一把專門為你打開的鑰匙。

很多人先喜歡了相機,接著才喜歡上了底片。在認識底片之前,底片可能根本就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為了使用這台相機,我得去找一捲底片才行。 

愛上一匹野馬
所以我得為她圈起一片草原

所以底片貴嗎?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可能不是這麼重要,我是一個更喜歡相機的人,為了讓相機完整,我才開始學著怎麼使用底片。即便有一天世界不再有公司販售底片,我想以我對相機的喜愛,我也會自己去製作能夠給相機使用的底片。

至於為什麼做了這一份工作、千里迢迢研究了各種不同的底片與格式,某種程度上我都是在更接近,如何去製作出自己的底片給我喜歡的相機使用,這件事情。

而這件事情本身並不一定划算,有時候反而比較像是饒了遠路,但為一台相機找尋他適合的底片,這個過程其實成就了我的樣子、另一方面也讓更多喜歡底片的人,多了一個額外的選擇。在今天的底片市場當中,或許這個原本沒有這麼多人在意的市場(電影底片),算是真正熬到了一個適合的位置。

底片的意義

很多人執著在底片在攝影中的指標,商業性質濃厚,像是紀錄了話要求的品質,銳利的邊緣、細緻的顆粒,討喜的膚色又或是什麼樣子的樣子,該要有什麼樣子對底片來說一直是個有趣的包袱。大多數時候這些要求好像都有些緣木求魚,畢竟數位時代的攝影,本身就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而底片的確就是個被取代的產品,這無可厚非。

說不出哪裡好的時候
總習慣的將金額拿出來衡量

有時候在替自己的嗜好找一個理所當然的藉口時,這個時候又會變成一種競標式的比價方法。我總覺得這樣子的思路可能不太適合底片,就像是人類很難去跟電腦比賽些什麼,雖然人類的確有其優秀之處,但在很多地方確實也不如,人類的確不是與計算機同一種階級的物種,電腦是個更高的存在。

最近的距離
不見得走看起來最短的路

理性而言,人類沒辦法迅速的計算各種方程,更別說複雜的計算與求一個數在月球背面的極限。對我來說人的價值或許就在他的感性與不理性當中,你要如何成為一個人、而非一台機器,就是人類特別的價值。

如同底片為什麼特別,又或是能在這個數位時代裡頭,共同圈進了這麼多喜歡攝影卻特別選擇了底片的人,尤其這些人都各自有各自的獨特之處,這就是底片有別於數位不同的地方。數位像是一個門,一個快速通關的門,如果你沒有追求什麼了話,走這個門可以最快的到達你想去的地方。底片則是一個遠處的燈他,他照著那些你尚未看過的地方,他也不會告訴你怎麼去,有時候他也不見得是想引導你到什麼地方,他僅僅是在那兒,你要是路過了也好、或是真的走進了那光照耀的地方,都好。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你走到了一個曾經有人來過,但現在人煙稀少之處。曾經有人在此挖掘些什麼,或許找到了答案、也或許沒有,但這裡會有你想要的答案嗎?我也不知道,不過,現在你有機會去一探究竟。

你也是個在追求些什麼的人嗎

而最早最早的初衷,或許就是你錯身而過了那道方便的門,偶然間看到了底片對你發出的那道有點黯淡,但隱隱然在遠處晃動的光芒。

那至於底片貴或不貴、好買或是不好買,那對我來說,就僅僅對我而言,那不太是個問題。畢竟,我喜歡的是相機與使它完整的底片,以及讓相機與底片可以完整的相遇,能夠順利發生,一個接近探險與像世界提問的過程。貴可能會影響這趟旅程的長短,不過終究,慢慢走也好、要走得更遠一點也好,終究會到終點。

而到了那個時候,我還是會繼續開始下一趟旅程。

快來跟我們一起玩超八

很貴、拍得東西很晃,但是很好玩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022203 - Kodak 250D - F100-10.jpg
《新社的櫻花》Nikon F100/Kodak 250D

櫻花

櫻花在這幾年在台灣好像越來越常見,而且也都種得不錯,都有一種櫻花彷彿就像是在台灣長出來的一樣。 今年的櫻花季好像特別的短,我們家樓下的櫻花只開了短短的一個禮拜,接著就冒出新芽了。 像極了愛情。

底片的儀式感

花了一個早上把這次出門的底片沖洗完了,這有點像是一種底片的儀式。不管怎麼的都得把底片好好得捲進殼中,抽出來後捲入片圈,如同捲一根紙煙。溫好藥水,開始旋轉。底片的處理過程說起來繁複,但也有一些簡單的方法。諸如一些沖洗機器將底片導入之後,就會像變魔術般從另一頭出來,像是一台咖啡機。手沖總增添一些儀式感,光是把藥水與片罐擺好,那幅面就像是一道豐富的定石料理。

