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5-小有斬獲的兩年後.jpg

搞懂了一些東西

彩色反轉的步驟其實很簡單,也就是雜揉著黑白顯影流程與彩色步驟的綜合顯影辦法。

與彩色相紙反轉有類似的概念
先用黑白顯影流程將原本底片上的銀反應完成之後,這些已經反應的銀就沒辦法再去驅動耦合染色體的發展,如此一來就消除了負像的顯像效果。此時再重新曝光,重新將已經發展完負像的底片再次進行顯影,就可以得到正像的彩色影像。

說起來很簡單

不過,由於是正像,顏色受到很多條件影響,我會認為主要的影像基調來自於第一劑的黑白顯影流程,如此挑選什麼類型的黑白顯影劑就是一個最主要的變因,要兼顧反差、演色以及感度,那麼就要作一些類似相紙試條的調整。

暗房│彩色反轉沖洗流程:小有獲的一年後_02.jpg

特別喜歡Pentax MZ-S的邊緣曝光指示,對於測試底片的數據有很大的幫助。

顯影不足

這次使用的顯影劑依舊是我最常作為反差型顯影劑的Kodak D72,本名就是廣為人知的Dektol,大多數人都是拿來作為顯相紙的顯影劑,其快速的顯影效果與反差大特性,也是我作為黑白正片的主要顯影劑。

我習慣的配方是1+2,也就是一般的JOBO顯影罐調配配方只要使用200ml的原液,配上400ml的純水。不過在前幾次的測試當中,這個比例的顯影效果不好,一直沒抓到正確的時間,從五分鐘到三十分鐘都還沒到最佳的顯影濃度。

要尋找更強的顯影劑。

漂白不足
有一些後果

去年的測試裡面採用負片的漂白時間,大多數時後都會得到不透明的片基;偶然間將底片放在漂白裡面更長的時間後,發現片基正確的被淨化了,由此可以發現正片對於漂白的要求會比一般底片來得更高。

負片也可以反轉

在每一次的顯影過程中除了原本的正片以外,我還是會夾一捲負片來作實驗。意外的發現有些負片其實也很適合,像是電影底片擁有比一般負片更乾淨的片基,雖然還是難以避免會有赭紅色的顏色,但在某些場合中可以看出正確的顏色表現。

感度的衰減

這也是我認為首顯造成的問題,就是標準感度的底片實際上衰退約二到三格左右,但還要去考慮的是是不是來自顯影不足造成的結果。但是在包圍曝光中,都距離好看的樣子差了一定的曝光量,這部分可能要從上面的更強的顯影劑來討論才行。

最後呈現的幾個樣子

用了一個上午測試了幾種不同的底片與顯影效果,大致上把極限與顯影不足的狀況都顯影出來了。一方面可以更直接的來判斷顯影的樣子。

暗房│彩色反轉沖洗流程:小有獲的一年後_01.jpg

(左一)
曝光理想的電影負片反轉
要留意的是在相同正片曝光正常的狀況下,會損失兩格左右的曝光,一方面也是完全透明的部份會帶有橘色片基,掃描起來會帶著復古的感覺。以500T來說,我的拍攝建議是從100度來使用

(左二)
曝光不足的電影負片反轉,這裡設定的感度是400度,即便做了包圍曝光,唯一可見的是+1的檔位,+0與-1直接是不可見。

(左三)
電影正片反轉,曝光條件為100度包圍一格,蠻明顯在日光燈下會有偏綠的狀況,但也有一說是這類反轉沖洗會有暖色調的狀況,貌似可以用藥劑的濃度(也就是時間)來調整細微的色彩平衡,但我覺得同時也要留意拍攝的色溫。這捲是這次蠻正常的(齒孔濃度足夠黑、亮部足夠透。

(右三)
電影正片反轉,中間反轉曝光不足。這個變因就是不將底片抽出來曝光會造成的樣子,跟兩年前第一次沖洗RVP類似。最濃的地方會泛洋紅,最黑的部份不黑,中間調偏黃色。

(右二)
電影正片反轉,大致上都蠻正常。重新做了太陽光的色溫,還是會略為偏黃一些。但曝光足夠的狀況下似乎色準也不錯。

(右一)
電影正片反轉,第一劑時間不足,最黑的部份仍然足夠嘿,但畫面呈現綠色,這個就是一顯時間不夠的樣子。

TROUBLE
SHOTOING 

正片顯影不足

邊緣齒孔濃度足夠(有黑),但主要的色調與陰影帶有綠色的色塊。
拉長首顯的顯影時間或是加溫處理

正片反轉曝光不足

邊緣只會呈現淡淡的灰色,最透明的部份仍然足夠透明,主要色調為黃色。

正片漂白不足

底片呈現不透明,陰影處會有色塊反光。

正片顯色不足

二顯時間不夠,可以拉長顯影時間或是加溫後用相同時間顯影

正片畫面過於透明

首顯時間過長,降低顯影時間或是降低顯影溫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eensheep 的頭像
    Greensheep

    綠羊萬萬歲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