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好在戰機油問題,也順便翻了一些文章,我發現國外對於機油和潤滑知識的文章很特別,應該說大部分會有原廠和實驗室的背書,而延伸出來的討論也幾乎根據實驗室的實驗結果。 但是台灣的機油論述大部分都有點像是都市傳說,以及一種理所當然地推論。

例如以番數而言,有一篇文章的台灣網友這樣說:

「而10W40 (其中40則代表著機油高溫時的油膜強度及抗剪係數) 並非代表該機油只耐溫40度C 而是在約100℃測得的機油係數,所以當號數越大,即代表該機由於高溫工作時,仍擁有良好的油膜強度及抗剪力係數。」

可是阿,抗剪力這件事情應該是從另外一個指標HTHS的值嗎?

(HTHS is High Temp High Shear is a test method to mesure oil vis under "High Temp High Shear" conditions that would be useful in a engine such as valve train or bearing areas.)

之後這位網友延伸出一個理論,以他的KTR為例:

1.引擎構造 KTR小A125V單缸,中高轉引擎、引擎整體容積小(可參考該車換油量) 引擎整體容積小,流動性較不需4缸車來的高,這邊可以選擇黏度係數10W的油 如10W40 10W50

※Honda CB1100原廠建議的使用機油為SAE 10W-30 (MA) 然而Honda CB1100就是所謂的四缸、中高轉(不知道怎麼分XD)、流動性要很高的引擎,可是他的建議機油卻是文主所說的黏度係數跟四缸重車一樣的機油。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CB…/Oil/Manual_Oil_1.jpg

2.用車習慣 常拉轉長途行駛,建議使用耐高溫之油品,防引擎磨耗。10W50 15W50

※耐高溫的油品可以從高溫機油流動性看出來嗎?或只是加入極性添加劑就能夠配出機油?

3.運轉特性 上述2點一昧的建議使用較粘機油,雖然粘的機油有著不易衰退, 較好氣密性,保護性特色。 但卻容易造成、熱車慢、拉轉反應慢、暴震等副作用。(未達工作溫度機油,過度黏稠造成之震動)

※這裡你可以看出一些台灣評論機油很常見的"推論":

例如比較黏的機油=不容易衰退=氣密性=保護性

可是如果你要問他怎麼去實驗這些所謂的衰退姓、氣密性甚至是保護性,通常他們也很難說出個想當然爾。(為什麼會有氣密性這個選項XD,是說你用了不同的油會導致汽缸壓力升降嗎?)

甚至是爆震這個理應跟汽油的辛烷值有關的現象都能夠被歸類在"機油沒有熱"的問題。這裡就太靠所謂的觀察式推論。 最多評論機油的問題,像是衰退與好拉轉這些現象,很難從動態測試中得到有價值的資料回饋,原因來自於行車現象譬如震動、轉速、加速等等,有很多原因影像像是避震、輪胎、化油器、以及傳動系統的磨損,這些現象能夠靠機油瞬間改善(拉轉好拉、加速變強、甚至更省油XD) 這就像是你今天出門忘記帶鑰匙,把原因怪罪於昨天晚上的HBO深夜節目依樣。

4.氣候差異 以氣候來區分 如夏天:白天高溫30℃以上(請參考中央氣象局 ) 建議使用黏度較高的機油較不易衰退 也比較耐高溫 如冬天:白天高溫15℃以下(請參考中央氣象局 ) 建議使用黏度較低的機油 不僅熱油快 更能讓自己覺得輕拖好騎 因為冬天比較沒有衰退過熱問題

