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攝影/簡子勛

文章→@chientzuhsun

Medium
與書寫寫格式

痞客邦其實是我很早就開始寫的地方,不過我最早的部落格是來自於Window家的Space,在無名小站/PCHOME站台盛行的高中年代,Space一直是一個有點邊緣的地方,沒什麼特別優秀的設計,模板也很少,不過因為支援寫作系統Windows Writer,所以就一直寫到高中畢業,Space倒掉了,預設的備份是Wordpress和痞客邦。

所以我就到了痞客邦。

當時比較流行的選項是Google家的BLOGGER和無限自定義的Wordpress,那時候Wordpress還處於國外一頭帶起的風潮,完全開放的結構與程式碼。讓精通CSS的網頁設計者可以自行完成不少理想的語法和視覺設計,不僅有大量的免費模板可以自行修改,商業付費模板也相當專業。痞客邦的設計比起當年的無名小站是開放不少,不過到一八年的現在,雖然算是華文圈較大的部落格服務廠商,不過現在大多部落格的生意都逐漸轉向臉書的流量計算,部落格的廣告流量也因為這樣而式微。對於像我這樣偶爾寫一下的人,廣告收益來說好像也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幾年前痞客邦開始有了廣告分潤之後,因為我一直沒有去做身分認證,不斷寄來的提醒信也就一直放著,大概幾個月前痞客邦幫我這幾年(大概十年)的廣告收益都捐了出去,大概五百塊。痞客邦的提領金額是一千塊台幣,

反正也領不出來,
所以就捐出去了。

如果你有翻過我最早寫的文章,我的文章其實很喜歡<p>,就是一直打ENTER做分段。這似乎是習慣網路發言後的缺點,文字切分成區塊,不像一般書寫由整個段落組成,反而比較像詩一樣製作斷點。這樣有一個缺點,在大量套用格式的時候(顏色、字體、大小),<p>後面的<Front-size>以及Front-Family>字元數就會多得驚人。一年前我開始習慣用原始碼來排列文章,限制自己只能用<h1><p>跟<br>來完成文章段落,

這樣做
其實有個好處,

例如你發文到臉書的網址的時候,這些文字標籤會自己符合到新平台的CSS設定。最早會絕地這樣做也是想應用CSS的範疇,同時也是因為現在越來越多觀看文章的方式是使用手機來瀏覽,於是響應式網頁縮放就變得很重要。在一般銀幕上設定字集10pt看起來會相當性感,這可能是設計系畢業的壞習慣,字元總是設定的越小越有設計味,標準的12pt不是我們的菜,10pt是剛好,8pt專業,這可能是銀幕直觀設計的缺點,這個字集印出來鐵定是看到吐血。

做設計跟攝影
有個雷同的之處,

現代的設計/攝影師越來越少接觸實體上的表現,在媒材表現上出現了轉換的斷層,數位攝影可能對此還不算是個嚴重的約點,大多只有輸出型攝影師,諸如婚禮與商品攝影,不過近年越來越少人發相本,取而代之的是Facebook的網路相本,商痞攝影也越少人真的從型錄購物,網路購物的攝影需求也逐漸取代紙本。這跟設計遇到的問題有些雷同,即便現在設計還是會有紙本的要求,但越來越多的呈現都以電子的方式呈現,也因為手機/LED銀幕的普及與量產,未來是否真的需要紙本,或像底片般成為一種懷舊/復古的載體,現在的攝影展覽也有銀幕化的趨向,在新一代的視覺展覽當中,電視/銀幕的存在更難以忽視,在有限的展場,銀幕像是開了一扇資訊流動的窗,紙本則是一面定在牆上的石碑,既扛不動也搬不走,不知道紙本/實體載體會不會就此被釘在歷史上,我想是會的,如同底片般成為21世紀某個時代的句點。

