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底片日記 (1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3-23

Film Recipes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9-07-Filmomat-全自動底片沖洗機-擴大機擺設.jpg

The Filmomat全自動沖洗機
│Filmomat│Made in Germery│€$3,500│

前言

數位時代下能夠沖洗底片的店家越來越少,
更多喜歡類比的攝影師們往往得捨近求遠,
只是為了找到一家能夠處理底片與菲林的工作室。

現在仍有另外一個選擇,
在自己的家中自己沖洗自己的底片,
控制每一個變因,完美的詮釋自己的想法。

今天為你介紹的是來自德國設計的,
「Filmomat全自動底片沖洗機」
滿足你對自己底片的完美詮釋。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9-06-Canon-Luna-DXCODE-Kodak-Fingegrain50D-01.jpg

如何在傻瓜相機上使用電影底片
│Canon Autoboy Luna│Kodak Finegrain50D│Whatevergrahy│

前言

因為颱風從隔壁走過,
晚上總會下起滂沱大雨,
早上的時候放晴的非常漂亮。
不像即將入秋,反而還有一些夏天的意猶未盡。

傻瓜隨身機是我最常帶出門的相機,
倒也不是因為畫質或是成像發色,
純粹是他的簡單與輕巧,
加上可以打上日期做紀錄,
整理照片的時候,我總是喜歡依著日期去回憶那天發生的事情

可是傻瓜相機與手工分裝的底片有個隔閡,
就是底片殼上的感度(DX Code)。

今天來講講我怎麼處理感度的問題。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7-022019-08-15-問題.png

去水斑的效果似乎會因為海波清除液水洗不良而留下水漬。

解決方法:海波清洗液的濃度與比例檢討、去海波清洗後水洗時間是否有最低限量、不使用去水斑改使用更長的水洗時間替代。

 

2019/08/31
另外一個檢討,在使用長沖洗罐的時候,事先預濕可能可以避免這種不規則的顯影不均(看起來可能會像水漬),倒入藥罐的時間如果高於十秒以上,事先預濕與均勻搖晃可能可以避免這類不預期的顯影痕。

小顯影系統看起來不容易有這種影響,但是如果使用長顯影罐就比較容易發生。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底片掃描機》|Noritsu HS-1800|中片幅商業底片掃描器
「邁入中片幅的最後一哩路」

自己掃底片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2017年的時候從最早的 Pakon 135+ 到現在工作室現役的 Noritsu LS-1100 ,算一算也在工作室兩點半,看了一下 EZ Controller 裡面的訂單數,這兩年來也掃了三千多卷底片,在這過程中也學會了設定 Print Channal 與 Media Output 設定,可以自己重新安裝 EZ Controller ,這好像是所有自己開始建立 Minilab 的暗房人要走的必經之路,從網路上找來的 Noritsu Manual ,一個一個讀著英文字,配著簡單的示意圖,AFC 反光鏡上的灰塵,以及偶爾齒孔破掉滾不動的底片。留在台灣的掃描器常常都會遇到滾軸軟化變質的問題,幸好這一台是從美國寄回來的小朋友, AAA IMAGING SOLUTIONS 需要的小夥伴可以了解一下。

獨立工作
STAND ALONE

大部分商業掃描器都是以135片幅設計,有點好奇更早的之前,中片幅底片都是依賴什麼掃描器。不過更早以前,機放印樣後直接掃描相紙,可能是比較多相館的工作流程,畢竟在80年代,那個電腦還剛剛開始普及的日子,即便你收到了掃描檔,拿著3.5磁碟片或是更早的好大片的軟碟機,畫素如果有800x600就已經大得不得了。

目前現代比較常用的兩家商業用掃描器就屬於 NoritsuFujiscan 這兩家了,富士的掃描器比較簡單,比較主流的是SP系列,大部分還留著的是前一代的 SP-2000 與現代的 SP-3000 ,需要一台媒體主機、掃描器主機以及伺服器來工作,總共需要三台,但是好處是通訊的工作交由伺服器來運作。Noritsu早期的掃描器從 S2 開始擁有中片幅的掃描能力,而這個形狀也一直繼承下來,一直到後代的 S3、S4到最末期的HS-1800,除了外觀長的一樣,連片匣設計都相同。

Stand Alon世代從名字變得很長開始,主要分三個版本初階的LS-600、中階的LS-1100與高階的HS-1800,600型跟1100型長的一樣,他的外型繼承了初代S1的外型,本質上差異在掃瞄速度,所以我想是片匣的設計有所不同,這個系列的好處就是他無須像S系列必須透過沖洗機來運作,可以單獨在電腦上掃描底片,單主機即可工作,而且也支援 Twain Device ,所以即便你沒有原廠的驅動軟體( EZ Controller ),也可以用外掛插件的方式讀取掃描機的檔案。

相比起 Pakon 獨特的驅動軟體必須蓋在 Windows XP 系統之下, Noritsu 可以在 Windows 7、8與10上工作,所以不用為了老設備,再去滿一台當年的Pentium 4主機。雖然這兩家廠商都已經不再生產新的掃描器,最後的版本大約都是在2007-2009發表,至今也替世紀末的底片人工作了十年。

簡單的測試

2019.06.21 Noritsu HS-1800 入厝

因為是請台灣的貿易商從日本原廠購回,所以看了兩年英文的 EZ Controller,語言竟然多了一份 Taiwanese 。不過老實說看習慣英文之後,中文反而看不懂,不過有中文還是覺得格外溫馨。

接著就是測試解析度以及速度,先做了一些比較簡單的設定,這裡先寫一下結論:

在印相頻道( Print Channal )有一個關於解析度的調整的部分,總共有Low、Med、High與Auto(High Quility)以及Auto(Fast)
這個是主要影響到掃描速度的開關,我之前一直以為是輸出媒體 ( Output Media ) 的工作環境 ( Environment )中關於ICE(除塵模式)的設定,有一個 Stander 與 High Quility的開關,不過反覆測試了之後好像不太影響主要速度。

解析度的部分,Noritsu後期版本都可以掃到 16bit ( 或是說 16BASE),一個點有16個取樣。早期版本的 Pakon只有 4 Base(大約是3MP)、Plus版本則有8Base(6MP),

以135片幅來說主要的解析度設定有低(LOW)中(MED)高(HIGH),主要差異在短邊的解析度為
1024(L)x1544 (1.6MP) (4.5MB@TIFF) (3X5)
2048(M)x3088 (6.3MP) (36MB@TIFF) (6X9)
4492(L)x6774 (30MP) (87MB@TIFF) (15X22)

如果你是用原廠軟體則可以開一個16bit TIFF的掃描模式,在掃描格式相同的情況下,畫素深度可以再多一倍

4492(L)x6774 (30MP) (174MB@16bit TIFF)

接著是中片幅片匣,基本上也是以短邊來算,開關只有低(LOW)與高(HIGH)輸出,這裡用 6X6 來舉例

2416(L)x2380 (5.7MP) (32MB@TIFF) (8X8)
4832(H)x4760 (23MP) (66MB@TIFF) (16X16)
4832(H)x4760 (23MP) (131MB@16bit TIFF) (16X16)

這裡蠻特別的是即便在不開W(寬取景)的情況下,兩邊會有 72px 的畫素差,雖然看起來還是方形,不過不是標準的1:1,另外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掃描器在6x6模式會自動幫你轉90度,對哈蘇可能剛剛好,不過對Pentacon Six那種橫向過片的底片就要在後端再轉回來。

速度方面Auto(High Quility)以及Auto(Fast)的中片幅模式,其餘設定不管是畫素、尺寸、ICE,都不影響這裡的工作速度,也就是掃小檔案跟大檔案對HS1800來說速度都一樣。

高品質模式下一卷底片是115秒,速度優先模式下一卷底片是30秒。

(゚∀゚)幹真的有夠快

剩下的細節與銳利模式之後再來實際掃看看!

│#Noritsu│#HS1800│#Film│#底片掃描機│#Whatevergraphy│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原本趁著等底片乾的時間想說打一下心得,結果直接打了另外一篇文章出來。
關於│底片殼上不到一釐米的東西

有夠會打廢話(゚∀。)
原本想總結一下禮拜天早上跟面交攝影師的一些討論,想說先從睡前分享的一篇關於 Film Never Die 的討論文章開始寫起,然後就完成了一篇半推半就的文章。(可惡我好佩服我自己)

話說剛剛川普宣布中國往美國的進口稅從10%提高到25%,中國部分應該會以重貶人民幣來應對進口稅造成的損失。

2019-05-06-Trump-Talk.jpg

這樣了話...