※這是我覺得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了。 首先,在日本地區有下雪的地方、也要靠近亞熱帶比較暖的地方,但是汽車廠商的建議油與文件裡面"並"沒有因為地區而有所改變。大多數在會下雪的地區所建議的機油也僅用到0W-5W,但是台灣這個四季如春(疑),冬天最冷也頂多個位數的國家,平常就用到5W的機油或是因為冬天換機油,我覺得那是一件頗有趣的事情。

http://pic.pimg.tw/tsubasashiin…/1414498795-3938243791_m.jpg

這張圖你可以看右下角的「下次更換機油前預期的氣溫範圍」,你會發現就算是最普遍的機油番數20W-50,都能夠在零下負七度的環境下啟動,10W30也能夠在負十八度下啟動,在年均溫幾乎都有二十度的台灣,因應季節選擇機油這件事情變得有點趣味,或是說台灣的天氣比較惡劣(疑?)至於機油一千公里換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同時,低黏度意味著更好熱車與熱油嗎?有興趣的你可以做一個實驗,就是觀察不同低溫黏度的機油在熱車時水溫表的上升速度。一般來說兩到三分鐘內,水溫就應該會上升到合理的工作範圍,如果用更低黏度,能夠在一分鐘或是三十秒內達到工作溫度嗎? 那一般沒有水溫表的空冷機車,又是怎麼判斷車子熱好了沒有呢?

http://ppt.cc/5Tk2 (其實可以用手XD)

話說在美國,有部分還蠻流行單值(SAE X)的機油,在台灣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他們的車要爆炸了。但是像是加州與德州都有網友分享它們的單值機油。 先來看一張圖:

http://img.photobucket.com/…/the…/march31007_zpsa24bed3a.jpg

在國外已經使用10W-30這類高溫係數很低的油已經推很長一段時間了,源自於引擎的工藝越來越好,機組件精密度越高的情況下,潤滑的油道更細緻,越精緻的引擎管道。但是最大的一點還是在於降低機件運作的阻力,降低阻力的表面現象就是:省油,但是台灣還是有一個迷思就是複級的級距差越高(0W-50)這類油越好,很大的觀念就是來自於「低溫流動高保護性好、高溫黏度高抗熱衰好」好的想當然爾推論。 這些現象其實來自幾種詭譎的心態,像是太愛車,太愛卻不知道該怎麼對車好的時候,就會從車上的東西開始下手。

例如改裝品(巴組卡3.0)、10匹馬力車上裝80匹馬力車用的對二以及對四卡鉗、加98的汽油覺得燃燒比較完全、扭力比較大、機油換比較好(這邊看店家的話術,但是一般來說,比較貴就比較好)。諸多現象導致大家討論機油的時候一個比一個盤,也很容易扭曲一些討論機油時應該要用的指標例如認證、SAE、對應的氣候調整(人家是說下雪的地方)、換機油的時間與里程數等等。

孩子,我知道台灣的原廠手冊寫得很爛,但是有些國外有出口的車可以看一下它的使用手冊,但是我知道台灣人很少買車會看操作說明。 我會開始看原廠手冊其實來自於KLAUS給我的習慣:「原廠的設定最好。」你去動他就是要付出代價。而大部分我們玩老車遇到的問題就是這類的文件很少有中文,大部分都是英文或是日文,所以很多寧願用推理的方式去想該怎麼用、與該怎麼修,導致很多人修老車會越修越恐怖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依賴摸索、不斷嘗試錯誤來得到答案。 但是在得到正確答案之前他們就認為錯的設定就是"好的設定",也不依賴科學器材的讀數,往往只靠"感覺"(例如很多老師父鎖缸頭螺絲用氣動打,好啦,台灣的師傅幾乎什麼都用氣動打...) 而對應比較專業的建議也往往用"你想想看"的理所當然解法,而最後也有很多墊背可以靠,像是油泥是因為不常1000KM沒有換油,或是用個案來強調通則,這些問題導致台灣的用油環境陷入一種"唉唷,好可怕"的情況。 車友圈之間也不乏販賣零件與油品的車友,於是這些潛規則就這樣在車友圈裏面不斷地流下去,一千換機油?有些人還會告訴你500我就換了(笑)。

※[分享]引擎的血液 機油規格整理

http://forum.jorsindo.com/thread-17971-1-1.html (此文討論來源)

 

機車機油與汽車機油能不能混用? 這裡有幾個思考的方向,

1.機車汽油與汽車機油差在什麼地方?

