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最近整理底片的編號
變得亂七八糟ಠ_ಠ
因為測試底片的緣故,常常十卷底片底片有用的大概只有一兩捲。大部分可能都是片頭或是曝光測試片,但是如果都編號了話就會有中間跳號的狀況,順下來的時候往往中間都會掉號碼。這種調號碼的狀況會導致後續在抽檔案的時候,會不確定是已拿出,或是原本就有缺號。

中間的應急辦法
一開始編號的順序是在沖洗前先使用試算表做表格,登記好之後再進入沖洗。然而因為中間有不需要掃描(歸類)的底片,所以在掃描編好的流程中,就會再重新編碼。雖然這一點也會很麻煩,因為還要從掃描端重新調整一開始的表格。
如何同步
這裡就牽扯到要怎麼同步,如果兩邊有不對稱的情況,後面的號碼就會開始從這裡錯到結尾。
以至於後面再歸檔的時候都仰賴純粹的順號,但這樣子就沒辦法管理到實體底片的部分。

作品本位
如果不以拍攝的捲樹為主,那麼就是從主題開始去做設計。這種歸類方式就比較適合特定的(而且要完整)的創作流程,譬如一捲底片都是拍攝同一個主題,在同一個時間段。譬如以出國的主題當作用【地名】來做分類,像是【東京】【池袋】【京都】來作為分類。(用Printfile中的任務歸類方式)
如此一來主要的記憶點就來自【任務】,接著從時間順耗去找尋底片內容即可
不連續的日常
那如果是以一般生活的攝影來看,移動的地點過多、拍攝的時間又太長。(這也是為什麼我比較喜歡有日期的打印相機)以至於雖然把底片歸類在當月,但底片的內容,可能橫跨前月甚至到去月的內容。這個時候你又要考慮是要以【放入底片的時間】又或是【底片拍攝完的時間】,那麼在後端來看,那是要記錄【底片沖洗的時間】又或是【數位化(掃描)的時間】
關於後者其實可以依賴數位化的時候的【製造日期來校正】,但這種在分檔的時候,譬如從無損壓縮轉存為壓縮檔案時,這種日期校正就會偏移,以至於這種還是會需要一個錨釘的日期來做歸類。
目前的規格
紀錄的方式依舊為
首位代表的字母"M"
兩位數的年份"21"
兩位數的月份"06"
分隔的分號-
五位數的連續編號"21001"
分隔的分號-
底片的沖洗格式"BW"(CN、BW、MP、CR、RB)
【CN】彩色負片【C41】
【BW】黑白負片【HC110】【D76】【特別的顯影編號後續說明】
【MP】電影底片【ECN2】
【CR】彩色正片【E6】
【RB】黑白反轉正片【D72】【ID-11】
分隔的分號-
底片的片幅格式"135"(135、120、110、4X5、Super8、16mm)
底片的名稱【GC400】
簡單的呈現就是
M2106-21001-RB-135-KDDX@400-TIARA-TIFF
至於可以撐多久
記得上次的系統從2016一直用到了2019年左右,至於可以執行多久就看看造化了!
書接上集:
底片|要怎麼歸類自己的底片
看到人家在分類電影的時候用的方式
來檢討一下這幾年用的歸類方法
底片|整理自己的底片跑出來的想法 ☁️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印樣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