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長三公尺左右的桌板,剛剛好是把第二排椅子反置後可以關上門的長度。作為一張床看起來也是特別合適。
- Nov 09 Tue 2021 01:17
瑞獅|幫忙載桌子
- Nov 07 Sun 2021 14:13
日記|街拍的紀錄
■
每次出門的時候大概都是接近夕陽西下的時候,隨著冬天越來越近,日落的時間也漸漸從夏日的七時,鐘慢慢移動到更接近下午的五時,六點的時候天色已經被藍色給吞沒,從看到日落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暫,每每騎過橫跨淡水河的聯絡橋時,都不免想停下來看看西邊的落日,只是車流總會讓你不停往前,像是電影般你只能隨著時間軸往前,沒有暫停,更沒有倒帶的選擇。
- Nov 07 Sun 2021 13:45
日記|底片掃描器的困擾
■
在防潮箱找到一顆【Vivitar series 1】的OM口變焦鏡,在底片的鏡頭裡面,變焦鏡頭好像一直不受待見。除了鏡群比較複雜以外,如果鏡組發霉要整理也幾乎令人髮指。這類早期的鏡頭都是採用推拉式對焦,久了其實多少都會有一些垂頭與滑動的問題,這一點在現代鏡頭好像也會發生,雖然後來的Canon在L鏡頭上做了Lock來讓鏡頭不要亂跑,但用久了,鏡頭還是會遇到垂垂老矣的晾在一頭。
意外的狀況還蠻好,沒有什麼霧化或是發霉,倒是有一些灰塵,不過看起來好像不太影響。
掃描器的問題
■
記得工作室的Noritsu LS-1100來工作室已經五年左右了,有一天在保養的時候看到機身後面的名牌,是2010年七月份出廠的。雖然是從美國AAA(一家專門販售與維修Mini Lab設備的公司)寄回來的,不過當時也以為大概是2000年左右的機器,沒想到在美國只工作了五六年就汰換了。
今年十一歲的他也逐漸有了一些小問題,像是滾輪有逐漸老化的樣子,以及掃描頭有時候會有沒辦法歸位的問題。有時候好、有時候可以跟你折騰半天左右。這幾年工作室也逐漸補齊了兩台掃描器,除了Noritsu HS-1800以及Fujifilm SP-3000以外,平常處理一些135底片還是會打開LS-1100來使用,相形之下,平台式的Epson V850或是片匣式的Nikon 9000ED,就沒這麼「好用」,一說是掃描效率、二說是如何把底片好好擺上,有時候都讓人心煩。
老設備的問題
■
說到Fujifilm SP-3000,他算是比較複雜的機器,他的系統組成有三部電腦,分別是影像輸出主機、掃描機控制主機以及掃描器主機這三台,輸出主機比較簡單一些,軟體也有陸續更新到Windos XP(是的,能夠用Windows XP對暗房設備來說已經是阿秘陀佛)比較複雜的是,掃描機控制主機就特別有年代感年代。這台電腦應該是2004年左右,當時還使用著IDE硬碟、標配一台光碟機以及3.5磁碟機,CPU則是感人的噴火龍Pentium 4,為了避免這個將近十幾歲的硬碟有一天會突然叫不醒,正要備份硬碟的時候才發現,
「我要去哪裡找IDE的接口?!」
作為一個硬碟大戶各種救援硬碟的設備都有兩三套,殊不知這些接口都是Sata的設備,這個時候要讀取一顆還未成年的硬碟,竟然就有一種VHS錄影帶的無力感。
但換個心情來說,我現在可讀取3.5磁碟片了。
- Aug 27 Fri 2021 02:48
日記|新來的底片
- Aug 27 Fri 2021 01:12
老車|什麼是酒精汽油
酒精汽油
印象中我接觸酒精汽油應該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剛開始騎偉士牌的時候,還是個學生。為了節省每天的路途支出,到處找有沒有哪裡的汽油特別便宜。當時自助加油的風氣還不盛行,看到一公升可以折0.8塊值階命中我的心。當時即便有自助加油的加油站,也都只能用信用卡。身為一個窮學生,信用卡真的是個神祕的東西,因為沒有打工的緣故連最基礎的學生卡都辦不出來。
這個時候
酒精汽油出現了
先不說要不要用信用卡,酒精汽油直接原地折價兩塊錢。九五汽油的辛烷值,低於九二汽油的價格,讓我千里迢迢都要跑去台北市加油。台灣目前唯一有酒精汽油的加油站,就只有台北與高雄兩家。其中又以台北的站點數最多,也算是某種特別的城鄉差距(或是實驗小白鼠)
燃料的鄉野奇談
其實玩車玩久了,也聽聞過很多各式各樣的燃料添加物,酒精汽油看起來已經算是比較平凡無奇的添加物,就化學上還說得過去。像是樟腦丸、柴油、去漬油、煤油... 只能說人有想像力的時候,連內燃機都怕。酒精汽油的推廣也一直存在偽科學的誤區。像是酒精汽油會傷車子、會縮缸還有爆震,我想只差沒有說車主一加進去早上出門都會跌倒。
說起酒精汽油的歷史
美國是最早推廣酒精汽油的地區,從歷史上來看也是面臨當時1973年石油危機的衝擊,降低進口石油的用量。當時美國推廣很快就導入E5、E10,酒精汽油目前最高的比例是E100(美國本地最多用到E85),就需要特別的引擎才能使用。在美國目前普遍都會提供E10與E15,一般的汽油裡面也有少量的乙醇來減少整體的環境排放。
不過說起最早用酒精的引擎,1908年的福特T型車,福特老爺子用的就是酒精作為燃料,但是就這麼不巧遇上了1920年開始的禁酒令,酒精的流通變得相當不容易,才讓汽油成為內燃機的主角。
我的車
到底能不能使用酒精汽油
二行程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動力還會再好一點。四行程也其實沒什麼太大的阻礙,主要就是台灣的酒精汽油比例太少了,一般以E15為分界點,E15以上的比例通常會需要一些額外的配套,美國常見的汽油其實也不完全是E0的汽油,會依照各州政府的環保法規酌量添加酒精。
灰心的是
二你常常可以聽到酒精汽油會傷車,但是卻常常像是聽電台般往機油跟汽油裡面加入各式各樣的燃油寶與添加物,這可能永遠是內燃機世界中,很難解開的迷信吧!