是不是從掏寶買藥水會便宜一點(゚∀゚)?

 


新的參考資料:

A Black&White Reversal Process
In Memory Of Agfa Scala 200x

在找延伸資料的時候,發現另外一篇非官方的PDF文件,標題為「A Black&White Reversal Process In Memory Of Agfa Scala 200x」,像是一本論文的格式,有點可惜的是原作者 Jens Osbahr 以及原本掛載的網站已經失聯,PDF的伺服器位置是掛在 ARS-IMAGO 的網站下面。這一篇文章主要在介紹給剛初學相紙與底片顯影的初學者,如何開始沖洗黑白反轉流程的過程,資料相當詳細,如果你已經讀完上一篇的「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這一篇同樣屬於實作心得的文件可以參考看看。

說明書│廢綠羊讀《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2019-05-06-REVERSAL-LOGO.png
Arista PAN 400 in Black Reversal Processing

新的底片嘗試

原本應該要先測試的是Foma家的專用正片 R100 這一捲底片,但是因為這一捲底片有點太貴了($200),按照之前一直失敗的經驗來看,先拿了一些過期的底片(Neopan SS)來做實驗,

阿結果就成功了。(゚∀。)
(種蘋果生榴槤)

0419-02019-04-21-黑白正片的商品照片-Fomapan-100R2

沖洗資料

這個禮拜把ILFORD家的沖洗劑用完了,所以之後的首顯影劑都是 KODAK DEKTOL D72 這一款藥劑($300),我自己其實不太喜歡粉劑,因為有時候調配時如果遇到溶解不良的時候,就要慢慢熬,週末事前調藥的時候 KODAK DEKTOL D72 還真的溶解不良(跪),這個時候你就會懷念液體藥體打開就可以用的方便性。

25°C / 300s / 10s Agitation 50s Stand / KODAK DEKTOL

不得不說最近的天氣真的開始熱了起來,畢竟也五月了,但是晚上深夜的水溫也開始穩定的來到24度,最近要開始調整高溫沖洗的時間與配藥了。

目前測試過的底片種類

1.Fujifilm Neopan SS
2.Ultrafine Extreme 100
3.Ultrafine Extreme 400
4.Fomapan R100 (圖集:2019/05/06)
5.Arista PAN 400 (圖集:2019/05/06)
6.Adox HR-50 (圖集:2019/05/06)

結果檢查

1.FUJIFILM NEOPAN SS

過期底片還是同一批還是有些風險,這一次遇到濃度提升不上來,就像是過期的正片一樣,片基反轉之後的濃度沒有上來,看起來就會比較薄。不過也有可能是二次顯影的藥效與顯影時間不夠所造成。

2019-05-05-Fujifilm-NeopanSS-002.jpg

2.ULTRAFINE EXTREME 100

不知道為什麼100度的齒孔編碼不見了。(((゚д゚)))?

2019-05-05-Ultrafine-Extreme-100-002

2.FOMAPAN R100

圖集 (圖集:2019/05/06)
為了省底片所以在分片的時候額外分了五捲五張(實際大約是10張)的底片,用 Nikon FE 可以拍滿五張,但是如果用了 F80 、 EOS 1N 或是 G1 這種自動相機,片頭就先咬了兩張掉,所以實際沖出來的只有兩張半(ㄎㄅ這就虧大了)

所以之後要做測試底片,應該是老實地拍完一捲,在暗房特定長度剪下來會比較好,如果當初這50格的長度用正常的方式做測試應該可以做成滿的一捲40張與10張的底片,理論上可以得到36格+5格底片,但用這種預先分好的方式最後只有...

Nikon FE 拍了五張、Nikon F80 拍了兩張、
EOS 1N 拍了兩卷總共四張 、G1 拍了一捲只有一張

(゚∀゚)(゚∀゚)(゚∀゚)

同時還測試了一捲超級貴的 Adox HR-50 理論上
20張應該可以拍個十來張吧,結果最後只拍了一張

(゚∀゚)(゚∀゚)(゚∀゚)!!!
我是錯過了什麼東西...

R100 的齒孔邊緣是沒有寫字的,所以如果做商業沖洗可以稍微粗魯一點。不過老實說除非要掃齒孔,否則即便是上匣、掃描,都不會看到底片邊緣的樣子,不過追求漂亮的底片邊緣,某種也算是暗房人展示自己技巧的方式之一。

(゚∀゚)看看我這漂亮的底片邊緣!

5.ARISTA PAN 400

同樣是委託Foma家製造的美國品牌,我覺得拿來做正片的感覺也相當不錯,因為是FOMA家製作的緣故,底片也沒有齒孔編號。

6.ADIX HR-50

只有一格。不過依照材料以及 ADOX 範例所建議的曝光範圍,HR-50 應該也屬於紅外線(infrared)系列的一支,實際反轉的結果也相當不錯,這可能是所有紅外線底片的特別優點,因此如果你對黑白反轉流程有興趣,可以試試目前市面上還有的紅外線底片系列,像是 ILFORD SFX200Rollei infrared200 等等。

裝裱

正片最期待的大概就是上匣啦,以及拿著LOUPE在光桌上看細節的樣子。中片幅目前還沒有自動上匣的機器,所以都要自行裁切好放入由兩塊抗牛頓環玻璃做成的片匣。中片幅的放映機(Projector)也比較稀有,不過還是有發燒友手上有實動的機器!

...我自己是沒有(゚∀゚)
Hasselblad PCP 80 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

價格大概跟LEICA SUMMILUX-R 35 1.4這一支差不多

2019-05-06-001.jpg

延伸閱讀

暗房│如何沖洗黑白正片
簡單的黑白正片結構以及科普介紹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1)
如何第一次沖洗就上手!

暗房│黑白正片反轉沖洗/實作心得(2)
更多的黑白底片沖洗起來會如何?


圖集

圖集│一醒來就散步去拍吃早餐
Fujifilm Neopan SS 與 Ultrafine Extreme 100 的早上散步之旅

(゚∀゚)有貓!

 


實用文件導讀

說明書│廢綠羊讀《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黑白反轉沖洗的配方、流程以及我的小建議

A Black&White Reversal Process In Memory Of Agfa Scala 200x
德國攝影師 Jens Osbahr 的黑白正片反轉心得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5FILM AND STICKERBLOG.png

時差

時差又回到芝加哥時間了,睡了一個下午,醒來又是晚上了。

把一個禮拜前拍攝的測試 Fomapan R100 配了藥沖洗,包含幾捲有點特別的Adox德國家底片 HR-50 ,睡前分享了一篇由國外暗房 OneDayFilm 所做的 Film Never DieFujifilm C200 測試的文章,其實說起來也蠻有趣的,即便貼紙撕開裡面是 C200 的鐵殼,不過依舊還是無法輕易的讓大家的好奇心滿足。近年有不少關於底片的實拍測試,以前也很喜歡看這類的測試,不過在開始進入自沖自掃的階段後,這類的評測就比較少看了。貌似以前在比拚Nikon與Canon的直出膚色色調時,大家也如此熱衷同樣焦段、同樣場合下的膚色比較,但是在色彩管理與控制的考量上,一個好的色彩工具本身就不是絕對的固定取樣,這也是寬容度存在的原因,過去這類系統由底片廠商的底片乳劑、沖洗配方、相紙取向來決定,現代則由更廣闊的銀幕所取代時,我們這麼熱衷去討論類比數位化後的各自表述,不曉得算不算是一種數位時代懷舊類比的怪事。

我們可能並不太在意類比的本質,畢竟我們終究活在數位的時代。

2019-05-06_021249.png

類比
與數位化

正片或許是底片最特別的某種存在,他固然還是可以掃描(與數位化),退一萬步來說,你現在看到的照片與正片分享,也都來自各種不同的數位化(iPhone或是底片掃描機),我們終究回不到那個,每個周末大家帶著自己上好匣的橘色底片盒、剛從沖紙機吐出來的一疊疊相紙,坐在一個暗室,大家將相紙攤平在桌上,討論鏡頭、銳利、發色、構圖技巧等等的年代。現在有更多的激勵機制讓我們去追求更多的讚數、分享與點閱,從原本的幾十人、到擴展到數以萬人的數位社群。到最後我們與數位媒介是同質化的,而底片作為一個類比的材料,終究也會攤平在數位的流動當中。

在未來,單純敘述自己是拍底片的攝影師已經不夠,
而是要論述除了底片以外,影像中還有什麼影像以外的事情。

這個論題在彩色年代檢討過去的黑白,以及現代為什麼仍需要黑白、在數位的年代檢討過去的類比、在一個電動車的未來討論燃油車的現在,以及,在一個極度分工的社會,我們仍在追求一個什麼都會的斜槓人生。

WH SHOT FILM FOR IMAGE OR SOMETHING ELSE?

