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底片日記 (1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底片要怎麼歸類

底片跟數位很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在拍完了以後會有一個實體的樣子
這也意味著你得要額外去管理底片

如果沒有特別去管理這些底片
這些底片最終的結局往往就是包在一個大袋子裡面
成為永遠不會翻閱的歷史文獻

對暗房人來說

管理底片的一大原因是因為要在數位後做放相
大多數沖洗完的時間與放相的時間不一定會重疊
所以大多需要一定的紀錄來記憶/尋找幾天前
或著是幾個禮拜前拍攝的作品

黑白為主的放相需求

又因為大多數都是以黑白放相為主
其中如果有彩色負片或是正片
管理起來又會比較複雜些

如果沒有按照順序

在放相的途中就可能影響到底片放置的順序
這一些都會影響到後續再次歸檔的難度

又如果想找特定日期的影像
如果沒有妥善的歸檔
每次放相前都會變成找底片馬拉松

建立系統
與自己的邏輯

先來看看Printfile的標註選項
在底片套的上方有Date(日期)、Assignment(任務)跟Film No(編號)
CREAR FILE的則是Note(備註)與Format(格式)
Adox則是除了自己家的網址之外留了一行空白給你

我自己的選項

我自己就記錄的比較多
年份、月份、日期、順號、底片種類、攝影師、底片種類、拍攝相機
舉個例子,簡單的表格會長這樣子

月份 順號 底片 編號 敘述 地點 種類 相機
 M2021 -01   -BW  -5122 -下雨天   -工作室 -K250D  -F100

在資料夾上面的名字就會變成:[M2021-01-BW-5122-下雨天-工作室-K250D-F100]

螢幕擷取畫面 2021-05-31 131957.png

以前最早的版本是用M與C來做首位,用來區分自己的分客人的版本

舉個例子

C2007-8645-MP-135-林○安-Kodak-5207-250D-2048px-JPGE
M1505-5145-@igreensheep-Kodak500T-CanonEOS1N

缺點

C1505→2015年的五月
但這個日期在2020年後遇到一個問題,很容易跟月份黏在一起
不使用日期(太瑣碎)、也不使用順號的原因,中間如果有跳號歸檔起來也會遇到一些麻煩

依照工具來決定

來講一下過長的名稱帶來的問題,就是索引的時候看到的資料太少
譬如我特別要找135規格的樣片,我就會在資料夾中特別去找有135的資料夾,
以前如果沒有這麼做,要做的就是把每個資料夾點開,在特定的資料夾挑選需要的樣子

這也跟你挑選照片的方式有關
如果是用Lightroom這樣子的攝影工具來看
那麼快速的條列與快取可以更快的找到你需要的檔案

搭配工具裡面的【顏色】【旗幟】【評分】與【關鍵字】
就可以更好的去分類細項的結構

但缺點就是一旦脫離原本的系統(LR)
或你像我之前一樣移動了原始檔案的位置
這些標註就會變成問號,就會失去原本的配對與連結

最原始的編碼
→檔案名稱

直接在檔名插關鍵字是最快的方法
由於隨著最基礎的檔案名稱
一旦生成就不會「走經」

為了避免跟前面的標示年在一起,可以用一個間隔號因為搜尋的時候必須按照順序來編排
在同一個資料夾裡面同個名字的尾綴應該是兩位數的數字##

不太確定哪一種間隔好比較適合像是「-」「_」「+」或是單純的一個空格「 」「|」
不過如果考量到在html上面空格會變成奇怪的編號,我覺得還是用底線會比較好
但是看起來就不太漂亮

找特定的相機

譬如我現在想要分享過去我用Canon Luna這台傻瓜相機的照片又想特別去找其中包含有印字的畫面,那麼相反過來說,在編檔案的時候就要特別加註如Caption(問候語)

讓我在直接搜尋檔案的時候,可以用【Caption】或【Luna】來找到我想要的影像,其次就是如果我特別要找黑白、彩色或正片的子項,我就應該再利用前面的底片類型【BW】【CN】【MP】

其次是不同片幅的作品,關於片幅有兩種思路,就是在片頭使用【135】【120】來區分。

為什麼用中片幅的特別片幅做區分

我曾經有想過用更細項的645、66、67來做片幅的區分,但其實會找片幅通常也特定尋找特別的相機。故我後來還是以120來做區分,從後面的相機來做片幅的區分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會長得比較醜(不對稱),譬如:如果底片名稱有的不包含品名/有的就是品牌名稱加上感度,整體的名字就會有長有短,強迫症就會覺得不好看。

但實際上要歸檔的時候最主要就是在底片散開的時候(沒有包含在資料夾)裡面還能夠依序從【時序】與【特徵】來作歸類。以我最常需要做搜尋的狀況就是今天我要寫關於本田CB100的介紹,在找檔案的時候要怎麼最快找到包含CB100的檔案夾,或是我今天想介紹柯達的電影底片Kodak 250D,我要怎麼最快的找到包含Kodak 250D的照片(資料夾)

從這些需求來制定專屬於你個人的規則,就會比較適合你的歸檔方式。

▌為什麼想寫這篇文章

看到關於電影排名的規則

|排行|中文片名|導演|作品年份|產地 |
1. 《花樣年華》|王家衛|2000|Hong Kong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5-24-02.jpg

《GARAGE》Kodak 50D|Ricoh GR1s 28mm f/2.8
#Ricoh #GR1S

《BSTAILUNG ST135》Kodak DoubleXX|Canon LUNA 24-70mm
#BSTAILUNG #ST135 #Kodak #DoubleXX #CanonLUNA #Caption

《BSTAILUNG ST135》Rollei Superpan200|Nikon F100 50mm
#BSTAILUNG #ST135 #Rollei #Superpan200 #NikonF100 #Whatevergraphy

//《○○○○○》〔底片的廠牌〕 〔底片的種類〕|[相機] [型號] [鏡頭(單一或複選]
Hashtage [拍攝的東西][拍攝的地點][拍攝的底片參考][沖洗的資料]

2021-05-24-01.jpg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llei Superpan 200|Nikon F80|greensheep|SQ|001.jpg

翻到第七頁了

“Test,test,test!”
——Ansel Adams 《The Darkroom》

一個月的小整理

面對幾個過去六頁遇到的問題,針對性的做了幾次實驗-包含不同底片的顯影流程、漂白的濃度調整以及乳劑剝離的界線。另外也找到幾個適合做黑白反轉的材料,最後則是掃描遇到的挑戰。

▍不同底片的顯影流程

在做反轉材料的測試的時候,在統一處理的過程中有發現不同的底片以及乳劑材料對不同的顯影藥性有不同的反應,這似乎取決於藥劑當中的主劑以及加速劑的組成。

這一點在原廠的說明書●中也寫得有些隱晦,大致上給了你一個區間,然而實際上的濃度判斷應該還是要由攝影時的曝光來做決定,顯影提供階調上的判斷。就目前看起來大多數的底片都可以擁有不錯的顯影濃度,但是反差的部分就需要個別針對調整。以自行處理的角度來說,會建議調整時間來符合自己比較適合的反差。

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正片要求的反差會相對較高,但這種顯影方式在掃描上會遇到一些小麻煩,這個後續再掃描的挑戰裡面會提一些實際的例子。

▍漂白的濃度調整

為了確認實際的硫酸比例,去買了一支針對硫酸比重的玻璃比重計。以前養海水缸的時候也買過類似的東西,甚至也入手了光學式的比重計,不過硫酸這種東西要用光學式來測量感覺就有點危險了。實際的測試之後發現按照說明書●裡頭調出來的硫酸比重其實遠遠低於電瓶裏頭的硫酸比重,但這也可能來自電瓶的硫酸比重會受到蓄電量還原以及電極版的影響。