離題了。

一四年的時候,Medium這個平台誕生,身邊有不少朋友都開始有了帳號寫了文章。這個平台說起來相當簡潔,免費(幾乎是所有平台的重點)、接著則是這個服務沒有廣告,支撐他的可能只剩下質感,以及流量。痞客邦的廣告是非常多的。很爛,不過你其實也想不到這類服務有什麼營利的他法,推出分潤之後,流量計算也跟寫作者有了點關係,以前是寫作者找平台,現在則是平台找不到內容而只好一起分享流量分潤。臉書算是目前最多人使用的平台之一,不過網誌這個功能一直缺乏深度的使用,身邊的朋友也很少使用臉書網誌,就連我自己也是發在塗鴉牆上得多,所以也不談到IG了,IG的排版不是和多字元發文,我想他是一個比較適合放圖的地方。

其實不只是Medium

這類既有版型又兼具質感的部落格服務其實一直都不少,但是總缺乏好的內容填充。這也是我一直沒考慮換服務的原因,說起來懶惰佔大多數,其次是我一直覺得能夠把內容寫好,比起質感/設計,是我們這類文案工作者該具備的,好的UI設計可以讓人覺得好閱讀,但沒有好的內容,即便被吸引還是很容易就按上右上角離開。這也是這個速讀的年代多字元文案的硬傷,現在的閱讀字元逐漸縮小,大致上可以說是推特化,人能夠注意在單字上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來說,冗言必須被檢討,意賅才能維持有興趣人的熱度。相反來看網路圈的標題黨,他們是掌握了好奇與心理學的秘訣,內容或許不原創也無新意,不過卻能無抓住流量與關注,作為文案工作者,還是必須學習捕捉讀者的注意力。

寫多了,
來講書寫格式。

我其實一直很喜歡對談式的文章,思路與筆直的單方面授予有另外一種面向。不過有時候對談性的文章並不多見,雜誌性的訪談有時候作為一種表現,但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單方面整理,不過提問式的文章。對我有整理思路的療效,即便是自問自答也有助於從單行道式的思考跳出,以前我也有寫過類似的文章,不過因為整理起來好複雜,所以許多對談就這樣放在聊天室的方框裡頭,隨著每一次聊天室的換代更新,佚失在零與一之間。

2018-05-12_054616.png

丟失可能是像我們這樣的網路爬蟲最害怕的事情,在找資料的時候,許多人會將網誌或文章裡的圖片外聯出去,隔了幾十年後,這些圖庫轉換或是倒閉,這些照片也就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叉叉,痞客邦的好處就是它是一個自成式的集體服務,體認到這個困境,縱使像Flickr這樣免費又支援大圖的外聯圖床,在一八年也從Yahoo易手給SMUG。

備份、備份、備份

這一段口吻是跟暗房大師安瑟亞當斯敬致「Test,test,test!」

文案工作者最常忽略的恐怕就是紀錄,文字跟攝影或著設計很不同的地方就是,文字比較趨於一種沒有"表現形式"的展示,像水可以融入各種載體,也像水一樣容易逸散。,文章的備份機制說起來也很簡單,但跟所有的備份一樣最難的是搜尋與再利用,這一點再過去紙本時代「索引」一段文字,用數位的方式簡單得多,不過依舊有不少執行上的困難。你可以發現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要串連起一個想法,Hashtag已經是一個很常被大家利用的工具之一,在部落格則是關鍵字與分類。我自己的分類其實也做得不好,一打開所有的分類你會發現有很多失敗的子項,好的分類可以讓需要某部分的文章可以大量略過無關的文章,真正在搜尋文章的時候,一個頁面(大約五到六篇文章)找不到想要的內容,大部分就直接離開了,直接而明確的分類,可能是我們這類連標題都寫雜談的文案人要克服的地方。將文章寫成雜談跟攝影把作品取成未命名大概是一樣的概念。

上篇

寫太到天都亮了,對談的部分我想下一篇再講好了。

文章→@chientzuhsu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eensheep 的頭像
    Greensheep

    綠羊萬萬歲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