2.機油的功能與用途

3.機油番號對應係數

4.機車與汽車的內燃機差異

yujie0822;[閒聊] 關於汽車機油的問題

→https://www.ptt.cc/bbs/biker/M.1377628950.A.CC3.html

超級大黑熊;[心得] 汽車機油是否能用於機車之深入探討(轉速與扭力公式討論)

→http://61.219.119.13/thread-2428509-1-1.html

台灣油品市場其實一直處在一種很神奇的環境,不能說是民智未開,反而覺得很容易受到行銷或是傳統老人家大榕樹底下推薦的"習慣"。大部分人也習慣用問的想得到一個「答案」 1.買什麼車比較好? 2.學校要讀哪一家比較好? 3.你有沒有推薦什麼...?

像是這種文章

Jerry's Sace:機車機油的差別 →http://chungweis.pixnet.net/blog/post/43678700

他的依據論點只有番數也就是冷啟動的黏度來判斷,也用"推論"合理化的很多應該考慮事情像是氧化時間,抗磨,乳化能力,清潔能力,流動性等,也因為這些太過繁複的資料才會出現所謂的API(甜甜圈)認證,只有通過特定等級以上都有不錯的保護、清潔和抗磨效果,而且這個認證是隨著時間會不斷更新與加入新的測試條件,如果還在用番數來選機油,就像是黑心油其實也是油,他也有最低流動特性(30W)與高溫流動黏度,但是他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的(科學)上的參考價值。

這種思考方式其實大量荼毒我們生活中的選擇,像是老一輩選車很容易選Toyota,但是福特目前開出來的菜單與配備明顯比起神A好上許多,大部分長輩的說法仍是"省油"、"好維修",但是攤平所有目前市面上的油耗表現與車主實測,你會發現所謂的省油究竟是個精確的數字還是來自於一種刻板印象,應該這樣子去討論的是:有多少舉出"省油"的車主平時有定期做長期油耗測試下去平均,得到一個數字然後發現這個數字比其他車種來得優秀,所以我們會說他省油。

以學校而言,講到這個我就有氣,你不去看這個學校負責教書的老師或是教授它們的背景經歷、或是這個學校一貫的指導方針(升學、專科、競賽或是賣學歷)單純就名氣來評比一所學校,然後進來之後發現幹選錯系開始罵學校,你的藉口是:「因為大家都說這所學校好啊...٩(ŏ﹏ŏ、)۶」

EX:進來之後發現教設計的教授大部分連基本的繪圖軟體都不太會,但是很會寫國科會的論文和跑數據分析與生產研究生與升等論文。 回到機油的問題上,在討論用在什麼車種上面的時候,我覺得反而要去思考機油的功用與目的,以及適用的內燃機模式。

快樂小藥師:簡單認識機油

→http://mulicia.pixnet.net/blog/post/25222736

機油是指專門用在內燃機中的潤滑油,除潤滑外,還有清潔、防鏽、冷卻等功能。市場上,往往有合成機油,半合成機油和礦物機油的說法。這種分類在嚴格的化工標準下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商業宣傳的手段。例如半合成機油中,合成機油僅佔5%左右,但是價格卻大大高於礦物機油,這對於商業利潤大有裨益。而SN機油既有可能是合成機油也有可能是礦物機油,鑒別一種機油是否達到SN級別,其依據是機油的理化指標如氧化時間,抗磨,乳化能力,清潔能力,流動性等,與機油提煉途徑無關。 同樣的,一款機油是否能夠給什麼車使用,最主要還是經由特定的檢驗方式測試上述所說的氧化時間,抗磨,乳化能力,清潔能力,流動性等有關,這裡你會提到一些單字來討論幾個指標,像是動粘度指數(cSt)與黏度指數(VI )動黏度指數,低溫(40度)可以拿來當做是冷車啟動 保護性的指標。 指數越低,低溫的流動性如果越好,可以當作冷車啟動時 ,機油越能保護引擎。高溫(100度)則可以拿來當做高溫時機油保護性的指標。指數越高,可以當作在高溫時的機油保護性(流動性)比較好。黏度指數(VI)係一經驗數據,表示在給定的溫度範圍裡一機油黏度變化的程度。它藉由在40°C和100°C測量油的動黏性,且使用美國材料試驗協會D2270中的表格和公式判定。黏度受溫度影響( 低溫變濃稠、高溫變薄 ),而黏度指數(VI)為機油維持其黏度不受溫度影響的能力之計量。0至100的級別係用以指示機油的抗黏度改變力,黏度指數數字越大,機油的黏度不隨溫度而改變的能力越高。更白話一點的論述為︰高VI值象徵黏度隨著溫度有相對較小的變化,然而低VI值反映隨溫度有較大黏度變化。 低溫黏度→數據越小越好,優點在於低溫流動佳,減少啟動時引擎磨損。(啟動時最易磨損) 高溫黏度→數據越大越好,保持高溫油膜不至於太稀少,維持保護性。 而在後期我閱讀到一篇關於賽車潤滑的文章