2021-05-24-H2SO4.jpg

這裡要算一下化學當量,一般建議的電瓶稀硫酸比重大約在1.26(不過這並不是絕對值)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的電瓶補充液其實都只是離子交換液(說起來就是純水加上一些電解成分)所以實際要自己調配還是建議要用硫酸來配比。

然而硫酸其實也有不同的比例,在原廠說明書●中有提到一段:

“If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cannot be obtained use dilute acid. This can be a 10% solution. If 10% sulphuric acid is used add 100ml to 400ml of water to make the part B bleach solution.“

如果沒辦法取得濃硫酸(一般定義為98%以上),則可以使用10%的稀硫酸版本來替代。漂白中的B劑量比例為400毫升的水搭配100毫升的稀硫酸。
——ILFORD《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

然而雖然你可以在網拍上找到賣稀硫酸(電池電解液)有幾個小問題

☆你其不知道他賣的是補充液(無硫酸成分)又或著是有稀硫酸成分的版本
☆稀硫酸的比例與比重定義不同

在很多定義當中工業級70%的濃硫酸也會被稱之為稀硫酸,依照密度來判斷1.83g/cm3為濃硫酸的定義,而稀硫酸的比重應該為1.07g/cm3,這裡就可以輾轉來一道國中的基礎化學單位考題,但實在很燒腦。但實務上調配的時候你的確也得轉換原廠說明書中所用的「容積」配比,要轉換為「重量」配法會比較容易。這裡提供一下總結的方法

原廠的指示為“for solution B add 10ml of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to 490ml water“

▍稀硫酸的調配方式

10毫升的濃硫酸換算比重為18.4公克,因此我會建議在電子秤上放置量杯歸零後,加入490克的水,再歸零後,依序加入硫酸直到顯示18.4公克為止。一定要先加水再滴入硫酸,而且容器不可以手持。必須放在穩定的平台,避免升溫導致燙傷或灑出。

調這個東西真的是我暗房生涯中最擔心受怕的東西
(✘Д✘๑ )

▍稀硫酸的比例調整

在幾次的實驗當中,由於一直懷疑是漂白這一道導致乳劑弱化,所以配置了原廠組A+B以及變因控制的A+B+同體積的水來做稀釋。在幾次的調整裡面發現最主要的反應反而取決在底片。在使用FOMAPAN 100R以及SUPERPAN 200的共同顯影當中,可以發現FOMAPAN的漂白效應比較弱,但是在同樣的漂白時間下SUPERPAN 200已經漂白完成。

使用變因控制的稀釋版本SUPERPAN僅使用了一分鐘就完成漂白(由片頭的地方來判斷最濃的漂白部分)再吊掛起來觀察底片中央有沒有棕色未被漂白的部分。同一組的FOMAPAN還有大範圍的棕色銀還沒有漂白完成,後續延長了2.5倍的時間才漂白完成。
☆漂白的效果會因為底片乳劑的不同有不同的時間反應

那麼會不會是因為底片乳劑的不同而導致剝離的狀況呢?

判斷乳劑剝離的原因

▍漂白的時間

判斷其實是最難的部分,在過去第一次的實做裡面有提到我最早用的是三分鐘這個時間,因此後續我開始降低漂白的時間來減緩酸蝕的可能性。但處理的過程中更換了幾次底片的種類,像是當時輾轉用了Fujifilm Neopan SS以及FOMAPAN 400(普通的版本)也的確成功了但同時間作的第二批反而失敗了。同時在減緩漂白時間的過程中,很容易導致底片中段部位(攪拌不均勻處)會有棕色的殘銀(未被漂白完全的狀況)。在後續的幾次控制變因嘗試後也發現漂白的時間不適合過短(低於一分鐘),然而即便是相當短的漂白時間,也會造成乳劑剝離的問題。

▍漂白的濃度

這個就是上面調配比例在探詢的問題。實際的操作中發現即便是使用稀釋一倍的漂白控制變因,依舊在二次顯影中發現乳劑剝離的狀況。但是控制組使用不同底片的時候,反而沒有出現相同的乳劑膨脹。因此判斷漂白的濃度應該不是剝離的主要原因。

太多變因導致沒有頭緒

在抓問題的時候最常發生的就是裝入沖洗罐中的兩卷底片(相同品牌)但是在相同流程裡面卻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結果。尤其是FOMAPAN 100R這一卷底片,往往我的控制組底片乳劑正常,但是變因組卻乳劑融得亂七八糟,後來我將頭緒轉到底片的製造日期上頭,仔細一看才發現我在蝦皮上買得原裝FOMAPAN 100R最晚都已經在2020年過期,但我其實不認為短暫的過期會影響乳劑到這麼嚴重的程度。雖然過去曾有過冰在冷藏庫當中的絕版AGFA SCALA 160沖起出來乳劑裂成狗的問題。(會是出在冷藏保存這個盲點上嗎?)

▍清淨的比例

清靜的步驟其實是用來消除底片上的染色,漂白會在原本淡黃色的乳劑上殘留紫色與棕色的染色,如果跳過清淨除了會汙染以外,也會在底片上殘留一些不明的粒子。之前在在第二頁的實做裡面有發生在清淨這道裡面乳劑剝離的狀況,但事後調整跟反覆測試之後,我認為是漂白的時間過長(延長到六分鐘)導致的乳劑剝離。

但因為早期都使用過期的FOMAPAN 100R來做測試樣本,所以有點難判斷實際的問題是出在前面的漂白(時間/比例)又或是清淨的比例,又還是原本底片就因為有處在狀況不良的保存環境而導致的二次加速剝離。

總結來看

上面提到了幾種可能的剝離問題,來自於各個流程的比例與時間,但最讓我好奇的是在後續找到了新的新鮮適合反轉的底片之後,乳劑剝離的問題又消失了好一陣子...
突然讓我一想

(゚∀゚)
會不會是底片在搞我

所以這次特別找了新的ADOX復刻的SCALA 160來做試驗,同時控制組是之前很常用的SUPERPAN200

▍Adox Scala 160

Adox Scala 160|Pentax MZ-S 90mm|greensheep|SQ|09.jpg

Adox Scala 160|Pentax MZ-S 90mm|greensheep|SQ|16.jpg

Adox Scala 160|Pentax MZ-S 90mm|greensheep|SQ|18.jpg

Adox Scala 160|Pentax MZ-S 90mm|greensheep|SQ|23.jpg

Adox Scala 160|Pentax MZ-S 90mm|greensheep|SQ|25.jpg

▍Rollei Superpan 200

Rollei Superpan 200|Nikon F80|greensheep|SQ|04.jpg

Rollei Superpan 200|Nikon F80|greensheep|SQ|10.jpg

Rollei Superpan 200|Nikon F80|greensheep|SQ|24.jpg

Rollei Superpan 200|Nikon F80|greensheep|SQ|31.jpg

Rollei Superpan 200|Nikon F80|greensheep|SQ|33.jpg

....(゚∀゚)

所以大致上結論就是

過期底片有乳劑剝離的風險

但不是絕對的影響

因為過去第一次成功的中片幅是過期了二十年的Neopan SS,這一次的成功讓我覺得過期底片"應該"不會造成什麼問題(最多只是高光比較灰),但後續的幾次實驗後發現,過期底片的保存狀況可能間接會成為乳劑剝離的次要原因。然而這種狀況很難經由事先或是在顯影中排除,導致變因組會一直找不到原因。

▍解決的方式

就是使用新鮮的材料、把握適合的保存環境。我的建議是冷凍的環境有可能會造成乳劑間的黏合劑發生質變,在劇烈的酸鹼環境中容易導致乳劑膨脹或從片基上剝離,一般的弱鹼性的顯影流程我覺得比較不容易影響,但在有硫酸成分的反轉環節中就容易導致乳劑上可見的變化。

