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5_黑白正片沖洗

黑白反轉沖洗應用文件

這篇主要是給準備反轉沖洗前可以看的流程與建議,內容主要來自ILFORD原廠於2003年九月發布的技術文件,你可以從這裡找到原始的PDF
目前能找到關於ILFORD的文件都已經不是從ILFORD.com可以找到,大部分都流到一些底片網站的介紹與伺服器裡面,如果有需要可以右鍵另存起來。這跟柯達過去的技術文件有些類似,2016年柯達的官方網站進行了一次改版,讓許多過去的開放文件連結都失效了,近期看起來都沒有重新連結的可能。目前你可以找到的一些文件都是被網路PDF爬蟲給爬起來。

2019-05-05-Ultrafine-Extreme-100-002

藥水準備

1.首顯

由於顯影劑的準備會與你所使用的底片曝光有關,這兩個因素都是你是前要先做標定與控制變因。原廠的建議是使用ILFORD BROMOPHEN 與 ILFORD PQ UNIVERSAL DEVELOPER ,剛好這兩個東西台灣的代理商都沒有賣,這兩種顯影劑主要都是給相紙用的顯影劑,在台灣比較主流的替代相紙顯影劑分別是 ILFORD MULTIGRADE DEVELOPER 與 KODAK DEKTOL D72,兩這個東西都可以在博愛路買到,長勵這兩個都有賣,ILFORD家的顯影劑$470元(一公升)、KODAK家的顯影劑$300元(一加侖,大約3.8公升),換算成工作液ILFORD家的價格是(1+4),所以一公升工作液是94元,柯達家的工作液(1+2)一公升是26元,老司機自己選一下。喜歡用液體工作的可以買ILFORD,喜歡調粉劑的可以買KODAK。

不過這幾次的首顯我是用ILFORD家的顯影液。

懶人配方:直接買。

2.漂白

漂白屬於自行配藥的部分,成分很簡單,主要就是濃硫酸(99%的硫酸水溶液)與過錳酸鉀,這兩個化學藥品在天水路都買得到。蝦皮跟露天都可以買(這東西你敢寄囧),我自己是不太推薦網路購買,這東西要是破了真的不是開玩笑的。購買濃硫酸的時候會需要留下個人資料與身分證,這一點門市購買要注意一下。調配比例分成兩部分

A Part:490ml的蒸餾水與10ml的濃硫酸混合成500ml的稀硫酸水溶液

B Part:500ml的蒸餾水與2g的過錳酸鉀晶體混合成500ml的紫色水溶液

使用的時候兩劑以1:1混合即可,建議只使用一次,此廢液需要回收
雖然原廠文件是建議只使用一次,我的經驗是的確可以回收使用,不過因為你很難評估消耗的藥力,如果漂白不均勻,會影響最後影像的表現與濃度,所以建議是單次使用會比較好。
也不建議使用在滾式的沖洗方式上,消耗的狀況可能不足以作連續沖洗,替代的方案我會建議分成兩次作漂白,以確保完全漂白。

懶人配方:如果你懶得調(或很怕調濃硫酸),可以直接買電瓶用的比重稀硫酸,比重大約是1.28,很接近A Part的稀硫酸1.26。不要買到電解水(或是電瓶補充液),那就只是離子的蒸餾水(鹽水)。

3.清淨

這個藥劑可以自己調配,主要的配方是

25g 焦亞硫酸鈉 加水至 1000ml

懶人配方:如果懶得調可以直接買海波清除藥粉$300元,一加侖3.8公升,工作液(1+4)一公升大約為15塊錢

4.二次顯影

二次顯影其實可以用一次顯影來用,這個步驟只是要讓剩餘的銀完全反應即可,時間與濃度不太要求,只要能夠顯影到最深的濃度即可。不過如果你會回收首顯繼續使用,那麼我會建議你可以準備另外的二次顯影。

5.定影

定影有兩種選擇 Rapid FixerKodakfix ,還有另外一個ILFORD家的 Rapid Fixer ,比較特別的是柯達家的Rapid Fixer 有堅膜配方(B劑)可以使用,如果你比較在意乳劑的保護,我會建議可以特別買柯達家的來使用。 Koda Rapid Fixer (1+3)$480、Kodakfix(1+3) $440、ILFORD Rapid Fixer(1+4)$400

終極懶人配方

直接買FOMA推出的套藥,一次辦到好。(只是台灣目前買不到)
原價應該是介於30歐元(大約是台幣一千塊左右),不過請人代買回來大約需要兩千六百塊。

2019-05-05-Ultrafine-Extreme-100-001.jpg

黑白反轉流程

2019-05-05_110049.png

 

沖洗流程

上面的流程可以寫下來或是另存右鍵印下來。

1.首顯

我這裡紀錄了兩個時間,不過我的錨點是從五分鐘開始,12分鐘真的會顯影到超恐怖的黑白分明(如果用ILFORD MULTIGRADE或KODAK DEKTOL了話)

20°C / 300s / 10s Agitation 50s Stand / ILFORD MULTIGRADE

Fujifilm Neopan SS
Ultrafine Extreme 400
Macro PTC 400

25°C / 300s / 10s Agitation 50s Stand / KODAK DEKTOL

Fujifilm Neopan SS
Ultrafine Extreme100

照片可以參考這裡的圖集(Need for Upload)

2.漂白

我自己大約是抓三分鐘,主要是過去有漂白過度把乳劑都一起漂下來的恐怖經驗,你可以先使用原廠的時間,如果發現乳劑的狀況不好,在漂白完全的前提下,減少漂白的時間。
我的搖晃方式是持續上下搖晃,因此可能會產生氣泡。如果你手邊的片罐密封性比較不好,就千萬要戴手套。這裡就相當推薦Paterson的中柱攪拌方式,在這個時候就挺有用的。

過了這個階段之後,就可以在明室下操作了。

3.清淨

這裡可以直接目視底片,要將底片上殘留的褐色過猛酸鉀清除乾淨,不然會影響到後續顯影的濃度,這裡就可以脫離片罐操作了,我是直接拿著片軸放到量杯裡面邊觀察。這裡之後的時間都不用太精確,如果不太確定目前狀況,可以直接目視底片的狀況再決定是否要增減時間。

4.二次顯影

這裡就是顯影到發黑就可以了。(・ω´・ )
藥性正常的Dektol大概三十秒就可以明顯感覺變黑了,我這裡大概會放三分鐘左右,如果你覺得第一次顯影有點過頭,可以在這裡再度調整,不過我不建議從這裡"補救",還是建議從第一道的時間調整會比較好。

5.定影

嗯,就是好好地把底片定影就好了。接下來就是一般的黑白底片流程了。

圖集

25°C / 300s / 10s Agitation 50s Stand / KODAK DEKTOL

Fujifilm Neopan SS & ULTRAFEINE EXTREME 100

圖集│一醒來就散步去拍吃早餐

2019-05-05-Fujifilm-NeopanSS-002.jpg

 

 

 

 

 


Ultrafine Extreme100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晚上去買咖啡廣場的時候,走到工作室附近的全家,門口旁邊鑽出一隻大老鼠從旁邊鑽到水溝旁邊。(((゚Д゚;)))
...這是不是什麼預兆

黑白正片沖洗

說起來黑白正片已經測試了半年左右,不過前期的幾次試做雖然有成功,但是成功率有點低,大部分時候都遇到乳劑剝離等問題,以及漂白不全等狀況。雖然看了很多國內的分享與論壇介紹,不過都差在漂白化學品的調劑上,大多數配方都還是使用重鉻酸鉀(potassium dichromate)來當作漂白劑。

2019-05-01-003.jpg
Fujifilm Neopan-SS
不得不說,富士家的底片很適合做黑白正片
可惜都停產了。・゜・(PД`q。)・゜・

阿阿阿
重鉻酸鉀超難買

最近動了幾個念頭是使購買套藥來使用,按照過去的沖洗流程,套藥的成功率基本上有99.9%,不過台灣因為沒有代理,從國外購買了話運費會比較複雜,比較擔心的倒是因為是特殊化學藥品,進口填單會有困難。幾年前B&H從有一段時間禁止運輸化學藥品,像是常用的藥粉都僅能在紐約門市店取,那時候幾乎全美國的暗房用戶都頭痛(不過後來好像又可以寄送了)。

新台幣戰士!出動

在蝦皮拍賣上有一個賣家有在販售套藥,關鍵字是《黑白正片反轉片沖洗套藥》,一套大約是$2,262台幣左右,國外的售價大約在30歐元之間,可以沖洗八捲35mm/兩捲Double 8或是一捲16mm的黑白底片。按照過去的經驗這類藥品要郵寄都會遇到一些困難,即便是從掏寶上購買,大多也要走特貨或是私人集運,中間被抽的稅肯定不少。最後只好從源頭重新做研究。

最後發現ILFORD有一份黑白正片的實作文件,裡面有包含建議的漂白配方,主要使用高猛酸鉀作為漂白劑,取代重鉻酸鉀,不過其中還是會需要用到濃硫酸,相比起一般的化學品條配,還是要多留意一下。

2019-05-05_023639.png

以前這個系列都會用廢綠羊系列作為標題(゚∀゚)
像是

[說明書]廢綠羊讀ILFORD APPLICATION SHEET PUSH PROCESSING 
[說明書]廢綠羊讀柯達底片文件:《X光掃描機對底片的影響》

 

這次還是用同一個邏輯來寫這次的文章好了,
關於這篇文章可以讀我寫的中文重點翻譯版本:


說明書│廢綠羊讀
《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這個標題有夠長(?)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3.jpg
Ultrafine Extreme 400
首顯顯影劑 MULTIGRADE DEVELOPER 
20˚C / 300s / Hand Agitation

黑白正片沖洗的心得

1.濃硫酸的調配

調濃硫酸這件事情其實調久了好像也沒這麼可怕了,除了滴進蒸餾水當中的嘶嘶聲,以及拿來擦拭化成黑炭的衛生紙,好像也沒這麼可怕。我們玩老車用的電瓶是加水的老式電瓶,有時候為了拯救那些很難買的CB100的6V小電瓶,會重新調配稀硫酸活化電瓶,不見得每次都能救活,不過救活總能幫老車主省下一點錢。一般充滿電的電瓶硫酸液的比重是1.28左右,失去活性的比重是1.12,至於少掉的重量跑去哪裡呢,這就是所謂的電極版硫化。

如果你在調配的時候沒有準確的滴定管可以使用,可以大略的用比重計來調配。在ILFORD的應用手冊當中使用的配方式

490ml的蒸餾水加入10ml的濃硫酸

調配方式

我的調配方式是用電子秤來(重量)來取代容積,首先先把量杯放在電子秤上歸零(Tare),加入至490g後,歸零(Tare),再用滴管滴入重量18.4g,總容液重量508.4g,比重約為1.018-1.025之間的稀硫酸溶液。

調配方式為什麼要用重量來衡量

主要跟器具有關係,10ml本身是非常細微的單位,這個大小都要使用針筒的器具來做抽吸工具,考量到硫酸特別的性質,會採用玻璃滴管來抽取,只不過這種屁股是橡膠球的滴管,每次吸起來不一定剛好是整數ml,排出的時候也不完全能夠排除乾淨,因此在抽取劑量不穩定的情況下,用重量來做衡量是比較客觀的選擇。另一點就是量杯要量取準確的490ml,如果不靠重量,用體積來肉眼觀測,誤差會比較大一些。
重量單位最棒了,還可以看小數點。(゚∀。)

至於,需不需要這麼準,之前調配的比例抓錯了一倍(水少一半),底片就融掉了。好震驚阿!