美得可以當作桌布。

21022203 - Kodak 250D - F100-05.jpg
《新社的櫻花》Nikon F100/Kodak 250D

熬夜

以前晚上把圖挑完之後,都可以緊接著再進一次暗房。忙到凌晨三五點,隔天再一早起來。現在好像有點力不從心,現在邊打字就開始邊打哈欠。早上能八點半醒來都覺得有些早,可能年紀也一把,說起來也不年輕。以前總覺得底片是個老東西,現在隨著時間,連自己也成為一樣的老東西了。

這次看到的櫻花,總覺得特別粉紅。

21022206 - Kodak 500T -F100-26.jpg
《新社的櫻花》Nikon F100/Kodak 250D

想在枝芽上找看看有沒有還沒有展開的新芽,不過貌似在幾天前的雨後,都冒出了葉脈。如果說今年的櫻花特別有意思,大概是跟妳提到今年的櫻花,特別得鮮豔,與短暫。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油器的形式

好的!這次要來說一下我們瑞獅的化油器形式,瑞獅的引擎在豐田的祖譜上歸類在K系列引擎,編號5K的版本。1989-1992年的第一代1.5升的版本,那麼下一個年代1993-1999是第二代1.8升的版本,引擎編號是7K,末代引進了電噴系統代號微7K-E。不過在化油器的版本上都共用同一種,這顆化油器在掏寶也有賣,但是老實說大陸的化油器就跟上面說的版本一樣,從被原本的化油整跟被新買的化油器整一樣。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weber Carb.jpg

韋伯化油器

Weber是義大利的品牌,一直到1992年才轉移到西班牙的工廠。最早以前創辦人韋伯本來在FIAT打工,後來才自己出來做性能賽車的改裝化油器。由於看過許多不同的化油器,他老人家對性能上的巧思,在賽車的起源之地,那些瘋狂的歐洲人所喜愛。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UZUKI CCI MOTOR OIL

機油泵是二衝程的潤滑設計,這個設計在不同車種與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設計,當年由於台灣的加油站有提供二行程汽油,所以許多的國產機車就省去了原廠的機油泵設計,譬如從偉士牌Super/SV、川崎三期之後,比照國外的設計都移除了機油泵這個設計。台灣的二行程汽油一直提供到2006年四月份,當時的油價是二行程汽油為28元,同時期的92為26.9元、98為29.1元。

這裡就要先提到比較特別的潤滑系統,最早是由鈴木提出的C.C.I,全名是區軸汽缸直噴系統(Cylinder Crank Injection)這種潤滑系統主要是用來潤滑區軸的培林以及活塞的側裙。這裡可以先提一下二行程的工作方式,由於二行程的區軸並不是泡在油底殼裡面,所以潤滑的方式是依靠油氣從進氣口進入後,被活塞往下擠壓進區軸室,再往上從氣道進入燃燒室,接著爆炸後排出。這種模式在小排量的汽缸循環當中油氣比較容易接觸到區軸之間的培林,同時單缸的缸體較小,掃氣時也比較均勻可以進入整個引擎當中。後期開始推出雙汽缸的缸體時,單進氣的進氣方式容易導致另一側的區軸會潤滑不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家車廠都在尋思更好的潤滑方式,有的像是將進氣分為兩側進入,像是早期使用左右兩個旋轉閥的Kawasaki A1 250 / A7 350,採用的就是兩顆化油器各自供油。不過即便如此,從兩側進入區軸箱雖然可以使兩端的培林獲得比較好的潤滑,但是中央的培林就比較有可能因為高轉速的狀況下,油氣迅速通過而導致失油。所以即便設計了雙油路,川崎還是在車上設計了Superlub來補足氣流過快時的潤滑效果。

kaw_2cyl_oil.jfif

這個是Kawasaki A1的潤滑流程圖

A1.png

圓形圈圈的地方是機油泵將機油注入的地方,像這種注入位置室擠在迴轉閥的進氣口,在節流閥打開的時候將機油吸入區軸室裡面。後面紅色方形的地方是所謂的儲油槽,經過混合機油與汽油的油霧會在這裡累積,順著油道滴入下方的培林做潤滑。藍色圓形的地方是培林的位置,下方的藍色方形則是多餘的二行程機油會累積在這裡,經由每次的旋轉噴濺到連桿跟中間培林的地方。