底片殼上
不到一釐米的東西

回到 Film Never Die 對底片圈的衝擊,對像我們這樣的底片販售商來說,無疑是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想法。如何為底片增加附加價值,這是一個在底片薄利時代一個販售商不斷在思考的事情。通路的數位化,比價的容易性比起過去簡單不少,但是當底片的利潤銳減到5%以內之後,大多數底片商都依賴著避稅來擠出微弱的利潤。工作室也曾經被查過稅,比較早就輔導成小規模營業人,雖然也可以開免稅發票,不過在現代底片的販售上,利潤其實連5%的營業稅都支撐不了。

Rollei 在前年突擊推出的限量 VarioChrome、這幾年 Sunny16 推出的 Hillvale Sunny 16Sunny 16 ,本質上都是在挑戰底片本身與攝影師認知之間的關係,價格與品牌的掛鉤,是否即便是相同的底片,換上不同的外觀,就可以與之截然不同。目前有獨立品牌的廠商都面臨漲價的困擾,諸如2019年的富士三月浩劫與四月世界末日,但其實比較起年前 Sunny 16與 Film Never Die 的售價,相比起富士的漲價,富士感覺還可以再漲300%。富士的策略其實可以打開一些副品牌作為新的底片缺口,攻佔5美元到8美元之間的空間,低價的3美元底片可能已經無法帶來多的利潤空間,而高單價在10美元以上的底片,都面臨銷售量不足而停產的命運,有2018年停產的 Natura 1600、與今年停產的 Venus 800

底片市場究竟還有多少市場可供開發,早期台灣的底片價格其實也一直往利薄多銷的價格戰,即便是二十年前的博愛路,底片的價格戰也不比現今便宜,只是資訊流動不易,在多跑幾家比價之間,趕快買,然後去拍照,可能是價格以外更重要的事情。最近 SNAPPP 也推出了自家開發的 純情24 ,老實說我正要買的時候要賣完了,看來就連做暗房的自己,也沒辦法抵擋底片上與影像毫無關聯的糖衣。雖然說是毫無關聯(是的,底片外面的包裝並不會影響你拍攝的色調),富士包裝偏綠、柯達偏黃、愛克發偏紅,這個迷因... (゚∀。)很純。

如果哪一天我們得以集資一個數量(十萬卷),或許將底片殼上薄薄的貼紙,變成貨真價實的鐵殼,是每個賣底片的人(包含我),夢寐以求的一步。雖然是這樣說,但即便成真,我們也只是步上十年前 Lomography 的老路而已,而 Lomography ,已經走在這個想法十年後了。

(有沒有人有《純情24》的底片可以賣我..._(:3 」∠ )_

底片是一種信仰。
是的,我是說那個抓不到也不能吃像民主一樣的東西。

那層不到一厘米的東西
確實可以影響你拍攝的方式與心境
回想起你第一次拿到不同底片而小心翼翼裝片的樣子
所以底片是一份信仰
只要你相信他,他就對你產生力量

這是我這幾個月對底片包裝的看法。

比起去檢討或是「戳破」這件事情,我覺得對我們販售底片的人而言,是去探索這個市場在底片口味上的選擇(與品味)。 Film Never Die 或許在底片的本質上沒有做出什麼「創新」,卻從低迷的底片價格上突出了一個破口,他做對了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是單純販售底片的我們所沒有看到的事情。我們檢討(或是探究)底片從哪裡來的線索,至多停留在底片的表面,我們其實沒辦法更深的去找尋這批底片的編號、生產地、供應商,諸如像是 Lomography 我們也只能大致上的判斷可能是誰做的,但是使用的是什麼乳劑與配方我們則是一無所知。在這個極限之下,這一捲底片就會變成一捲「新」底片。

真的新底片
ADOX HR-50

不過,我猜你對這捲底片可能一無所知。因為我也只在他發表的當天,看到一篇分享(那還是去年的事情)。Adox可以說是德國底片廠商AGFA實質上的繼承人,比起Rollei,他繼承了更多來自AGFA的技術與配方。HR-50是新時代的底片,有新的技術 SPEED BOOST ,更高的解析度、以及更透明的片基帶來的對比。

SPEED BOOST

這個新技術讓底片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在不影響高光濃度的情況下,提升暗部的細節,讓反差與高光部的影響減至最低。這種用途在紅外線攝影下格外有幫助。

但是

這卻不是一般使用者會在意的事情。
這一點可能導致一些老派的底片廠商在面臨高品質(同時也高價格)底片的同時,會傾向低價格的市場,但這類市場所帶來的利潤反而是逐漸縮減。 Lomography的底片一向不是以高畫質為主,但是它的價格普遍高於5美金以上,這一點是值得思考的產品定位。在富士停產最後的高感度底片之後,未來高品質的底片或許也會面臨生存之戰,但這並不意味底片會失去高價格的市場,而是高價格的市場,最重要的因素可能並不是高畫質的底片

 

就在剛剛,
稍微看了一下 Film Never Die 的底片,發現又有新的底片樣式。

IRO_400_Pre-Order_Listing_1-2_2048x@2x.jpg

IRO_400_Pre-Order_Listing_1-1_2048x@2x.jpg

(゚∀。)
我知道剛寫完這篇文章這樣子寫很不對,
...但是我好想買阿!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5-05_黑白正片沖洗

黑白反轉沖洗應用文件

這篇主要是給準備反轉沖洗前可以看的流程與建議,內容主要來自ILFORD原廠於2003年九月發布的技術文件,你可以從這裡找到原始的PDF
目前能找到關於ILFORD的文件都已經不是從ILFORD.com可以找到,大部分都流到一些底片網站的介紹與伺服器裡面,如果有需要可以右鍵另存起來。這跟柯達過去的技術文件有些類似,2016年柯達的官方網站進行了一次改版,讓許多過去的開放文件連結都失效了,近期看起來都沒有重新連結的可能。目前你可以找到的一些文件都是被網路PDF爬蟲給爬起來。

2019-05-05-Ultrafine-Extreme-100-002

藥水準備

1.首顯

由於顯影劑的準備會與你所使用的底片曝光有關,這兩個因素都是你是前要先做標定與控制變因。原廠的建議是使用ILFORD BROMOPHEN 與 ILFORD PQ UNIVERSAL DEVELOPER ,剛好這兩個東西台灣的代理商都沒有賣,這兩種顯影劑主要都是給相紙用的顯影劑,在台灣比較主流的替代相紙顯影劑分別是 ILFORD MULTIGRADE DEVELOPER 與 KODAK DEKTOL D72,兩這個東西都可以在博愛路買到,長勵這兩個都有賣,ILFORD家的顯影劑$470元(一公升)、KODAK家的顯影劑$300元(一加侖,大約3.8公升),換算成工作液ILFORD家的價格是(1+4),所以一公升工作液是94元,柯達家的工作液(1+2)一公升是26元,老司機自己選一下。喜歡用液體工作的可以買ILFORD,喜歡調粉劑的可以買KODAK。

不過這幾次的首顯我是用ILFORD家的顯影液。

懶人配方:直接買。

2.漂白

漂白屬於自行配藥的部分,成分很簡單,主要就是濃硫酸(99%的硫酸水溶液)與過錳酸鉀,這兩個化學藥品在天水路都買得到。蝦皮跟露天都可以買(這東西你敢寄囧),我自己是不太推薦網路購買,這東西要是破了真的不是開玩笑的。購買濃硫酸的時候會需要留下個人資料與身分證,這一點門市購買要注意一下。調配比例分成兩部分

