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晚發現
後來才發現好像沒有特別寫過CD125的東西
連個分類都沒有(゚∀゚)
一直到四月在討論活塞的時候
才發現就這樣默默騎了兩年
記得以前有寫過這一台CD最原本的樣子
但是仔細一找發現文章有不見的樣子
「這個是Honda 1968 CB125 Benly K2的指針錶」
本田車系的分類
本田雙缸小車主要的年代集中在1960年代到1975年之間
我自己最喜歡的版本就是我目前車上的1974年份的B6版本
CB與CD之間的分類主要就是差異在儀表、單化油器與雙化油器
單座與雙座、貨架上的差異
如果你是喜歡有轉速錶的版本,一般都要選擇CB系列的儀表
但也要挑選到K3之後的版本,之前的版本也都只有時速的版本
同樣的汽缸頭上的轉速誘也要挑選K3的汽缸頭才能有機械訊號
不過大部分來說
CB與CD有很接近的共用性
所以像是車台、避震、側蓋、燈系都可以互相使用
直引擎與斜引擎
1970年代後開始進入直引擎的設計
有別於1969年代的斜引擎設計
這個攝影會影響到後面化油器的形式
而中後期的過渡期間
也可以沿用後期直引擎的鋁製汽缸
取代原本斜引擎的鑄鐵汽缸
2022年的新發現
「偶然間發現的Honda CD95活塞」
Honda CD95是一台沒有存在於本田世界歷史的車款
估計是三陽本田當時自己推出的一款車型
採用CD125的形式,將引擎擴缸到150.c.c,活塞直徑從44mm擴展到了49mm
不過由於研發上的問題,這一台車僅發售了一年就停產
就此之後台灣的車系就往單缸車系發展
之後的雙缸CB125T系列就變得相當少見
以活塞來說44mm,行程為43mm雙缸大約為124cc
更換為47mm排氣量為149cc
更換為49mm排氣量為162cc
更換為51mm排氣量為175cc
這裡可以看到一些排氣量的命名方式
大致上就是100、125、150、160、175這些規格
如果是同車系,大部分都是藉由擴缸來提升排量
只是實際上也可能會多少修改連桿的行程來達到加速或是延伸上的調整
至於這一次的修改就是改善小排氣量雙缸車高轉速才有的扭力設計
藉由提升排量來彌補曲線初段的扭力,延伸出一個比較高的馬力平原
讓車在山坡與加速的時候可以有比較好的加速度
最後的目標
目前希望的排氣量大致上為166.c.c
壓縮比介於150ps樣子
期望馬力在25匹之間
雖然說1969年版本的四速引擎原廠說有12匹馬力
但是他的馬力要拉到底9000轉以上開始到底
以至於平常騎起來大概只有7-8匹左右的感覺
扭力的甜蜜點也很高才跑出來(要7000轉以上)
現在希望把曲線可以往左邊靠攏一些
尾速不太在意,但是希望中間段可以好騎一些
大概是這樣子
在不更換更大的化油器下面
初步調整看看可以長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