- Aug 22 Sun 2021 21:42
機油|2021年四行程機油選購指南
到了要買機油的時候
■
以 10W-40為例子
■
10W-40好像已經變成一個次時代的機油番號,現在主流的機油都往更稀薄、節能的方向走去,現在主流的番數都來到5W-30與0W-30,以好事多為例,0W或5W的品項就有六種,以前很標準的10W-50就只剩下【嘉實多Power1 4T】與【Chevron SN 10W-40】
■
最有指標性的自主品牌【科克蘭】只剩下5W-20與0W-20,不過科克蘭這一支可以說是創下全合成油最低價傳說,平均一罐不到新台幣80元,如果不是番數過低,我覺得這就是過去礦物油統治百元以下的殼牌白瓶與嘉實多白瓶的位置。
這次的比較
跟上次一樣,從兩種方面來下手,分別是最少錢購買到的【全合成機油】與【同番數指標下高溫黏度最黏】跟【最便宜買到最高的標章】另外就是添加物大賽,【最便宜的酯類添加機油】與【最便宜的酯類濃度最高款】
■
最便宜的全合成機油
跟上次一樣蝦皮打開一層一層過濾
Mobil Super 5000 $90* +SP +SY 15.6
eni I-Ride scooter 4T $105 SJ 半合成2018 14.9 156 220 太老了吧XD
Shell HELIX HX7 $135* SN 半合成 14.37 154 F246
SRS ViVA 1 $140* 2019 +SN 14.9 VI 154 GAMERY 算是半合成吧
EURAL SPORTBIKE $170 SN 全合酯基 15.1 166 220 夭壽2021年三月 5W-40 160/ 145全合 L SUPER LITE
FUCHS silkolene XP $170 SN 酯基 全合 15.8 162 214 +2019
SHELL ADVANCE ULTRA $140 SM 半 15.8 172 230 +2014年
REPSOL Elite Multivalvulas $145+SN +SY 15 TBN 10
Mobil S2 $229* SN 半合 14.2 155 234 TBN9.9
Chevron SN 10W-40 $125 *SN 半合 14 150 238
MOTUL 2100 Powerlight $130* SL太老了吧 半合 14.5 151 228 TBN10.1
TOTAL CLASSIC $125* ...SN 14.5 155 230 +2018年 半合
慶城實業 HRS 判決書 API不實
SP認證最容易入門款
Mobil Super 5000 $90*車用
半合成最容易入門款
Mobil Super 5000 $90*車用
酯類最容易入門款
EURAL SPORTBIKE $170 5W40 $160
FUCHS silkolene XP $170
全合成最容易入門款
EURAL SPORTBIKE $170
FUCHS silkolene XP $170
(゚∀゚)
結論
■
其實我自己也嚇一跳,之前就一直很常聽大家推賽克隆,其實就是這次刊圖的FUCHS家的旗下牌子。就歷史來看FUCHS可以說是橫跨了歐洲,非常有歷史的德國公司。中文應該翻作福斯油品。歐林斯的油品也是由福斯幫忙代工。
福斯可以說是最便宜的入門級全合成與酯基機油,價格也完美的壓在200元以下,查到這個之後我就有點沒有動力去做200元以上的機油了,連原本已經準備好的Motul跟Liqul Molly都放著,算了。不過這次計算之後,前一篇文章提過的荷蘭神油優潤還是在價格上用非常小的幅度,勉強擠下了FUCHS的最便宜地位,我猜可能跟用量與產地有關,更大一部份可能是推廣與利潤抓取的比例更靠近消費者。
以結果來說,這兩款最便宜的酯基機油,都足以讓你用接近兩倍的更換率來彌補酯基的衰退,以最便宜的Motul 300V $360元 來說,你預設1000換一次300V機油,我大FUCHS可以換兩罐。
(゚∀゚)!
在資本主義的優勢下
我們又有什麼好選的呢?
- Aug 21 Sat 2021 01:12
男子漢|準備汽缸頭墊片與油錶的整理
從四月份以來
繼承上一篇的方案【男子漢|引擎周邊墊片的維修方案(1)買零件】
沒想到四月的文章在五月份剛好遇到疫情,從國外代購的東西就放在倉庫兩個月,一直到七月才拿到。剛好七月份也是男子漢驗車的日子,不過由於疫情的緣故剛好在順延的一個月裡面,但是沒想到的是...
七月27號的時候就降為二級,這段時間還在驗車的日期。於是八月九號正式降成二級之後我就開開心心去驗車,然後又拿了今年兩次的忘記驗車的罰單。
。゚ヽ(゚´Д`)ノ゚。
今年再度拿到驗車罰單大滿貫
汽缸頭漏油啦!
驗完車之後開始審視男子漢目前的狀況。原本我一直以為的電盤蓋,結果其實是左邊汽缸頭墊片的一角滲油,一路漏到了電盤蓋下方。
火星塞拆起來都是油怎麼辦
火星塞墊片
▍ガスケット スパーク プラグ 11061-0988
汽缸墊片漏油怎麼辦
汽缸頭墊片
▍ガスケット シリンダ ヘッド 11061-0987
既然都要拆汽缸頭了
汽缸頭螺絲O型環也換一下
汽缸頭螺絲O型環
▍リング(0) ヘッド カバー ボルト 92055-1352
查了一下日本車友的日記(整備手帳)
看起來這顆引擎的汽缸墊片漏油好像成為一種通病,更換的期間從兩萬、四萬都有。至於火星塞墊片(11061-0988)則是男子漢剛來的時候,中缸火星塞就泡在機油裡面了。這好像是水冷車蠻常見的小問題,但又不太是什麼問題,也不太影響到點火,也就這樣子騎了三點有餘,這次也趁著要更換汽缸頭大墊片(11061-0987)時一起更換。
在台灣問這個火星塞墊片的時候,車友提醒可以一起準備汽缸頭螺絲的O型環(92055-1352)這幾個零件單價到事都不貴,只是火星塞墊片要四個,O型環要六個,加一加就變得有點貴
( ´•̥̥̥ω•̥̥̥` )這種小東西的運費真的捶心肝
後來在台灣的零件商買到了,車友唐老闆也有提供,如果你偶然有看到這一篇維修汽缸頭漏油的文章,都可以問問看還有還有庫存。
這種小東西...
雖然日本當地大概只賣日幣一個是¥308(税込),大概是台幣75元,美國一個大約在164元-250元之間,台灣的售價大概在250元。不過考量到運費了話,如果只有買幾個就不如在台灣直接找經銷商代訂了。另外一個讓我比較意外的是螺絲O型環在國外¥440(税込),大約是台幣112元一個,美國則是300多塊一個,台灣經銷的售價一個也在230元左右。如果真的想省錢了話,一次購買所有的配件包應該可以多省下一半左右的費用。
日本購買零件還是比較划算不少。
這次總共買了...
男子漢的汽缸頭大墊片(11061-0987)$1,187
化油器與電盤的墊片$811
火星塞墊片 $1,000(四個)
汽缸頭螺絲O型環 $1,400(六個)
這次零零總總也是花了$4,300左右
做個紀錄給之後有需要的車友參考
後記
然後順便把壞掉兩年的油錶也修好了,流用的是ZR250B的油錶(KA-0313-001),總共是$892元,
解決了前年倒車的時候,修復儀表的時候因為正電接錯導致油錶燒掉,騎了好一陣子油杯跟數里程的日子。
現在修好了,有種說不出來的開心
!\(゚∀゚)
人生第一次把男子漢騎到沒油還是特地要去跟心儀的女生約會
後來的行程就變成跟女生帶著一罐汽油
搭著計程車去牽男子漢
至於為什麼會燒掉
男子漢的油錶是屬於不復位的種類,也就是斷電之後,指針會留在原本的位置。這就跟Yamaha XJ400的油錶,屬於開電門後,會跳到油位的設計就不太一樣。然而那時候剛修復表的時候我和Klaus就在思考這個錶殼上面的顏色到底對不對,當時我也記得我的車是加滿的(最少有個一半),然後不管怎麼接那個指針都是往【E】跑,當下我就覺得是錶壞了,於是換了一個組合接,油錶的確是直接指到【F】。後來看了維修手冊之後這個是拿來測試油錶的行程,不能在這個狀態下過久,會燒掉錶芯。
於是就燒掉了
至於這一次是終於發現,因為我們在修理的時候都是打側住,然後油量都會在比想像中低的位置。那為什麼平時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我通常都是在熄火之後才打側住,所以油錶不會受到浮筒側柱的影響。這個問題(油錶的接線組合)整整讓我思考了兩年
\(゚∀゚)/
修車就是不斷在發現新的事情!
原本呢
是想說如果真的修不好了話,我就直接找一顆GPZ的錶裝上去
然後就修好了!
(゚∀゚)...
- Aug 05 Thu 2021 22:32
日記|有點複雜的復古情環|Nikon ZFc
復古之間的夾層
■
我其實也是個常常陷入思考與現代的人
很多時候我也不太明白
反覆中也常常打昨日自己的臉
不過隨著接觸所謂的復古越久
或許也越能體會所謂「復古」與「仿古」
或著是包裝以外
我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
為什麼我可能不會喜歡Zfc
這一點跟造型可能沒有太特別的關係
就像是為什麼我們拍底片
僅是為了底片的「樣子」
像是色調、顆粒或著它呈現出來的顏色嗎?