A Part:490ml的蒸餾水與10ml的濃硫酸混合成500ml的稀硫酸水溶液

B Part:500ml的蒸餾水與2g的過錳酸鉀晶體混合成500ml的紫色水溶液

使用的時候兩劑以1:1混合即可,建議只使用一次,此廢液需要回收
雖然原廠文件是建議只使用一次,我的經驗是的確可以回收使用,不過因為你很難評估消耗的藥力,如果漂白不均勻,會影響最後影像的表現與濃度,所以建議是單次使用會比較好。
也不建議使用在滾式的沖洗方式上,消耗的狀況可能不足以作連續沖洗,替代的方案我會建議分成兩次作漂白,以確保完全漂白。

懶人配方:如果你懶得調(或很怕調濃硫酸),可以直接買電瓶用的比重稀硫酸,比重大約是1.28,很接近A Part的稀硫酸1.26。不要買到電解水(或是電瓶補充液),那就只是離子的蒸餾水(鹽水)。

3.清淨

這個藥劑可以自己調配,主要的配方是

25g 焦亞硫酸鈉 加水至 1000ml

懶人配方:如果懶得調可以直接買海波清除藥粉$300元,一加侖3.8公升,工作液(1+4)一公升大約為15塊錢

4.二次顯影

二次顯影其實可以用一次顯影來用,這個步驟只是要讓剩餘的銀完全反應即可,時間與濃度不太要求,只要能夠顯影到最深的濃度即可。不過如果你會回收首顯繼續使用,那麼我會建議你可以準備另外的二次顯影。

5.定影

定影有兩種選擇 Rapid FixerKodakfix ,還有另外一個ILFORD家的 Rapid Fixer ,比較特別的是柯達家的Rapid Fixer 有堅膜配方(B劑)可以使用,如果你比較在意乳劑的保護,我會建議可以特別買柯達家的來使用。 Koda Rapid Fixer (1+3)$480、Kodakfix(1+3) $440、ILFORD Rapid Fixer(1+4)$400

終極懶人配方

直接買FOMA推出的套藥,一次辦到好。(只是台灣目前買不到)
原價應該是介於30歐元(大約是台幣一千塊左右),不過請人代買回來大約需要兩千六百塊。

2019-05-05-Ultrafine-Extreme-100-001.jpg

黑白反轉流程

2019-05-05_110049.png

 

沖洗流程

上面的流程可以寫下來或是另存右鍵印下來。

1.首顯

我這裡紀錄了兩個時間,不過我的錨點是從五分鐘開始,12分鐘真的會顯影到超恐怖的黑白分明(如果用ILFORD MULTIGRADE或KODAK DEKTOL了話)

20°C / 300s / 10s Agitation 50s Stand / ILFORD MULTIGRADE

Fujifilm Neopan SS
Ultrafine Extreme 400
Macro PTC 400

25°C / 300s / 10s Agitation 50s Stand / KODAK DEKTOL

Fujifilm Neopan SS
Ultrafine Extreme100

照片可以參考這裡的圖集(Need for Upload)

2.漂白

我自己大約是抓三分鐘,主要是過去有漂白過度把乳劑都一起漂下來的恐怖經驗,你可以先使用原廠的時間,如果發現乳劑的狀況不好,在漂白完全的前提下,減少漂白的時間。
我的搖晃方式是持續上下搖晃,因此可能會產生氣泡。如果你手邊的片罐密封性比較不好,就千萬要戴手套。這裡就相當推薦Paterson的中柱攪拌方式,在這個時候就挺有用的。

過了這個階段之後,就可以在明室下操作了。

3.清淨

這裡可以直接目視底片,要將底片上殘留的褐色過猛酸鉀清除乾淨,不然會影響到後續顯影的濃度,這裡就可以脫離片罐操作了,我是直接拿著片軸放到量杯裡面邊觀察。這裡之後的時間都不用太精確,如果不太確定目前狀況,可以直接目視底片的狀況再決定是否要增減時間。

4.二次顯影

這裡就是顯影到發黑就可以了。(・ω´・ )
藥性正常的Dektol大概三十秒就可以明顯感覺變黑了,我這裡大概會放三分鐘左右,如果你覺得第一次顯影有點過頭,可以在這裡再度調整,不過我不建議從這裡"補救",還是建議從第一道的時間調整會比較好。

5.定影

嗯,就是好好地把底片定影就好了。接下來就是一般的黑白底片流程了。

圖集

25°C / 300s / 10s Agitation 50s Stand / KODAK DEKTOL

Fujifilm Neopan SS & ULTRAFEINE EXTREME 100

圖集│一醒來就散步去拍吃早餐

2019-05-05-Fujifilm-NeopanSS-002.jpg

 

 

 

 

 


Ultrafine Extreme100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晚上去買咖啡廣場的時候,走到工作室附近的全家,門口旁邊鑽出一隻大老鼠從旁邊鑽到水溝旁邊。(((゚Д゚;)))
...這是不是什麼預兆

黑白正片沖洗

說起來黑白正片已經測試了半年左右,不過前期的幾次試做雖然有成功,但是成功率有點低,大部分時候都遇到乳劑剝離等問題,以及漂白不全等狀況。雖然看了很多國內的分享與論壇介紹,不過都差在漂白化學品的調劑上,大多數配方都還是使用重鉻酸鉀(potassium dichromate)來當作漂白劑。

2019-05-01-003.jpg
Fujifilm Neopan-SS
不得不說,富士家的底片很適合做黑白正片
可惜都停產了。・゜・(PД`q。)・゜・

阿阿阿
重鉻酸鉀超難買

最近動了幾個念頭是使購買套藥來使用,按照過去的沖洗流程,套藥的成功率基本上有99.9%,不過台灣因為沒有代理,從國外購買了話運費會比較複雜,比較擔心的倒是因為是特殊化學藥品,進口填單會有困難。幾年前B&H從有一段時間禁止運輸化學藥品,像是常用的藥粉都僅能在紐約門市店取,那時候幾乎全美國的暗房用戶都頭痛(不過後來好像又可以寄送了)。

新台幣戰士!出動

在蝦皮拍賣上有一個賣家有在販售套藥,關鍵字是《黑白正片反轉片沖洗套藥》,一套大約是$2,262台幣左右,國外的售價大約在30歐元之間,可以沖洗八捲35mm/兩捲Double 8或是一捲16mm的黑白底片。按照過去的經驗這類藥品要郵寄都會遇到一些困難,即便是從掏寶上購買,大多也要走特貨或是私人集運,中間被抽的稅肯定不少。最後只好從源頭重新做研究。

最後發現ILFORD有一份黑白正片的實作文件,裡面有包含建議的漂白配方,主要使用高猛酸鉀作為漂白劑,取代重鉻酸鉀,不過其中還是會需要用到濃硫酸,相比起一般的化學品條配,還是要多留意一下。

2019-05-05_023639.png

以前這個系列都會用廢綠羊系列作為標題(゚∀゚)
像是

[說明書]廢綠羊讀ILFORD APPLICATION SHEET PUSH PROCESSING 
[說明書]廢綠羊讀柯達底片文件:《X光掃描機對底片的影響》

 

這次還是用同一個邏輯來寫這次的文章好了,
關於這篇文章可以讀我寫的中文重點翻譯版本:


說明書│廢綠羊讀
《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這個標題有夠長(?)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3.jpg
Ultrafine Extreme 400
首顯顯影劑 MULTIGRADE DEVELOPER 
20˚C / 300s / Hand Agitation

黑白正片沖洗的心得

1.濃硫酸的調配

調濃硫酸這件事情其實調久了好像也沒這麼可怕了,除了滴進蒸餾水當中的嘶嘶聲,以及拿來擦拭化成黑炭的衛生紙,好像也沒這麼可怕。我們玩老車用的電瓶是加水的老式電瓶,有時候為了拯救那些很難買的CB100的6V小電瓶,會重新調配稀硫酸活化電瓶,不見得每次都能救活,不過救活總能幫老車主省下一點錢。一般充滿電的電瓶硫酸液的比重是1.28左右,失去活性的比重是1.12,至於少掉的重量跑去哪裡呢,這就是所謂的電極版硫化。

如果你在調配的時候沒有準確的滴定管可以使用,可以大略的用比重計來調配。在ILFORD的應用手冊當中使用的配方式

490ml的蒸餾水加入10ml的濃硫酸

調配方式

我的調配方式是用電子秤來(重量)來取代容積,首先先把量杯放在電子秤上歸零(Tare),加入至490g後,歸零(Tare),再用滴管滴入重量18.4g,總容液重量508.4g,比重約為1.018-1.025之間的稀硫酸溶液。

調配方式為什麼要用重量來衡量

主要跟器具有關係,10ml本身是非常細微的單位,這個大小都要使用針筒的器具來做抽吸工具,考量到硫酸特別的性質,會採用玻璃滴管來抽取,只不過這種屁股是橡膠球的滴管,每次吸起來不一定剛好是整數ml,排出的時候也不完全能夠排除乾淨,因此在抽取劑量不穩定的情況下,用重量來做衡量是比較客觀的選擇。另一點就是量杯要量取準確的490ml,如果不靠重量,用體積來肉眼觀測,誤差會比較大一些。
重量單位最棒了,還可以看小數點。(゚∀。)

至於,需不需要這麼準,之前調配的比例抓錯了一倍(水少一半),底片就融掉了。好震驚阿!