這種設計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廢除潤滑系統的設計,但廢除之後就要額外注意高速的使用狀況下會有潤滑不足的問題。變成你得用更黏稠(SAE更高的版本)來讓進氣流速變高的情況下,有更多的油霧可以停留在儲油槽裡面。提高潤滑黏度雖然有助於在高速時候的運作情況,但他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譬如堵塞、膠化、沉積與變質的狀況。最終你還是要考慮到雙汽缸區軸中央那顆區軸的工作狀況,因此這類引擎最好要在潤滑與化油系統的負擔中取一個日常行駛的折衷方案。

kaw_a7_oil.jfif

這個是Kawsaki A1 250的後繼車A7 Revenger 350雙缸的版本

1968 Kawasaki A7 SS decal.JPG

很不同的地方室側蓋上的潤滑系統由原本的Superlub改為Injectolube

這裡的油路從機油泵經由單向閥沿著管路直接進入到區軸中的連桿與培林裡面,管路分為兩個方向,往上到連桿、往下到區軸底部,這類直接注入的方式可以提供更直接的潤滑,而且針對高速運轉中大節流閥的狀況下,也能提供更好的潤滑效果。

kaw_3cyl_oil.jfif

接下來是三缸車種H系列(馬赫家族)的潤滑方式,馬赫其實也是採用注入系統,可以看到油路從噴嘴導出之後,往上通道化油氣與活塞閥之間的通道、往下流到兩顆培林中間。由於馬赫是三缸,所以機油泵長得特別可愛,總共出來三條線。

s-l1600 (1).jpg

s-l1600 (2).png

4-01.jpg

主要潤滑的地方就是圖案中指的 Main Bearing 的地方

4-01a.jpg

 

4-04.jpg

廢除這類車細的機油泵帶來的問題就是引擎過大的時候,單純的油氣進入區軸會有混合不均勻的問題,同時這類二行程在設計的時候都屬於高轉速的跑車,於是在這種前題下就會惡化活塞與區軸的潤滑效果。不過相反來說,小汽缸低轉速的二行程小車,在一般的工作環境反而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kaw_1cyl_oil.jfif

這個就是大家比較常見的小車系列,也就是台灣比較常見的B1車細的潤滑途徑,其實大多時候潤滑到區軸的部分都是汽油在燃燒的時候,殘留的油氣保留在區軸箱當中,累積在底部在區軸旋轉的時候噴濺到引擎式各處。因此稀薄燃燒可能帶來的問題就是油底殼的殘油容易變質與每次經由油氣進入區軸壓縮的比例過少,因此造成潤滑不足的問題。

稀薄燃燒最大的問題並不是高溫,而是因為油氣比例過低,導致進入區軸內的潤滑油也變少。不過如果你是使用機油泵潤滑,那麼你就可以在稀薄燃燒的前題下,依舊提供穩定的機油量。

OIL_AUG_11_2017_PP22694A.jpg

這個是Yamalube當年提供的二行程機油,現在還有生產!

1969_AS50_sales1-B_1036.jpg

說起鈴木的直噴系統

最早以前這個系統的名字是Posi-Force Injection lubication,後面才改為大家熟悉的Cylinder Crank Injection,大約在1969年後的車型才大部分使用CCI這個名稱,所以你可以在早期的鈴木機油箱上看到這個有趣的牌子。 認真要翻譯的化大致上可以翻譯為「強制中央噴射系統」。這裡可以做一個分野,從T系列這系列的發動機開始說起,都屬於活塞進氣(Piston-ported),在1965年以前都屬於預混(Pre-Mix)的潤滑形式,之後就開始有了自動混合(automatic oil injection)形式,像是這以介紹的Posi-Force以及更後期的CCI系統。

螢幕截圖 2021-02-04 03.44.48.png

Posi-force.jpg

鈴木的設計從一開始就比較特別,他的混合位置就直接往引擎內部做潤滑,不是藉由油氣混合的流量潤滑培林,而是直接在培林上方與活塞側邊注入機油。

Suzuki Twin Cylinder Lubration.jfif

裡面的機油流向是從機油泵出來之後-左右方成兩條-每條各分為下方培林與上方活塞共四路。

這裡要提到在這個時期台灣出現過的鈴木超級跑車T200,也是屬於T系列的發動機,在國外的代號稱之為X5/Invader,當時用200.c.c的排量就做出了23匹馬力的水準。

Suzuki T200 Oil Pump.png

這類早期的直噴系統都只有油管藉由負壓吸入到引擎裡面。不過這種設計久了之後,管子容易會有滲漏,這也是為什麼二行程漏油的地方其實有各種地方。比較常見就是編號4的墊片漏油,從側蓋旁邊滲出,其次就是整個直噴系統會逐漸滲油滴到活塞與區軸當中。這種老車久放不發的狀況下,整顆引擎裡面積滿二行程機油造成的難發與一發起來發煙,以至於這種車一旦出現滲油的現象,如果不仔細解決滲漏的問題,往往會伴隨著很難騎、拉轉不順與啟動困難等問題,至於煙霹靂大這件事情就家常便飯了。

Suzuki Left hose.jpg

這個東西看起來簡單又沒什麼特別,不過一條可是要一百美金來著,然後你還會需要兩條...
這也是為什麼這類有著精密管子的機油系統,其實不太建議使用太過黏稠的機油,容易產生膠化與堵塞的現象,尤其如果又是久久才發動一次,那每一次的發動可以說是煙霧迷漫的一天。