■
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在看事情的時候
最容易陷入的角度
拍照是為了取得照片
騎車是為了到達終點
■
拍底片的過程中所經歷的
或許是我們拍底片最重要的事情
該怎麼選擇底片
該怎麼使用不同的相機
包含如何對焦
選擇怎麼樣的鏡頭
如何讓相機變得更順手
又該怎麼去讓相機符合自己的習慣
■
這也是為什麼在底片相機當中
我總會跟你說我喜歡用什麼相機拍攝什麼樣的主題
而在什麼樣的時候
我會更喜歡這樣子的相機
■
數位相機則沒有這樣子的生態
由於每一家的相機都趨向一個完美的答案
因此連機身結構、選單、甚至是感光元件
都會來自同一個廠家的解決方案
■
這也是為什麼我最喜歡聊底片相機
就說用來計算底片張數的計數器
每一家廠商的解決方案就不盡相同
如何讓快門速度能夠從1/500加快到1/2000
又為什麼有的設計容易故障
又有的能夠承受幾萬次仍順暢運行
■
有時候玩「壞的」相機
這個過程讓我們學到一個技術的進程
■
我喜歡騎老車
尤其是那種白金點火搭配化油器的老車
這種車其實有種脾氣
下雨天有感情、大熱天也會懶懶得走不動
■
我也明白電子點火的車溫順許多
我也了解電子噴射有諸多好處
但我就特別喜歡這種隨著環境
感覺起來有自己靈魂的機械陪伴
■
你可以放一百遍Spotify
每次一次的再生都如同第一遍那樣乾淨而純粹
但是我的錄音帶
隨著每一次的撥放
都帶有一點潮濕
音調甚至會因此而變化
■
我的五佰在去高雄的路上壞掉了
他卡在我們家瑞獅的錄音機當中
整路都只能聽著《挪威的森林》
沒什麼不好
只是那幾天講話都開始有點台灣國語
■
我去過不少地方
但是記得的事情很少
平淡的事情太多
只能記得很多第一次
年紀漸漸不再年輕後
許多的第一次也不再新鮮
■
隨著越來越多的體驗逐漸麻木
我開始喜歡那些舊的體驗
這些體驗可能不在乎是否「完美」
實際上很多時後第一次都覺得掉漆
■
可是很酷
■
你可能很難想像有時候
我們可以聽一台老本田的雙缸引擎聲
就這樣放著然後聽上好幾根菸的時間
■
在許多睡不著的夜晚
我會拿著一台哈蘇轉著旋鈕
靜靜聽著它過片的聲音
■
我猜這是一種偏執
我對於現代的車改上舊的油箱
沾沾自喜的樣子覺得有點可惜
它可能只看到了車子的外觀
但卻沒有碰觸到老車裡最重要的體驗
■
Nikon ZF或許就是這樣子的遺憾
- Jul 26 Mon 2021 01:49
日記|為什麼底片要做框
這其實是一個物理的現象
■
以前在暗房的時候,很常會把影像放滿,就是如果相紙尺寸是20x24就是連邊帶框都要放到20吋短邊全滿。窮學生的思維就是不要浪費一點點的感光空間。
不過實際上你在展場或是收藏,這種放滿的照片就比較少,大多都會少一點,主要就是跟你的四切壓版有關。
更多時候是你在拿相紙的時候,有個可以忍受凹折的地方,白色的部分大多數會被裝裱的襯紙蓋住,那裡凹到在展示上比較不受影響,不過要留意如果是收藏品,還是建議再做一張。
不過我現在其實更喜歡那種調皮的攝影師(或是放相師)會在這些空白的地方寫字,有的寫一些「好辛苦啊!好想去海邊」有的則是會拿來計算數字,是如果要做幾吋,扣掉幾吋兩邊均等之後要留幾吋等等。我反而特別喜歡這種偷偷留下來的字跡。雖然好像很不專業,但是在現在這個數位出一張就是一張的年代,這種年代手工的痕跡反而就很少見了。
我喜歡買有做過筆記的二手書,前年因為失戀的緣故買了幾本二手詩集。蠻有趣的是前一本書的主人應該是位女孩子。她畫的重點都是「自己不好」然後總有幾頁,寫到情緒的高點,那部分總有幾滴淚水(希望不是鼻涕)
最近我特別喜歡把照片做成方形,但這其實沒什麼太特別的緣故,原本是考量到有些平台(像是IG)的排版,但是在網頁上方形的照片其實會好用一些,因為他占據空間的方式比較均衡,在手機版與網頁版上都可以取得比較好的視覺平衡,文字置中一下版面就會漂亮。
方形的構圖其實一向都有比較均衡的傾向,只不過在看待一些具有延伸性或是方向性的構圖空間時,橫幅的好處又讓人喜歡。
- Jul 23 Fri 2021 13:47
日記│二十九歲:讀書
讀書
以前上學的時候,特別喜歡讀書,尤其是課外書。在不合時宜的時候做些不合時宜的事情,是學生時期想要當個體制內的乖寶寶,唯一能竄動的時候。
像是張愛玲、像是龍應台、又或是那些科學家們的外傳與野史。
你不能在國文課的時候看張愛玲,我推薦你看狄克森片語;
你當然不能在英文課看麥田捕手,我推薦你看牛頓微積分;
這是少數在體制內可以做的叛逆。
當生活中少了叛逆這個性質時,
讀書對我來說就少了點誘因。
或許讀書這件事情本身就帶有強烈的社會交換,
很少來自於自身的慾望。
漫畫或是小說什麼的自然而然會帶著鉤,
只是你閱讀的理由或許都不是為了某種目的。
而是打發些時間,等待一個需要經歷的時間過去
好比字典,
我不曉得現在有沒有人會再去翻字典。
現在我只在饒舌歌手的自傳中看過。
2003年
書櫃有一本書可能買了將近十年,
書封整齊,頁峰貼緊,
沒翻過,也不確定為什麼買了。
或許只是為了蔣勳一詞
翻開來的時後才發現裡面夾了片光碟
書裡面附份光碟
這種年代感撲面而來
你要我現在去找個能夠撥放光碟的機器
我站在原地踟躕
這一年很特別
蔣勳的文字內提到疫情
那是個SARS剛開始散播的月份
桃花剛開
蔣勳在書中(信中)呼喊著旋子
感覺有點距離
盛情邀約卻隔上了段物理的距離
颱風
颱風還在經過
說是台灣有氣象武器好像也不為過
希望一切都好
疫情、降雨、人生
一切都好
- Jul 09 Fri 2021 21:11
日記│二十九歲:仍然在追逐的自我毀滅
今天是我生日
曾經覺得鳳梨罐頭是一件相當浪漫的事情,不確定是因為我也相信阿May會隨著罐頭過期,而回到阿武身邊。又或著對阿武這種已經知道無法挽回,但設下了一個自顧自的期限。或許看過太多平凡的抵禦,用物質的罐頭來做為思念的停止線這件事情讓人覺得浪漫。雖然本質上依然如此
但是追逐一個死去的戀人的肯定,註定是會自我毀滅的啊。
如果說
在荒野中
只有草原才能眷養一匹馬
等等等等
就是為了在這種時候
有一種心靈上的慰藉
感到寂寞
有人陪伴
感到快樂
有人分享
今天是我生日
決定今天就是炸雞的日子
- Jun 01 Tue 2021 04:15
底片|新的編檔邏輯
發現最近整理底片的編號
變得亂七八糟ಠ_ಠ
因為測試底片的緣故,常常十卷底片底片有用的大概只有一兩捲。大部分可能都是片頭或是曝光測試片,但是如果都編號了話就會有中間跳號的狀況,順下來的時候往往中間都會掉號碼。這種調號碼的狀況會導致後續在抽檔案的時候,會不確定是已拿出,或是原本就有缺號。
中間的應急辦法
一開始編號的順序是在沖洗前先使用試算表做表格,登記好之後再進入沖洗。然而因為中間有不需要掃描(歸類)的底片,所以在掃描編好的流程中,就會再重新編碼。雖然這一點也會很麻煩,因為還要從掃描端重新調整一開始的表格。
如何同步