2.水洗與清淨

在文件裡面有個有趣的步驟省略就是,那個急制(Stop Bath)的流程不見了。最早以前我以為我的底片一直融掉是因為鹼性與漂白之間缺少緩衝(單純用水洗不夠),所以還特別去買了

超級無敵貴的柯達原廠急制劑

結果問題跟急制劑沒什麼關係。按照文件的流程,中間依靠水洗就可以了。漂白之後有一道流程是清淨(Clearing Bath),主要是用來˙去除水洗無法完全去掉的漂白殘留(呈現淡褐色),這個東西的配方是焦亞硫酸納(sodium metabisulphite)或偏亞硫酸納(potassium metabisulphite),這東西其實就是去海波藥粉中的主要成分,如果平常有在用了話可以接拿來使用就可以了。

25g 焦亞硫酸鈉 加水到 1000ml

就可以調配成清淨用的的配方了(Clearing Bath),在原廠的流程當中幾乎每一道中間都會過一道水洗(Rinse),所以如果有片罐用的加壓注水管會節省不少時間。不過這個流程好像也說了急制好像在原廠的建議裏面也不是這麼必需的存在就是了(但是水洗要多沖久一些)。

2.漂白

漂白這一道是要將原本顯影成實銀的銀子洗掉,這也是為什麼這一道不是特別毒就是特別強的氧化劑。這次配方中的過錳酸鉀其實原本在暗房化學當中,就有打薄劑的用途。

打薄

這個化學藥劑的用法是當你特別在意沖洗過度的底片時,可以浸泡在過錳酸鉀的溶液裡,可以整體降低底片上的銀離子,不過如果泡太久了話,影像就會消失不見。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去銀效果跟用來做挑染保護還原的赤血鹽,進行的化學式是不同的過程,雖然在暗房流程內都屬於漂白,但赤血鹽的漂白屬於淺銀還原,再顯影會再重現,這也是硒調色/棕調染(Sepia Toning)的流程。這個流程務必要在定影使用,將淺銀都去除乾淨後再進行調染,而反轉程序中的漂白,則是將底片上的銀去除後,顯影剩餘的淺銀,就會變成實像。

之前很天真的享用赤血鹽來做正片反轉,失敗三四卷都變成黑色海苔後才研究為什麼這兩種漂白不一樣。
過去還用過漂白水阿阿阿阿完全沒用的東西f

值得一提的是這藥劑還可以拿來當消毒劑,像是拿來消毒水果或是去除白色Tee Shirt上的污漬。

星爆氣流搖
額,請持續搖晃

漂白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他除了要溶解底片上的銀,還要要銀從底片上「刷」下來,原廠建議要劇烈並且持續的搖晃,在黑白沖洗文件裡頭很少會用vigorous(經歷壯盛的)這個字來形容搖晃的方式,我想你就盡力搖吧(゚∀゚)(゚∀゚)

原廠說在倒入漂白三十秒後就可以在明室下操作,不過我還是建議可以多待幾分鐘再打開片罐,漂白之後的流程都可以在明室下操作,漂白完後的底片會看到乳黃色的乳劑與已經被清除掉的透明部分,上面可能還會留些類似黑色的雜質與褐色的殘留物質,不過到了這個步驟,就成功了一半了。

3.後漂白流程

漂白之後就要進行清淨與光反轉,這個流程之後都是可見光的流程。關於光反轉其實只要曝光充足即可,原廠有建議的瓦數以及步驟,不過如果漂白流程做得足夠,光反轉階段多"曝光"一些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若漂白流程有不足,就可能會產生奇怪的光暈反轉。

光反轉

在做光反轉的時候還是會建議從片圈下取下會比較均勻,雖然可以直接在片圈上照光,但還是有機會有死角,沒照光的部分在後續的二次顯影就可能會出現陰影或是濃度不足的情況。

2019-05-01-001.jpg
偷懶沒有從片圈拿出來就會像這樣子

BUT!

這個時候的底片乳劑很脆弱,如果底片沒有捏好,很容易刮傷畫面與乳劑,因此這個流程在後期我可能會想嘗試看看化學反轉的步驟,這樣可以減少刮傷的可能性,加上可以一直在片罐裡頭工作,對我們這樣大量處理的時候會比較流暢。畢竟如果每一卷都要拆下片圈,沖十捲就要拆十次...

接下來的二次顯影與定影都可以直接在觀察濃度。

4.二次顯影

這次顯影其實不太注重濃度、時間與配方,像我是直接拿一次顯影的顯影劑來使用。第二次的顯影主要就是讓原本的反轉淺銀完全顯影即可,雖然二次顯影也可以做為調整濃度的階段,不過我會建議在第一道顯影就調整完成,讓後面的程序可以比較單純用在顯影。

5.要不要用堅膜定影

都可以,不過如果你使用的是有堅膜配方的定影(Harderning),可以在之後的保存上多一分保護,不過目前比較好買到的配方都是快速定影配方(Rapid Fixer),像是ILFORD本家的HYPAM在台灣就沒看過,代用的配方就是柯達的舊式AB劑配方,不過堅膜也有個小缺點,堅膜的B劑有適量的濃硫酸,所以會降低定影劑的壽命。

 

2019-05-01-002.jpg
Ultrafine Extreme 400 
黑白正片中最有趣的結果就是可以讓中片幅黑白底片變成正片,那種感覺是很難言喻的。
「好大!」

6.漂白的藥性與保存

可能是酸鹼中和的過程會大大衰退,這導致之前在測試的時候,要是想要一次沖洗三到四卷以上的底片了話,都會出現這種顯影不均(後來確定是漂白不均),所以我的建議是,一次一捲一捲來,即便你有1540(一次五捲)可以沖洗。在ILFORD的原廠建議裡面是這樣子說的:

Making a fresh workingsolution for each film, and discard after use.

對每一捲底片使用新鮮的工作比例(不要重複使用),然後用完就換新。

保存

在看完ILFORD的原廠文件之後,在漂白的道藥劑的保存上有個建議是:將濃硫酸的配方配置好當作A劑,過錳酸鉀溶於水後當作B劑分開存放,這樣子可以保存得比較久一點。

7.保護底片邊緣

正片反轉是一種有點違反底片設計的化學流程,尤其是漂白這個流程會用到強酸,而底片乳劑又是非常害怕酸性物質。幾天前的比例,單單就只是硫酸多了3ml,就導致連續測試的四五底片都有嚴重的乳劑脫落,嚴重到一脫漂白,就倒出一大堆乳劑破片,最後得到一張乾淨透明的四五片。即便從後端調整稀釋比例,也依舊。

這次精準的買了滴定管來調配,乳劑的狀況就好上很多。但是依舊很脆弱。

我的建議

如果要做很漂亮的底片邊緣,要避免不斷的摩擦片圈(在光反轉的步驟),或著是要避免再定影前把底片從片圈取下,因此化學光反轉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流程。我的作法是在光反轉的過程,脫片圈的步驟要直接打開片圈(不要拉著底片從片圈抽出),這樣會很容易刮傷兩邊的號碼(而我們暗房人最愛秀的就是這兩行工廠字碼),片圈一定要乾,否則會有顯影不均勻的痕跡。光反轉完後要上底片,將底片泡在水中可以減少與片圈的摩擦,這樣子就可以讓你的底片編號存活的機率大一些。

8.掃描起來如何

比我意想中的要細一些,即便是用高感度的底片,搭配相紙的顯影劑(ILFORD MULTIGRADE DEVELOPER),原本以為這個搭配會蠻粗的,不過意外的好。在正常的正片首顯(First Developer)選擇上,一般用的配方會是反差較大的顯影劑,反而一般的顯影劑(EI界定在0.5)反而沖洗起來會太軟,因此像是相紙顯影劑這種顯影反差較大的類型就很適合作為正片首顯顯影劑,在原廠的選擇裡面是採用"配藥",並且會依照不同的底片類型增減海波結晶(sodium thiosulphate crystals)。

真正適合的顯影劑可能不見得會適合你的想像,所以比起負片,正片更需要不同的階調調配來達到最適合的濃度。

那時候正在寫暗房筆記,突然看到ILFORD的原廠文件,趕快拿著相機就拍了測試的第一卷。(還是三更半夜)

FUJIFILM NEOPAN SS

雖然過期十年了,富士的過期底片真的很讚。(゚∀。)

C1905-BW-Fujifilm-Neopan-SS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5.jpg

C1905-BW-Fujifilm-Neopan-SS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6.jpg

9.掃描怪怪的

是得,不曉得你在這幾張裡面有沒有覺得畫面中的邊緣,有點怪怪的。(゚∀゚)

C1905-BW-Fujifilm-Neopan-SS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7.jpg

2019-05-05_053059.png

這個現象是因為在預設的正片通道當中,都是設計給「彩色」正片掃描,因此如果你是使用商業型的掃描器(像是Fujiscan SP3000或Noritsu HS-1800),就會遇到ICC介入畫面校正的狀況,他會針對物體的邊緣線條做除塵處理,於是就會變成奇怪的描邊線條。

解決的辦法

這類商業掃描器的做法就是用黑白負片模式掃描完之後,再從後期轉正成正像。
或著直接用翻拍的方式,就不會有掃描器擅自幫你描線的狀況了。

ULTRAFINE EXTREME 400

Ultrafine是目前我比較常用的中片幅底片之一,換算起來是目前最經濟的高速底片選擇之一。不過作為正片有幾個想法: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1.jpg

10.高光的灰度

我猜作為底片選擇當中,作為正片高光區域的表現就是底片片基的"透明"程度,像是ILFORD原廠建議當中,推薦的三款底片分別是Delta100、PAN F與FP4,相反的HP5與Delta 400就不推薦,但是主要不推薦的原因我猜測跟片基的透光率有關,在高感度的底片的片基為了抵抗較高的流名,因此在沖洗成正片時,他反而沒有想像中這麼透明。

不過這並不影響沖洗成正片的解析度,但是直接從肉眼觀察後會覺得整體階調壓縮在第七階到第八階左右,掃描起來會有點悶,會比較接近D76的特性曲線。

相反來說,富士的NEOPAN系列就很適合。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2.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4.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8.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9.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11.jpg

結論就是

目標A:
70mm底片的實際應用

黑白正片沖洗主要要搭配的是70mm底片(雙齒孔),只要搭配得當,黑白正片就可以應用在哈蘇的A70片盒,過去的高空偵察大多也多是利用正片沖洗做高倍率放大透片,有時候直就是使用黑白正片沖洗作為處理,直接用於桌台上研究地形與戰略。

目標B:
新沖洗方式的應用

可以當黑白正片看很秋。(゚∀゚)
在大片幅底片上,彩色正片的價格與沖洗難度都相對較高,黑白底片的取得難度相對實惠不少,在大片幅的攝影上如果可以加入黑白正片的應用,或許可以讓更多人踏入大片幅底片的攝影,除了四五底片,還有8X10等等的用。更甚未來在16mm以及8mm的電影底片的正片沖洗,就可以直接經由投影機撥放,目前做片源拷貝的難度還是比數位翻拍較高,但如果想要直接撥放底片,黑白正片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外中的快

26號的時候送件,27號師傅已經說好了。師傅雖然年輕,不過手腳倒是蠻快的,反倒是我週末忙著來不及去拿。

0430-紅頭、線圈、Kmotors (1)-01.jpg

紅色快三倍

Klaus曾經有講過結晶烤漆,不過因為引擎部分溫度較高,所以大部分的漆都持續不久,也因為檔車的引擎是外露式,因此風吹雨打在所難免,加上汽油、機油之類總總,導致過去翻修的時候大部分處理都已噴砂至原漆面為主,藉由去漆與拋光,還原金屬的原色。引擎外圍的部分則可以使用電鍍或是烤漆,搭配不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拋光來完成。