Suzuki-Hustler-3.jpg

總結

到底能不能廢除機油泵,其實還是要看每個車主想要復原的情況以及實際騎乘的要求。至於能不能廢除也關乎著車主的預算跟行駛的距離。潤滑不足的培林能不能騎,其實也是可以,但就不是和激烈的操駕與猛然的拉轉速,化油器就可能得配比較重的混合比,騎乘感就會變得比較差而且排煙也會比較嚴重。

那一直加重二行程機油的用量以及高SAE的機油對這種狀況有沒有幫助,其實是一種兩面刃,的確透過油器潤滑的部分會比起原本的設定提供更好的保護效果,但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原本油路系統的負擔、累積在區軸室殘油以及變質風險。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將原本的潤滑油路修好,搭配原廠需求SAE機油,才是這類問題的最佳解法。

不過如果是為了省錢買比較貴的機油來壓壓驚,那就有種喝符水治病的既視感了。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named.jpg

在這個年代買二行程機油有幾個難處,第一個是要去哪裡買,第二個則是要花多少錢
其實現在買機油也幾乎不需要到處跑,水貨商已經行之有年的鋪貨了好幾年了,所以就以網路上來說明

從最簡單的網拍上來看,舉個我比較常逛的油工廠的頁面,光是二行程機油排開就有三十幾款,所以其實二行程的市場在一般通路可能慢慢消失了,不過在另外一個世界還活得好好的。最便宜的機油大約是65元,最貴的則是550元,相比起神油到處飛無上限的四行程機油來說,二行程機油好像比較落地些。

這裡舉幾個機油的品牌來做討論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olben_vespa_nasenkolben_vespa_125_v1_v15_v30_v33_1948_1953_hoffmann_vespa_125_ab_acma_125_1951_1953_motovespa_125n_1953_1955_motor_v33m_56_90mm_gl10569_600x600.jpg

每次在跟人家討論二行程的時候,無非就是抬槓二行程機油,不過隨著討論的次數越來越多,我發現其實大部分人對二行程的概念都粗淺的停留在燃燒與壓縮這種階段,諸如二行程機油的潤滑模式大部分也都停留在預混,又或著是習慣性建議新車主「廢除原車的機油泵」。

不過這也不能怪這些討論,因為大部分現在仍然在玩二行程的車主不是川崎就是雄獅,後期玩王牌、追風與NSR的車主也都屬於不同的二行程閥體,這些人的共通話題大概就是二行程機油。

相反的有一種車主很奇妙,那就是早期的鈴木車主,他們特別格格不入的就是他們的車有一套非常頂尖的CCI系統,由於機油潤滑的油路設計直接由噴嘴注入區軸與活塞側裙,所以一般化油器的進氣路線沒辦法充分潤滑到這些地方,又由於早期搭載CCI的車款都屬於高轉速的性能跑車,低轉速騎起來要人命,高轉速跑起來區軸喊救命,所以它們就沒辦法討論如何廢除機油泵這種事情。

024f2872-ee4c-4e22-b03c-8093278ec0bc.jpg

講回正題就是,這種非對稱式活塞出現在比較早期的二行程機車當中,譬如這裡提到的1949年的Vespa V1 Bacchetta,這種二行程的掃氣方式比較特別,屬於Cross-flow,相比起之後的Uni-flow,我覺得這種應該翻譯成交錯掃氣。為什會有這個鯊魚鰭其實是用來擠壓廢氣往排氣管走,這種引擎的設計會將進氣口與掃氣口設計成一樣高,藉由活塞的形狀來引導廢氣排走,雖然二行程的工作原理都會讓燃燒時混雜廢氣,不過後來的單流掃氣就將進氣端設計得比較低,讓活塞運作的時候在爆炸之後先從排氣口流走,在活塞工作下端才打開進氣口。 於是這個設計在1960年後就比較少車在使用了。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012101 - Kodak 50D - Canon Luna-03-2-BW.jpg

修了非常多的東西(゚∀゚)

化油器的部分

→  清理化油器

點火系統的部分

→ 高壓線圈
→ 點火放大器
→ 矽導線
→ 分電盤 
→ 火星塞

油水的部分

→Motul 10W-40 引擎
→Motul Brake Fluid DOT 3&4 離合器/剎車總磅
→Red line MT-85變速箱/差速器
→Sonax水箱精 

輪胎

→Dunlop R1 SPR1

其他

→雨刷
→雨刷連桿
→皮帶(三條)
→冷氣皮帶舵輪
→中控鎖
→離合器踏板
→牌照燈
→霧燈
→收音機
→隔熱紙
→四輪定位

大概就是這些

然後接下來其實還有繼續修理的部分(゚∀゚)
不過在處理完輪胎(以及定位)上的問題之後,已經比較能夠適應台北的市民大道以及高速公路的路況了。還記得剛領到車的那一天晚上,每逢紅綠燈都會熄火以及打入空檔的時候,總是在堤防引擎熄火,左腳踩著離合器,右腳要負責剎車以及補點油門避免熄火。(゚∀゚)有誰會在等紅綠燈的時候跟趾