延伸閱讀

暗房│如何沖洗黑白正片
簡單的黑白正片結構以及科普介紹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1)
如何第一次沖洗就上手!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2)
更多的黑白底片沖洗起來會如何?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3)
第一次出現馬基線的狀況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4)
雖然沒什麼內容,就是失敗的檢討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5)
改良的調配藥劑的方式與心得的檢討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6)
繼續改良流程的心得與失敗的案例檢討

實用文件導讀

說明書│廢綠羊讀《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黑白反轉沖洗的配方、流程以及我的小建議

A Black&White Reversal Process In Memory Of Agfa Scala 200x
德國攝影師 Jens Osbahr 的黑白正片反轉心得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7).jpg

“所有的拍攝物件都是材料。”
——荒木経惟 《センチメンタルな旅》


之所以喜歡日期的原因,就因為他來自於時序中的一部分巧遇。在眾多平凡無奇的「畫面」當中,這個平凡無奇的小功能讓照片有了畫面以外(而且無以添加)的戳記。

這個戳記並非有什麼重要的紀實性,如同眾多的89年1月1日般-有時候他僅是一種「哎呀」也可能只是一種「初始化」的過程,這個記號往往在攝影師看見後就消失在後面的章節。

(我其實很喜歡這種新手哎呀) 
(但也讓第一卷作品獨一無二)

用以歸類或是整理作品的順序都是非常好用的記號,他無法移除,也不適合再做處理。他存在於影像生成的一部份,雖然這並不能防止刻意的去製作(製造)這個特別的戳記,但在底片捲動的過程中、曝光的流程內,這個戳記會隨著底片的顯影一起變化。
在某種儀式過程中,這個戳記成為我特別喜歡的一部份。

(無他,只是數位學不來)

說學不來好像有點驕傲,但類比的美,就如同黑膠上的灰塵,或是爵士樂收音中椅子的嘎吱聲,純粹(完美的音質)並非我挑選黑膠的原因,我喜歡的爵士樂(尤其現場)也並非他要像古典音樂廳那樣完美複製一首經典爵士,爵士樂有沒有譜-有的,但我之所以喜歡爵士樂,就貪圖那每次的一點點不一樣(即興)

數位的檔案重複播放一百次之後,他依舊會如此完美。連一點點的雜訊(或是我更喜歡翻譯成毛刺,glitch)黑膠其實聽起來特別調皮,唱針的擺福、旋轉的速度、你拿出來的時候抽出的靜電,都會讓這次短暫的三十三分鐘變得截然不同。

這也是我覺得底片之所以可愛的地方,因為他可能記錄了某時的切片,但在沖洗的過程中,卻也記錄了我如何沖洗他的心情、在暗房重新裁切的想法,以及現在的我如何看待過去的我。

“因為陽子,我才能成為一位攝影師”
——荒木経惟 《センチメンタルな旅》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3).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4).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5).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6).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8).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9).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0).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1).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2).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3).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4).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5).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6).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7).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8).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19).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0).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1).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2).jpg

21052401 - Kodak 50D - Rioch GR1S (23).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1.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2.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3.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4.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5.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6.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8.jpg

Kodak-greensheep|FRAME|09.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0.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1.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2.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3.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4.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5.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6.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7.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8.jpg

Kodak-greensheep|FRAME|19.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5.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6.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7.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8.jpg

Kodak-greensheep|FRAME|29.jpg

Kodak-greensheep|FRAME|30.jpg

Kodak-greensheep|FRAME|31.jpg

Kodak-greensheep|FRAME|32.jpg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5.10.為什麼喜歡電影底片.jpg

為什麼需要理由

要喜歡一樣東西老實說並不需要什麼理由,很多時候就是第一眼喜歡了、覺得特別,那麼這股沒來由的拉力,就慢慢地將你拉住,然後就開始了一場有趣的冒險。

如果說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理由,那個理由可能本身就只是個理由。很多時候都是一個無法用言語描述而來的氛圍,我特別喜歡用相機來舉例子,拍照(或著說攝影)這件事情本身是一個中性的過程,但我能夠感受得到,這個過程會隨著我的心情(情緒)而有所不同,當你拍攝了你愛的人、一個特別的瞬間、一個新奇而未曾看過的景色時,攝影這件事情,就不只是一個按下快門,將影像儲存到感光乳劑上的動作而已。他實際上,刻入了你的生命當中,參與了你的重要時刻。

只是為了作為一個記憶的書籤

是的,你可能會忘記,但他存在你記憶中的某個地方,照片(影像)會在任何一個時刻,作為一個小書籤,無意間喚起你曾經歷過的某個瞬間。

對我來說,無論是哪一種攝影方式,他都切實的滲入了我的生活,一起參與了我的生命裡頭。

Kodak 500T|Hasselblad XPAN|45mm|greensheep|SQUARE|05.jpg

光線無疑是一段
由此處到他處的過程

我們阻擋不了,甚至連減緩一時一刻都無法做到。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他經過我身邊的時候,用盡一切方法挽留。最終她仍然會從我手的指縫間流去,但在皮膚上劃過的每一吋都記錄著真實。

底片之於我大概就是像一隻簽字筆,最普通的那一種,會被拿來寫日記、作文、帳本、偶爾需要記下的備忘錄,他不需要格外的昂貴,但卻需要時常陪伴在我身邊,隨手可得,而且不是這麼的難以捉摸。

Kodak EB3|Rolleiflex SL66|greensheep|SQUARE|01.jpg

就是在這個時候

剛開始拍底片的我就接觸到了電影底片,一路十年,他始終在那邊。電影底片是一個很特別的市場,他與一般的底片客群差異的相當明顯,由於原先設計就不屬於可以直接在一般底片相機上使用,所以在過去甚少有人會去多折騰使用這樣子的特殊底片。

即便電影底片擁有非常高的解析力、優異的寬容度以及截然不同的底片設計。在過去十年當中,依舊只是一群喜歡LOMO與探險的攝影師喜歡的底片。'

主流以外的底片

反骨就是與主流背道而馳的時候,就會誕生一種神祕的吸引力。就如同我們為何會被底片所吸引,同樣的感覺,誕生在如泥淖中毫無新意的普通底片裡頭。當時我被燈光底片特殊的色溫所吸引,那種與眾不同的色調,讓我意外的開始了一段與別人不同的攝影之路。

Kodak 500T|Canon EOS1N|35mm|greensheep|SQUARE|02.jpg

或許有一天當每個人都開始拍電影底片的時候,這個曾經神秘而無法被駕馭的底片,也會離我而去,那個時候,我相信底片總會給我們更特別的禮物,如同十年前,我在那個時刻巧遇了電影底片一樣。

至於你跟電影底片的緣分

那就從你現在放進去的底片開始了!

寫給2021月5月第二個禮拜的社團文章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OWIN120FILM.gif
《Kodak 120 Brownie II》

你知道中片幅

你知道第一台中片幅是柯達在1901年推出的Browmin No.2(布朗尼二號),當年的相機比較特別,都是由底片廠商主導,接著製造才製造相機。因此當時很多想跟柯達競爭的底片公司,都各自推出了不同規格(可能只差了一點點),但就是要跟你的相機不相容,當年如果你能壟斷整個市場,便能從底片的製造、中間的拍攝、到最後的沖洗,都可以一起包辦。

如果你查過富士的中片幅原文-你會發現他們把中片幅稱之為「ブローニーフィルム 」這個意思是就是”Brownie film”-所以你知道後來的中片幅相機Bronica(碧浪)的個品牌的名字就源自於這個有趣的柯達相機

不過後來

由於柯達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後來的相機廠商直接就屈服跟柯達使用相同的規格。這規格就成了後來的中片幅底片(medium format)的代表。在1950年後,135底片(35mm)底片由於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大的緣故,普及率比起中片幅相機來得更好,所以很多人會以為135底片比120底片來得要早(實際上在電影規格中,35釐米的系統剛好是從120系統切出來的),甚至會沿用35mm這個名稱,然後稱中片幅底片為120mm。(Nope!)