2.水洗與清淨

在文件裡面有個有趣的步驟省略就是,那個急制(Stop Bath)的流程不見了。最早以前我以為我的底片一直融掉是因為鹼性與漂白之間缺少緩衝(單純用水洗不夠),所以還特別去買了

超級無敵貴的柯達原廠急制劑

結果問題跟急制劑沒什麼關係。按照文件的流程,中間依靠水洗就可以了。漂白之後有一道流程是清淨(Clearing Bath),主要是用來˙去除水洗無法完全去掉的漂白殘留(呈現淡褐色),這個東西的配方是焦亞硫酸納(sodium metabisulphite)或偏亞硫酸納(potassium metabisulphite),這東西其實就是去海波藥粉中的主要成分,如果平常有在用了話可以接拿來使用就可以了。

25g 焦亞硫酸鈉 加水到 1000ml

就可以調配成清淨用的的配方了(Clearing Bath),在原廠的流程當中幾乎每一道中間都會過一道水洗(Rinse),所以如果有片罐用的加壓注水管會節省不少時間。不過這個流程好像也說了急制好像在原廠的建議裏面也不是這麼必需的存在就是了(但是水洗要多沖久一些)。

2.漂白

漂白這一道是要將原本顯影成實銀的銀子洗掉,這也是為什麼這一道不是特別毒就是特別強的氧化劑。這次配方中的過錳酸鉀其實原本在暗房化學當中,就有打薄劑的用途。

打薄

這個化學藥劑的用法是當你特別在意沖洗過度的底片時,可以浸泡在過錳酸鉀的溶液裡,可以整體降低底片上的銀離子,不過如果泡太久了話,影像就會消失不見。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去銀效果跟用來做挑染保護還原的赤血鹽,進行的化學式是不同的過程,雖然在暗房流程內都屬於漂白,但赤血鹽的漂白屬於淺銀還原,再顯影會再重現,這也是硒調色/棕調染(Sepia Toning)的流程。這個流程務必要在定影使用,將淺銀都去除乾淨後再進行調染,而反轉程序中的漂白,則是將底片上的銀去除後,顯影剩餘的淺銀,就會變成實像。

之前很天真的享用赤血鹽來做正片反轉,失敗三四卷都變成黑色海苔後才研究為什麼這兩種漂白不一樣。
過去還用過漂白水阿阿阿阿完全沒用的東西f

值得一提的是這藥劑還可以拿來當消毒劑,像是拿來消毒水果或是去除白色Tee Shirt上的污漬。

星爆氣流搖
額,請持續搖晃

漂白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他除了要溶解底片上的銀,還要要銀從底片上「刷」下來,原廠建議要劇烈並且持續的搖晃,在黑白沖洗文件裡頭很少會用vigorous(經歷壯盛的)這個字來形容搖晃的方式,我想你就盡力搖吧(゚∀゚)(゚∀゚)

原廠說在倒入漂白三十秒後就可以在明室下操作,不過我還是建議可以多待幾分鐘再打開片罐,漂白之後的流程都可以在明室下操作,漂白完後的底片會看到乳黃色的乳劑與已經被清除掉的透明部分,上面可能還會留些類似黑色的雜質與褐色的殘留物質,不過到了這個步驟,就成功了一半了。

3.後漂白流程

漂白之後就要進行清淨與光反轉,這個流程之後都是可見光的流程。關於光反轉其實只要曝光充足即可,原廠有建議的瓦數以及步驟,不過如果漂白流程做得足夠,光反轉階段多"曝光"一些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若漂白流程有不足,就可能會產生奇怪的光暈反轉。

光反轉

在做光反轉的時候還是會建議從片圈下取下會比較均勻,雖然可以直接在片圈上照光,但還是有機會有死角,沒照光的部分在後續的二次顯影就可能會出現陰影或是濃度不足的情況。

2019-05-01-001.jpg
偷懶沒有從片圈拿出來就會像這樣子

BUT!

這個時候的底片乳劑很脆弱,如果底片沒有捏好,很容易刮傷畫面與乳劑,因此這個流程在後期我可能會想嘗試看看化學反轉的步驟,這樣可以減少刮傷的可能性,加上可以一直在片罐裡頭工作,對我們這樣大量處理的時候會比較流暢。畢竟如果每一卷都要拆下片圈,沖十捲就要拆十次...

接下來的二次顯影與定影都可以直接在觀察濃度。

4.二次顯影

這次顯影其實不太注重濃度、時間與配方,像我是直接拿一次顯影的顯影劑來使用。第二次的顯影主要就是讓原本的反轉淺銀完全顯影即可,雖然二次顯影也可以做為調整濃度的階段,不過我會建議在第一道顯影就調整完成,讓後面的程序可以比較單純用在顯影。

5.要不要用堅膜定影

都可以,不過如果你使用的是有堅膜配方的定影(Harderning),可以在之後的保存上多一分保護,不過目前比較好買到的配方都是快速定影配方(Rapid Fixer),像是ILFORD本家的HYPAM在台灣就沒看過,代用的配方就是柯達的舊式AB劑配方,不過堅膜也有個小缺點,堅膜的B劑有適量的濃硫酸,所以會降低定影劑的壽命。

 

2019-05-01-002.jpg
Ultrafine Extreme 400 
黑白正片中最有趣的結果就是可以讓中片幅黑白底片變成正片,那種感覺是很難言喻的。
「好大!」

6.漂白的藥性與保存

可能是酸鹼中和的過程會大大衰退,這導致之前在測試的時候,要是想要一次沖洗三到四卷以上的底片了話,都會出現這種顯影不均(後來確定是漂白不均),所以我的建議是,一次一捲一捲來,即便你有1540(一次五捲)可以沖洗。在ILFORD的原廠建議裡面是這樣子說的:

Making a fresh workingsolution for each film, and discard after use.

對每一捲底片使用新鮮的工作比例(不要重複使用),然後用完就換新。

保存

在看完ILFORD的原廠文件之後,在漂白的道藥劑的保存上有個建議是:將濃硫酸的配方配置好當作A劑,過錳酸鉀溶於水後當作B劑分開存放,這樣子可以保存得比較久一點。

7.保護底片邊緣

正片反轉是一種有點違反底片設計的化學流程,尤其是漂白這個流程會用到強酸,而底片乳劑又是非常害怕酸性物質。幾天前的比例,單單就只是硫酸多了3ml,就導致連續測試的四五底片都有嚴重的乳劑脫落,嚴重到一脫漂白,就倒出一大堆乳劑破片,最後得到一張乾淨透明的四五片。即便從後端調整稀釋比例,也依舊。

這次精準的買了滴定管來調配,乳劑的狀況就好上很多。但是依舊很脆弱。

我的建議

如果要做很漂亮的底片邊緣,要避免不斷的摩擦片圈(在光反轉的步驟),或著是要避免再定影前把底片從片圈取下,因此化學光反轉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流程。我的作法是在光反轉的過程,脫片圈的步驟要直接打開片圈(不要拉著底片從片圈抽出),這樣會很容易刮傷兩邊的號碼(而我們暗房人最愛秀的就是這兩行工廠字碼),片圈一定要乾,否則會有顯影不均勻的痕跡。光反轉完後要上底片,將底片泡在水中可以減少與片圈的摩擦,這樣子就可以讓你的底片編號存活的機率大一些。