特別的公里數

大概是這個樣子,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算是化油器,在處理這些東西的時候意外的發現這顆化油器好像沒有被拆開來清洗過,裡面也的確呈現一種好幾年如一日的狀況,在拆洗化油器的時候,汽油的味道大概也提醒了我,這台車可能經歷了一年左右沒有好好地發動過了。跑回去查了一下監理站的驗車里程,108年上半年四月才剛過99286公里,十一月的時候是725公里,一直到隔年的109年總共才多跑了185公里。前車主把車從高雄載回來之後,大概就一直放在那邊都沒有再動過了,最後擠出來的里程大概就是平時移車與跑去驗車的公里數了。

相比起受到妥善照顧或是更換的老車,有一種車倒也是我們這種翻新的老車迷很喜歡的車,就是什麼都沒有被換過的老車。一來是整車的零件都相對完整、其次也能夠從這台車找到屬於那個年代的考古。這一台老瑞獅就有點像是後者,由於介於實動與非實動中間的夾層。

21012101 - Kodak 50D - Canon Luna-01-3.jpg

從哪裡可以看出來這一台車沒什麼被動過,其實就是從一些消耗品來觀察,譬如說如果比較常在開的車,最早更換的就是音響主機,接著就是座椅以及方向盤這些周邊套件。之所以會說這一台車相當的完整,原因就屬這些東西都沒有被更換過,對於很多老車而言,能擁有一台當年原裝的卡帶收音機,其實是相當美妙的一件事情。

另外幾個有點可惜的地方就是車子的四顆方向燈都換成了台規的版本,頭燈左邊也被更換成奇異的牌子,右邊還是原廠的Kioto日規原廠品,這樣說起來好像就是左邊吃了什麼羅斯的感覺。

在檢查點火系統的時候,原車的點火系統幾乎都沒有被更換過,比照里程來看,這台車的實際里程應該與監理站蠻接近。拆開分電盤的時候,裡面的點火頭已經消耗殆盡,不過這顆點火頭竟然還是日本電裝最早的版本。後期由於副廠零件的緣故,大多會換成沒有打字的台灣副場產品。這種老式的日本電裝品,點火頭就沒辦法單獨更換。

另外一個發現就是,這一台車早期應該有裝過動力方向盤,引擎室的右邊有動力泵的支架。檢查左右葉子版時也相對平整。但我判斷這台車早期應該有被迎頭撞上過,可能撞擊的力道不是很大,但是擠壞了前臉,水箱罩與霧燈都壞了,機蓋也彈了起來,所以在車上可以看到機蓋補過的痕跡。

水箱罩雖然有板金回來,但是整體個保險桿還是歪的,瑞獅在水箱罩向方特有的三孔也因為板金過變得不對稱,那時候就在想這撞的也非常準,能不撞到葉子版但是直直地往水箱罩中間凹進去。車上的車標得O字也有裂痕,感覺像是一頭撞上電線桿或是柱子之類的東西。總之,請多指教啦!雖然總覺得應該跟前車主多砍個兩萬塊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太久沒寫東西

前面洋洋灑灑的寫了一萬多字,但是好像太久沒有寫文章了
所以直接按了捨棄草稿就什麼都不見了

就簡單講一下換輪胎
去哪裡買輪胎

剛好適逢蝦皮111的優惠,除了店家滿額折一百塊以外,還有全站折價券打八八折,以及返點的優惠,然後還有送四百塊的家樂福禮券。原本預計要7500元的輪胎,折一折大概只要六千塊左右。原本預計是要換橫濱家的Yokohama ES32 $6800元,後來心一橫就換了登祿普Dunlop SP TOURING R1。

汽車百貨到底是...

我自己也蠻意外最後會再汽車百貨換輪胎,實際上比較起來大概比一般的輪胎行貴了一千塊左右,不過因為有輪胎保險以及一些有的沒有的服務,所以這樣比較下來用盡折扣後還是有比較划算一些。那些有的沒有的像是車內臭氧殺菌、填充氮氣跟五千公里對調,不過實際上一千多塊的差價主要還是輪胎保險的部分,三個月內戳到破掉可以直接換新的,那一年內則是視磨損程度退錢給你。

瑞獅的規格視175/70-13

簡單的查了一下規格之後最便宜的台灣選擇基本上就是建大Kenda  KR23與南港Nankang SP-9,這個尺寸裡頭最高標準是馬牌家Continental EC3,雖然說是奢華頂級,但實際換下來也是一萬有找的價格,輪胎尺寸小一些的價格差距還真的蠻大的。

 

怪獸們與輪胎的產地

我們家老獅車上的輪胎(有八顆)是石橋BS B250,算是市面上蠻少見的中國製造的胎,其實連中國品牌的輪胎都已經丟到東南亞製造了,中國本土製造的輪胎好像又有點特別了。