實際上

中片幅的規格其實是61mm,而大家常用135底片規格其實是1又 3 / 8英寸,大概很接近35釐米(34.976±0.025毫米)。如果你想知道這類電影的第一個專利擁有者,其實來自伊士曼(Eastman)公司以及大家很熟悉的專利大王愛迪生,當然當時也有很多人去研發其他的規格,不過結果跟上面的結果一樣,電影公司的大量使用以至於非35釐米的系統通常都比較貴,最後大家都還是跑回來用愛迪生系統的35釐米。

當然這個好日子沒有過太久,這種壟斷的技術指導後來被政府判定違法(跟同個年代萊特兄弟的故事有點像)但因為已經廣為業界使用,所以還是變成一種指標,而眾多公司也可以比較自由的使用這個規格來製造底片。後來的伊士曼(現在的柯達)在這個世紀也常常被各地的政府告壟斷產業,以致於必須公開一些藥劑的沖洗配方以及兼容數據,這可能算是當年大公司不得不低頭的世界宿命。

不過後來富士傾家蕩產跟柯達削價競爭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改良的調配藥劑的方式

這次依舊從原本煩惱的比重與藥劑比例來著手,首先在調製漂白劑的時候,決定一次調製十公升來避免小劑量調製的時候導致的些微誤差,這些小誤差可能大大影響最後成果的比重。然後是針對每一次藥劑的使用都採用一次性使用,在穩定之前好像不太適合去挑戰藥劑衰退的程度。

今天的功課

延續著昨天的經驗,這次重新回去看了一次ILFORD原廠的手冊,不得不說手冊這個東西就是越看越有味道,第一次看的時候總只是摸清楚流程,實作之後才會開始咀嚼裡面有意思的字眼。這次留意到每道藥劑的之間的水洗過程,內容中特別要求

"again with fresh water and invert it ten times. Discard the water, refill the tank with fresh water and invert it twenty times."

原廠似乎非常要求灌洗的次數以及反覆攪拌的方式,所以這次特別按照手冊裡頭說的水洗來看看結果有沒有改善。

強化每道藥劑之間的水洗流程

昨天研究了一下乳劑表面的破裂,看起來有點像是以前柯達品管手冊中提到的二氧化碳針孔。常發生在過於強力的酸鹼中和,也就是顯影劑與過濃的急制劑反應後,在乳劑內產生中和後的氣泡,從乳劑層內破裂的現象。改善的方式就是用清水代替急制劑,又或是使用符合正確酸鹼值的急制劑。

由於正片反轉會使用到硫酸這類強酸作為洗滌劑,於是看來中間的水洗有必要確實而且做冗於才能確保流程不會發生乳劑脆化等問題。

但是

這也是個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方向,原因是過去雖然都有經由水洗,但發生的狀況仍不穩定,以至於有時候很難判斷是哪裡產生了問題。水洗過長也出現過乳劑脆化,直接溶解成一攤黑水。也有水洗不足但藥膜不受影響的狀況,這一點可能還是要綜合評估一下漂白劑的酸鹼值以及後續藥劑的酸鹼值是否有一定的匹配關係。

以前我一直以為是漂白劑的鍋。但是後來溶解都發生在二次顯影的流程,反而是增加水洗之後在清淨這個步驟就解離的也有。

(゚∀゚)
暗房真的是非常奇妙
你說是不是

這次的作業

 一樣用了一捲正規正片Fomapan 100R以及我印象中好像可以反轉的富士停產又復活的黑白底片Acros100(還是中片幅的)事實證明呢,我印象中Acros100好像失敗了好幾次(笑)但我一直以為是我漂白沒有做好,這次確實地做好六分鐘的漂白以及兩分鐘的清淨,完整的水洗以及控制的流程。片基的顏色爆炸了,得證明

ACROS這傢伙跟TMX一樣
不適合用於正片反轉

 阿偏偏Acros的前一代Neopan就可以-真的是氣死ㄇㄉㄈㄎ(這一卷很貴QAQ)

 

 

圖集
ACROS100

掃描機是Noritsu HS-1800

首先

首先來看的就是失敗的Acros100,其實本質上底片的片基有點過重,以致於掃描的時候會出現馬基線。邊緣變得超級銳利,老實說有種特殊效果,但是以燈箱來看,底片是黑不溜丟的樣子。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06.jpg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07.jpg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08.jpg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09.jpg

21030105 - Acros100 - 黑白正片 - Pentax67-10.jpg

Rollei Otho25

我覺得還是很吃底片。(゚∀゚)
但是想一想黑白正片如果不特別做一下額外的裝飾-譬如直接拍燈箱或是幹嘛了話,他本身的視覺張力好像跟一般黑白沒什麼兩樣(真的沒什麼兩樣)所以以黑白正片來說,最好的展示效果就得要從翻拍入手才行。

色盲片

Rollei Otho 25 這是一卷很特別的色盲片,也因為是色盲片的緣故,所以片基可以做的比較透(因為天生就捨棄了需要靠片基來濾色的光源),因此紅外線底片也有類似的特性,只是因為剛好相反,所以透明的片基反而會導致片頭漏光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這類底片都要注意在室內裝片)趕光度更強的底片甚至會要求在暗房裝片以避免任何紅外線導致的曝光。

最苦惱的就是Acros100不能用。
(´_ゝ`)

21030106 - Rollei Orth 25 - Pentax67 - 黑白正片-05.jpg

21030106 - Rollei Orth 25 - Pentax67 - 黑白正片-06.jpg

21030106 - Rollei Orth 25 - Pentax67 - 黑白正片-10.jpg

延伸閱讀

暗房│如何沖洗黑白正片
簡單的黑白正片結構以及科普介紹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1)
如何第一次沖洗就上手!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2)
更多的黑白底片沖洗起來會如何?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3)
第一次出現馬基線的狀況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4)
雖然沒什麼內容,就是失敗的檢討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5)
改良的調配藥劑的方式與心得的檢討

 


實用文件導讀

說明書│廢綠羊讀《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黑白反轉沖洗的配方、流程以及我的小建議

A Black&White Reversal Process In Memory Of Agfa Scala 200x
德國攝影師 Jens Osbahr 的黑白正片反轉心得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odak Limited London.jpg
《Kodak Limited London》

終於寫到第五頁

這☆△○的小◇□偶而還是會給我乳劑剝離。(゚∀゚)

改良的調配藥劑的方式

這次依舊從原本煩惱的比重與藥劑比例來著手,首先在調製漂白劑的時候,決定一次調製十公升來避免小劑量調製的時候導致的些微誤差,這些小誤差可能大大影響最後成果的比重。然後是針對每一次藥劑的使用都採用一次性使用,在穩定之前好像不太適合去挑戰藥劑衰退的程度。

測試一下各種底片

過去的經驗表示紅外線底片的片基都很適合作為反轉底片的材料,不過也有一些例外,譬如說我以為很透的TMX系列,實際反轉的結果亮部會有那麼一些些不透,導致實際的成果沒有那麼好看。在一些測試裡頭也發現專用的底片還是有比較好的透明度,意味著反差會比較優秀。另外一個發現是底片的白平衡也會比較中性,有一些黑白底片的灰階實際上會帶著一些綠色調、有一些則是帶有一些黃色調,這似乎跟底片的銀族成分有關係,如果是用上鹵化氯的銀族,那麼銀鹽的表現就會帶有淡淡的墨綠色。