0430-紅頭、線圈、Kmotors (1)-09.jpg

這次結晶烤漆有兩件,分別是Vespa P180D的汽缸頭與雄獅BS125的汽缸蓋,

Vespa P180D
這顆汽缸頭其實是原本在我們家大白車上的汽缸頭,現在是工作室桌上的紙鎮。不知道為什麼偉士牌的汽缸格外的好看,加上紅色的烤漆更耀眼。在做烤漆的時候,要額外跟師父註明遮蔽的部分,自己送了話就比較吃經驗,像是天柱螺絲的位置(有無墊圈)、火星塞的位置螺牙都要做好遮蔽。像是結晶烤漆因為更硬,所以如果沒有遮蔽好,可能會導致鎖不進去、吃牙、或是一些安裝上的問題。雄獅BS125的汽缸我有鎖一顆火星塞上去,但是P180D沒有,師傅就直接噴了XD

0430-紅頭、線圈、Kmotors (1)-08.jpg

所以如果這一顆是要上車的,那麼就還要去給師父順牙,所以如果要自己送看來還是要懂一些東西,因為烤漆師傅不一定知道這個地方能不能烤、需不需要遮蔽,尤其大部分這些特殊烤漆都是給汽車的特殊烤漆。

0430-紅頭、線圈、Kmotors (1)-04.jpg

雄獅 BS125
因為我們家雄獅是紅色的,哼哼,這個紅色汽缸頭感覺很對味。汽缸頭其實是二行程引擎當中最熱的位置,同時,也是散熱最主要的部件,這個地方最吃烤漆的品質以及表面處理。表面處理是我們自己做的,看看這樣子的噴塗(玻璃珠)有沒有幫助。

0430-紅頭、線圈、Kmotors (1)-02.jpg

0430-紅頭、線圈、Kmotors (1)-03.jpg

 

0430-紅頭、線圈、Kmotors (1)-05.jpg

0430-紅頭、線圈、Kmotors (1)-06.jpg

0430-紅頭、線圈、Kmotors (1)-07.jpg

實裝就看看明天的樣子啦!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晶烤漆

幾天前在滑Facebook的時候發現一間在車坊附近的烤漆工作室,其實他的投放也好一陣子,大多都是在修保時捷或是寶馬BBS的輪框,這幾天偶然間剛好看到一則雄獅汽缸引擎本體的結晶烤漆,查了一下地址,距離車坊才八公里,下午找了時間去找找這位師傅聊聊。

2019-04-27-結晶烤漆-005.jpg

Custom Painting 烤漆工作室
結晶塗料本身就稍微比單純的漆面帶有質感,加上遇熱結晶,所以很適合作為引擎飾蓋以及汽缸頭的塗裝,這次帶了兩顆汽缸頭請師傅施做,分別是PX200的汽缸頭以及雄獅的汽缸頭,都想烤成騷包的紅色。PX200的汽缸頭倒是想當成紙鎮,畢竟偉士牌的汽缸頭包覆在散熱罩裡頭,塗這裡就沒什麼意思,至於雄獅的汽缸頭則是另一個外觀的小嘗試,拭目以待。

58606378_1159429640896292_3836335166121312256_n.jpg

58384659_444192679484055_8602490679781752832_n.jpg
 

美規PX200的汽缸蓋
在做處理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幾個部分要遮蔽,包含燃燒室周圍與天柱的範圍(與固定凸點),如果沒有避開,那如果真的要裝上車的時候,墊片的精度可能就會跑掉,所以真的要做在車上,這個部分要請師傅特別遮蔽。

58461158_304206777180023_2004399256370151424_n.jpg

雄獅的汽缸蓋
雄獅的汽缸蓋其實有點麻煩,每個散熱鰭片的深度都很深,噴砂的時候內部會有一些死點,這部分就必須耐心地反覆噴塗才能去漆。火星塞再噴砂的時候記得要堵起來,不然可能會傷到螺牙,為了少一事,先上好火星塞會比較好。

59203768_588860534925702_5501294373880463360_n.jpg

費用預估
自己會拆裝了話可以省下$500元
汽缸頭由於是常常日曬雨淋的地方,大多要經過去漆跟表面處理,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噴砂,但是向汽缸頭這樣折面多的地方,處理起來老實說不太容易。Klaus處理雄獅汽缸頭大約花了一個小時,當然你也可以不做這個步驟,但是烤漆的部分就很容易劣化與剝落,這個部分大約是$800-$1200左右。結晶烤漆的部分單件收費是$1500元,交期為三天,至於成果如何,禮拜二的時候再來看看。

Price List
拆裝 $500
噴砂 $800
特殊烤漆 $1500

預計花費 $2800元/件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4-27-Two-Stroke.jpg
Roland Sands 2 Stroke Attack(Credit: Roland Sands Design)

日常用油推薦

為什麼成為日常用油
日常用油的目的就是一個基礎線,就像是白飯一樣,平淡無奇、沒辦法特別挑起你的胃口,不過一碗好飯,可以支撐你一整天的生活。就像是吉野家的牛丼,無須在特價的時候、發薪水的時候來一碗,但小小的一碗,讓晚上的加班變得沒這麼討厭了。這就是日常用油的意義。

不過因為日常用油本身就不貴(相比起日常開銷),為了省下幾十塊錢買到一箱或是一桶有些緣木求魚,雖然省了帳面上的金額,不過光是要找個地方放油,可能都是一個現實成本,如果你是有機油箱的車種,也不太在意幾十塊的差價,加油或去逛大賣場的時候帶個幾罐,就可以幽幽地度過一個月的使用。又如果你是假日用車,那一年可能也用不到幾瓶。

這個部分可能是我最常選擇的區間,價格在100元到200元之間的油。說起來不算太貴,但心靈CP值會比起"最便宜"的選擇,好上一些。這些油大多也是每個廠牌最入門的產品,像是法國道達爾Total的Total HI-PERF Special 2T、Eni(過去AGIP)的Tec Scooter與Yamaha 2S這幾款機油。

從過去到現在都是推薦中油的白瓶,一般人可以買一公升的版本,如果在加油站購買可能會要價150元以上,大賣場則普遍在120左右,在網路賣場可以找到100元初,像是如果是商業使用的超大鐵桶裝,兩百公升則可以計算到每公升69.5元。不過也不要忘記機油這種東西運費會非常昂貴,平均一瓶會加上10~20元的運費,所以如果能自取都是比較好的選項。大多數超商取貨都只能寄送五瓶,相當於一瓶的運費是12元左右。不過有的賣家購買十二瓶以上會有免運費的優惠。

一公升瓶裝以箱購買最便宜的店家是「祥成行」一箱1180元免運費,單瓶(公升)為98.3元。
兩百公升桶裝以筒購買最便宜的店家室「亞樂石油」昌昇實業有限公司,一桶13900免運費,單公升為69.5元。
亞樂石油有提供不同(特別的)機油選項,包含特殊的桶裝進口,如果你對嘗試機油有興趣,不妨可以多到頁面找找。

這個部分可能是我最常選擇的區間,價格在100元到200元之間的油。說起來不算太貴,但心靈CP值會比起"最便宜"的選擇,好上一些。這些油大多也是每個廠牌最入門的產品,像是法國道達爾Total的Total HI-PERF Special 2T、Eni(過去AGIP)的Tec Scooter與Yamaha 2S這幾款機油,在這個價位要稍微評估一下公升,大多數一公升跟0.7公升要區分一下。

ENI Scooter Tec 2T
以前AGIP還沒有變成ENI之前,是義大利車款的指定油,騎偉士牌的時候最喜歡義大利的油了。AGIP時期最常用的就是帶有葡萄口味的Smokeless,在整併後,ENI旗下改為iRide產品,Scooter 2T,屬於一公升版本,最便宜的售價是「油工坊」單瓶一公升100元,只是認證的部分有點糟糕,只有FB,但是在JASO 2019的清單上為FC(039AGP003),所以目前台灣進口標示FB的版本,可能是長期的庫存油,這一點要留意一下,加上沒有JASO的制式標籤,也可能屬於自行分裝貼製標籤的版本。每公升價格為100元

Yamaha 2S
Yamha 2系列可能是少數有中文化標籤的機油,姑且算山葉在台灣其實沒有工廠,過去的2系列可能都是委託台灣的工廠代為製作。2SS目前已經停產數年,那奇特的松香味仍是許多二行程玩家念念不忘的回憶,我曾經買過金色香檳的一公升鐵罐,現在還是很想念這種包裝。Yamaha 2S是少數可以在大賣場找到的機油,售價為150元,而目前在網路通路上最便宜的價格是100元,要注意的是他只有0.7公升的版本,認證為JASO FC,有制式的JASO標籤,查詢清單序號為537。每公升價格為142.85元

Total Hi-Perf 2T Special
來自法國的道達爾在川崎圈比較有名一些,有些車友還會指定這一家的油品。這幾年換了新包裝,過去很單純只有區分Scooter與Racing,近年改為紅包裝的2T Special。這罐也是少數有中文標與雷射標籤的機油,台灣代理的道德爾為中文、並有雷射貼紙,認證標籤僅有JASO FB,也無標準的JASO認證標籤,查詢新的認證清單,Total無送測此款機油,目前市面上應為舊包裝或是庫存版本。一公升包裝,最便宜的價格為「易油網」的135元,每公升價格為135元。

另外有一款日常用油應該要說一下力豹士家的入門油,只是價格有點超過這個日常區間了。

Repsol 2T Town
這罐大概是少數有中文名的系列油品,力豹士家的油都有一個中文,以Town 2T這支油,中文叫做溜油。這裡不得不稱讚一下代理Repsol的睿爍能源,在代理翻譯、網站頁面以及產品介紹都做得比其他家來得好。Total的中文頁面直接失聯(笑)、Yamaha只有產品,這裡可以看出睿爍在代理這部分做的比較用心,不過這可能也反映在價格,以同樣屬於JASO FB、礦物油等級,但是價格來到二字頭,最便宜的賣家販售價格為200元。雖然是代理商,不過這支油品在JASO 2019的清單上已除名,也無標準的JASO認證標籤,查詢新的認證清單,Repsol無送測此款機油,每公升價格為200元。
補充一下,國外現行版本同等級應該為Repsol Moto Scooter 2T,JASO FD認證(034RLE003)。

價格階梯
ENI Scooter Tec 2T ($100)>Total Hi-Perf 2T Special($135)>Yamaha 2S($142.85)>Repsol 2T Town($200)

最推薦的版本還是各種認證都齊全的Yamaha 2S、最划算的版本是ENI Scooter Tec 2T 、帶有法國情懷請選Total Hi-Perf 2T Special、沒有93睡不著騎不下車的人請買Repsol 2T Town

小總結

2019年後有不少機油都選擇不˙送測了,某部分可能跟市場有關,二行程市場其實從歐洲近期的環保法規壓制下,都一直慢慢在衰退。其實連四行程都會面臨環保壓力,二行程可以說是無可避免地萎縮,但其實世界上生產二行程機油的廠商並不少,像是2019年的JASO認證就有將近550支油品,這裡還不包含會特別去測海洋檢驗的TCW-3的船外機二行程引擎,再者還有許多機械工具仍使用二行程引擎,所以喜歡二行程的你,也不用擔心,一天買不到機油了,下一章就要介紹我自己最貴會買到的幾款機油,以全合成、酯類與蓖麻油為主的機油,價格帶在$200-$500之間,我心目中最好的油就止步於Eni 2T KART在350元這個界限畫一條線,超過這個價格我就覺得有土豪稅的成分,不過,我們下次再說。

最後,給不喜歡中油的朋友,其實這次的介紹你會發現,大多數入門礦物油(包含Repsol),你買到的版本都已經不送測也不掛JASO,在這種高度規格化的產品當中,只有好的產品才會花錢去送認證,而過去大多數車友喜歡的無論是ENI、Total,或是Repsol,它們的等級都只有Jaso FB,便宜是否沒有好油,這一個部份我覺得可以用其他指標去客觀的陳述一次。

我想最怕的不是便宜沒好貨,而是花錢買貴了沒效果,如果真的只是在意車友間的眼光,除了機油,你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買。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9-04-26_013045.png
Where to buy!這個東西這裡買!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分類在雄獅,大概就是前幾天在大賣場找二行程機油的時候想到的。
但是就在我打到第二段的時候,我決定把分類改成川崎,把原本的「我說那二行程機油」改成「竣偉的車是真男人」

開頭先說一下這屌到炸天的東西,這是Flying Tiger Moto推出的二行程口味的香氛蠟燭,他真的是使用Klotz R50這款機油當作基底做成的蠟燭,是的,你在點蠟燭的同時,也正在燒機油,雖然原廠說是沒有毒,那如果真的要點還是建議把他在通風良好的地方燃燒這個東西這裡買!