那這次的登祿普雖然是英國品牌,說上歷史登祿普醫生是第一個製作出充氣輪胎的輪胎之父,不過後來這個品牌由美國固特異輪胎持股四分之三,剩下的四分之一是日本的住友橡膠。那近來台灣的發表會應該都是由日本這邊發表,所以看一些資料你會覺得登祿很像是日本品牌。

這顆輪胎的特色其實就是針對房車的經濟性來做考量,也就是耐磨取向的產品。至於這個價格可以帶來多好的輪噪與支撐性,再怎麼說這個規格也算是個貨車胎,這部分雖然網路上的評測寫得很開心,不過實際上我覺得跟目前用的石橋BS B250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以舒適性為主的產品為下一階的Dimlop Veuro VE303,對於輪噪跟舒適度都比較好,但規格上就沒有瑞獅的規格(175/70-13)。

同級的競品

其實以貨車為主或是小車的輪胎取向,大部分都是以經濟為考量,其次是載重量,這種考量就是輪胎都會比較硬,比較好聽就是測向支撐好,那反過來說就是這輪胎跳到不行,硬派的說法叫做路感明顯,對乘客來說就像是在打乒乓球,不過瑞獅後避震是壓板簧來說,好輪胎能展現的舒適度好像也有極限。如果價格考量講求舒適度與安靜了話,可以參考南港輪胎Nankang Rollnex SP-9($1,400)這一顆,不過這顆有點太冷門了,要多問問看,而且產地是在台灣,也是個不錯的在地選擇,四顆裝到好也不過$5,600元打完收工。

輪胎是最不能省的東西

這也是身為一個老車車主第一個會建議你先換的東西,然後不要忘記瑞獅側邊的備胎,也要拔下來檢查一下。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8-26-Toyota-片假名.jpg

有時候老車的分界點有點直接,車上有多少個有片假名的東西

為什麼要買一台老瑞獅

瑞獅到今年開始,最老的一輩(1989)也已經是個三十二歲的老人家了,對汽車來說,也幾乎已經到了一個退休的年紀了。不過現在你還是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年紀的瑞獅在路上跑,這就要提到在汽車裡面很有趣的一個分類,就是貨車。

貨車的壽命

貨車與一般轎車不同,它們很大一部分的用途都是用於工作,也就是生財工具,同時兼具低稅金雨大空間。因此這種車型的折舊與一般車款很不同,所以它們一般的造型,也不會像轎車一樣每逢幾年就更新換代。台灣最特別的就是好用的東西就會一直保留下來,瑞獅的造型已經算是相對長壽(1989-1992、1992-1998)總計也傳承了一個世代。

真正的傳說
Mitsubishi L300

台灣創下的世界傳說,大概就是以三菱貨車L300車型的得利卡,從1986開始,台灣中華汽車用1979年的第二代(原廠代數)L300為基礎,一直到1999年日本停產L300這個車型,台灣還是其造型延續到了現代!這個名字足足在台灣生長了三十五年,不過由於得利卡也是少數配置柴油/汽油以及全時四驅的務實車款,排量又壓在2.4以下,因此在山區、農業以及送貨都仰賴這種工作用車。

生財工具,不拘小節

更特別的是由於生財工具不太注重內裝或著外觀,因此鈑金、維修方式都不太影響車價,因此你很常可以看見一台外觀完整的貨車、與一台外觀不佳鈑金東倒西歪的貨車,他們的二手價格相去不多。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在找這種入門簡單、維修方便的客貨車。因此這也是這個市場流動性相當活耀的原因之一,買家裡頭並不是都是老車文青們,這些車也往往陪了很多人踏上第一桶金。

終究,
車是陪伴你到下一個目標的夥伴
價格很重要,但是

因此如果你是出於收藏或是想玩車的心情來挑選一台貨車底的瑞獅,那麼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就要看這台車是不是可以用同樣的價格,買到鈑金狀況良好、機件工作正常,同時還沒有被更換成後期零件的樣子。這也是玩老車最有趣(也可以說是最困難的部分)就是緣分

來談談
我的選擇

瑞獅的造型一共有分兩種,2000年後的Zace Surf我比較不傾向歸類在老瑞獅的分類當中,因此能被稱為老瑞獅的版本就屬於第一期的1.5L側開版本(Toyota)與第二期1.8L上掀版本(牛頭標)這兩款。