這裡就牽扯到要怎麼同步,如果兩邊有不對稱的情況,後面的號碼就會開始從這裡錯到結尾。
以至於後面再歸檔的時候都仰賴純粹的順號,但這樣子就沒辦法管理到實體底片的部分。
作品本位
如果不以拍攝的捲樹為主,那麼就是從主題開始去做設計。這種歸類方式就比較適合特定的(而且要完整)的創作流程,譬如一捲底片都是拍攝同一個主題,在同一個時間段。譬如以出國的主題當作用【地名】來做分類,像是【東京】【池袋】【京都】來作為分類。(用Printfile中的任務歸類方式)
如此一來主要的記憶點就來自【任務】,接著從時間順耗去找尋底片內容即可
不連續的日常
那如果是以一般生活的攝影來看,移動的地點過多、拍攝的時間又太長。(這也是為什麼我比較喜歡有日期的打印相機)以至於雖然把底片歸類在當月,但底片的內容,可能橫跨前月甚至到去月的內容。這個時候你又要考慮是要以【放入底片的時間】又或是【底片拍攝完的時間】,那麼在後端來看,那是要記錄【底片沖洗的時間】又或是【數位化(掃描)的時間】
關於後者其實可以依賴數位化的時候的【製造日期來校正】,但這種在分檔的時候,譬如從無損壓縮轉存為壓縮檔案時,這種日期校正就會偏移,以至於這種還是會需要一個錨釘的日期來做歸類。
目前的規格
紀錄的方式依舊為
首位代表的字母"M"
兩位數的年份"21"
兩位數的月份"06"
分隔的分號-
五位數的連續編號"21001"
分隔的分號-
底片的沖洗格式"BW"(CN、BW、MP、CR、RB)
【CN】彩色負片【C41】
【BW】黑白負片【HC110】【D76】【特別的顯影編號後續說明】
【MP】電影底片【ECN2】
【CR】彩色正片【E6】
【RB】黑白反轉正片【D72】【ID-11】
分隔的分號-
底片的片幅格式"135"(135、120、110、4X5、Super8、16mm)
底片的名稱【GC400】
簡單的呈現就是
M2106-21001-RB-135-KDDX@400-TIARA-TIFF
至於可以撐多久
記得上次的系統從2016一直用到了2019年左右,至於可以執行多久就看看造化了!
書接上集:
底片|要怎麼歸類自己的底片
看到人家在分類電影的時候用的方式
來檢討一下這幾年用的歸類方法
底片|整理自己的底片跑出來的想法 ☁️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印樣有感而發
- Jun 01 Tue 2021 00:04
底片|整理底片跑出來的想法 ☁️
整理底片的心得
在整理底片的時候,找到這張2015年11月拍的樣子。雖然在檔案上只有留下未命名005,但你還是可以在底片的產生日期來找到他的時間。當時幾乎早上拍完照後,就急著將底片沖洗出來,整體的時間大約不會相差太遠。
不過放在文章裡面,白色的效果還是比較好,能夠比較好的融入在文章之中。這裡又要提到這種邊內距(PADDING)的視覺空間,到底是藥用CSS/Html的語法來填,又或著是在輸出影像的時候就要算好,這本身就是一個難題。譬如說現在自適應網頁越來越盛行的情況下,CSS的結構有時候就會被破壞。大多數撰寫文章的時候也都是用電腦端來處理,這意味著原本設計的間隔、字距與圖片的距離就會變得不同。
這張圖用了30%的底做襯底,為了凸顯中片幅邊框的黑以及字標的橘紅色,相比起白色的底看起來要突出得多。
用手機來看文章本身就產生了部分的失真,這一點跟影像也很像。你很難固定讀者要怎麼看你的輸出(文字、影像),所以這也是展覽(藝術館)存在的意義,空間帶來的儀式感,本身就會影響我們對作品的看法。
如同藝術館這個空間本身就是一頂皇冠,也只有被加冕的作品,才有別於那些複製/臨摹的影像。這也是為什麼偽畫即便是偽畫,但只要被加冕之後也會原地轉生。
然而不同比例的表現其實也會影響視覺上的比重,譬如以正方形的結構(最外圍的比例)採用固定的距離(設定60px),上下兩端的黑線就會變得比較狹窄。加上左右兩邊的字樣其實會讓整個視覺變成從左到右。
然後這種比例在調整的時候,還是以我自己的視窗(銀幕)還有比例來決定。所以有時候拿到手機上來看就會變得很奇怪。這或許也是某一種羅蘭·巴特說的作者已死,就像是你永遠也不知道你煎的這塊牛排,吃的人要用叉子還是用筷子。
不過針對每一個載體做的適應化,本身也是現代小編的必修課之一,某種程度來說這種限制本身也是另外一種視覺突破的地方。
說回暗房
這種邊界的概念其實就來自於相紙的尺寸,以及固定相紙的尺的位置,在數位時代大部分人可能就會用原始的影像直接上傳,由瀏覽器或軟體來自動符合觀看的樣子。但是在暗房一開始就決定了你要的外框(Outlet)所以你只能往內縮放你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就無可避免會遇到構圖與重新取景的問題。
譬如說大部分規格都是以4X6與8X10這類2:3與4:5,同時因為不同的相機的取景框也不見得符合36mmx24mm的比例,中片幅就更加明顯,天生就有四種不同的片幅(還有更長的6x12)因此規劃這種比例在過去暗房就是一種事前作業,包含如何置中(這件事情也很麻煩),有時候在放相前還會先需要置做輔具(跟製圖一樣)。
以前總覺得底片有白框沒放到有點浪費,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以放到滿為主,但因為缺乏了白框的視覺引導,很多時候讓影像變得很浮躁。也不曉得為什麼作品加上了白框,其本質上就更像照片一些。
這一點在底片上也有類似的感覺,當底片加上了齒孔與底片的編號,他又比一般的影像,更像底片一點。
書接上集:
底片|要怎麼歸類自己的底片
看到人家在分類電影的時候用的方式
來檢討一下這幾年用的歸類方法
- May 31 Mon 2021 05:21
底片|要怎麼歸類自己的底片
底片要怎麼歸類
底片跟數位很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在拍完了以後會有一個實體的樣子
這也意味著你得要額外去管理底片
如果沒有特別去管理這些底片
這些底片最終的結局往往就是包在一個大袋子裡面
成為永遠不會翻閱的歷史文獻
對暗房人來說
管理底片的一大原因是因為要在數位後做放相
大多數沖洗完的時間與放相的時間不一定會重疊
所以大多需要一定的紀錄來記憶/尋找幾天前
或著是幾個禮拜前拍攝的作品
黑白為主的放相需求
又因為大多數都是以黑白放相為主
其中如果有彩色負片或是正片
管理起來又會比較複雜些
如果沒有按照順序
在放相的途中就可能影響到底片放置的順序
這一些都會影響到後續再次歸檔的難度
又如果想找特定日期的影像
如果沒有妥善的歸檔
每次放相前都會變成找底片馬拉松
建立系統
與自己的邏輯
先來看看Printfile的標註選項
在底片套的上方有Date(日期)、Assignment(任務)跟Film No(編號)
CREAR FILE的則是Note(備註)與Format(格式)