8.掃描起來如何

比我意想中的要細一些,即便是用高感度的底片,搭配相紙的顯影劑(ILFORD MULTIGRADE DEVELOPER),原本以為這個搭配會蠻粗的,不過意外的好。在正常的正片首顯(First Developer)選擇上,一般用的配方會是反差較大的顯影劑,反而一般的顯影劑(EI界定在0.5)反而沖洗起來會太軟,因此像是相紙顯影劑這種顯影反差較大的類型就很適合作為正片首顯顯影劑,在原廠的選擇裡面是採用"配藥",並且會依照不同的底片類型增減海波結晶(sodium thiosulphate crystals)。

真正適合的顯影劑可能不見得會適合你的想像,所以比起負片,正片更需要不同的階調調配來達到最適合的濃度。

那時候正在寫暗房筆記,突然看到ILFORD的原廠文件,趕快拿著相機就拍了測試的第一卷。(還是三更半夜)

FUJIFILM NEOPAN SS

雖然過期十年了,富士的過期底片真的很讚。(゚∀。)

C1905-BW-Fujifilm-Neopan-SS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5.jpg

C1905-BW-Fujifilm-Neopan-SS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6.jpg

9.掃描怪怪的

是得,不曉得你在這幾張裡面有沒有覺得畫面中的邊緣,有點怪怪的。(゚∀゚)

C1905-BW-Fujifilm-Neopan-SS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7.jpg

2019-05-05_053059.png

這個現象是因為在預設的正片通道當中,都是設計給「彩色」正片掃描,因此如果你是使用商業型的掃描器(像是Fujiscan SP3000或Noritsu HS-1800),就會遇到ICC介入畫面校正的狀況,他會針對物體的邊緣線條做除塵處理,於是就會變成奇怪的描邊線條。

解決的辦法

這類商業掃描器的做法就是用黑白負片模式掃描完之後,再從後期轉正成正像。
或著直接用翻拍的方式,就不會有掃描器擅自幫你描線的狀況了。

ULTRAFINE EXTREME 400

Ultrafine是目前我比較常用的中片幅底片之一,換算起來是目前最經濟的高速底片選擇之一。不過作為正片有幾個想法: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1.jpg

10.高光的灰度

我猜作為底片選擇當中,作為正片高光區域的表現就是底片片基的"透明"程度,像是ILFORD原廠建議當中,推薦的三款底片分別是Delta100、PAN F與FP4,相反的HP5與Delta 400就不推薦,但是主要不推薦的原因我猜測跟片基的透光率有關,在高感度的底片的片基為了抵抗較高的流名,因此在沖洗成正片時,他反而沒有想像中這麼透明。

不過這並不影響沖洗成正片的解析度,但是直接從肉眼觀察後會覺得整體階調壓縮在第七階到第八階左右,掃描起來會有點悶,會比較接近D76的特性曲線。

相反來說,富士的NEOPAN系列就很適合。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2.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4.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8.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9.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11.jpg

結論就是

目標A:
70mm底片的實際應用

黑白正片沖洗主要要搭配的是70mm底片(雙齒孔),只要搭配得當,黑白正片就可以應用在哈蘇的A70片盒,過去的高空偵察大多也多是利用正片沖洗做高倍率放大透片,有時候直就是使用黑白正片沖洗作為處理,直接用於桌台上研究地形與戰略。

目標B:
新沖洗方式的應用

可以當黑白正片看很秋。(゚∀゚)
在大片幅底片上,彩色正片的價格與沖洗難度都相對較高,黑白底片的取得難度相對實惠不少,在大片幅的攝影上如果可以加入黑白正片的應用,或許可以讓更多人踏入大片幅底片的攝影,除了四五底片,還有8X10等等的用。更甚未來在16mm以及8mm的電影底片的正片沖洗,就可以直接經由投影機撥放,目前做片源拷貝的難度還是比數位翻拍較高,但如果想要直接撥放底片,黑白正片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沖洗黑白正片

一開始會開始讀黑白正片(Black & white film reversal process),其實是因為電影底片的沖洗,在電影底片的產品當中,除了一般作為母片的拍攝用底片(Camera Film),沖洗後調光所需要的播映用底片(Print Film),在過去一般沒有調光設備的個人用戶或是紀錄片用途,則是直接直接拍攝後沖洗得到的正片撥映片,像是《Super8》這部電影當中所使用的Kodak 100D、與Kodak Tri-X Reversal Film,這些都是可以直接拍攝後呈現正像的底片。

一般所謂的靜態(Still)底片
相對於動態(Motion Picture),在我們常提到的靜態攝影,其實就是指攝影(Photography)。在過去比較有名的黑白正片,就屬於德國紅色菱形AGFA,所推出的SCALA 200X這一款底片,很可惜的這款底片也在AGFA破產後重新整併後停產,圓形圈圈後的AGFA,則已不再自行生產底片,委託富士與英國的ILFORD代為生產。
很可惜2018年,圓形圈圈的AGFA也決定停止底片業務,一代大廠正式與Konica等底片一起收進歷史的分頁當中。

0419-01.jpg

黑白反轉流程

黑白正片在黑白沖洗當中算是一項分支,有一種底片一開始就是設計用來作為正片拍攝使用,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底片的成分與結構都沒有不同,即便是彩色正片,也是依靠沖洗的流程來驅使色彩反轉,因此黑白正片如果使用一般的黑白流程沖洗,那麼還是會得到影像,也同時為負像。

嚴格說起來任何黑白底片都可以是黑白正片,不過取決於片基的材質,有些底片會相對比較適合作為正片來使用,大多數就是片基透明、反差大的乳劑調配,但這也不是什麼太特別的性質,反差可以依靠顯影劑配合,片基了話則取決於底片材料,大多數適合的片基材料皆為滌綸(Polyester)片基,過去的底片大多為醋酸纖維,滌綸為材料的底片較韌、片基也較透明,大多數正片都以這個材料為基底,像是Rollei CR200、Rollei Superpan以及Retropan等等。

黑白反轉流程其實並不是什麼太特別的顯影方式,當你知道他的過程之後,可能會覺有點太過簡單。比起彩色底片的顯影過程,黑白正片的成形方式反而簡單的有點不可思議。

0419-03.jpg

簡單的原理
一般黑白底片的感光是藉由鹵化銀照射光線後,形成帶有電子的浅像(AG+),接著在沖洗的時候被還原成金屬銀在畫面上,這是一般的負片成型的方式。那麼正片的意義就是讓負片反轉,就會成為正像。
所以過去也有土炮的做法就是拿負片去拍負片,就會負負得正,也算是一種負片複製的手法。
在黑白反轉沖洗流程當中,有一道特別的藥劑叫做「漂白」,這裡我會好好介紹黑白反轉的漂白,有什麼用途。

最重要的過程漂白
(Blench)

漂白有兩種,一個是還原型漂白(鐵鹽還原)
在彩色顯影流程當中,漂白的用途比較像是停止顯影的一種方法。過去我以為漂白的目的是把銀離子去除,不過在研究成分的時候理解到,彩色沖洗的主要成分,為EDTA鐵離子,也就是原廠在底片上成形的金屬銀,在彩色底片上與耦合體結合產生染料雲後,漂白的作用是將他「還原」成淺像(AG+),接著再由定影中的硫代硫酸根給去除。

所以如果你在底片上有遇到彩色底片有返銀等漂白不良的情況,除了再過一次漂白以外,還要再用定影處理一次,才能把殘留的鹵化銀從底片上清除,如果單純只使用漂白,可能會在日後,淺像一就有機會再度返銀。

第二種漂白屬於溶解型漂白(銀鹽化合)
黑白反轉沖洗中的漂白,其意義是將底片上的金屬銀給去除掉。所以反轉沖洗中的漂白劑成分為可溶解銀的重鉻酸鉀以及濃硫酸,事實上硝酸、鹽酸等也可以做為漂白來使用,也因為這個步驟只是單純的去除底片上的金屬銀,所以濃度;成份比例可能都不用太精準,但之所以會搭配重鉻酸鉀以及創造酸性環境的濃硫酸,可能是出於效率與處理時間的考量。

不過由於2012年之後,重鉻酸鉀已無法一般通路購買,所以你得委託從國外跟合格的化學工廠購買這項原料,並做好原料源頭與回收紀錄。另外一種取代品就是過氧化錳,這是一個可以簡單購買的品項,包裝是紫色的晶體,在暗房技巧當中,他與赤血鹽同屬於底片濃度處理上的減薄劑。他的化學方程式是這樣子的