二行程縮缸

週末的時候車坊載回來一台川崎,據車主說是縮缸,經過Klaus簡短的檢查之後,嗯,其實跟縮缸沒什麼關係。其實這好像是車主的侷限(笑),其實每次二行程的車主一但發生熄火或是發不動,縮缸這個詞治百病,火星塞與神奇の魔水一樣,貴金屬的化學排序越後面越好。

二行程機油好像也一樣,二行程社團沒什麼話題的時候,機油就是一個不錯的話題,沒什麼副作用、越貴的機油用能拯救縮缸人的人生,但是也沒人會去想縮缸的時候,要不要去檢查一下化油器的空燃比。一般的二行程機油在理論上,50塊的功能跟500塊的差不多。二行程的設計機油要潤滑的部分,區軸的培林占大多數,汽缸只是順便,大多數的縮缸都源自於混合比不對導致引擎溫度過高。

大多數引擎潤滑不良的引擎,區軸的大端的部分磨損會比較嚴重,甚至會把連桿大端磨大,高扭力的車種區軸端比較容易壞連桿,接著就是吃重的電盤端,所以像是川崎B1、雄獅這類高扭力車,長期轉速過高都有一些副作用,像是電盤端的培林擴孔,銅頭開始搖晃之後,打斷碳刷、接著一起帶走電盤。

真男人

竣偉,立字旁的竣,是我看過最常忘記加機油的車友,跟他一起騎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車子發出滴答滴答的時鐘正在走的聲音。幾年前的川崎大會師,他從台北騎到南投,一路上發出的奇怪聲音讓每個騎在他旁邊的車友嘖嘖稱奇,連主辦洽吉也一頭霧水。後來運回Kmotors,一打開引擎,一滴油都沒有漏出來,像是銀河的金屬粉末灑滿奧打。川崎不愧是川崎,即便引擎沒有一滴油,在時速八十的摧殘下,只是發出了一點聲音,連喘都不喘,只發出如同骨頭彼此摩擦的喀拉喀拉聲,對真男人川崎來說,吐血的鏡頭比流汗好看。上一次看到竣偉來,他的川崎又炸了,左邊的培林騎到裂開,元凶是機油管折到了,撐了二千多公里,機油箱一滴也沒有少。還是騎了兩千公里,車也沒什麼異樣,只是銅頭看起來有點晃,一拔起來看,沃草,培林破了。

昨天,竣偉說他的車,又壞了,發不動。但竣偉的車,是真男人。今天他就騎過來了,沒有二行程機油,但沒關係,竣偉的車,是川崎的車,而川崎的車,都是真男人。
寫到這裡,我都想把標題改成,竣偉的車是真男人

2019年四月份
的二行程機油價格

一般我都會把機油分成幾個分類,日常用、競技用跟土豪用
日常用大概就是一百塊左右的機油,大多數是礦物用,既沒有蓖麻油也沒有酯類,競技用大部分是全合成油,少部分會帶蓖麻油。土豪用就真的是土豪,這種油並不是用來讓車變得好騎的,主要是讓別人覺得你很顧車,即便這種油直接加在油桶裡會塞住你的油杯、沉澱在你的化油器油室,但那不是這瓶油的功能,這種油最棒的功能,就是在保養維修的時候可以放在車旁邊,或著把機油的照片加上自己的車鑰匙拍下來後,放在社團裡面問大家:「這瓶油好不好」。沃草,一罐八百的油你買的時候是蒙著眼刷卡逆。

不過土豪油並非只是因為價格,大部分貴的原因在於國外進口、無大量代理,所以土豪油我會建議可以查詢國外的實體售價,換算回台灣就可以知道一罐機油大致上有多少「土豪稅」在裡面。但是大部分競賽油品,也有個本質的上限,畢竟一般競技中騎到炸缸,活塞品質、化油器設定,都會比加什麼油更重要。

以品牌
分類會比較簡單,最後我會用整理全合成/蓖麻油的油品供催很兇的車友考量。

老實說,偉士牌你沒有改Malosi、PINASCO、SERIE、 POLINI EVO,基本上用不到競技油,偉士牌的轉速不足、也無需使用這種機油來做潤滑,省下來的錢,拿來買區軸可能對動力還比較有提升,我真的很喜歡前輩在討論無效改裝的時候,說的一句話:「你把鈔票貼在車上都比改這個好。」

川崎、雄獅這類越野車型,重點都是擺在低轉速的扭力,四千到六千轉之間就達到最大出力,再往上拉扯轉速都只是在拖速度,那如果你是習慣拉轉速的車,你應該考慮的是高速傾向的車種。把扭力大的車拖到高轉速再說這台車很會跑,其實有點緣木求魚。在川崎的車系當中,以B1的引擎形式後來開發出175與250的引擎,175的馬力出力達到21匹、而250馬力則達到29匹,但從規格表上可以看到250規格的極速其實是降低的,但是它的引擎最大出力的峰值很早就出現,甚至他在最高檔位的扭力,與低檔為重疊在一起,擁有高原峰值的好處就是,在轉速很低的時候就可以達到引擎的最大出力,這種規格在低速行駛的感覺就是隨傳傳到的動力,補油門當下,引擎立刻直接地給你能量。

至於把引擎催到快死掉才慢慢的帶上速度,騎久了車會壞掉,人也會跟著壞掉,開始追更貴的機油跟買一堆奇怪的競技用品,但是車還是跑不快。

日常用油首推還是中油的白瓶,

0.7L-國光牌白瓶黃蓋-$ 75元-107/L
0.7L-國光牌綠瓶綠蓋-$ 95元-135/L
1.0L-國光牌白瓶紅蓋-$ 95元- 95/L

競技跟無煙不推,因為中油送測的清單上沒有這兩瓶。
2019年新的JASO二行程測試名單上只剩下白瓶送測,名稱是
LS CPC Low Smoke Two Stroke Engine Oil

其實原廠白瓶就是低煙配方了,SAE級數與粘度指數都很適合。
灰值只有0.09,這已經是很多二行程機油的前段數字了。
而基本上你要找到一公升低於95元的機油,加上FD的認證,即便到2019年我還首推中油白瓶。

如果你很好奇綠瓶的英文名字,他的英文名字是
LS CPC Super Low Smoke Two Stroke Engine Oil

但是很可惜今年已經不送測了,其他競技油品的比較寫在下一篇。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沖洗黑白正片

一開始會開始讀黑白正片(Black & white film reversal process),其實是因為電影底片的沖洗,在電影底片的產品當中,除了一般作為母片的拍攝用底片(Camera Film),沖洗後調光所需要的播映用底片(Print Film),在過去一般沒有調光設備的個人用戶或是紀錄片用途,則是直接直接拍攝後沖洗得到的正片撥映片,像是《Super8》這部電影當中所使用的Kodak 100D、與Kodak Tri-X Reversal Film,這些都是可以直接拍攝後呈現正像的底片。

一般所謂的靜態(Still)底片
相對於動態(Motion Picture),在我們常提到的靜態攝影,其實就是指攝影(Photography)。在過去比較有名的黑白正片,就屬於德國紅色菱形AGFA,所推出的SCALA 200X這一款底片,很可惜的這款底片也在AGFA破產後重新整併後停產,圓形圈圈後的AGFA,則已不再自行生產底片,委託富士與英國的ILFORD代為生產。
很可惜2018年,圓形圈圈的AGFA也決定停止底片業務,一代大廠正式與Konica等底片一起收進歷史的分頁當中。

0419-01.jpg

黑白反轉流程

黑白正片在黑白沖洗當中算是一項分支,有一種底片一開始就是設計用來作為正片拍攝使用,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底片的成分與結構都沒有不同,即便是彩色正片,也是依靠沖洗的流程來驅使色彩反轉,因此黑白正片如果使用一般的黑白流程沖洗,那麼還是會得到影像,也同時為負像。

嚴格說起來任何黑白底片都可以是黑白正片,不過取決於片基的材質,有些底片會相對比較適合作為正片來使用,大多數就是片基透明、反差大的乳劑調配,但這也不是什麼太特別的性質,反差可以依靠顯影劑配合,片基了話則取決於底片材料,大多數適合的片基材料皆為滌綸(Polyester)片基,過去的底片大多為醋酸纖維,滌綸為材料的底片較韌、片基也較透明,大多數正片都以這個材料為基底,像是Rollei CR200、Rollei Superpan以及Retropan等等。

黑白反轉流程其實並不是什麼太特別的顯影方式,當你知道他的過程之後,可能會覺有點太過簡單。比起彩色底片的顯影過程,黑白正片的成形方式反而簡單的有點不可思議。

0419-03.jpg

簡單的原理
一般黑白底片的感光是藉由鹵化銀照射光線後,形成帶有電子的浅像(AG+),接著在沖洗的時候被還原成金屬銀在畫面上,這是一般的負片成型的方式。那麼正片的意義就是讓負片反轉,就會成為正像。
所以過去也有土炮的做法就是拿負片去拍負片,就會負負得正,也算是一種負片複製的手法。
在黑白反轉沖洗流程當中,有一道特別的藥劑叫做「漂白」,這裡我會好好介紹黑白反轉的漂白,有什麼用途。

最重要的過程漂白
(Blench)

漂白有兩種,一個是還原型漂白(鐵鹽還原)
在彩色顯影流程當中,漂白的用途比較像是停止顯影的一種方法。過去我以為漂白的目的是把銀離子去除,不過在研究成分的時候理解到,彩色沖洗的主要成分,為EDTA鐵離子,也就是原廠在底片上成形的金屬銀,在彩色底片上與耦合體結合產生染料雲後,漂白的作用是將他「還原」成淺像(AG+),接著再由定影中的硫代硫酸根給去除。

所以如果你在底片上有遇到彩色底片有返銀等漂白不良的情況,除了再過一次漂白以外,還要再用定影處理一次,才能把殘留的鹵化銀從底片上清除,如果單純只使用漂白,可能會在日後,淺像一就有機會再度返銀。

第二種漂白屬於溶解型漂白(銀鹽化合)
黑白反轉沖洗中的漂白,其意義是將底片上的金屬銀給去除掉。所以反轉沖洗中的漂白劑成分為可溶解銀的重鉻酸鉀以及濃硫酸,事實上硝酸、鹽酸等也可以做為漂白來使用,也因為這個步驟只是單純的去除底片上的金屬銀,所以濃度;成份比例可能都不用太精準,但之所以會搭配重鉻酸鉀以及創造酸性環境的濃硫酸,可能是出於效率與處理時間的考量。

不過由於2012年之後,重鉻酸鉀已無法一般通路購買,所以你得委託從國外跟合格的化學工廠購買這項原料,並做好原料源頭與回收紀錄。另外一種取代品就是過氧化錳,這是一個可以簡單購買的品項,包裝是紫色的晶體,在暗房技巧當中,他與赤血鹽同屬於底片濃度處理上的減薄劑。他的化學方程式是這樣子的