Adox則是除了自己家的網址之外留了一行空白給你
我自己的選項
我自己就記錄的比較多
年份、月份、日期、順號、底片種類、攝影師、底片種類、拍攝相機
舉個例子,簡單的表格會長這樣子
月份 | 順號 | 底片 | 編號 | 敘述 | 地點 | 種類 | 相機 |
---|---|---|---|---|---|---|---|
M2021 | -01 | -BW | -5122 | -下雨天 | -工作室 | -K250D | -F100 |
在資料夾上面的名字就會變成:[M2021-01-BW-5122-下雨天-工作室-K250D-F100]
以前最早的版本是用M與C來做首位,用來區分自己的分客人的版本
舉個例子
C2007-8645-MP-135-林○安-Kodak-5207-250D-2048px-JPGE
M1505-5145-@igreensheep-Kodak500T-CanonEOS1N
缺點
C1505→2015年的五月
但這個日期在2020年後遇到一個問題,很容易跟月份黏在一起
不使用日期(太瑣碎)、也不使用順號的原因,中間如果有跳號歸檔起來也會遇到一些麻煩
依照工具來決定
來講一下過長的名稱帶來的問題,就是索引的時候看到的資料太少
譬如我特別要找135規格的樣片,我就會在資料夾中特別去找有135的資料夾,
以前如果沒有這麼做,要做的就是把每個資料夾點開,在特定的資料夾挑選需要的樣子
這也跟你挑選照片的方式有關
如果是用Lightroom這樣子的攝影工具來看
那麼快速的條列與快取可以更快的找到你需要的檔案
搭配工具裡面的【顏色】【旗幟】【評分】與【關鍵字】
就可以更好的去分類細項的結構
但缺點就是一旦脫離原本的系統(LR)
或你像我之前一樣移動了原始檔案的位置
這些標註就會變成問號,就會失去原本的配對與連結
最原始的編碼
→檔案名稱
直接在檔名插關鍵字是最快的方法
由於隨著最基礎的檔案名稱
一旦生成就不會「走經」
為了避免跟前面的標示年在一起,可以用一個間隔號因為搜尋的時候必須按照順序來編排
在同一個資料夾裡面同個名字的尾綴應該是兩位數的數字##
不太確定哪一種間隔好比較適合像是「-」「_」「+」或是單純的一個空格「 」「|」
不過如果考量到在html上面空格會變成奇怪的編號,我覺得還是用底線會比較好
但是看起來就不太漂亮
找特定的相機
譬如我現在想要分享過去我用Canon Luna這台傻瓜相機的照片又想特別去找其中包含有印字的畫面,那麼相反過來說,在編檔案的時候就要特別加註如Caption(問候語)
讓我在直接搜尋檔案的時候,可以用【Caption】或【Luna】來找到我想要的影像,其次就是如果我特別要找黑白、彩色或正片的子項,我就應該再利用前面的底片類型【BW】【CN】【MP】
其次是不同片幅的作品,關於片幅有兩種思路,就是在片頭使用【135】【120】來區分。
為什麼用中片幅的特別片幅做區分
我曾經有想過用更細項的645、66、67來做片幅的區分,但其實會找片幅通常也特定尋找特別的相機。故我後來還是以120來做區分,從後面的相機來做片幅的區分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會長得比較醜(不對稱),譬如:如果底片名稱有的不包含品名/有的就是品牌名稱加上感度,整體的名字就會有長有短,強迫症就會覺得不好看。
但實際上要歸檔的時候最主要就是在底片散開的時候(沒有包含在資料夾)裡面還能夠依序從【時序】與【特徵】來作歸類。以我最常需要做搜尋的狀況就是今天我要寫關於本田CB100的介紹,在找檔案的時候要怎麼最快找到包含CB100的檔案夾,或是我今天想介紹柯達的電影底片Kodak 250D,我要怎麼最快的找到包含Kodak 250D的照片(資料夾)
從這些需求來制定專屬於你個人的規則,就會比較適合你的歸檔方式。
▌為什麼想寫這篇文章
看到關於電影排名的規則
|排行|中文片名|導演|作品年份|產地 |
1. 《花樣年華》|王家衛|2000|Hong Kong
- May 29 Sat 2021 14:43
雜談|歷久不衰的男子漢
人氣評比
五月份的時候WEBIKE分享了一篇人氣街車評比前五名
蠻意外的是刊圖用了ZRX1200ᛞ,實數有點意外,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一篇文章
【熱議】人氣街車車款評比排行榜TOP5!
雖然是編輯部自己的評選,實際的資料庫還是從日本當地的資料庫與評分為主,這也是為什麼第一眼我就覺得,奇怪男子漢什麼時候打敗本田變成台灣熱門街車。
川崎佔了前三名
不得不說,川崎在致敬自己的程度上依舊是四大車廠中最強的車廠
前五名當中有三名分別是Z900RS、Z900RS Cafe跟ZRX1200ᛞ
分別致敬的是Z1、KZ900跟Z1000R
剩下的兩個位置分別給了CB1300與CB400
這幾台車最大的特色就是
四汽缸
雖然說近代運動街車都已經採用雙缸與三缸的設計,但四缸的設計對上個年代的人而言,還是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聲浪與其獨特的四連並置外型,對於從小看著四汽缸盛行的那些年代來說,的確是復古浪潮中不可缺乏的元素。雖然現在用更少的汽缸就能做出過去四缸的馬力,得益於電控的進步,在各方面其實除了成本跟保養方向的優勢以外,整體的車重也比較平易近人。
大多數四汽缸的車款小排氣量就動輒一百八十公斤,大排氣量可能都接近兩百五十公斤,對現在很多想騎得輕鬆的人來說,雙汽缸的嬌小顯得比較得人疼愛。
不過畢竟昭和男兒的特色就是不管多重,就是越大越好,這或許是四汽缸雖然說是缺點但對我們這些老派的人來說,也是另外一種優點。
相對於本田的車款而言
本田的車其實都比較貴些,像是同級距的CB1300對應ZRX1200,目前的售價接近167萬日圓,ZRX1200ᛞ停產當年(2016)的售價為119萬日圓,甚至CB400的售價104萬,也只比ZRX1200少了一些些而已。所以相比來說川崎推出新的Z900RS售價僅在135萬日圓,看起來就是個非常適中的訂價。
在台灣來說
現在最主要的街如果不看級距,老實說是山葉車系比較多,從入門的R3到中階的MT-07都算是更常見的車種,川崎也不惶多讓,在復古的車款當中,本田依舊占了大多數人的首選,諸如CB1100,其次就是雙缸的W800與凱旋T100,但相比起來後面兩台的性價比就沒有氣派的四汽缸來得划算。
男子漢在台灣
的二手價格其實香比起同年紀的車來說,價格還是偏高一些,能與之競爭大概就是曾經的黃牌王者CB400F,目前男子漢的二手價大約從最早的03年18萬起到最後的08年25萬都有。高一些的到三十萬也不在少數,反倒是因為09年後推出的電子噴射化ZRX1200ᛞ的數量實在是太少,即便是在男子漢的社團比例也不到5%,當時的售價(水貨商)大約要價五十八萬呢!