其中我自己覺得比較大的差異在

一代目
棕色儀表板、字母車標、黑色水箱罩、米色絨布椅

內裝為棕色方向盤為梯字型、儀錶板為左邊時速表,右邊為水溫與油箱指示,顯示方式為上下長條指示。不過由於一代目的車型也非常多,譬如在平頂推出的時候,也有普通高頂、稍高高頂跟超高高頂。貨車版本也有高木床、低鐵斗還有非常特別的休閒後斗。一般來說以年份而定,1989-1992通常會歸類在一期,搭配棕色內裝以外,還有卡其色的門板與絨布椅,同時有兩人廂(貨)車、五人客貨以及八人客車。一代木的收音機也有兩種版本,不過也可以說第二種版本(帶杜比符號)應該也是屬於二代目的選配,但可能早些時候仍有些一代目的車可安裝(後期調換也沒問題)。

二代目
黑色儀錶板、牛頭車標、鍍鉻水箱罩、黑色絨布椅

內裝大多為黑色,收音機的部位與儀表板相連,溫度與油表則改為同一方格指示,二代目中間有扶手箱。外觀上除車標不同之外,車頭的燈具形式也不同,不過這個部分是可以交換,也就是二代目可以改為一代目的頭,整體車上的部件其實也可以共用。後代的1.8L又稱為Super Zace GL,車側的彩繪多了幾條彩帶,乘客與駕駛都有車側踏板,並加上前後輪的護輪拱一代目只有乘客位有上車踏板,不過如果你想要也可以裝上二代目的踏板。

二代目的升級版本
1.8公升引擎與動力方向盤

不過這裡是簡單的分類,因為考古來看,事情總有例外。另外一個部分是除了側開尾門右邊是車體鈑件、上掀高頂也屬於車體,所以真正鑑別的關鍵就是這個地方平頂側開高頂上掀,內裝顏色與車頭標誌都可以前後期對調,所以如果認真來說,車體部件是最直接而且不容易混淆的辨認方式。

側開是瑞獅群中最稀少的一種,由於早期板金技術與鐵件純度不良,鏽蝕的狀況都相當嚴重,後期引入了鍍鋅跟陽離子技術,所以後期(泛指1992年)上掀尾門的車體通常保存得比較好。這裡就有兩個思考點,玩老一點的瑞獅,但是鈑件好的會比較難找,要修復鈑件的困難度也會比較高,像是側開的尾門、膠條、玻璃、牌照燈都不相同,因此翻修與鈑金難度都會比後期的高上兩到三個等級。

即使如此
我還是比較喜歡側開

我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末代版本的側開瑞獅,由於特別的紀念年份,我自己比較偏愛1992年的出廠年份。這個交界的年份就會有一些特別的車系配置,像是雖然歸類在前期一代目的外觀,但尾門配置後掀的版本。那麼側掀跟上掀有什麼好處呢?其實側掀在造型上會比較古典些,雖然整個門僅有左邊的大門可以開啟,以至於在上下貨的時候,相比起上掀會比較沒這麼方便。也因為只能一邊的緣故,如果你是有載機車的需求,就只能參考上掀的版本了。

最大的差異

1984 Toyota Land Cruiser FJ60-車頂架.jpg

1984 Toyota Land Crursier FJ60
「瑞獅其實就是陸巡的小時候」

其實最標準的一代目,在老車的分類當中就是平頂。在眾多90年代的老車分界點,就屬於前臉的圓燈(圓燈越多越老)、車頂(越平越老)。1988-1992年份的側開老獅都屬於平頂的車體,這也是最當時最接近Toyota Landcurier (FJ75)的樣式,當年的長軸多人旅行車就以這個配置在世界打下基礎。在台灣大排量(V6/四升引擎)的稅金不吃香以外,年份一高礙於車況與累積的稅金,很難保留到現在,大多在失去經濟考量後就淪為報廢場的角落。所以反而像是瑞獅這樣以低排量(四缸/OHV/1.5升)搭配客貨車兩用的配置,成為許多90年代載人與送貨的最佳選擇。

Toyota Land Cruiser 70.jpg

Toyota Land Crursier 70
「特別致敬70車系,2007再開,2021持續引入」

Toyota 3rd Zace 1986.jpg

1986 Toyota Kijang F50
以豐田的全球車型來看,台灣的瑞獅是第三代車型,最早的車型餘1986年問世,
世界上的代號為「Kijang」印尼語中是「鹿」的意思

高頂的好處

不過也因為這種載人與載貨的考量,二代後就都屬於高頂(High Roof)版本,高頂的優點其實很多,譬如乘坐頭部空間更加舒適、可利用的載貨容量更大,如果是利用後廂空間載越野車的車友,高那麼一點點剛好就是後照鏡不用拆的距離,車子也不用像是麥可傑克森那樣打斜45度。對露營的山友來說,後掀可以讓你無須額外拉車邊帳貨是雨帳,靠在尾門就可以簡單烹飪與避雨休息。那釣魚的時候將車尾面對海邊,簡單的遮陽棚就完美出場。

20210820-7-11-Zace.jpg

1992 Toyota Zace 5K 1.5L
這就是我的老瑞獅

所以最後我還是
決定上掀的版本

那麼斟酌的部分就變成你要的是一代的版本,或是二代的版本。其實如果花點心思,那麼其實二代的版本也可以變成一代的樣子!