10Ag+2KMnO4+8H2SO4→K2SO4+2MnSO4+5Ag2SO4+8H2O

高氧化錳要在酸性的環境下,會與在底片上被顯影劑還原的銀(黑色部分)反應,溶解成硫酸銀。而催化這個化學式最重的酸劑就是硫酸。硫酸的取得雖不像重鉻酸鉀困難,但由於也屬於高風險藥物,調配的時候要格外小心,而酸鹼值須評估,如果硫酸比重不夠,則整體的化學式反應不全,但是若過酸,又很容易導致藥膜剝離。

當你把底片上的銀去除掉之後,目前在底片上的就是上一次未感光的區域(仍屬於淺銀),單純未受到光子激發的鹵化銀,這時候第三個流程是把底片拿出來照光,使他曝光,也就是光反轉步驟在完成的事情。

光反轉再顯影

聽起來可能有點厲害,但其實也只是要讓原本沒有曝光的鹵化銀變黑,這個步驟也不用太仔細,原因是前面洗掉的金屬銀創造出來的空隙,就成為原本一開始顯影時的色階表現,現在光反轉的動作,僅是將原本留下來的空隙填滿,所以曝光多久、曝光強度如何,基本上即便曝光過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這裡有另外一種化學反轉的藥劑,其功能也是讓強迫未曝光的鹵化銀,轉換為金屬銀,這裡就是簡單的氧化還原化學。在像我們大量沖洗以及工作的環境,光反轉算是比較有風險的作法,如果你不將底片從片軸取出,在特定的死角可能會有沾黏的現象,就會有斑駁的工作痕,其次是從片夾上取出底片的時候,會增加凹折與刮傷底片的機會,故以暗房工作的考量來說,化學反轉會是比較穩定的解決方案,只是因為這道藥水屬於強還原藥水,所以壽命非常的短,調配的時候要注意沖洗的數量與耗竭狀況。

明室顯影

經過反轉之後,這時候就要再做一次顯影的動作,這次的顯影也僅是將原本的銀曝光完成,這個步驟就是可以在明室操作,依照可見的濃度與反差決定顯影時間即可,當你覺得時間到的時候,倒入定影劑就可以停止反映,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些像是在暗房紅光下放相的感覺。

說起來不難,不過在實務你會遇到許多時間上的考量。不過了解過程之後,你會知道決定色階與反差的條件,依舊是在第一道顯影的部分,故第一道可以使用你原本所熟悉的時間與沖洗方式,經過黑白反轉沖洗之後,在明室下觀察反差提升的狀況停止顯影,也是另一種建立系統的方式。

沒這麼困難
但也不會這麼簡單

正片的視覺感要搭配適合的反差與階調表現,因為不像負片有第二次調整的機會,所以在黑白正片的產品當中,往往提出的一套顯影與沖洗流程,都是符合特定光場下的結果,如果使用不同廠牌的底片做正片反轉,則要考量到成果的反差與色階為何,這就是需要從特性曲線跟濃度反應來逐一找到士當的時間與藥劑搭配了,也因為沒有泛用的時間,而反賺的成果也牽涉到拍攝者使用的感度和光場,所以一般在商業沖洗當中,黑白正片一直都不是個被廣為推廣的沖洗方式,不過作為個人暗房與沖洗的實驗,那可以直接透過燈箱直視的悸動,那就是黑白正片有別於負片的感動。

 

0419-02.jpg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決鬥!大風吹

工作室樓˙下的條碼貓的寶座被一台VINO停走了。(`3´)
不過蠻有趣的是樓下從左邊停到右邊有五台車,但是這舞台車平常都不會移動,偶爾會有一台車騎出去,有時候運氣好晚上回來的時候還沒有人停,但也是如果一騎走,那個空出來的停車位就會被原本一個月騎一次的車給停走。

有一種在完月結大風吹的感覺。
這幾天台北開始下起雨來,條碼貓就這樣淋了幾天雨。不過比起之前為了怕位子被庭走所以都不敢騎,好像有點本末倒置了。不過還是很好奇,下一次大風吹到底是什麼時候。

2019-01-24-002-CN-135-greensheep-Kodak-GT800-Olympus-OM2-CB125K-Hulix-15.jpg

 

禮拜五晚上

晚上從車坊回家的時候,在路邊擦條碼貓。剛好附近騎愛將的車友也在旁邊,我一開始超認真在擦車,還沒看到他人。晚上他朋友來三重看車,是一台07年的野狼。本身也是做手工車,年輕的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一不小心就站在樓下聊了三個小時。看來男生一談到車子,腦洞就開大了。

禮拜六晚上

有個攝影師跟我約晚上十點要掃描8X10的作品。一開始我一直以為是8X10的底片,後來頂著滂沱大雨見面的時候,是放相的8X10相紙。我其實對掃描相紙都有點感冒,相紙本身是極度展現觸感、實地質感的表現形式,但是相紙一經掃描後,扁平化了這些觸感,又將影像壓扁成平面的視覺,如此一來,相紙的優勢又齊頭式的回去在螢幕面前比較。

勸退了他掃描相紙的,跟他聊起一些策展與攝影的思考,十點鐘一直聊到凌晨一點,兩個人才在漸小的雨中散去。

攝影本身作為一種工具,底片作為一種媒介,常常我們會卡在我拍底片所以我得用底片表現的思維裡面,但是在策展的角度來說,盡可能的表達作品的意義,選用什麼媒介並不是最主要的考量。底片這類媒介常常會在高端的藝術收藏市場中拍出高價,像是有版次、附底片原稿等等的作品,但對於剛辦展的攝影人來說,用底片的缺點,可能大於優點。

在許多以底片為主題(或著副主題),往往還是仰賴名人的光環,先不論幾年前的陳綺貞、五佰等藝人作品,包含過去的森山大道、荒木經惟,他們也並不是用底片而有名,而是創造出了特別的個人風格與攝影哲學而被人所崇拜。至於是不是底片、要不要黑白、反差高不高,那都是定義他們的關鍵字,而是他們的作品,用了最適合展現他們的媒介而已。

聊完,一坨超大的烏雲就靠了過來。
滿地積水的台北街上,大雨滂沱的一晚。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10).jpg

雄獅前叉分解

我的雄獅是最末代的2001年版本(125SD),是最後的單管版本,早期的前叉配置會有些不同,不過大體來說步驟是差不多的。

▉  什麼時候會需要整理前叉

一般來說,通常都是前叉有明顯的回彈不足,譬如說前煞車按到底的時候車頭會明顯下沉,而復位的速度明顯延遲,譬如我的狀況是壓到底後,你要像把車子"拔"起來一樣,才能把前叉的行程復位,這個時候就會建議你可以分解前叉,檢查阻尼、前叉油量以及彈簧。原來我騎了一千公里,右邊前叉裡面都水,左邊前叉油漏光是空氣避震阿!(゚∀゚)...是空的!!!

▉  用來保護前叉行程的設計

前叉的行程作動保護有兩種形式,早期的檔車如果彈簧是走在外面,就會有一個外蓋來束住內管,早期的135ST與川崎B1就是這種形式,第二種是這類橡皮,1970年到1990年之間的檔車都使用這種形式,現代的車款都採用土封,更現代的除了土封還會有一個防護片,避免小石頭打傷作動行程。

這些保護前叉的設計,主要就是要避免前叉作動的行程生鏽,前叉外筒與內管有一個運動的行程,中間交界處的油封用來避免前剎油逸出,不過如果作動行程中,內管(前叉芯)有刮痕、鏽蝕,前叉油就會從這裡洩漏,所以再判斷前叉是否"堪用"最重要的就是下筒與前叉芯的作動範圍得乾淨。

以我們家雄獅來說,保護前叉芯的襯套破損,就會建議更換延長前叉壽命。

 

橡皮襯套與飾版

在前叉的東西有兩個,除了剛剛上述的襯套外,還有一個戴有反光片的Suzuki飾版,要安裝這兩個部品,要卸下整個前叉才可以安裝,所以如果你有要更換上述的兩樣東西,都建議可以跟前叉一起保養。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9).jpg

常淋雨的雄獅特別怕生鏽
我們家雄獅在去年十一月的時候,已經擺在戶外好一陣子,由於長時間靜置淋雨,前叉很容易會滲水(加上襯套損傷),騎乘起來的感覺雖然前叉仍然有回彈,但是反應會慢上半拍,這也是許多久放的雄獅,剛開始整理的時候第一個要整理的地方,但也不是每一台雄獅都能夠整理,狀況不好的前叉,一掀開襯套下的內管就定生死,一旦形成有生鏽(瘡),那麼這前叉芯就沒有翻修的價值。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11).jpg

前叉由於是外漏的部件,大部分的螺絲都暴露在外,只要是上了年紀的雄獅,包含車軸、上三角台固定座、車軸夾具,處理起來都會有些棘手,包含雄獅用來固定兩支前叉的燈耳,由於是緊貼著前叉芯,一旦長時間淋雨生鏽,鏽蝕會像膠水一樣把前叉芯跟燈耳緊緊黏住。最後的處理方式就得用破壞箝破壞燈耳才能把前叉芯放下。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12).jpg

前叉總成的組合方別是
1.下筒 2.油封 3.墊片 4.C字環 5.阻尼棒 6.彈簧 7.內管(前叉芯)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13).jpg

我們家雄獅的狀況比較特別,右邊像皮破損的前叉有進水,把內管拆開後,到出來的是黑水,內部的零件都因此生鏽(發黑),上圖應該看得出來哪一個是右邊前叉的零件(一隊的下方)。左邊雖然有橡皮保護,不過一拆開,裡頭的油都不翼而飛,這幾天騎乘的狀況都是單純依賴阻尼棒和彈簧本身。雖然目的是要更換前叉橡皮,但依舊會例行性的檢查前叉,翻修項目又多了一項清洗內部零件與重新上前叉油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17).jpg

這是已經使用清洗機台洗過的樣子,剛從前叉筒拿出來的時候,內管佈滿著油泥,清洗內管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太用力去刷洗行程作動的地方。如果刷出傷痕,那日後安裝組立後,有可能會從傷處漏油與進水。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14).jpg

素材準備

更換前叉要準備的工具其實不少,

1.拆除前叉上方的固定螺絲(17號內六角)
拆除這裡顆螺絲要注意,動作要緩慢,此時前叉是有迫緊的狀況,沒有抓好這顆螺帽會在拆除的瞬間射出來。

2.放鬆上三角台夾具螺絲(12號)

3.拆除下方車軸左方固定螺絲
這裡如果有氣動工具會比較方面,車軸螺絲通常上的磅數相當高,如果不用衝擊起子不容易打鬆。

4.拆除右方車軸固定螺絲(兩顆)
拆除之後用膠槌把車軸敲出

5.拆除左方的剎車盤固定支架螺絲
拆除後就可以小心翼翼的把剎車盤從哈姆拿出。這裡會建議將車子墊高,需要讓前輪懸空才好挪出空間讓前輪退出土除。

6.拆除前土除的四顆螺絲

▉  這裡就是重點

7.從上方將前叉退出前叉耳
如果你的前叉耳生鏽,這一個步驟會讓你敲到懷疑人生。因為前叉本身是個避震結構,敲、拉、推、轉的施力都會被抵銷,以至於最後都得用破壞的方式來解決。如果你的車已經生鏽,那會建議你多準備一對燈耳以防萬一。

