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
Airpod
前天晚上有個人發了訊息詢問Airpod售出了沒,說起來有點意外,這篇文章是3月20號的事情。雖然Airpod第二代沒什麼亮點,說是二代反而比較像是一點五代,好一些些(甚至你可以說是好一滴滴),但是對於重度依賴Airpod的我來說,已經不太是要不要買,而是什麼時候買。畢竟,Airpod整體的佩戴與流暢感,已經深深地嵌入我的生活,在暗房工作的時候、裁切底片的時候,以及在路上散步拍照的時候,Airpod都是除了手機鑰匙錢包底片以外,我額外會帶在身上的東西。
2200元售出
還記得當年原廠售價是5490元,台灣上市的時間雖然同步,但是運送是非常驚人的三個禮拜,當你正在考慮值不值得的時候,下個禮拜再看變成六個禮拜。我記得當時是用5800加價購得,在光華商場前面的小廣場,這個小傢伙初次見面,連線的速度讓我嘖嘖稱奇。一個月以前,Jabra X4才剛消失在三重的路上,可惡,才不到半年的時間。
2017到2019是個短短的兩年,經歷過幾次找不到跟只有單耳的日子,台灣目前還是買不到第二代的New Airpod,原本也以為沒這麼快要把它賣掉,今天晚上沖片的時候,只好將手機當作喇叭,還是有些不習慣,羅輯思維的羅胖用兩倍速度說的話,不用耳機聽了話會根本聽不懂。稍微看了一下現在的藍芽耳機,像Airpod這樣不帶任何一點光源,簡直要了廠商的命。(笑)
看來還是只能等New Airpod在台灣上市了。
三月二十號
Airpod第二代默默的出了。
以為會是Airpod 2,不過跟New Macbook一樣,叫做New Airpod。
比較有意思的更新就是更換晶片為H1,以前的版本是W1。我其實很喜歡藍芽耳機,在很早以前Bluetooth早期的時候就買過幾隻,最早的從Sony WM600、以及到後來為了跑步裝逼格買的Jabra X4,直到買了Airpod,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的藍芽耳機。
不過今年為了防噪的功能,額外買了一隻Parrot Zik,說起來是舊產品,但在一些功能上與2016年推出的Airpod來說,很明顯可以看出是隔著時代的差別。
Airpod的穿透跟穩定度大概是我用過眾多藍芽耳機中最好的一款,隔著牆走來走去也幾乎不影響訊號。我習慣把手機放在工作室的正中間,進出暗房或是到後陽台的底片櫃,訊號依舊穩定不斷線,即便稍有中斷回到範圍又會自己連線。
開蓋拿耳機後就自動連線,這一點是許多藍芽耳機操作最直觀也最方便的步驟,要開機這件事情多了一道,也就令人覺得厭煩。有點像是以前開電腦需要開機,而用IPad回訊息只要打開那樣子的差別。
這一代沒意外還是會買,晶片的差異讓續航多了一倍的時間,升級了晶片多了遙控Siri的功能,其實如果你平常不太指使Siri,那麼這個功能其實有些聊勝於無。不過因為常常跟Siri說話的緣故,譬如登記行事曆、設鬧鐘、提醒之類,但是如果你平常手機會帶在身邊,大聲喊一下其實手機也會先聽到,所以直控Siri這件事情到覺得沒這麼有用。
無線充電盒嘛...
我自己覺得有點普通(笑)而且也兼容前一代的充電系統,有一點不想買新的無線充電盒,不過想一想如果拿來拆賣其實也有一點價差,價差大約是1200元,單買無線充電盒是2690,可能之後會有一波當年5D3洗24-105這隻L鏡頭的盛況。
按照這樣子說,一代其實也可以"被"支援無線充電,未來可預期會有波特包或是旅行包的內襯都屬於自帶QI的充電軟板,這樣子只要把需要充電的東西都丟進包包哩,所有東西都會自己充好電。
Airpod到底值不值得買,其實這可能跟你的工作環境有關。最早我繞了七八百圈想要找一個可以在暗房使用的藍芽耳機,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製造商總是缺心眼總要在藍芽耳機上做個會發光的東西。直到Airpod我才真正找到可以在暗房工作聽有聲書的藍芽耳機。
本來最期待的功能是降噪(苦笑)
但是非密閉型耳機要達到降噪有原理上的困難。6490元說貴好像也中庸,大部分旗艦藍芽耳機接近萬把都算山腰,藍芽追求音質好像有點緣木求魚,大多在方便性上折衷,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無縫連接的需求,這也讓這個產品用過的人很喜歡、不用的人覺得為什麼不買那些掏寶百元產品即可。
這有點像是安全帽,三百塊的安全帽跟上萬塊的複合材料安全帽,本質上都是安全帽,但還是有一些地方值得,不過卻也不適合每個人。直上就是王道這個字在體驗為主的產品當中,不容易可以得到共鳴。
那個...
一代的Airpod賣2200(兩歲)有人要買嗎?XD
(送一個紅色的掛盒) 2019-04-18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