延伸閱讀

老車│我的1992年老瑞獅
第一次汽車的開箱文

瑞獅│我的瑞獅修了什麼東西
現在看到我還是會怕

瑞獅│換新輪胎:Dunlop SP TOURING R1 175/70-13
換輪胎是買老車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瑞獅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曾經被嚮往著一台兼具休旅與貨車性質的兩人貨車或是八人休旅,又必須兼具80年代的復古設計、五速手排的迷人機械魅力,那麼第一次由國瑞國產引入的八人座廂式客貨車瑞獅(Zace)就成為我們這樣子喜歡老車的年輕人,便宜入門又能夠玩得開心的一部車。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ZZZZ
  • 請輸入密碼:

四行程老車入門

在1960年代的日系老車指南裡頭,本田在引擎方面可以說出獨出一轍,在鈴木、川崎、山葉都在大力發展二行程跑車的時候,本田宗一郎對四行程引擎的決心,讓60年代二行程當道的流行中,多了那麼一首四行程的交響樂章。

目前能夠在台灣市場存留的車系大多以商用車為大宗,另一個層面也可以表達在民國50年代時,一台可以工作的交通工具對一個家庭生計的重要性,在很多老車友的口中,這些車紛紛是所謂的「起家車」,有多少的重擔都從這些車開始。六零年代用腳踏車代步的人還是大宗,而你有一台「機動腳踏車」,在當時的售價幾乎可以買上一棟房子。

六零年代

在四行程的祖譜當中,台灣當時進口的本田小排量車系可以追溯到1959年款的Honda C92 Benly Dream,雙缸並列125.c.c空冷引擎,後期推出了擴缸至150.c.c的150.c.c.c版本,型號為Honda C95 Benly Dream。車架結構相同的情況下,彼此的零件與前後期的油箱、避震、座椅都可以互換,前期與後期的主要版本分別是前期平把手、鐵製護蓋與後期高把、裸露的空把。這個時期的車款仍使用沖壓式車台,可以說是六零年代二輪機車的主要特徵,諸如1966年川崎推出的二行程商用車B1-125,也同樣屬於這個年代。

六零年的
下半場

1966-1969對玩老車的人來說是個特別的年份,你可以想成是一個本田蓬勃發展與超車的五年,在各種方面都可以看到技術與商業應用的急速發展,從沖壓車台開始邁入鋼管車架、更大排氣量的引擎與變速箱系統的引入,化油器的改進、引擎形式的更新,對應在馬力上也有十足的發展,從前面五年的經驗,在六零年代的結尾,本田可以說是正式踏上王者之路。

1965 CB450當作起點,則1969 CB750可以說是本田集大成的機械巔峰。不過這些車在台灣太多稀少,來談談小車的進展。

在這個年份來說,1966 Honda CA160可以說是從商用車邁入街跑車的一個起點,這具引擎應用到後來的CB160,屬於有別於過去的單化油器,採用了雙化油器並加入了轉速表,CA160仍採用跟C95同樣的沖壓式車台,而CB160則採用了鋼管車架,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引擎形式,在這個年份的車款都還屬於斜引擎,引擎的汽缸朝向前方有一個微小的夾角,與後期七零年代的直引擎有了小小的區分。

這個年份的區間算是大多數台灣日規進口的主要年份,這個時候三陽與光陽雖然已經開始進口本田的機車,但仍沒有製造主要零件的能力,還在摸索組裝與進口,所以這個年份的車款大多屬於日本進口時期,也是台灣老車收藏的主要年份,這個區間的價格帶也較大,從二十萬至四十萬皆有,能有一張1960年代的車籍,光是那一張紙可能就價值十萬元。

六零年代的
下半場

1966-1969對玩老車的人來說是個特別的年份,你可以想成是一個本田蓬勃發展與超車的五年,在各種方面都可以看到技術與商業應用的急速發展,從沖壓車台開始邁入鋼管車架、更大排氣量的引擎與變速箱系統的引入,

七零年代
起飛

有了前面十年的打底,本田在七零年代可以說是迅速擴張,針對更為蓬勃的商用車市場,本田第一次推出了CB系列的單缸車型CB90、接著從CB100到最常見CB125S。但同時本田引以為傲的雙缸車型也因為售價跟後勤技術的緣故,逐漸在單缸的市場中逐漸敗退,老氣的形式不再能吸年輕客戶,而商用客戶則不在意馬力,而更偏好更容易維修的單缸車型。

台灣也是從這個時候進入代工的環節,此時光陽負責了CB100、而三陽則是CB125S。CB100後來衍生出不少車種,八零年代後CG車型取代了光陽CB的車款,也就是後來的金勇(OHV),三陽則一直以CB125為基礎,後續推出的野狼就是以OHC引擎為主,也是一直生產到現代的長青車款。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