8.前叉下來之後,先將彈簧從前叉中取出,再將前叉油來回數次擠乾淨後完成。

9.將下筒上的油封與固定環取出。
後期的固定環因為改用單純的C型圈,早期的版本帶有兩個可以供尖嘴鉗夾取的圓圈,這裡要順利的取下會花上一點時間。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16).jpg

10.將下方的固定螺絲解開
就可以分離出阻尼棒、內管與下筒。

11.雄獅的油封規格是32-44-105
油封規格上的順序分別是內芯、外徑與厚度。值得一提的是雄獅的前叉跟哈特佛雲豹的前叉油封規格很類似,雲豹的前叉油封規格是32-43,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從油封卻推估,如果再不更改三角台設定的情況下,你可以用什麼規格的前叉芯。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15).jpg

12.分解完全之後開始清洗
清洗完後再組立回去。記得墊片的位置與順序

13.前叉油的調配
前叉油有不少配方,目的主要是作為彈簧以外的第二個吸收與輔助行程運動,後期的雄獅在在前叉中新增了阻尼棒的設計,作動起來就會比無配置阻尼棒的前叉,多了一份細膩。

▉  我這次的配方是使用85W/140的齒輪油,加爆。(゚∀゚)

我之前是在老車店打工的,客人每次都跟我說前叉太軟,而我灌前叉的原則是:「幹你娘加爆」沒錯,就是幹你娘加爆,老子才不管什麼老車前叉彈簧軟趴趴,每次看到前叉都是最濃的機油幹滿幹好,50.c.c的小車要硬的跟公升級重車,把正叉擠成變成倒叉,Q你媽,你全家都Q,男子漢的前叉硬,只有Hard as a rook(AC/DC) 。筷子前叉擠成一對超大鐵棒,每次客人騎著車回來,老闆都跑來跟我說,客人都說這個前叉有夠MAN,你有頭緒嗎?我他媽的怎麼會知道。

(゚∀゚)(゚∀゚)(゚∀゚)

那個,前叉如果太軟,本質還是去做適合磅數的彈簧,前叉油跟左手一樣只是輔助。因為這台雄獅這未來動力的想法,過彎的支撐性以及剎車的穩定性,所以想作硬一些,正常代步使用了話,會建議加入20-60c.c不等的機油(基礎油)來作條配。不過如果像我未來需要調軟,則可以抽出一定的油,換入番數較低的油來降低濃稠度。至於要加多少呢?其實不太一定,我比較推薦的作法是將前叉壓縮到底,將油住滿後,這個就是比較合理的高度(不要滿出來即可)。灌完後上下作動數次排出空氣,就可以將前叉組立回去,這個時候就可以把你的橡皮跟飾蓋拿出來,橡皮保護的行程可以再稍微清潔一次,避免灰塵、細沙與髒東西。

上個月因為不小心把我們家大白的汽缸蓋鎖到有一些些滑牙,戒慎恐懼的情況下買了銅800來當作防卡劑。這次就派上用場,噴在與前叉耳接觸的部分,某部分銅800在防水的效果上會比黃油好上一些,即便乾掉後也會有銅粉做為介質,雖然不知道下次拆卸什麼時候,不過希望下一次可以好拆一些。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2).jpg

然後就完工囉!(*゚∀゚*)

前叉有油之後,剎車就不再像之前容易觸底,高速遇到坑洞的反應也好上不少。在高速遇到起伏的時候,對碎震處理滿意不少。說起來前叉整理說起來需要的工具與知識不少,尤其是安裝前輪的步驟如果不正確,很容易傷到碼表齒輪,前叉內芯沒有處理好、油封沒有正確緊迫,都有可能造成漏油,如果後面的流程沒有正確放空氣,那前叉還是會跟鐵棒一樣。所以在自己處理之前,可以先看車友或是師傅實作過一遍再自行嘗試會比較好。(工具也要準備齊全才行)

Klaus自己也不太喜歡做翻新前叉(重灌油),通常車主已經受不了的前叉總成,通常各處螺絲都已經智障,前叉耳依依不捨,到最後場面都會變成支離破碎,像是翹家少女與家裏老父老母大吵一架那樣。

不過如果有遇到前叉壓下去回來、重煞會觸底、過彎會有扭動,那麼還是建議你可以將前叉翻修列入年度保養當中。

2019-04-21-BS125-雄獅換前叉 (1).jpg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騎檔車

你以為你想騎就可以騎嗎?。:.゚ヽ(*´∀`)ノ゚.:。

可以。這一篇比較像是一個回答集,簡短的說一下我騎檔車的小經驗以及騎車這十年的小感受。
#讀者來信系列 

maxresdefault-1.jpg

Q:
本身從大學一直都是騎一台20幾年的Attila
不過出社會以後考了重機的駕照 也想把老機車換成一台帥檔車

我本身人在桃園,也沒有舊檔車可以改
不知道有沒有推薦可以直接購買整台手工車的管道(偏好二手手工車)


為什麼會想騎檔車,撇除那種大學家裡已經有一台車,所以不用再買一台車開始,絕大部分跟你的朋友有關,如果你的朋友騎競戰,你九成也會買一台競戰,如果你很不巧是Swag文青,你八成會有一台金旺。很多人入坑都是因為朋友,退坑的原因也雷同,朋友賣車,大家也會跟著賣。

這也是車圈裡面很重要的一個交際過程,騎老車的人通常會認識騎老車的人,但是也有例外。

17332823_438002143209869_7674033103890808832_n.jpg

第一台
就是手工車好不好

我自己的建議是,不太好。

2019-04-19-EXIF-01.jpg

即便是一開始從速克達轉檔車,我也會建議先習慣檔車的缺點。安全帽怎麼放、人要怎麼載、買東西要放哪裡,下雨天有雨衣嗎?

手工車的念頭了話,基本上要有兩台車的準備,一來手工車的使用限制說起來相當嚴苛,下雨天不騎、帥氣的單座窄椅墊沒辦法載人、改大輪操控性降低、削後土除、拔前土除,下雨天是個悲劇。如果手工車是你唯一的車,就變得要去克服各種場景,多帶一頂安全帽的時候,要掛哪裡,下雨天的時候,雨衣要從哪邊撈。

速克達可沒有這些限制,馬桶一打開,你會露出滿意的微笑。
還可以放兩罐咖啡廣場

展示與通勤

手工車在大多數範疇裡面,都比較接近Show car與Fun Car。沒錯,大多人對手工車友憧憬,都是因為覺得手工車很好看,但是好看的背後,有很多違反人性的比例。譬如說

2019-04-19-EXIF-BMW-R100-EXIF-010.jpg

近年台灣比較風行的手工車車款BMW R100,在沒有改之前長這個樣子。
經過國外的工作室改裝之後,可以長這個樣子

2019-04-19-BMW-R.jpg

2019-04-19-EXIF-BMW-R100-004.jpg

2019-04-19-EXIF-BMW-R100-EXIF-005.jpg

2019-04-19-EXIF-BMW-R100-EXIF-008.jpg

手工車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有時候並非來自於車子本身,而是經過不同的搭配之後,得到不同樣貌與主題,在眾多的手工車領域中,台灣最常見的改法有幾種SCRAMBLER、TRACKER、Chopper、Bobber、Brat、Cafe Racer等等。

2019-04-19-X.jpg

不過在現今的改裝潮流當中,Cafe Racer也可能會去裝Brat那種大輪,視覺上看起來比較飽滿,而在一些定義比較不明的ˊ主題當中,你也可以說它是帶有Cafe Racer血緣關係的Brat,如果還翹了管又帶點Scrambler,不巧避震拉高了一點,那又帶了點Tracker的味道。

2019-04-19-EXIF-BMW-R100-EXIF-006.jpg

每種風格其實都具有一定的呼應性,在藉由細部的改裝放大各種主題,因此玩手工車的出發點,如果單純只是從圖片出發,你是拿著一張圖跑去找老闆說:「老闆我想要改成這樣。」,這樣往往老闆也會一臉懵。油箱、手把、前避震、剎車形式、框體形式、排氣管、引擎、椅墊、車架掏不掏、電池移不移、電發要不要、後尾切不切、牌架要不要,當你對手工車的歷史、形式沒有一個確定的主軸,就很容易產出拼裝車的感覺,變成老闆有什麼裝什麼,東西能幹上去就焊、角度不對就折。

真正能成就一台手工車,是車主,而不是手工車店的老闆,他們只是幫你執行,在執行有問題(預算、結構、角度)的時候,跟你討論。

沒有不能改的車

從上面BMW R100的案子可以看到,只要車子有輪子,都可以改,形式、結構,都不是什麼問題,有乙炔跟焊槍,沒有做不到事情,做不到的就用グラインダー幹掉(嘗嘗我的grinder砂輪機)那麼,你應該改哪一台車?

我會說有什麼改什麼。

2019-04-19-02-BMW-R.jpg

但這就跟預算有關,好騎的車看起來特別俗氣,幾乎什麼車看起來都像是野狼,只差在油箱是方的,還是圓的,尤其改車的時候往往會考量到二手車,那麼要考量的東西又更多,諸如引擎狀況、缺件程度,對於第一次入手的人來說,這些老手也常常吃虧的地方,都是一場不計代價的冒險。

2019-04-19-EXIF-BMW-R100.jpg

買現成的

那我還不直接去露天/蝦皮上看有什麼車就買什麼車!XD
第一件遇到的問題就是,這車,能不能過戶?絕大部分大改的車,那個形狀都已經回不去了,許多急著脫手的賣家會考慮用停牌過戶的形式,不驗車將車過給你,至於如何領牌,就看新車主如何復原或是把車弄到監理站點頭的程度。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玄學,不過也別太相信所謂的黃牛,大多數時候,他們拿著你所謂的打通費用,找了一台原廠的車,把過戶的引擎裝上去,過玩戶後再拆回來,所謂的塞錢,是塞錢給師傅幫你裝引擎。
如果你比較慘行照上還有車台號碼,那要移的東西就不少。

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些年份上,沒有車台號碼的早期車款會比較吃香,原因就是只需要引擎,而不需要動到車架。更早以前的老車,引擎編號在側邊的側蓋上頭,這可就吃了無敵星星,換個蓋子,就換了台車。

我其實不是很喜歡台灣的驗車號碼,跟著引擎走。引擎是運轉中的耗材,本就屬於可以更換的零件。我們總不會在把車輛的車籍打在輪胎,輪胎磨完後,車就只能報廢不成。

2019-04-19-003-BMW.jpg

改的好嗎?