10Ag+2KMnO4+8H2SO4→K2SO4+2MnSO4+5Ag2SO4+8H2O

高氧化錳要在酸性的環境下,會與在底片上被顯影劑還原的銀(黑色部分)反應,溶解成硫酸銀。而催化這個化學式最重的酸劑就是硫酸。硫酸的取得雖不像重鉻酸鉀困難,但由於也屬於高風險藥物,調配的時候要格外小心,而酸鹼值須評估,如果硫酸比重不夠,則整體的化學式反應不全,但是若過酸,又很容易導致藥膜剝離。

當你把底片上的銀去除掉之後,目前在底片上的就是上一次未感光的區域(仍屬於淺銀),單純未受到光子激發的鹵化銀,這時候第三個流程是把底片拿出來照光,使他曝光,也就是光反轉步驟在完成的事情。

光反轉再顯影

聽起來可能有點厲害,但其實也只是要讓原本沒有曝光的鹵化銀變黑,這個步驟也不用太仔細,原因是前面洗掉的金屬銀創造出來的空隙,就成為原本一開始顯影時的色階表現,現在光反轉的動作,僅是將原本留下來的空隙填滿,所以曝光多久、曝光強度如何,基本上即便曝光過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這裡有另外一種化學反轉的藥劑,其功能也是讓強迫未曝光的鹵化銀,轉換為金屬銀,這裡就是簡單的氧化還原化學。在像我們大量沖洗以及工作的環境,光反轉算是比較有風險的作法,如果你不將底片從片軸取出,在特定的死角可能會有沾黏的現象,就會有斑駁的工作痕,其次是從片夾上取出底片的時候,會增加凹折與刮傷底片的機會,故以暗房工作的考量來說,化學反轉會是比較穩定的解決方案,只是因為這道藥水屬於強還原藥水,所以壽命非常的短,調配的時候要注意沖洗的數量與耗竭狀況。

明室顯影

經過反轉之後,這時候就要再做一次顯影的動作,這次的顯影也僅是將原本的銀曝光完成,這個步驟就是可以在明室操作,依照可見的濃度與反差決定顯影時間即可,當你覺得時間到的時候,倒入定影劑就可以停止反映,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些像是在暗房紅光下放相的感覺。

說起來不難,不過在實務你會遇到許多時間上的考量。不過了解過程之後,你會知道決定色階與反差的條件,依舊是在第一道顯影的部分,故第一道可以使用你原本所熟悉的時間與沖洗方式,經過黑白反轉沖洗之後,在明室下觀察反差提升的狀況停止顯影,也是另一種建立系統的方式。

沒這麼困難
但也不會這麼簡單

正片的視覺感要搭配適合的反差與階調表現,因為不像負片有第二次調整的機會,所以在黑白正片的產品當中,往往提出的一套顯影與沖洗流程,都是符合特定光場下的結果,如果使用不同廠牌的底片做正片反轉,則要考量到成果的反差與色階為何,這就是需要從特性曲線跟濃度反應來逐一找到士當的時間與藥劑搭配了,也因為沒有泛用的時間,而反賺的成果也牽涉到拍攝者使用的感度和光場,所以一般在商業沖洗當中,黑白正片一直都不是個被廣為推廣的沖洗方式,不過作為個人暗房與沖洗的實驗,那可以直接透過燈箱直視的悸動,那就是黑白正片有別於負片的感動。

 

0419-02.jpg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簾就是要改鏡頭
不然要幹嘛

這台2000FCW每講一次我就要說一次後簾漏光的事情!XD
這篇文章我會介紹目前手邊常用的三顆廣角,分別是哈蘇本家的CF Distagon 50mm T*,以及這次不改鏡會死的Nikon Nikkor-D 40mm與Arsat Fisheye 30mm f3.5。

| ̄ ̄ ̄ ̄ ̄ ̄ ̄ ̄ ̄ ̄ ̄ ̄ ̄ ̄|
|後簾就是要改鏡,不然要幹嘛!|
|______________|
   ヽ(・ω・)ノ ⋯⋯

再說一次

一月份的時候Hasselblad 2000FCW入手,不過因為原本都是使用Hasselblad本家的C鏡頭,所以一直沒利用到2000FCW的後簾。後來才發現這一台後廉有閉合不全的問題,但是因為一直使用C鏡的原因一直沒有發現,過完年後回去店家詢問就變成人為。(・ω´・ )李組長眉頭一皺,把那張保證書直接丟回櫃台,大不了一輩子用C快門。

保你媽,你全家都人為
σ`∀´)σ...你看看跟店家買就變成這樣
一氣之下直接再買兩顆鏡頭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asselblad-PME5.jpg

拍哈蘇的人哪有人在用

PM的全名是Prism Meter,意思是觀景器,PME則是多了一個內建測光儀。Prism屬於哈蘇觀景器的其中一個配件,種類相當繁多,除了原廠大多配置的垂直取景器(Focus hood,42315)以外,光是垂直的部分就有四個分支,為了SWC的屏後取景框也特別推出了另外一種潛望版本。 

為什麼會說「哪有人在用」主要的原因是哈蘇的拍攝方式還是以垂直觀景的姿勢為主,無論是45度或是90度,都要捧在臉龐邊,對於快門與鏡頭的操作其實相對憋屈,又一般的500與2000相機都沒有與鏡頭光圈連動的機構,所以拍攝時得多抬起頭確認目前的光圈與快門。SWC/M系列後期搭配的觀景窗則有一個反車小窗可以看到目前的光圈與快門,算是比較直觀的眼平操作。

再者是裝上45度或90度取景器之後,哈蘇就會變成很大一包,看起來其實就多了一份累贅。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2-15_030900.png

《哈蘇操作手冊》V系列片盒細部零件介紹(p.154)

總會一直想買的東西

片盒可能是有了哈蘇之後,偶爾看見就會想買的東西,雖然說鏡頭也是。哈蘇可能不是第一個使用片盒系統的攝影系統,不過卻是在所有片盒中可靠得多的選擇。哈蘇片盒的遮光結構、過片程序、記片系統都非常可靠,即便有些小毛病與磨損,都可以拆開來整理。哈蘇片盒比較常見的小問題大致上有

過片間距

哈蘇的過片機構來自機身與片盒之間的齒輪帶動,這個結構相比祿來簡單,所以比較不會有跳齒的問題(但還是會),過片間距一般來說會因為磨損越來越大(每張間隔變大),不過因為哈蘇標準的過片距離就稍微窄一些,標準的過片寬度實際上可以拍攝完整的十三張影像,即便因為使用而磨損而變寬,大多還是可以拍攝到十二張。只是在整理成底片套的時候頭尾會漏一點點出來。

豆腐刀插槽漏光

哈蘇的片盒在拆卸的時候都必須上刀才能解開機身上的釋放機構,早期的哈蘇片盒是不帶背後插槽的版本,導致攝影師在拍攝的時候豆腐刀沒有地方可以放。大多數都是選擇放在口袋。豆腐刀如果有些微變形,再插回去片盒的狹縫裏頭時,就可能刮傷片盒裡的黑絨,如果破損的部分較多,就有可能導致片盒左方漏光。

所以沒事如果沒有要拆片盒,豆腐刀其實不要常拔來拔去,插久了有時候難免會有磨損。

自動停片不準確

A系列後的片盒,像是A12、A16、A24、E12等等,上底片的方式是將背紙上的Starter對其到片軸上的三角形後,插入片盒,旋轉右邊的小把手,片盒會自動上緊到第一張的位置。那麼這個圈數其實是固定的,大約是十圈又三分之四圈。當自動停片不準確發生的時候,也會影響到過片之間的間距,這個問題其實來自片軸內的過片齒輪有磨損或是崩牙。在以前祿來SL66的片盒上,絕大部分片盒都是自動停片結構失效,不過有個替代的方案,就是在上片的時候,將豆腐刀約略退出1/5的狹縫,當過片至貼紙片頭的時候,轉上3/4圈,就會接近或貼齊第一張的位置,不過哈蘇雖然也可以這樣子炮製,但後續的間距位置還是會跑掉,所以還是建議遇到這個狀況還是要送去保養才行。