相比起一台將近18歲的老車而言,男子漢的二手或許可以排近前五名也不為過。
- May 29 Sat 2021 14:36
日記|咖啡
研磨的程度
大概是因為去便利商店的時候(或是去任何地方)都要掃碼的緣故,總覺得有點麻煩。所以又回到自己沖咖啡的日子,自從好一陣子咖啡豆用完之後,就懶懶的沒有去買咖啡豆。習慣的咖啡豆用完又不想花多的時間去杯測其他咖啡豆,總而言之就這樣一直用下去了。
雖然是這樣說
但是太久沒有磨豆要找到正確的填壓粗細還是花了五六杯才完成。
研磨這種東西過細整平壓力還是會大到三十秒滴不出來,看粉餅直接從中間破裂。關於粗細這件事情本質上還是刀盤之間的間隙,即便有刻度也不見得準確,老實說還是每次乖乖測時間跟口味來決定。我的磨豆機大約刻度到8之後,就沒辦法再有豆的情況下啟動,每次研磨都必須清空豆槽才行。但有一次換了比較淺焙的豆子就轉得動,我猜跟豆子的硬度有點關係。
目前我習慣的是中焙的曼特寧,時間大約在三十秒到三十五秒,大概兩盎司左右。
刻度在11到12中間每次兩到三齒之間,主要我還是比較咖啡脂多一點的BODY,搭配一點牛奶味道會醇上不少。
我覺得泡咖啡額外的副作用就是味道與香氣,這大概是一般的杯裝咖啡沒辦法帶來的好處。
每每精神不濟的時候,我都會在桌上擺一些試磨打下來的粉,那些香氣似乎比咖啡本身還要令人覺得有精神。
- May 29 Sat 2021 13:50
底片|過時的老東西
Fujifilm
NPS 160 FG
我是一個蠻喜歡收集老底片的人,收集的概念大概也不是為了拍,不過如果有收集到若干捲,除了一卷會保留完整的盒裝(未開封),剩下的就是把被壓過,或是繃開的底片取出來做樣本。身為一個讀了短短設計的人,收集包裝跟分析結構好像也成為一種奇妙的淺意識。
NPS這個系列對應的柯達產品線為VPS,主要就是以人像為主的演色,主要對應自然與自然的膚色,豐富的階調與正確的白平衡,當然前提是你得用當時對應的相紙(Super FA Paper)來使用。
說到這裡其實對底片感這件事情就有了一些感嘆,有許多我們認為的作品實際是活在固定的時空場域,脫離了這個時空,則這些畫面就無法再現。這一點在音樂錄音這點很明顯,從十九世紀末,錄音可以被記錄開始,我們對聲音這件事情的詮釋就不斷隨著技術的進步而改變。
如果你曾經聽過1932年的Annette Hanshaw - Under The Moon,再跳轉到1991年的Queen - All God's People,無論是樂器的組合、音場的位置,以及主唱跟各種樂器的配置,都擁有屬於他年代的原因。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關於藍調 (Blues)的錄音,他包含了現場的掌聲﹑呼喊與互動,這跟在錄音室當中錄下的音樂有很大的差別,也的確錄音室的場位與聲音會更加清晰,現場的錄音往往有點模糊而且鬆散,但我反而比較喜歡後者這種Lo-Fi的質感。
講回底片了話,那麼就是攝影家們在處理底片時的方法。過去數位製版的方式比較困難,大多數攝影家都仰賴銀鹽印樣,用這種方式與出版商以及印刷機溝通。這一點都與現在數位製版有若干的差別。
我們很難模仿過去的作品,因為我們並沒有「潛入」那個時代,用綑綁的雙手,解決當時攝影家遇到的問題。
底片這件事情也是一捆對於攝影師的繩子,讓他失去即時的反餽,仰賴自身的預視與對畫面安排的技巧,隨機應變在底片型式的攝影比較少見,往往我們都是先想像好,接著再去實踐。諾蘭曾經說過用底片拍攝的時候,整體的工作時間反而減少,因為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以及必須做些什麼。
當我們現在混合著使用媒材,也往往會因為某些便利而失去某部分的優勢。諸如底片的不可預知性,你當然可以用一台數位作為測拍(與測光)接著再用底片如同複製一張版畫的形式,再勾勒一張底片的版本。如同重曝,你既可以用風險較大的相機重曝,也可以用暗房重曝,獲著你也可以用數位重曝。每一種選擇其實都衍生了各自的優點與缺點,降低了風險與提高成功率的同時,是否也降低了對畫面的想像,但我覺得一定會降低那種驚喜感,而那種如同數位「可補救、事後再解決」的後期思考,也往往拉長與降低了攝影師事前預備的能力。
你可以成為無法取代的攝影師,也可已變成無論是誰來拍都可以,後期可以拯救一切的那種攝影師。
所以我常常覺得用底片本身這件事情,與拍攝成什麼樣子可能沒什麼關係,而是你有多投入在使用底片這件事情以及他所帶來的「問題」與「困境」,最簡單的如同,我們如何「測光」該怎麼測光,在數位上看起來反而變得很笨,不就銀幕上看起來正確,直方圖不爆掉,不就是正確的測光嗎?再說數位的寬容度也可以讓你夜晚拍成白天,曝光有什麼困難一說。
底片特別的地方就在於,他雖然擁有一定的寬容度,但實際最理想的物光範圍依舊有一定的限制,過多與過少都會帶來額外的影響,諸如粒狀性損失﹑色偏的傾向。雖然色溫與灰階都可以修正,但必然會導致白平衡偏移。
因此曝光對於底片攝影師來說,就會變成一種長時間與底片相處而產生的應用,對數位來說這就像是一個濾鏡,只是這濾鏡的口徑來自沖洗店的沖洗方式﹑沖洗機的種類﹑關乎到這個月份的沖洗補充量(客人多與少)﹑掃描器的各方各類的變因,這些廣泛的變殷成為一個空間的維度,影響著你的作品﹑也同時化為一種以時空的濾鏡,這個當下與這個組合,成為了你的作品的其中一部份。
因此要模仿一個攝影師的作品,單從平面上的維度去看待色彩﹑構圖﹑造型(模特)其實都只能得到片面與膚淺的解釋,諸如我們怎麼解構日係攝影師畫面的色票與組成,放再多的西瓜跟高中女生,有再多的黑色襯裙與性的提示,終究只是緣木求魚,牛肉風味的泡麵再怎麼像牛肉麵,他也終究是三分鐘的滾水與調味粉包的速食泡麵。
所以我覺得日系風格的基本條件即是在「日本拍攝」,就字面與根本意義上來說,這似乎是這個風格最正確的意思。跟底片沒關係﹑理所當然跟相機﹑鏡頭也沒有關係,但換個方向來說,也都有關係。但是當你如同七龍珠般湊齊了底片﹑相機﹑沖洗店家﹑攝影師的銀幕﹑出版社,就能夠得到一個日系攝影的風格標章嗎?然而如果其中一個你認為重要的選項消失(諸如底片停產了)那麼你的日系攝影師生涯就此結束了嗎?這可能就是這種序列式攻略產生的最終結果:缺一不可的骨牌的倒塌。
玩老車這麼久,其實偶爾也會覺得為什麼不做點簡單的事情,諸如用顆現代的引擎,裝個復古的油箱,少了一些麻煩,沒有煩人的白金,電子的有多好。沒有需要一直調整的化油器油嘴與搭配,都用MAP寫好該有多好。再也沒有東西需要拆解後翻修,買新的更換即可。
但是我們為什麼玩老車,如果只是圖個外型,那這種事情就簡單得多,但就因為喜歡的是那個時代,所以特別希冀能夠還原那個時代該有的樣子,即便對現代來說,很多東西都已經不合時宜,諸如馬力、煞車甚至是那微弱的電系。
不過當然也有很多時候有很多的取捨,這就是每個人所信仰的道,我其實蠻喜歡這種不同的選擇,因為這樣子每台車才有不同的靈魂與建造,如同每個人都不應有同個樣子,每台車的故事,正由這些選擇而構築出不同的故事。
玩老車可以很簡單,從日本標場下重金直接可以帶回一台Kawasaki Z1或是Honda CB750,沒什麼困難,快了話一個月就到港。但也可以很難,從台灣頭問到台灣尾,奢求一台1966年就領牌的Honda C95,沒人知道為什麼那時候要用兩塊田或三棟房子的價格買一台機車,但他終究買了,然後留到現在,你可以選擇整台丟掉或是保留零件逐個翻新。你當然也可以選擇在這種車上裝LED或是省點麻煩整台車都換上三陽野狼的零件,又或著你會特別去日本的零件商找打上日本精工或史丹利的燈殼,仔細的區分國內日製版本又或是北美外銷,是後期再製又或是當年新品。
總而言之,每種方式都有它的優點與副作用,時間與金錢可能都只是眾多缺點中必然都要損失的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喜歡什麼樣的方式,來達成你心目中的樣子。
攝影如此,玩老車也如此。