這件事情絕對是手工車店當中,最沒有定見的事情,即便你拿著Free Bike收錄的車種,也不見得都會得到正面的意見,而別人改出來的車,適不適合你的騎姿、懸吊的重量、日常的行駛,這原本是手工車的精神,客製與個人化,你當 然可以試試別人的鞋子(公版的鞋),但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那個Size。

低把雖然可以增加操控感,但錯誤的騎乘三角(腳踏位置有沒有後移)、椅墊打薄後,座位有沒有在適合的操控中心,有時候會取決於車架的結構而只能做到,只是把椅子督上去,手把不敲油箱,同時還要看起來好看,至於好不好騎就當作最後才思考的事情。

要好看,就不好騎。
這件事情幾乎是所有手工車最常遇到的難題

更嚴重的問題是因為把手高度的改變,會影響到原本配置的各種走線,諸如阻風門線、油門線、剎車線等等,線長可以訂製,但是都會有一些小隱憂,諸如油門復位不順、阻風門打開了關不會去,原剎車線手感不佳。當然這些都是錢可以解決的事情,訂製走線、更換油管,那預算又要再更上層樓。

大輪徑與滿胎,前輪取決於三角台、後輪取決於搖臂,想要改寬,這兩個操控零件幾乎是原廠必改的地方,但這兩個地方卻也是直接影響車子路感的重要零件。

超大的寬胎看起來的確好看,但是抓地力與磨損上就很取得平衡,原本檔車的動力應要對應寬兩倍以上的重拖,使得引擎的出力相較之下就顯得不足。更不說去掉土除與砍掉後輪拱之後,下雨天騎車就像是在玩六福村一樣。

2019-04-19-EXIF-BMW-R100-002.jpg

諸多缺點但依舊有人愛的原因就是
他們不會每天騎

所以如果要跨入手工車,建議要有兩台以上的車輪流騎會比較好,手工車基本上轉手不易,就像是一件訂製好的西裝,你要找到同樣身型的人接手,已經不容易,而他還要喜歡你訂製的花色。

所以如果這是你的第一台檔車,要想一下,過去十五萬打造,三萬三賣出的車友不在少數,一般車子的新鮮感大概就是一個月左右,過了半年,實際騎乘感會影響你這台車的使用率。

幾乎沒有手工車裝後箱或馬鞍,但日常生活連買杯飲料跟載個東西都沒辦法了話,這台車就真的只剩下週末騎出門追焦了(還要天氣好),接著就是手工車被檢舉的風險,你最近如果有看最近Gear up社團上的文章,如果你唯一通勤的車被警察開了驗車單,你還得想辦法復原,接著請假去驗車。

2019-04-19-EXIF-BMW-R100-003.jpg

WHY SO TIRED?
但喜歡的人,不厭其煩的去追求。

有時候甚至超越了我們對於交通工具的看法,衡量的價值,不再是一顆輪胎多少錢、油箱多少錢、又或是各種亮晶晶的電鍍件花費多少,更多的是與師傅一起完成的一幅作品,會移動的作品,如同一座裝了輪子的大衛像,在每天日復一日的通勤中,你總是展示著你自己、與你相信的風格。

我不會說這是個毫無上限的愛,但比起最省、最便宜、只是為了代步而買車的人,你更相信那種人應該去搭公車,跨上車,就給你生命的意義,在枯竭的生命當中滴入人生的意義,那時候,這台車就不是車,是你生命中最棒的經歷。

在每一晚疲憊的夜晚,臨走前,手上握著鑰匙,左手拎著安全帽,蹲在油箱旁,伸出帶著手套的右手,輕輕轉動油杯,手輕輕的摸著油箱上的橡皮,輕輕地說聲,晚安,謝謝你。

那時候,你就是真正的Biker。

2019-04-19-EXIF-BMW-R100-005.jpg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媽祖昨天跟我說

我要懲罰你σ`∀´)σ
你要把你寫的廢文寫成日記。

這個計畫實行了一天,我發現我每三個小時就要寫一篇。我去,這坑太大了,但是自己許的願,撐不到24小時就中斷,難怪我會這麼臃腫(胖)

(゚∀゚)(゚∀゚)(゚∀゚)(゚∀゚)(゚∀゚)(゚∀゚)

但是馬祖跟我說,我要出來好好做,所以今天我還是繼續寫下去,希望明天還看得到第二篇。

M1801-10-CR-8010-KMOTORS-HASS-503-80-fortia-SP-5010M1801-10-CR-8010-KMOTORS-HASS-503-80-fortia-SP-50.jpg

這是一捲Fujifilm Fortia SP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這樣拍了一個擺拍的場景,停產於2008年,一捲目前行情介於1000-1200之間,十歲的年紀,一點也沒有減損他當年只限量發行一年的魅力。
#Fujifilm #FortiaSP #Hasseblald #500CM

殺價的秘訣

身為一個常常找老東西的人,殺價這個技巧我覺得我是點滿的。像是看老車、跟賣衣服的老闆殺價,那怕是買菜的時候多要根蔥,額,這個我不敢。身為一個省吃儉用的人,常常會在買東西的時候議價(殺價)。當事人不覺得這是個壞習慣,不過在大多數老闆面前,

這當然是會讓人變得很機掰。
但是我今天踢到鐵板了。

「你好我要買底片!」

是難得的即可拍組合,有絕版的39張、27張以及古早的第一版本紀念版即可拍,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台1600度的停產即可拍。其實現在的即可拍都已經算是絕版了,從去年開始,即可拍都已經改為週年紀念版本,內容是400度27張版本,比起過去800度的版本其實打了一點折扣。

今天的噩耗就是
富士最後的超高感度Venus800
也宣布在四月後停產了

ヾ(;゚;Д;゚;)ノ゙ヾ(;゚;Д;゚;)ノ゙ヾ(;゚;Д;゚;)ノ゙ヾ(;゚;Д;゚;)ノ゙ヾ(;゚;Д;゚;)ノ゙

停產後症候群

還沒有拍過富士版本超高感度的我,以前都嫌棄這些底片太貴(Venus800以前一卷大概三百塊、Natura1600大概是三百五十快),一直拖到停產才發現原來自己都還沒拍過這兩捲底片。目前博愛路的店裡Venus800已經要接近四百塊,Natura1600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一千大元整。

那不就比Fujifilm Fortia SP這捲彩色正片還貴...(´;ω;`)

總之,只要你知道有一款底片停產,那個腦神經迴路就會自己切斷。看到富士,就會想到停產。那瞬間就像是我是歌手的轉椅子場面「I WATN YOU」的開關一按下。

你好我要買底片

請問全收可不可以含運!(゚∀゚)

(゚∀゚)

(゚∀゚)

(゚∀゚)

(゚∀゚)

「你只要給我一個夠好的理由 我就含運給你」

(゚∀゚)

(゚∀゚)

(゚∀゚)

(゚∀゚)

ヾ(;゚;Д;゚;)ノ゙

在那個當下,這句話像是塞住我的作文中樞一般,我想不到任何一個字來解釋我這貪小便宜的心情,就像是一個胖子站在雞排攤面前,老闆親切的問你:「三片一百元,要不要切」,你看著已經繃緊的短褲,白色的口袋從鬆緊袋旁邊翻出,你應該拒絕老闆的邀請,嘴巴勉強的擠出我只要十元的薯條,你無法自圓其說,你想要,雞排要切小辣,但全世界都在阻止你。緊握著銅板,你正要屈服,勉為其難的服從老闆的時候..

「你剛剛好像有送交友邀請給我,我稍微看了你的臉書,我覺得我還蠻喜歡你這個人表達的,所以我可以給你含運。」

(゚∀゚)(゚∀゚)(゚∀゚)(゚∀゚)(゚∀゚)(゚∀゚)

(゚∀゚)

(゚∀゚)

(*゚∀゚*)

那瞬間,我有一種面試的時候,主考官問你的想要多少薪水的時候,你緊緊的握著手掌心,用原子筆寫下,「媽的最少要有三萬五」,手汗濡濕你的手心,油性顏料在緊張中有些化開,你看著手掌心,三萬五也看著你。你正要說出那個數字的時候,主考官說:

「哎呀,剛剛看了一下你的履歷,我覺得我蠻喜歡你這個人的,竟然有人會在履歷表上用顏文字"(゚∀゚)",所以先開給你三萬六,三個月後調整三萬八,好嗎?」

(゚∀゚)

(゚∀゚)

。:.゚ヽ(*´∀`)ノ゚.:。 「好。」
眼角泛著淚,這是今天最讓你了解自己如此脆弱的一天。

(゚∀゚)!我買到底片了!!!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Windows7十歲了。

經過十年,Windows 7的支援即將停止。
轉頭望向Noritsu的工作站,還是掛著Windows XP,店裡面的SP3000,工作站還是Windows2000的型號,或許再過不久,遙遠的電腦接口會對1394完全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是了),以前化油器橫跨了百年,電噴系統在1980年後逐漸導入後,也約莫會在2020年逐漸轉為電動輪機,或許在2030年後,化油器會像是底片一樣,成為一群熱愛機械的人,每天煉油,或許五公升、四公升,騎著自己當年的競戰四代(那時候也是老爺車了),去附近兜兜風,看著別人在過去的加油站拿著充電樁,甚至道路就能無線供電的馬路,看著這群仍然使用熱燃機的中年男子,覺得訝異與訕笑。


「我去,還有人用那麼危險的汽油?」

未來的動力選項。

有時候總會跟Klaus閒聊說,如果未來殭屍真的從世界各地擴散開來,變成瘋狂麥斯憤怒道那樣子,那騎什麼車比較好。像是不用電瓶的車種像是偉士牌,加上耐用的二行程引擎,說起來是個不錯的選項,但是後來想一想汽油這稀缺的資源,要是真的用完了,就算是騎著金旺也沒轍。念頭一轉電動車好像還是比較好的選項,一來安靜,二來製造電力的方式有百百種,先不論發電機,像是水力、風力等等,都可以產生電力,但是相同的場合要煉出油來,那就真的得動動腦,這裡就先不說引擎一發動,殭屍追著跑的事情了。

備註:
在末日Z戰中,在軍機場撤離的時候騎腳踏車。

最近迷上飛機

空中浩劫,是國家地理頻道推出一系列關於空難事故的調查與介紹節目,目前已經做了150集,是加拿大的節目。台灣說小不小,但是從以前的蔣中正機場到現在桃園機場,華航跟桃園機場都貢獻不少集數。最近一期的是澎湖空難,復興航空222號班機。

最近在航空版(PTT Aviation)突然出現一系列的文章,講述關於SpaceX獵鷹火箭的回收流程。

Re: [問題] 為何SpaceX的火垂直著陸返回的成本更低?
裡面有不少關於動力學、燃料以及簡單的火箭科學科普,可以讀看看。

同樣的燃料、載重計算,上個禮拜討論更多的是咱們自由台灣地區高雄區區長說小港機場沒辦法降747飛機的文章

Re: [閒聊] 有關高雄機場跑道長度問題
也是蠻有趣的討論,撇除政治立場,可以稍微了解一下載重以及一些F1空酬的小知識。

如果哪一天人類真的可以踏上火星,最適合這種荒原載具的,恐怕也是電力驅動的電動車。這樣一說起來,在未來的圖譜上,電動機的取代,恐怕是無可避免的未來吧。

2019-04-18-00013.jpg

一大早地震

地震的時候人士已經醒了,躺在床上發呆,一驚覺地震的時候,趕緊起來去扶魚缸,但當魚缸搖起來的時候,做什麼都於事無補。魚缸內的水像是海嘯一樣湧出,最恐怖的是打溼了一旁的插座總成,當我轉頭過去看他的時候,竟然開始冒煙,媽媽個攏叮咚。

花蓮地震級數七級左右,是最近幾年頗大的震度,但我的手機依舊沒收到國家級災難通知。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見了,
Airpod

前天晚上有個人發了訊息詢問Airpod售出了沒,說起來有點意外,這篇文章是3月20號的事情。雖然Airpod第二代沒什麼亮點,說是二代反而比較像是一點五代,好一些些(甚至你可以說是好一滴滴),但是對於重度依賴Airpod的我來說,已經不太是要不要買,而是什麼時候買。畢竟,Airpod整體的佩戴與流暢感,已經深深地嵌入我的生活,在暗房工作的時候、裁切底片的時候,以及在路上散步拍照的時候,Airpod都是除了手機鑰匙錢包底片以外,我額外會帶在身上的東西。

2200元售出
還記得當年原廠售價是5490元,台灣上市的時間雖然同步,但是運送是非常驚人的三個禮拜,當你正在考慮值不值得的時候,下個禮拜再看變成六個禮拜。我記得當時是用5800加價購得,在光華商場前面的小廣場,這個小傢伙初次見面,連線的速度讓我嘖嘖稱奇。一個月以前,Jabra X4才剛消失在三重的路上,可惡,才不到半年的時間。