至於有一說AGFA Scala 160其實是APX 100這一捲底片來看,目前的APX 100做成黑白反轉的效果也不太理想。片基的顏色長得不太一樣。雖然連後來復刻的Adox Scala的說明書上也提到如果作為一般黑白底片,可以使用APX 100的沖洗條件來使用。

但是逆著回去解釋
好像也行不通

這次的沖洗條件依舊採用室溫顯影,溫度為20度,顯影主劑為老朋友D72,配方使用1+4,也就是100ml的儲存液加水稀釋成500ml的工作液。這裡不得不說新的D72剛調好就長得像是過期三四年的樣子,柯達你要振作點啊!漂白劑依舊是來自ILOFRD的硫酸與過氧化錳配方,我還是覺得黃色的重鉻酸鉀這個配方不太實際。

(゚∀゚)
可能是因為人老了
看到致癌這個字就怕的縮在角落

顯影時間我採用了五分鐘作為一個參考值,在測試ILFORD SFX 200的時候採用了三分鐘來區分,結果蠻明顯就是最後的成果很黑!黑白正片的顯影不足了畫,反轉出來的結果就會變得很深很沉。這次做了兩個變因,一個是漂白與清淨。後來我似乎理解到清淨的時間似乎會影響到乳劑剝離的狀況,使否改採取減少清淨的時間,或著是清淨沒有去除乾淨直接與再顯互融很容易導致乳劑脆化,這一點要再做一下控制變因來確認。

最後清淨時間縮減到三十秒的FOMA 100R活了下來,使用三分鐘的Rollei 80S雖然顯影成功,但是乳劑起了毛球,整體的顏色也沒有這麼深。某一部分可能是乳劑被破壞導致銀就剝落了。

2021-03-01-黑白正片樣圖-01.jpg
《Rollei 80S》
可以發現邊緣的乳劑都已經剝落了

2021-03-01-黑白正片樣圖-02.jpg
《Fomapan100R》
邊緣的乳劑就保留得比較好

 

下一次的調整

清淨的時間縮減到三十秒,來測試看看是不是底片種類的不同、或是因為藥劑中和再底片上產生了不好的結果。

圖集
FOMAPAN100R

2021-03-01-Fomapan100R (1).jpg

2021-03-01-Fomapan100R (2).jpg

2021-03-01-Fomapan100R (3).jpg

2021-03-01-Fomapan100R (4).jpg

2021-03-01-Fomapan100R (5).jpg

2021-03-01-Fomapan100R (6).jpg

2021-03-01-Fomapan100R (7).jpg

2021-03-01-Fomapan100R (8).jpg

2021-03-01-Fomapan100R (9).jpg

Rollei 80S

2021-03-01-Rollei-80S (1).jpg

2021-03-01-Rollei-80S (2).jpg

2021-03-01-Rollei-80S (3).jpg

2021-03-01-Rollei-80S (4).jpg

2021-03-01-Rollei-80S (5).jpg

2021-03-01-Rollei-80S (6).jpg

2021-03-01-Rollei-80S (7).jpg

2021-03-01-Rollei-80S (8).jpg

2021-03-01-Rollei-80S.jpg

話說

不是說Rollei 80S有乳劑起毛球的狀況嗎?結果晾乾完之後呢,毛球縮了回去,掃描起來反而就看不到了,事實上那些膨脹會在乳劑上留下一些放射狀的蜘蛛紋,掃描起來可能不會這麼明顯,不過實際上會長成這個樣子。

2021-03-01-Fomapan100R (10).jpg

粗略看起來

好像沒有什麼問題

2021-03-01-Fomapan100R (10) Enlarge.png

放大起來看

那些乳劑曾經膨脹的地方都會有一些蜘蛛紋。在還沒有乾之前在乳劑面會有一顆一顆像是毛球的突起,如果這個時候用手去觸摸就會黏在手上。這種算是比較輕微的乳劑剝落,但實際上仍然是乳劑超過了設計的膨脹程度。一來有可能是反轉過程中導致的酸鹼中和膨脹、二來也可能是底片本身就不適合經歷這樣子的反轉處理。

(゚∀゚)
總而言之
要繼續嘗試看看

 

延伸閱讀

暗房│如何沖洗黑白正片
簡單的黑白正片結構以及科普介紹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1)
如何第一次沖洗就上手!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2)
更多的黑白底片沖洗起來會如何?


實用文件導讀

說明書│廢綠羊讀《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黑白反轉沖洗的配方、流程以及我的小建議

A Black&White Reversal Process In Memory Of Agfa Scala 200x
德國攝影師 Jens Osbahr 的黑白正片反轉心得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ZZZZ
  • 請輸入密碼:

0320.jpg

紀錄一下昨天晚上的參數

常溫的溫度是22度、工作的溫度是41.8度,我的咖啡豆用完了,野格加上沙士的感覺好像沙士把野格吞了。

2020-03-20-1.png

黑白顯影劑

黑白顯影劑首顯的部分—這裡還是補充一下彩色反轉流程(X-PRO Reversal)的工作流程。基本的流程就是1.黑白首顯→2.光反轉→3.彩色二顯→4.漂白→5.定影,每個箭頭都可以安排一次到二次的水洗,如果你是在非常溫下操作,要記得水洗的溫度也必須介於沖洗溫度的±1℃,雖然我自己實際操作的經驗是,溫差大到±3℃之間,對底片也不太會有什麼負面影響,但依舊要留意不同的底片在這樣子的快速反覆升降溫帶來的顆粒與乳劑強度的隱性影響。

延伸閱讀:

HC-110 /A
8mins/41.8度

比較好的反轉效果是用這個結果當做首顯,但是因為溫度也是較高的彩色沖洗數據,很難跟隔天的常溫沖洗做比較。如果要重新再做考量,應該比較固定時間八分鐘的情況下,改變溫度會不會讓後續反轉的濃度變淡,如果修正溫度之後得到比較低的濃度,則可以確認黑白的濃度會影響到後續反轉的差異,但究竟是首顯顯影的程度越高,反轉濃度越好、又或著是相反,這個就要再做評估。

D72/(1+2)
5mins/22度

一開始的比例,是從顯影時間開始做調整,但在後來的結果表示,減弱的藥效對反轉過後的顏色沒有明顯提升。反而讓濃度更低,因此要考慮將濃度再度提高、或是提高溫度

2 mins/22度

嘗試過後更短的時間之後,首顯的濃度的確變得比較低,但是反轉後的顏色依舊沒有明顯提升。

1 mins/22度

這裡應該反向做更高濃度的選擇,可以從增加時間到10mins/22度與STOCK/5mins/22度來做判斷。變因分別是顯影時間與藥劑濃度,但是想錯方向,因此得到跟兩分鐘類似的結果。

黑白反轉的部分

驚不驚喜,在彩色反轉的時後順便做了一份黑白反轉來調整一下方向。這次使用攪拌速率較頻繁的速率,並延長了漂白的時間,控制清淨的濃度,使用的底片是以前覺得會失敗的Kodak DoubleXX,結果意外的出乎意料,片基的部分意外的通透而且反差適中,做的五度包圍曝光組合當中,-2、-1、0濃度比較適中,也就是說以200度做為基礎感度了話,在這個沖洗條件下使用400與800度可能會得出比較適合的反差,這一點可以在室外拍攝的時候再做包圍曝光測試。

2020-03-20-2.png

D72 /(1+2)
5mins/22度

漂白的部分延長到六分鐘,比例依舊是1比1的稀硫酸與莫爾德拉吉克的肝臟,以前一直認為底片榮是解釋因位硫酸的比例失衡,或是整體稀釋比例應該再兌上1:1的水,後來也是經歷多次的失敗得出結論是,溶解的部分並不再於漂白,而是經過清淨之後,在再顯影的流程造成的乳劑崩解,之後懷疑到再顯的比例是否要調整得更稀薄,結果方向也不在這裡,一開始實驗的時後稀薄的顯影劑的確有效減緩底片剝落的現象,但是依舊會出現邊緣碎裂跟起泡。沒想到最後的問題竟然是清淨的成份,目前猜想可能是單純用海波來做為清淨了話,其中有什麼成份是造成剝落的原因,但是稀釋到1+10之後,這個效果就不明顯,如果可以了話建議按照原配方調整,或是使用比較稀的海波來做為清淨來使用。