Hasselblad C12

C12片夾是哈蘇V系統當中最早期版本(1968),特色是上面的釋放鈕還是以Victor先生的「V」為字首,後期的A12早期版本也是V字圓鈕,再新的版本則改為片盒形式的數字,像是A12會標示為12,A16則會標示為16,A24則是24。C12當年主要搭配的機身為500C,那時候的鏡頭也都是以Non-T*的C鏡為主。C12推出的年代,片盒還不具備自動停片的功能,需要依賴背紙上的指示來對齊第一張的位置。因此在片盒的背後有一個小窗,透過這個小孔可以觀察到背紙上的數字,早期的過片機構也都採用類似的半自動結構,像是早期的蛇腹Mamiya6,紅窗僅提供第一次停片的位置,後續的底片位置由機身過片機構來決定。

紅與白

在後期片盒的左邊有一個半圓形的C型刻度,這個結構頂著底片艙內的底片,會隨著底片捲動而逐漸釋放,底片艙為空的時候顯示為「紅色」,底片艙內有底片時為「白色」。說到這個顏色設計,你也可以在哈蘇的機身右方的兩個圓窗看到類似的設計,當相機屬於上弦狀態的時候,為白色,而擊發完後尚未完成過片,會顯示紅色。使用500型哈蘇拍攝的時候,快門擊發的瞬間片盒會從白色轉為紅色,釋放快門的時候(後版放下),機身則會跟著顯示為紅色,過片的時候可以觀察到片盒的圓窗會從紅色轉為白色,接著機身上的圓窗才會跟著同步。從這裡可以理解機身目前行走的狀態。

2019-02-15_030923.png

《哈蘇操作手冊》V系列片盒細部零件介紹(p.158)
b-與外面連動的推桿(C12就是少了這個結構)
如果b的結構內彈簧有疲乏,外面的C型窗內的紅白色就會跑過頭(圖3)

2019-02-15_031002.png

《哈蘇操作手冊》V系列片盒細部零件介紹(p.164)
1.1-片盒上的計數器
1.2.片盒目前的工作狀態(紅:已擊發/白:可擊發(Cocked,已上弦)
1.3.機身目前的工作狀態(紅:已擊發/白:可擊發)
A.1-新裝入底片的時候,C型窗會顯示為白色,隨著擊發越來越多會逐漸變成3.C的樣子
2-最早期的片盒C12可以從這個窗看到背紙現在在第幾張。
3-當你不確定片盒中有沒有底片,或是底片張數計算器不可信的時候,可以使用這個窗來判斷裡面是否有底片

哈蘇的基本動作就是在完成一切動作之後(歸零為白色狀態)才能進行擊發快門、拆卸片盒、裝卸鏡頭等等,如果在紅色指示下操作可能會造成卡機。片盒可以藉由拔出片盒歸零(白色狀態),機身則要注意如果在非白色指示下拆卸鏡頭,可能會導致鏡頭同步槽受傷。

Hasselblad C12的左邊就是單純的片盒開關,所以就沒辦法從旁邊看出目前片艙是否有底片。不過你可以從機背後面的小洞來查看背紙。

片盒歸零

由於沒有自動停片語對齊功能,所以當你將後背對齊至「1」的時候,要做一個歸零(其實是歸一)的動作,將原本順時針旋轉的把手,往逆時針方向反轉,片盒的圓窗會歸零為白色(已過片),張數指示窗顯示為「1」,把片軸拔出並不會像後期片盒一樣跳空,會繼續累積張數。拍攝至第十二張之後會顯示為空白,並卡住機身不允許擊發。

第十三張

哈蘇如果要偷第十三張,除了使用A24片盒之外,一般的A12片盒在拍攝完第十二張之後,可以將片軸拔出至計片器跳空,再將底片插回片盒,就可以過片擊發第十三張。不過就我自己的實驗是拔出片軸的第13張間隔會比較大,會導致第十三張只有2/3左右。C12可以利用右邊把手逆時針旋轉後歸一的功能,讓機身可以繼續過片擊發第十三張。Hasselblad C12可以說是偷十三張神器。

A24我自己使用的經驗是,由於220底片本身較厚,如果裝入120底片,雖然片頭停片機然有效,但是後續的過片間隔其實會稍微寬一些,正常的A24拍攝120底片可以拍攝到12張,但是會比A12的距離更接近邊緣,導致120底片安裝於A24的時候,第十三張惠只剩下1/3的面積,所以不太是理想的第十三張片盒。

有點少見,但有點便宜

C12片盒說起來在台灣是比較少見的,即便在國外也不是這麼常見。A12還是佔多數,C12片盒因為沒有自動停片的困擾,所以問題會少一些,價格上大約在$100美金之間,相比起A12大約便宜1/3不等。雖然便宜,不過數量真的不多,不過就這樣看起來,C12可能會是我特別喜歡的片盒,但是說起來還是有缺點,在安裝底片的時候會花較多時間去做上片的確認,A12則是拉好至Starter之後,就可以無需分心直接轉至轉不動為止,C12則需要多費心去留意,在手忙腳亂的時候A12用起來還是會順手得多。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2-14-0001.jpg

2000FC是第一代2000型相機的始祖,已經算是後期的哈蘇版本,對應的500型相機為500/CM

2019-02-14-0018-41.jpg

當年的介紹型錄,FCW則是在推出了FC與FC/M之後,更新的一代版本,稍微修改了過片鈕的結構,最大的改變就是增加了拆卸片盒自動收起後簾的功能。在這之前,有太多攝影師再更換片盒的時候誤觸後簾而導致焦平面快門破洞。

Hasselblad 2000FCW

焦平面快門(Focal-plane shutter)在後期的相機設計當中,其實算是相當普遍的快門結構設計,相比起早期的快門組設計都以「鏡間快門」(Leaf-Shutter),焦平面快門的好處就是可以提供更高速的快門速度,更快的意思指的是有1/500級以上的速度可以供攝影師使用,在絕大部分鏡間快門的最高快門,大部分都介於1/250-1/500之間。焦平面快門則支援1/1000到更快的速度,以2000FCW的機身為例,屬於支援到1/200的速度。

通常使用鏡間快門的鏡頭都會稍微大一些,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1-18-BW-001-ILFORD-HP5-Fisheye-XTOL-1+1-12m-01.jpg

這個鏡頭好像都會被抱怨鏡頭蓋很鬆,不過也不知道為什麼他不像Reflex-Nikkor 500mm用旋入式的螺紋蓋就好。不過鬆有鬆的好處,就很容易塞回去,不用轉半天。魚眼在狹小的環境其實有不少優點,拍起來感覺變得超廣,大多數的室內景深房大概都是這樣子拍出來的,直接從一坪半變成五坪大還挑高三米半。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114-06-CN-120-Lomo-100-HASS-08.jpg

這兩天沖洗都遇到有一些脫銀不良的問題,雖然按照說明書提高補充量或是延長時間都可以達成一樣的效果,不過為了效率與流程,我傾向在遇到脫銀不良的時候,更新整槽的藥水。

目前的漂白時間採用循環補充,採用第一漂白與第二漂白,由第二漂白向回補沖回第一漂白。在電影底片(ECN2)的流程當中,與一般的C41流程多了Prebath與Stop Bath的動作,同時在每一道之間都有水洗的步驟來降低藥水之間的汙染。目前我的流程是這樣子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檔案 2017-3-23 上午5 03 44.jpeg
最近因為比較常開始拍微距的小東西,
就不得不懷念一下在今年三月退役的
Rolleiflex SL66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909-Kodak-Proimage100-EOS-04.jpg
Canon EOS 1N/   Kodak Finegrain50D / igreensheep
文房具専門店- 銀座・伊東屋

天氣冷多了些

今天騎著有點久沒有發動的條碼貓(我們家富士霸王175),台北開始下起雨來,上個禮拜還溫暖的日子,就像是回憶一般,大家開始穿起長長的衣服,騎車的人們連上的笑容變少了些。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HOOTING SVEMA FORMER USSR BULK FILM – GUEST POST BY ERIC ‘KAAS’ SLUIS
SVEMA FORMER USSR BULK FILM From www.35mmc.com

先講一些別的事情

這幾天因為在研究Svema家的底片,加上上個禮拜法國攝影師寄來的底片委託當中,有遇到一卷Svema家的黑白正片,這幾周稍微研究了一下黑白正片的原理以及化學結構。前幾天研究東歐國家的底片產品(介紹│老蘇維埃黑白底片 - Svema 64),Svema在蘇聯解體後就停生產底片了,不過有另外一家烏克蘭的底片工廠Astrum,從1995年開始承接了Svema與Tasma這兩家底片工廠的設備。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