2017到2019是個短短的兩年,經歷過幾次找不到跟只有單耳的日子,台灣目前還是買不到第二代的New Airpod,原本也以為沒這麼快要把它賣掉,今天晚上沖片的時候,只好將手機當作喇叭,還是有些不習慣,羅輯思維的羅胖用兩倍速度說的話,不用耳機聽了話會根本聽不懂。稍微看了一下現在的藍芽耳機,像Airpod這樣不帶任何一點光源,簡直要了廠商的命。(笑)

看來還是只能等New Airpod在台灣上市了。

2019-04-18-00011.jpg

三月二十號

Airpod第二代默默的出了。
以為會是Airpod 2,不過跟New Macbook一樣,叫做New Airpod。
 
比較有意思的更新就是更換晶片為H1,以前的版本是W1。我其實很喜歡藍芽耳機,在很早以前Bluetooth早期的時候就買過幾隻,最早的從Sony WM600、以及到後來為了跑步裝逼格買的Jabra X4,直到買了Airpod,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的藍芽耳機。
 
不過今年為了防噪的功能,額外買了一隻Parrot Zik,說起來是舊產品,但在一些功能上與2016年推出的Airpod來說,很明顯可以看出是隔著時代的差別。
 
Airpod的穿透跟穩定度大概是我用過眾多藍芽耳機中最好的一款,隔著牆走來走去也幾乎不影響訊號。我習慣把手機放在工作室的正中間,進出暗房或是到後陽台的底片櫃,訊號依舊穩定不斷線,即便稍有中斷回到範圍又會自己連線。
 
開蓋拿耳機後就自動連線,這一點是許多藍芽耳機操作最直觀也最方便的步驟,要開機這件事情多了一道,也就令人覺得厭煩。有點像是以前開電腦需要開機,而用IPad回訊息只要打開那樣子的差別。
 
這一代沒意外還是會買,晶片的差異讓續航多了一倍的時間,升級了晶片多了遙控Siri的功能,其實如果你平常不太指使Siri,那麼這個功能其實有些聊勝於無。不過因為常常跟Siri說話的緣故,譬如登記行事曆、設鬧鐘、提醒之類,但是如果你平常手機會帶在身邊,大聲喊一下其實手機也會先聽到,所以直控Siri這件事情到覺得沒這麼有用。
 
無線充電盒嘛...
我自己覺得有點普通(笑)而且也兼容前一代的充電系統,有一點不想買新的無線充電盒,不過想一想如果拿來拆賣其實也有一點價差,價差大約是1200元,單買無線充電盒是2690,可能之後會有一波當年5D3洗24-105這隻L鏡頭的盛況。
 
按照這樣子說,一代其實也可以"被"支援無線充電,未來可預期會有波特包或是旅行包的內襯都屬於自帶QI的充電軟板,這樣子只要把需要充電的東西都丟進包包哩,所有東西都會自己充好電。

Airpod到底值不值得買,其實這可能跟你的工作環境有關。最早我繞了七八百圈想要找一個可以在暗房使用的藍芽耳機,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製造商總是缺心眼總要在藍芽耳機上做個會發光的東西。直到Airpod我才真正找到可以在暗房工作聽有聲書的藍芽耳機。
 
本來最期待的功能是降噪(苦笑)
但是非密閉型耳機要達到降噪有原理上的困難。6490元說貴好像也中庸,大部分旗艦藍芽耳機接近萬把都算山腰,藍芽追求音質好像有點緣木求魚,大多在方便性上折衷,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無縫連接的需求,這也讓這個產品用過的人很喜歡、不用的人覺得為什麼不買那些掏寶百元產品即可。
 
這有點像是安全帽,三百塊的安全帽跟上萬塊的複合材料安全帽,本質上都是安全帽,但還是有一些地方值得,不過卻也不適合每個人。直上就是王道這個字在體驗為主的產品當中,不容易可以得到共鳴。

那個...
一代的Airpod賣2200(兩歲)有人要買嗎?XD
(送一個紅色的掛盒) 2019-04-18售出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凌晨四點鐘

打字打到一半回去關要水槽的加溫定時器,應該是不會再回去沖第二輪了。上機器的片罐還有一輪,暗房還有兩組黑白底片還沒有裝罐,四月份的溫度起起伏伏,幾天前溫度把冬天的被子收了起來,昨天晚上被驟降的夜晚冷醒。

四月份的前半部帶著一點慌張
原本預計三月中的底片,因為海關的緣故遲了一些,一直延到四月的第一個禮拜後才來,一號的時候以為帳款軋不過來要開天窗,好險打了電話與銀行確認之後,比預期還要晚上十七天。今天把剩餘的款項繳清了,總覺得雖然已經懵懵懂懂的支撐這個工作室兩年也要將近三年了,還是會遇到軋到緊繃的時候。

底片市場恐怕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一個零和博弈,價格總是最大的籌碼,當有一款底片有了利潤的缺口,大量的掮客就會湧入,有時候看了一下報價單也覺得頭疼,底片的報酬率將近不到3%,如果不是因為數量可以撐起獲利,我想目前在市面上的底片賣家做的也都很辛苦。相反回來看國外的市場,許多東南亞的旅客來台灣會特別來找底片,之間的價差可能就意味著,台灣的底片幾乎沒有太多可以獲利的空間。

畢竟在商言商,掌握市場的人,終究才有說話的權利。當年拍立得Instax Mini的巨大戰爭,終究連原廠都開出160元的價格,那可是一箱不到個銅板的見底價格,當拍立得的風潮過去,代購、水貨,也不像過去一般熱絡時,Instax Mini也成為市場上消失的一款相機了。

畢竟,生在這裡
抱怨歸抱怨,但我想總是有價格以外可以加把勁的事情。拿不上好的價格,或許可以在其他地方多做些什麼。有沒有什麼商品是即便你知道他貴上一些,卻還是會執意購買的東西呢?又再這麼多底片當中,低價的底片也好、高價的底片也存在,又是什麼驅使著人們去體驗、購買底片,這可能是一個作為販售底片、寫底片文章的我,總是在反覆思考的問題。底片的本質在數位時代雖然浪漫,但是商業上的殘酷卻也不會因為浪漫的本質而變得容易。

這個月的帳款,繳完啦
接著就是煩惱下個月帳單

每次將錢湊足之後,會獲得短暫的開心;以前是大考完之後,那個閒來無事的下午,即便知道明天分數一出來,下一次考試也在不遠之後。對現在的我來說,就是一個晚上,暫時不用沖片、也不急著寫文案、追著廠商與報價表,可以獨自騎著車,在台北的街道上晃晃,帶著相機,拍照。沖洗自己的底片、悠悠的掃描,選幾張照片,寫點文字。以前,讀書到半夜最喜歡的倒也不是打開電動,而是打開自己的部落格,寫點字,看來這個習慣,到現在還是沒有變。

法國聖母院火燒厝

半夜沖片出來滑手機的時候,Facebook上的法國朋友傳來消息,巴黎聖母院起火了。接著是Facebook上的直播湧入了三萬人,上次有這樣子的盛況,大概是台南大地震時的樣子。對聖母院沒什麼直接的情感,也的確不曾去過,鐘樓怪人的題材也有看過,但記得的總是那個把鼻子漆成白鼻心的「 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註:演員是Bruno Pelletier)

今天育碧(Ubi)宣布之前為了製作遊戲刺客教條大革命,花了兩年把聖母院做了數位掃描,免費下載給我們這些尚未親自到過聖母院的玩家,突然覺得遊戲本身也已經不單單只是娛樂,某些程度上,他們在這些過程中竟然肩負起了文化傳承之火,並藉由網路散播開來。

育碧做得好啊!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雄獅是復古車.jpg

為什麼雄獅是復古車素材的常客

四月份的時候把雄獅從地下室牽了出來,簡單做一些功課。雄獅一直以來在復古的三大支柱裡面有一席之地,最具盛名的還是以生產將近四十年,從頭到尾沒什麼變化的川崎125為大宗,其次是在1975年開始加入125的雄獅車系(包含前期的135ST)、以及之後的125SD、150到最後的單管的125SD3版本。由於已經跨入鋼管車架,在翻新與復古之間,這類車台就變成一個不錯的動力平台。四行程則以愛將150為主,後期則有被稱之為萬改野狼、光陽不死引擎OHC。

雄獅到輕檔車的戰國時代,也已經有不少的競爭對手,先不S說野狼的競爭(各種皓月套件),來自對岸的望江BRIXTON BX150、復古的復古哈特佛UK450等等,但也因為有這麼多中間殺出來的"復古車",缺少脈絡(本質上的斷章取義),某種程度上也襯托出血統與歷史的重要,今天就來考古一下雄獅的歷史。所謂的老車,是本質上的歲月而堆積而成,倒也不是將一台車裝上復古的油箱,就能夠稱之為復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簾就是要改鏡頭
不然要幹嘛

這台2000FCW每講一次我就要說一次後簾漏光的事情!XD
這篇文章我會介紹目前手邊常用的三顆廣角,分別是哈蘇本家的CF Distagon 50mm T*,以及這次不改鏡會死的Nikon Nikkor-D 40mm與Arsat Fisheye 30mm f3.5。

| ̄ ̄ ̄ ̄ ̄ ̄ ̄ ̄ ̄ ̄ ̄ ̄ ̄ ̄|
|後簾就是要改鏡,不然要幹嘛!|
|______________|
   ヽ(・ω・)ノ ⋯⋯

再說一次

一月份的時候Hasselblad 2000FCW入手,不過因為原本都是使用Hasselblad本家的C鏡頭,所以一直沒利用到2000FCW的後簾。後來才發現這一台後廉有閉合不全的問題,但是因為一直使用C鏡的原因一直沒有發現,過完年後回去店家詢問就變成人為。(・ω´・ )李組長眉頭一皺,把那張保證書直接丟回櫃台,大不了一輩子用C快門。

保你媽,你全家都人為
σ`∀´)σ...你看看跟店家買就變成這樣
一氣之下直接再買兩顆鏡頭

文章標籤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沒有寫文章,

先把一些東西組合起來好了。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回來了

從芝加哥回來了。

一連忙了三四天,把累積了幾天的積件給清理完成,一趟旅行看起來只是從一處到達另一處,有時疲憊佔據大多數,在無數個時間內,往往也只能記憶起幾個片段的畫面,但旅行帶給自身的可能是在忙碌生活中片段的提醒,生活另有目的。

2019-03-21-046-9126-CN-135-Greensheep-Fujifilm-Superiapremium400012019-03-21-046-9126-CN-135-Greensheep-Fujifilm-Superiapremium400-2.jpg

芝加哥LOOP區旁的加倫比亞大學 #ContaxT2 #Fujifilm #Xtra400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002273-13.jpg

還有九天

去年的七月份嘛,原本預計要去布魯塞爾一個月,雖然是要去陪女朋友完成他最後一段的旅行。

四月份我們分手了。預計的機票、用不到的地圖像是被刪除一樣就沒有再出現了。
翻閱2018年的記帳本的時候,還記得在四月二十五日旁,PUBG旁邊寫了「然後就分手了」的字詞。
遊戲是599元,結束了三年的陪伴。

印象中最後一段是很簡單的LINE通知。

「我有男朋友了。」

「好。」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久違的遠行

上一次到這麼遠的地方,好像是很久很久的英國,短短的一個月,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這次是自己一個人拉著行李箱,不太曉得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或許會很順利,也許會遇到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也不一定。

存著一點期待、一點興奮,以及一點點不安。

還有九天。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2-14-001-CN-120-Greensheep-Kodak-Portra-400-4-Mamiya7II-05.jpg

台北開燈中

禮拜六,台北的燈會開幕了。
中華路上各種花燈擺滿兩端,郵局前面的北門也變成投影光線的布幕。其實挺好看的,這是在博愛路上打工的一個好處,把車停在店門口,就可以帶著相機去燈會散散步。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