不過好消息是,比較完整的漂白好像可以讓片基更加通透,過去使用三分鐘的漂白(以為過長的時間會造成乳劑剝落)導致有些底片的亮部會呈現淡黃色(當時認為是底片材料的問題),也的確透過更換成專用反轉正片後,亮部的殘留就獲得了改善。一開始DoubleXX的結果也並不好,高光的片基濃度過高,判斷成不適合反轉的底片,今天誤打誤撞做出來的效果,看來可以將過去認為不太適合反轉的底片,透過比較長時間的漂白來嘗試改善反轉後的高光問題。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3-20-1.jpg

毫無頭緒

昨夜寫的文章得到一些迴響,剛好EDEN也對這個技法很有興趣,中午通了一下電話,下午帶著藥水去迪化街的工作室,找EDEN聊一下關於反轉的經驗。在暗房的領域當中,實作永遠是最好的實踐,再多的推測或理論以及別人怎麼說,都比不上自己的嘗試。這可能是我最敬佩EDEN的地方,照表操課其實不難,但最難的就是願意擁抱失敗以及不斷嘗試的勇氣,EDEN就是其中一我很敬佩的暗房人。

我們對反轉的過程有著一些歧異

大致上是:

「在沖洗的時候反轉時,光反轉曝光後,需不需要放回原罐裡進行避光」

EDEN一早自己測試的時後,用了過期正片來作測試,得到的結果有點不如預期,第一個判斷是光反轉後採用明室處理,會不會在個環節造成額外的曝光,第二個是漂白劑失效,他使用的是Cinestill的套藥,屬於定影與漂白合一的版本,這個在處理的時後比較容易藥耗竭的問題。失敗的底片成果比較接近片基濃度過重,需要在強光下才可以看見畫面,不過畫面是反轉成功的樣子,亮部呈現片基顏色、而暗部呈現濃度。

「反轉出現的色偏應該是屬於第一道首顯來修正、或著是第二道的二顯來補足」

這裡我提到我前一晚的沖洗有遇到暗部濃度不足的問題,整體帶有綠色的色偏。EDEN在調整相紙反轉工藝的時後,使用黑白的首顯來控制反差與色偏,所以接下來的實驗我應該調整看看首顯的濃度與時間。

調整
先寫了這次沖洗的調整計畫

1.採用新鮮的補充液做ONE SHOT
2.採用常溫的顯影溫度,今晚的溫度是22度
3.採用連續攪拌的方式做出顯影的極限值,之後再針對手沖延長時間來比較攪拌的差異
4.底片選擇用Kodak EDUPE、Kodak 250D與Fujifilm RDP III來做交叉測試
5.首顯改用KODAK D72 (1+3)的比例,也做ONE SHOT使用

調整的結果蠻出乎意料,應該說比較像是找不到方向-以為修正的方式有幫助-但是結果剛好相反

在每一次的顯影調整當中,光反轉之後要進入彩色二顯流程時,我會再放一份彩色負片進去做沖洗校正-第一次顯影裡面沖洗校正正確,但是反轉的影像濃度不正確…KODAK EDUPE呈現跟EDEN試作的樣子很像,濃度過深、片基濃度不夠,反轉成功,但是整體灰霧極高。KODAK 250D反轉成功,反轉出來的顏色較淡,邊緣濃度依舊不到理想的濃度。第二次調整首顯時間,降低為原先時間的一半,結果與第一次類似。接著開始調整其他的流程,從第三次光反轉的時間、第四次漂白的時間、第五次漂白的濃度,這些條件都不影響後面的反轉效果。

第六次

第六次的時後開始重新考慮是不是底片材質本身的問題,在沖洗的時候加入了RDP III來做控制。RDP反轉的情況比較正常一些,只是與前晚做的濃度不足類似,整體顏色偏綠、暗部濃部不足。看來這個流程對過期底片(灰霧過重)的底片有一些反轉上的不明白,理論上在第一步驟顯影的時後如果能正常顯示,應該就能確認底片的反差正常,這裡重新考慮到是不是與定影不足有關。

第七次

第七次重新調整了定影的濃度與時間,底片有稍微更通透些,但整體畫面仍不理想。

是否溫度還是影響整體的沖洗表現,回頭看第一次實驗的KODAK 50D邊緣可以達成「全黑」,整體是負片反轉成功的標準樣板,但是沒辦法再從今晚的實驗中重現,是不是跟底片的選擇(再使用一次KODAK  50D)有關?或著應該還是要採用加溫的流程會比較適當?

這裡就開始有點找不到頭緒

第八次依舊在第二次加入一捲負片做沖洗校正,來確認顯影劑的強度。RDP的表現依舊不好,負片反轉的濃度沒有提升,負片沖洗到是正常

回頭看一下這次的實驗

感覺沒控制好變因跟底片的選擇
中間加入了太多多重變因的控制元素

目前變成懷疑的方向有不少

HC-110的表現看起來好像比較好
是不是有特別的顯影主劑影響到彩色顯影劑的發色?

但是多重考量下會遇到濃度、時間、溫度這三個變因的考慮
目前最好的結果是用HC-110做出來的☆是不是該沿用這個顯影劑配方來搭配

溫度是不是一個最大的變因

彩色顯影劑會不會因為溫度不足而沒辦法達到濃度的極限?
理論上顯影劑該也可以藉由延長時間來達到最深的部分,
校正用的負片有達到D-MAX,意味著彩色顯影的部分應該足夠

或著會因位經歷過首顯反轉後的顯影時間會因此改變?
☆延長第二道的顯影時間到兩倍、甚至三倍如何

或著是首顯的顯影時間影響到第二次的顯影時間?
☆維持第二道顯影時間,加倍首顯的時間二倍比較差異、使用不稀釋的濃度來比較看看

今天的結論是
大失敗!

沖了大約9次,27段試片都以失敗告終,沒有抓到太獨特的改進特徵。反而要回到第一次成功的經驗來做修正看看。目前在做這麼多修正之後可能原因在於,媒材的選擇。像是黑白顯影劑(以及他的濃度)彩色顯影劑已經提高到完全新鮮的程度,但是仍然達不到第一次使用補充液的濃度,這裡要考慮是否因溫度導致濃度不足(但是彩色負片的控制結果相悖)這裡應該要暫時排除彩色顯影劑跟後續幾道流程的影響,先從整體流程的溫度與顯影劑的選擇來做測試。

下一次的實驗

把溫度控制在第一次成功的溫度41.8度
繼續使用HC-110 A式,底片選澤KODAK 50D與RDPIII來做控制

※過期正片的反應也跟我想像中的不同
以正常的E-6流程而言,應該會在反轉後反白(與暗部濃度不足)
但這幾次的結果都是片基濃度提高到一個不得了的境界

今天的沖洗實驗沒解決問題
反而衍生出了更多問題了
需要歸零跟重新檢討實驗內容

控制後期的變因為穩定的顯影流程,不改變原本的時間與溫度,先控制首顯來確定濃度問題的部分。做兩次試驗:八分鐘A式的HC-110與八分鐘(1+2)D72對後續反轉顏色的差異

沒考量到減溫之後,濃度的差異以至於今天做的變因測試都有可能來自於首顯濃度
☆會不會因位不足而導致反轉不夠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3-18-X_Pro_Reversal-02.jpg