要顧慮的事情非常多,也很容易忘記最重要的部分長什麼樣子,尤其每個人認為重要的地方也不同,因此往往也沒有個標準。
不過我想跟這些東西相處久了之後,有一種無聲的呢喃、來自內心深處的低語,那就會是你心裡堆疊出來的答案。
▉ 寫於2020-09-13《關於底片這件事情》
- May 28 Fri 2021 07:20
日記│早上拍照
❝為什麼要一直拍7-11 ❞
早上的鬧鐘設定在
八點五十分
ELMO拍了一捲超八
拿出來的十後還是不清楚什麼時候拍完
總之就是一直捲
後來理解了如果正是捲完拍攝窗裡面的小綠點會熄滅
但我還是忍不住在計數器數到50ft的時候就拿了出來
說不定會有漂亮的漏光
太久沒有拿出來
的相機
GR1S拍完一捲
原來我之前都撥到2.8
播成P之後好像對焦靈敏些
不他還是有時候會智障
沒裝底片上面不會亮
害我以為又壞了
感覺很陌生
- May 28 Fri 2021 04:52
雄獅│雄獅的起點
老車後面的一双手
一台車主的八字重不重,主要就是要看幫你修車的師傅跟你合不合,然而,Klaus一直是在背後默默弄髒手的那個人-說起來也已經有十年了。從十年前牽著川崎在我們三重的驕傲宜河,繳了學費畢業之後,輾轉就一直到現在,一個短暫卻又漫長的十年。
任何的起點都很天真
回去翻了翻川崎的第一篇文章,還記得是2012年11月,寫了條碼貓的起點。說起來也蠻好笑,默默地從那一篇文章寫到現在,也有了70多篇,一路從發不動開始、到機油漏滿地、電發發不動、改汽缸、改了更大的汽缸,改了特別的雙管汽缸以及第二台川崎以及我的第三台川崎。還記得再第一篇文章就看著川崎125.c.c的小汽缸說,從今天開始你就叫男子漢。那時候是2012年,2017年的時候,1200.c.c四缸十六汽門的男子漢也來到車庫了。
不長不短的八年
Klaus從十年前開始就是一個奇葩,同樣也是大學生,我在地下室拆我們家條碼貓拆到主電源接回去燒保險絲,同個時間,Klaus自己把本田C95的車台線重新重做,引擎用一台小拖車拖回家分解。十年後我還是那個偶爾會把男子漢(四個汽缸那個)的保險絲燒掉(幹我的油錶),然後現在Klaus已經可以在一個禮拜重組一台Kawasaki Z400FX的引擎,重組化油器然後讓四個火星塞燒得賊漂亮。
趁著第二台Z400FX還在等離合器奧打的空檔,這一台ST135才有機會從被報廢的邊緣,回到現在可以開開心心在市民大道上,拖著兩條二行程的青煙,用八十公里的時速囂張的表示老車不死。
石橋與台隆的交接之作
一台活像是從土裡面挖出來的活歷史,石橋台隆ST135。 有時候也覺得很有趣,在臉書上看到車之後,一陣子之後都會活跳跳的跑到車坊。 ST135雖然算是1970-1974年左右的車款,但是實際數量異常的少,少到在任何搜索平台上,你很難找到這台車的照片。除了這一台車是台灣特有種之外,他生產的年份也非常的短,幾乎僅生產了幾年就改款了,基本的樣子就與目前大多數人熟知的雄獅相去不遠,接著是150版本(也只生產了一到兩年),再後者就是125雙管與末代單管的版本。
絕大數人都只看過ST135的油箱與側蓋,很少有整台車能夠被拉出來。
第一次看到ST135整台車。BS135本質上是由石橋的BS100而來,配色以及拉線上都繼承著相同的設計形式,ST135非常少見,可能是因為換代的緣故,很快就進展到後期的鋼管與油箱形式。這一台車可以說是滿足我們這種老車考古的心情。
雖然說是稀有,不過也陷於尷尬的價格之中,老實說這些零件雖然少見,甚至比鴨母還少見得多,但是價格嘛...
這或許是骨董市場有趣的地方,稀有的東西不一定有價,但有價的東西卻也不一定稀有就是。
僅紀念雄獅的元祖,石橋ST135。
第一次看到這台車
「這傢伙的椅墊竟然是綠色的」( ºΔº )
「好的,那我要了」(゚∀゚)
屬於一個先斬後奏的程度,先是跟賣家說了,然後才打電話問Klaus說,那個...
「車坊最近還有位置嗎」
好的,果然被白眼了。
『你應該把錢省下來,給我,然後什麼都不做。」
經過一個禮拜Klaus把車坊裡面的Honda C92、Honda CL90通通交車之後,終於把ST135牽到車庫裡面,咱們車坊的大前輩致豪陪我從松山火車站穿過寧夏夜市,把這台車手把手推回車坊。
那是個禮拜五,晚上還要倒垃圾,原本還淹淹一息的樣子,禮拜天,一台將近五十年的老傢伙,久違的,再次回到他熟悉的馬路上。
折騰了兩天
歡迎回來
「有時候只是覺得如果這一台車就這樣拆散了,很可惜。」
報廢這件事情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種事物的過程,東西壞掉了就必須丟、一樣東西的剩餘價值就單純依靠他的還剩下多少錢。有時候老車的殘值的確就只剩下那麼一點點,用大拇指跟食指捏出那麼一點點的小縫隙。
資本社會講求的效率與速食化的確造就我們這一代的習慣,修一樣東西不如再買一樣,大部分的考量的確就是「這樣子做比較省錢」,在這個用錢來衡量事物重要性的世界,殘值就是判斷事情的常用標準。這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有些價值並非來自那些用錢就可以買得到的東西。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子。
左右為難
救回一輛老車,本質上也會面對很多折衷,要不要保留原漆、要不要更換那些零件、要翻修得好還是更新得好,諸如此類的選擇會影響著老車的樣貌。很早很早以前我也覺得車就是要漂亮,烤漆什麼的才有面子,也是一直在偉士圈打滾了幾年之後,看得多也學習了很多國外對於翻新這件事情的概念,才逐漸了解到原漆為什麼珍貴,以及為什麼值得保留。這無非就是看得多與少的問題,我也常被問為什麼不把車子烤漆、重新電鍍過。
我通常都稱為這是第一階段玩車的樣子,糾結於面子與外表,或許也習慣被人稱讚,以至於用新車的態度來糾結老車該有什麼樣子。
第二階段之後就會思考這台車與你的關係,你為什麼需要這一台車,這台車你希望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是機械上的反饋、外型上的獨特,又或是獨特的引擎結構而共鳴的排氣聲,這就會影響到你怎麼樣去整理,這一點因人而異。
接下來就是很難很難的陪伴,一台車能陪你多久,你們才會走到第三階段?
最後的一段路
通常是靜靜的
他可能不需要會動、也甚至已經一無所有,空有個油箱或著照片,這個階段剩下的只有故事與照片,但對很多人而言,這或許是一台車之所以能夠走進你的靈魂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他陪妳追過不少女生、原本空蕩蕩的後座有了人;在路燈下他陪著你跟女孩聊著天,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撐著側柱也不嫌累。在幾個夜晚沒有人,咆嘯的引擎聲陪著你度過那些不會再有後座的日子,甚至還改成了單座,發誓以後再也不會有後座,永遠。然後有一天又悄悄的把椅墊改成兩個人的。
有一天你很少騎了,一年之中只剩下收到驗車單的日子,煩惱著有時候會發不動、有時候會漏油,有時候電瓶放到沒電的時候該怎麼辦。你並非不愛他了,只是你能陪伴他的日子,少了、短了,不再了。最後,車的部分已經消失了,但那曾經的故事卻已經記在你的生命裡面了。
這就是第三個階段,往往也是最感傷的階段。而我通常都是在第三個階段後,在一個奇妙的路口、堆滿廢車的廢車廠,又或是一張名片夾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或許不是個很貴的價格,老闆用流利的台語說
「通通挟去。」
而後就讓我遇見了現在的你,至於現在,我其實也不曉得你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只是覺得你的椅子跟我的名字很相配,不如我們就相處一陣子看看,好不?
