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jpg

紀錄一下昨天晚上的參數

常溫的溫度是22度、工作的溫度是41.8度,我的咖啡豆用完了,野格加上沙士的感覺好像沙士把野格吞了。

2020-03-20-1.png

黑白顯影劑

黑白顯影劑首顯的部分—這裡還是補充一下彩色反轉流程(X-PRO Reversal)的工作流程。基本的流程就是1.黑白首顯→2.光反轉→3.彩色二顯→4.漂白→5.定影,每個箭頭都可以安排一次到二次的水洗,如果你是在非常溫下操作,要記得水洗的溫度也必須介於沖洗溫度的±1℃,雖然我自己實際操作的經驗是,溫差大到±3℃之間,對底片也不太會有什麼負面影響,但依舊要留意不同的底片在這樣子的快速反覆升降溫帶來的顆粒與乳劑強度的隱性影響。

延伸閱讀:

HC-110 /A
8mins/41.8度

比較好的反轉效果是用這個結果當做首顯,但是因為溫度也是較高的彩色沖洗數據,很難跟隔天的常溫沖洗做比較。如果要重新再做考量,應該比較固定時間八分鐘的情況下,改變溫度會不會讓後續反轉的濃度變淡,如果修正溫度之後得到比較低的濃度,則可以確認黑白的濃度會影響到後續反轉的差異,但究竟是首顯顯影的程度越高,反轉濃度越好、又或著是相反,這個就要再做評估。

D72/(1+2)
5mins/22度

一開始的比例,是從顯影時間開始做調整,但在後來的結果表示,減弱的藥效對反轉過後的顏色沒有明顯提升。反而讓濃度更低,因此要考慮將濃度再度提高、或是提高溫度

2 mins/22度

嘗試過後更短的時間之後,首顯的濃度的確變得比較低,但是反轉後的顏色依舊沒有明顯提升。

1 mins/22度

這裡應該反向做更高濃度的選擇,可以從增加時間到10mins/22度與STOCK/5mins/22度來做判斷。變因分別是顯影時間與藥劑濃度,但是想錯方向,因此得到跟兩分鐘類似的結果。

黑白反轉的部分

驚不驚喜,在彩色反轉的時後順便做了一份黑白反轉來調整一下方向。這次使用攪拌速率較頻繁的速率,並延長了漂白的時間,控制清淨的濃度,使用的底片是以前覺得會失敗的Kodak DoubleXX,結果意外的出乎意料,片基的部分意外的通透而且反差適中,做的五度包圍曝光組合當中,-2、-1、0濃度比較適中,也就是說以200度做為基礎感度了話,在這個沖洗條件下使用400與800度可能會得出比較適合的反差,這一點可以在室外拍攝的時候再做包圍曝光測試。

2020-03-20-2.png

D72 /(1+2)
5mins/22度

漂白的部分延長到六分鐘,比例依舊是1比1的稀硫酸與莫爾德拉吉克的肝臟,以前一直認為底片榮是解釋因位硫酸的比例失衡,或是整體稀釋比例應該再兌上1:1的水,後來也是經歷多次的失敗得出結論是,溶解的部分並不再於漂白,而是經過清淨之後,在再顯影的流程造成的乳劑崩解,之後懷疑到再顯的比例是否要調整得更稀薄,結果方向也不在這裡,一開始實驗的時後稀薄的顯影劑的確有效減緩底片剝落的現象,但是依舊會出現邊緣碎裂跟起泡。沒想到最後的問題竟然是清淨的成份,目前猜想可能是單純用海波來做為清淨了話,其中有什麼成份是造成剝落的原因,但是稀釋到1+10之後,這個效果就不明顯,如果可以了話建議按照原配方調整,或是使用比較稀的海波來做為清淨來使用。

不過好消息是,比較完整的漂白好像可以讓片基更加通透,過去使用三分鐘的漂白(以為過長的時間會造成乳劑剝落)導致有些底片的亮部會呈現淡黃色(當時認為是底片材料的問題),也的確透過更換成專用反轉正片後,亮部的殘留就獲得了改善。一開始DoubleXX的結果也並不好,高光的片基濃度過高,判斷成不適合反轉的底片,今天誤打誤撞做出來的效果,看來可以將過去認為不太適合反轉的底片,透過比較長時間的漂白來嘗試改善反轉後的高光問題。

arrow
arrow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