食譜

這次的食譜與命名都來自Tumblr的文章 ★X-Pro Reversal, Perfected ,部落格主 ★Film and Tubes ,如果要命名了話,應該會把這個流程叫做...「倒過來顯影的反轉流程」或是「Eden Reversal!」(XD)這裡會翻譯一下原文張的流程,以及最後我自己實作的修正與方向。

原作者的心得

這篇文章其實已經是去年三月份的紀錄(突然覺得底片圈有這麼大的實驗結果,同在一個底片圈,竟然這麼晚才知道,底片圈說小又好像真的有點寬廣)原作者測試了不少底片與方法,總結了一些他的心得,這裡就簡短提一些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

在這幾次的測試當中,原作者測試過真正的正片(以E-6為沖洗目的的底片)以及一般的彩色負片(以C-41為沖洗目的的底片),就我的觀察來說,他的正片成果意外的好,負片的效果則跟想像中差不多,基本上會帶有片基的色偏,同時怪顏色的現象也不少,以LOMO實驗性來說效果不差,不過要用一般彩色負片取代真正的正片,我覺得在顏色的處理上可能要下點功夫。

處理溫度是加溫過後的華氏102度,約等於攝氏38.8度,基本上就是彩色沖洗的標準溫度。所以如果你採用室溫沖洗,那麼這篇文章的比例跟時間都要重新調整。我自己因為使用是ECN-II系統,所以我的標準溫度是41.8度,在國外的討論當中,有提到ECN-II的顯影劑裡面的主要顯影成分CD-2更接近原始E-6顯影劑的顯色成分,不過就我們觀察來說,C-41流程中的CD-3經由調整時間與溫度,也可以達成CD-2的效果,所以善用手邊的顯影劑即可…(因為實際上ECN-II沖出來時間不正確時,顏色也是挺怪的)

這裡作者有提到保溫的過程,因此如果你有水浴或著半自動的JOBO沖洗設備,在執行起來會比較容易。寫到這裡我想到一個如果我先在沖洗罐中,將底片彩色顯影完畢,曝光完畢後晾乾,裝入沖洗機的暗罐,然後在黏上導片,這樣就可以用自動沖洗機沖洗正片了(!)感覺工作室的FP-550B有新的活可以幹了。不過在後續的觀察裡面,後面的時間應該不是負片的"標準時間",實際的顯影時間應該要再延長,濃度才能達到理想的數值。

說到沖洗器具,原作者有提到不鏽鋼片圈(Stainless Reel)會比較好用,這個步驟是首顯結束之後,再曝光時會需要將底片取下,然後再重新上片,如果你用的是塑膠片圈(像是Paterson與JOBO),比較容易在重新上片的時後黏在導溝上頭,導致乳劑刮傷。不過原作者有提供一個小技巧,將底片泡在水裡面上片會比較好潤滑底片與片圈之間的摩擦。我自己的經驗時,如果你很在意邊緣的完整性,其實你可以不把底片拿下來,直接在片圈上曝光,就之前的黑白反轉沖洗經驗裡頭,其實攤開來跟捲在片圈沒有太明顯的差異。不過攤開來曝光可以順便檢查底片上顯影的程度,在黑白反轉顯影時可以重複確認有沒有未漂洗乾淨的銀鹽殘留。

流程

原作者使用的是Kodak HC-110 A式(1+15)
其實我看到社團裡面比較多人用的是ILFORD DD-X(1+4)不過在原文章也有提到,任何顯影劑其實都沒問題,只是你要去測試正確的濃度與時間,我自己可能會比較喜歡Kodak D-72(1+3)不過暫時還是以原作者的比例與時間來作調整。不免俗來講一下價格,A式的HC-110沖洗600ml大約會需要37.5.c.c的藥水,約莫是30元左右,目前我還不建議補充或是過量沖洗,但是就過去的經驗,A式的活性可以顯影約五捲標準的135底片不需要增加時間,但是在基準測試裡面,我會用單次顯影(One Shot)的方式來作沖洗,所以一個晚上沖洗五卷底片就要噴個幾百塊錢啦!ヽ(●´∀`●)ノ有點貴ㄋ

首顯的時間
六分鐘三十秒,連續攪拌十秒鐘,接著每三十秒攪拌一次。攪拌次數會影響亮部的細節,原作者這裡提到他之前搖過頭把暗部的細節都弄爆了(Blown Highlight),但是增加攪拌的次數可以提高暗部的濃度(Shadow Development)另外一個發現是攪拌得比較少了話,比較容易會帶有色偏(Color Cast)如果你攪拌的次數較少,原本如果預計要顯影六分鐘三十秒,那原作者會建議你要延長到七分鐘三十秒才能達到正確的感度(Box Speed),或是你要多曝光1.5格來彌補不足的顯影濃度。

首顯結束之後就洗一洗,如果你比較認真也可以在這一道加入停影(Stop Bath)。

接著就可以把底片拿出來曬太陽,蠻有趣的是原作者不建議你使用鎢絲燈或著是陽光,可能是有部分的光譜照射不到或是... 但是就我的經驗時,只要不是太特別的光源理論上都不會對反轉造成影響,像我的工作室暗房的主要燈光是日光燈,目前看起來不太會因為光源的不同而造成影響。這個步驟我會建議可以多一些,盡量確保光照的均勻與足夠,如果你在最後發現底片有條文或是不規則的條紋,那麼我就會建議你在光反轉的步驟時間要再延長一些。

二次顯影的流程其實就跟彩色負片沖洗差不多,這裡就不多解釋,如果你預計的顯影捲數較多,則按照沖洗建議延長時間、確保顯影劑的藥力足夠。在這裡突然想到我第二次的嘗試沖洗遇到的濃度不足,也有可能是沖洗捲數過多導致消耗過快,而沒辦法達到第一次的沖洗濃度。就目前猜測反轉消耗的顯影藥性,貌似比起正常顯影方式來得多。以邊緣的黑邊來說,最少要達到足夠黑的程度才能夠確認藥性足夠,雖然過度也可能會造成顏色色偏,但若藥性不足整體,除了暗部濃度不足以外,色偏的狀況還是會產生。寫到這裡看起來連彩色顯影劑都要採用單次顯影的方式來實驗。ヽ(●´∀`●)ノ更貴啦

後面的流程就是漂白與定影,接著穩定之後海波跟水洗。這裡的流程都可以反覆操作,如果你覺得漂白不足、定影不夠,都可以再拿回去處理。 原作者也有提到,他會建議你在"穩定"前先檢查一下底片是否漂定完全,如果不構還可以再拿回去多泡一陣子。

排錯
Troubleshooting

好的,來射問題了。一樣我翻譯幾個個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問題與回應:

黑白顯影劑的選擇

其實都可以,原作者也有試過不少的組合,譬如Kodak D-76或是別的,但是礙於顯影時間與濃度考量,最後選擇了濃度比較高的HC-110來降低顯影需要的時間,像是Kodak D-76在相同的顯影環境底下,要達到同一個濃度需要顯影18分鐘。而高濃度的顯影劑除了可以節省時間以外,貌似在控制色偏的問題上也有點幫助。

底片濃度不足

如果你的底片看起來有點褪色,黑色邊緣的部分不夠黑,那麼主要的問題就是你的彩色顯影劑耗竭,重新調整你的比例或著使用新鮮的顯影劑來處裡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我遇到的問題就是可能要避免大量沖洗,其次是大量沖洗可能要額外補充顯影劑來穩定藥性

2020-03-18-X_Pro_Reversal-01.jpg

底片上只出現單色

這個狀況原作者也有遇到,他後來發現是他的彩色顯影劑受到汙染。解決方式也是保持顯影劑乾靜與新鮮。

來講一下我的實驗結果

Kodak HC-110 A式(700ml+40ml)
使用的溫度是41.8度,連續攪拌六分鐘

第一次的實驗邊緣達到足夠的濃度(黑邊)
第二次的嘗試沖洗卻導致濃度不足,不過顏色正確得多,同時箱入了實際的正片沖洗

底片的樣子

Fujifilm RVP100
暗部濃度不足,顏色大致上正確,略偏黃色

Kodak Retrochrome320
暗部濃度不足(不過原本柯達的過期底片濃度就會偏低)
顏色意外的蠻正常

2020-03-18-X_Pro_Reversal-03.jpg

彩色負片的部分

暗部都不如第一次實驗的成功
調整方向應該會加強第二次彩色顯影的時間(使用補充液、而非工作液)
延長顯影時間與顯影溫度(延長時間可能是一個方向,不建議提高溫度)

​​2020-03-18-KODAK-500T-Reversal-01

彩色負片的確可以反轉,不過礙於片基顏色的干擾 
基本上我覺得理想不可行,不過念頭一轉
Rollei CN200 這類無琥珀片基(Orange Mask)的底片
或許就是不錯的負片轉正的題材

只是...

