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沖洗方式
今天有一捲我自己的底片,沖洗的條件是特別的靜置顯影,這類顯影方式對同時操作各種片罐來說,會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顯影方式。慢慢地放著,在倒入顯影劑後,輕微鐘搖晃三十秒到一分鐘,接著就放到顯影結束為止。這樣子的沖洗方式有一個小缺點,就是兩邊的齒孔標碼偶爾會有顯影不到的問題,對於喜歡做印樣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很難避免的小缺陷。不過對影像上來說有不少好處,像是比較細緻的成像、溫順的階調,但是通常也會伴隨著感度降低以及反差不足的現象。
這次使用的底片是Arista400度,增感到800度來拍攝,原本以為是Double-X,正想用D76來沖洗,從相機倒出底片之後,才發現是Arista400,不過也無彷。這次使用的顯影劑是Xtol,習慣性的調成一比一,28度左右的水溫,靜置15分鐘。
這個時間老實說從負片上看起來有些不太足夠,可能我誤判了Arista可用的感度範圍,或是我太習慣HP5和Kentmere這種比較後期的現代底片,感度比較充足,微微增感一些細節還是不錯。理論上我會修正時間,提高到20分鐘試試。
但是,放大後的細節卻讓我覺得相當不錯,過去總覺得Arista400這一捲顆粒偏粗,不過用這樣子的顯影方式來說,這個小小的缺點就被解決了。
今天沖洗了九卷黑白底片、十捲彩色底片,意外的是彩色的部分有一位半格機的朋友想要掃描最大的TIFF檔案,LS1100掃出來的半格一張TIFF大小就接近136MB,整個資料夾有74張,一個資料夾就接近9GB的大小,不過放大看後,其實即便是半格,電影底片的細節還保留著,不過半格機的鏡頭銳利程度似乎有點追不上,畫質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有些鬆散不堪,算是有點可惜的地方。
今天另外一個又去的底片是看起來有一陣子的PX125,是早期柯達系列的底片,我想年份大約是介在2000年左右的底片,不過底片的主人冷藏的相當不錯,沖洗出來的片基相當清澈,看起來在保存尚有嚇下心思。
圖集
Arista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