▉ 是不是吐太多苦水,最後的建議分類竟然自動填了【職場甘苦】(゚∀゚)
延伸閱讀
雄獅│引擎拆解與翻修計畫
2018年11月,這一台末代雄獅正式從桃園喬遷到台北
至於我要怎麼Lo他就繼續看下去
雄獅│重新整理前前避震
2019年4月終於要來整理一下漏油的前叉了
那時候的擋泥板還是結衣《戀空》的宣傳照
時至今日,結衣結婚了
雄獅│為什麼雄獅是復古車素材的常客
我想應該是雄獅特別便宜的緣故吧...
來講講比例與雄獅的歷史
老車|老闆我要大整引擎(゚∀゚)
2015年寫的,主要是告訴引擎不是每次都需要整理
- May 28 Fri 2021 02:06
八釐米|新手入門幾講(一)
“自從開始拍八釐米之後,一卷2000元的絕版富士底片也變得相當便宜呢!”
——八釐米初學者
什麼是八釐米(8mm Cine Film)
從頭開始講如何開始拍攝八釐米的底片,這一篇我想先介紹一下相機、底片,接著是沖洗的部分包含沖洗罐與藥水的選擇,跟數位化的幾種方式。
▉ 八釐米是什麼
八釐米(8mm Cine Film)是一種電影底片的規格,最早來自1932年柯達由16mm規格的電影用攝影機的拍攝形式,使用16mm的寬度拍攝,但每次拍攝的時候僅使用一半的面積,在每次拍攝完之後翻轉底片繼續拍攝另外一半,沖洗完之後從中間裁切,讓原本固定長度的底片可以拍攝其兩倍的時間,其寬度剛好是16mm的一半,所以又稱為8mm,在後續又從此規格當中延伸出不同的規格,最早裁切後的規格又稱為Standard 8mm,原本使用16mm的規格在後面的分類當中,又把他歸類為Double 8,後續又衍伸出了超八(Super 8)與單八(Single 8)等規格。
後續採用的匣式設計,攝影師不必像過去的在使用前必須在暗房將底片重新纏到攝影機專用的片軸上,將底片套上片頭延伸到攝影軌當中。超八的設計在出廠時直接就已經準備完成,攝影師只要將底片直接放入攝影機當中,就可以直接開始拍攝。這種設計大大降低了攝影的門檻,讓1965年之後的家庭錄影市場都有超八這種常用的攝影題材。
▉ 為什麼要拍八釐米
大部分會開始喜歡八釐米的人,通常都是因為看到好看的攝影機,也就是先有了一台攝影機,再開始找這樣的相機用什麼底片,接著再開始煩惱到底要怎麼要處理沖洗與掃描。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當一個驕傲的新台幣戰士(゚∀゚),目前在台灣雖然還不算有個正式的拍攝流程,不過在國外卻也有不少的實驗室所以處理。這幾點在過去十年或多或少成為推廣八釐米攝影的原因,不過實際上隨著各種創客(Maker)精神的發展,過去相當困難的環節都有了新的解決方式,雖然不能說成本下降到每個人都能夠接受,但門檻正在漸漸的從難以跨越到值得一試。
雖然是這樣子說,但是回到引言的部分,學習拍攝八釐米的成本,目前粗略估計起來大約是普通底片的十倍。
▉ 八釐米的規格
目前比較常見的底片種類就屬於八釐米,在八釐米當中又有分為
- Regular 8mm
- Supe 8mm
- Single 8mm
- Double 8mm
其中最多人使用的應屬於早期的 Regular 8 以及柯達末代的 Super 8 版本,比較多人使用意味著底片在取得上會比較方便而且相對會便宜一些。其中最冷門的規格是富士特有的 Single 8 ,這個格式其實與柯達制定的Super 8格式相通,拍攝完的Single 8可以在Super 8的投影機中撥放,富士特別製作這個規格(採用特別的B型片盒)最主要的是允許拍攝中可以前後倒帶。1959年發展至今,雖然富士從這個世紀開始都一直和柯達打對台,但富士制定的規格並,沒有像柯達的Super8在世界上大量流行。
許多人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最常收到來自日本古物商輾轉而來的Singe 8攝影機,只可惜這個規格對於初學者來說,我覺得不是最好的選擇,同時底片的取得也會比較貴一些,這一點對剛開始的成本控制會比較困難。
“我會建議超八是最適合起步的規格。”
——八釐米初學者
讓我們來談談錢的事情
那麼拍八釐米要準備多少錢錢呢!
▉ 計算成本
那先來談談超八的基本成本,目前可以買到新鮮的底片規格有以下這幾種
- 彩色負片(50D/200T/250D/500T)
- 彩色正片(100D)
- 黑白正片(TRI-X)
撇除了一些比較特別的限量底片像是LomoChrome以及比較少鋪貨的Adox Pan-X Reverso以外,還有俄羅斯的ORWO UN 54與KAHL NC 22這幾款北歐的底片。
平均的價格大約都在台幣一千左右,依照運費跟數量會稍微有所不同,那先來計算一下一千多塊我們可以用多久就可以把它燒乾淨呢?
“3分鐘又30秒。”
——錢包君請堅持住
▉ 計算成本
超八的歷史從1965年推出,底片的長度大約為15公尺(50ft),總共可以拍攝3600幀,依照不同相機的每秒攝影格數(通常是的電影24/標準18/業餘16),分別對應的拍攝時間是150秒、200秒與225秒。由於超八的攝影機面向的是比較入門的家庭消費產品,所以幀數的問題通常會干涉到快門角(可以理解成攝影機上的快門)在幀數越低的狀況下,其實是相對使用的較慢的快門角(快門速度)不過由於入門的攝影機不太有可調整的選項,拍攝前最好需要閱讀一下機種的說明書。
▉ 沖洗與掃描
目前比較接近台灣的有香港與日本,如果願意寄到比較遠的英國或美國,在這兩個國家都有比較高畫素的電影工業用掃描機服務,最高可以到4K UHD等級的畫質。就目前我在日本與香港的沖洗與掃描費用大約在台幣2250元左右。
加上底片的價格,總共的金額就來到3500元,這寶貴的三分三十秒,是平均每一秒17塊錢的瞬間,請記住一定要要好好把珍惜。
下一章來講一下相機的選擇與我的建議。
▉ 特別的白平衡設計
這個是所有拍攝超八彩色底片第一個會遇到的問題。當年在設計相機的時候,都預設了攝影機採用的是鎢絲燈白平衡的底片(Tungsten)所以即便是1970年的Rollei SL84,在不做任何濾鏡或是設定的情況下,相機本身都會自動設定成鎢絲燈濾色片,所以如果你使用的是日光白平衡底片(譬如說正片100D)那麼沖洗出來的成果都會帶有橘色的校正濾鏡色偏。
在Rollei SL84的說明書當中,有提到如果你是使用非鎢絲色溫的底片時,要額外插入一片金屬片來收回橘色的濾鏡。所以如果你只是購買單機而沒有說明書跟配件了話,第一次就很容易摔跤。
而一般的攝影機在使用色溫模式(燈泡/太陽)時,我也會建議你打開片艙過片門來看一下是否有濾鏡干涉,以我現在用的ELMO Super 8 XL來說,他雖然已經是1980年後的攝影機,他預設的底片色溫依舊還是燈光片,也就是他的色溫選擇太陽(日光白平衡)的時後,是會放下橘色濾鏡,反而是燈泡(鎢絲白平衡)會取出濾鏡。這一點與一般的日光白平衡先決的思考剛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