印象中同為族系的Rollei CR200顏色並沒有正派的Fujifilm或是Kodak來得好
不過就原作者的範例來看,其實Rollei CR200的顏色相當不錯!

2020-03-18-CR200.jpg
★X-Pro Reversal, Perfected

總結

這種簡單的沖洗流程其實可以讓你的彩色暗房變得更多元,準備的藥水也相當簡單,對於藥水管理也會更加友善。不過對於不同底片所採用的比例與時間,則要逐格去嘗試。一般來說我還是建議使用在E-6底片上,C-41底片的確也可以反轉出影像,不過礙於片基的問題,可能還要想辦法克服片基顏色的限制。在簡短的嘗試之後,這個有趣的顯影方案,的確可行。

接下來就是針對細節的逐步修正了!(゚∀゚)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3-18_彩色負片反轉沖洗-1.tif

這幾個月在國外社團一直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沖洗方式
可以將彩色負片製作成彩色正片

反轉沖洗

那時候剛好也在研究黑白反轉的沖洗方式,有稍微看了一下內容。不過事主總是神秘兮兮的只貼出成品,至於怎麼沖洗的倒是賣了個關子,不過沒關係,這個時代就跟海賊王羅傑一樣,寶藏都已經在網路裡面了!

這幾個月在國外的社團突然討論起一種有趣的沖洗方式大致上是使用彩色流程進行反轉沖洗來取代過去的正片流程(E6)其實這幾個月在研究黑白反轉流程的時候對於反轉這個過程有了一些想法與解釋另一部分就是對於材料的選擇(這對於黑白反轉也類似)事實上所謂的正片他的本質也依舊是一種負片正片的成像來自於沖洗過程中的反轉這意味著,負片也可以是正片兒同時,正片本身也其實是負片如果你看得懂這張圖那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沖洗正片可能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難。

在網路上搜尋這種奇怪的沖洗方式,像是C41 into E6、E6 Process之類的關鍵字,找到一篇寫於一年前的文章(●FILM AND TUBES

這位大叔其實寫了非常多關於反轉的文章,包含這幾年在台灣社團蠻有趣的相紙反轉,仔細一想這個流程應該也是類似,如果在相紙感光材料上可行,那麼底片感光上應該也是相同的原理。這樣子說了話,這種沖洗方式應該就可以命名成"EDEN式反轉工藝"(笑)

主要的步驟

黑白顯影劑→水洗→曝光→彩色顯影劑→漂白→定影
(是不是很簡單XD)

國外比較常見的首顯使用ILFORD DDX,柯達則是選用HC-110。時間則是六分鐘到八分鐘不等,依照過去的經驗,首顯主要影響的是影像的反差與色調,色調可能沒辦法精細的控制,大多數真的是靠緣分(如果結果不好就只能替換材料),至於實際的顯影比例、時間與溫度,基本上都是"不一定",原文章(●FILM AND TUBES)中也提到藥性的維持,跟每一道對畫面的影像都有太多未知的控制因素,要如何更進階的控制就得作更多的測試。

快速的講一下原理

這個流程其實也沒有說多特別,就是在彩色顯影之前,先使用黑白顯影劑使彩色底片顯影,接著曝光之後再進行彩色顯影的步驟。

當初跟EDEN在思考相紙反轉的時候,也一直在思考這中間的化學流程是什麼緣故。一開始的理解是底片上的染料受到銀離子的激發,所以生成染色雲(也就是底片上呈現的畫面),而反轉片的主要步驟,其實就是"先挖坑、後填土"的流程。一開始使用黑白顯影劑將原本受到正常曝光的部分變成實銀(相對於帶電子的潛銀),在負片中,影像實際生於潛銀與染料之間的電子交換,彩色顯影劑主要的步驟就是將受到銀離子激發的染料,轉為染料雲並固化的過程。

也就是說當我們將原本負像的潛銀因黑白顯影劑而提升成實銀(Ag)原本要激發為負相染料的部分,就缺了原本負像的部分,再重新曝光後,原本屬未曝光的區域重新吸收電子後,成為原本負像的負像,因此得出我們眼中的正像。黑白反轉正片的流程其實也相同,只是從原本的銀、轉變成染料的過程,

講起來好像很複雜,不過理解之後會意外的簡單。只是這只是從表面上作的推斷,如果實際去推究化學式的反應,可能還有更多需要解釋的公式。

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彩色負片反轉的問題依舊是底片的片基帶有"橙色"的片基
也就是高光的部分不會像是真正的反轉片一樣透明,在各種色調上都會帶著橘色

在試作前可預期結果並不會這麼理想
不過某種程度上可以營造出相當特別的效果

接著,就看看會不會帶來意外的驚喜了!

2022-03-18-2.jpg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極短篇

這個週末去了一趟武陵
台北下著大雨
沒想到山上意外的有幾天的好天氣

霧氣依舊
不過也因為這樣預想帶了幾卷黑白底片
這次有新的底片加入黑白反轉正片的測試
Adox Scale 160與Fomapan 100

藥水部分

算是已經相當穩定,品管跟調配都已經上線
不過介意邊緣痕跡了話,在漂白與清淨這幾個步驟
可能都還是需要一直上下底片來確認邊緣是否乾淨
沒想到最容易沖壞的流程竟然是清淨完接著之後的再顯影
大多數出現問題的環節在這塊,包含漂白不全造成的殘留、清淨不全造成的乳劑剝落
都是在這一道裡裂給你看,有的底片比較脆弱的還會化為一道黑水(笑)

接著掃描是一個問題

標準的掃描在處理暗部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反銀跟奇怪的現象
即便在關閉除塵還是會在檔案中出現

這一點有點麻煩就是

影射出數位時代底片的困境
底片本身是漂亮而且好看的
但是經由掃描之後
卻沒辦法完全展現底片原本的樣子

但是我們又沒辦法離開數位化後方便的優勢
以至於原本屬於類比的底片
缺乏了數位化的手段就寸步難行

好的,接下來要解決的方案應該就屬於翻拍了
希望可以減少暗部不預期的返銀。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版出來!

還沒有看過前幾篇的朋友趕快去看前幾篇d(`・∀・)b

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做系列!

其實黑白反轉的流程已經算是很熟悉了

不過由於在接沖洗的時候還是很怕哪一個環節出槌
所以每一次沖洗還是得自己再拍一捲、接著沖洗之後、整理藥水完才趕沖洗委託的底片,這樣算一算每沖一卷好像賺不到十塊錢。・゚・(つд`゚)・゚・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是跟你說冬天到了要換算時間啦

冬至到了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了王福春的作品對於紀實的想法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是我們家的2000FCW跟GR1S診斷的時間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是跟你說如何反轉時乳劑不乖怎麼辦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