[轉載+翻譯]軸承間隙與機油選用的關係-By Larry Carley

→https://pmrandrew.wordpress.com/2014/12/

裏頭更系統化地提到機油番數(黏稠)與機件工作之間的關係,精度越高(大端軸承油膜間隙是運作在0.001英吋或者更緊)會配合使用低黏度的競賽油,如0W5,0W30,0W50.這些競技油品像水一般的稀薄,也加入了大量的減磨劑。這裡的需求跟所謂的「溫度」與「氣候」一點關係也沒有,更需要考慮的是「引擎內部機件的精度組成」。

「軸承採鬆配間隙的其中一個好處是提供了"潑濺"的空間.對於曲軸本體加工精度不良.軸承座偏置量大的引擎非常重要.鬆配的軸承間隙需要使用黏油(例如20W50,或者是SAE30 40 或50號單級油) 當軸承鬆配的時候,為了要維持間隙之間的油膜完整,需要使用油膜厚度厚的黏油來避免失潤.這大幅增加了機油幫浦的油壓需求,有時候也得配合增加總油量。」

這類文章在台灣論壇的流通性相當低,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機油的評測和使用心得,而這些使用心得也無外乎某種油的拉轉更好、熱衰更慢、延伸更好,很多特別的形容詞與爽快感(?) 漸漸的這種主觀意識就成為一種「信仰」。

回去看那些反對機車使用汽車引擎的論點,有時候他們反對的論點跟我們覺得有趣的地方通常都不會有所謂的「專業背書」蠻多是我們想一想之後想出來的結論: 汽車轉速低(平均四千轉)、機車轉速高(平均七八千轉),所以兩者不可以共用。 這種問題有趣的地方就在於,男人的胸部比較小(平均只有A或B),女人胸部比較大(平均有C或D),所以兩者吃的食物不可以共用。 或是,汽車有四個輪子,機車有兩個輪子,構造上不一樣所以兩者的機油也不可以共用。 有時候問題問到很蠢你很容易會發現問題,但是如果舉出來的問題稍微複雜一些,像是扭力、剪力、持續溫度、水冷循環與氣冷循環還有汽缸缸數這些討論,已放棄思考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選擇接受。 但是這種接受代表實證與認同嗎?我覺得大部分情況並不是。 Klasu那時候認為汽缸有水冷循環,而且有大小循環,這兩者的工作溫度跟氣冷的機車不能相比,這兩者的機油怎麼能混用?

混帳!!!機車也有水冷循環阿!!!!!!!!!水冷不是比大小,而是看到散熱的效率與引擎的工作才對吧!(我指W123車上的水溫表)

汽車的工作工度大致上恆溫在一個適合的工作溫度上,比起氣冷沒有辦法控制溫度隨時有可能缸溫涯起來的機車來說,機車的油應該比汽車更好才是。 這裡遇到的一個盲點就跟上面轉速/胸部問題類似。縱使汽車的水冷系統比較大,某些機車甚至只有氣冷系統,但是這裡討論的問題應該是缸體工作的溫度,所以撇除冷卻系統,我們應該把討論的系統縮小的汽缸運作的溫度,而非散熱系統的大小。 所以拿散熱系統當作汽車與機車的差別,就犯了我上面提到的討論謬誤。 再延伸出去的問題就更複雜,像是愛鐵強與密立鐵這種四行程機油的汽油精能不能給二行程的混合油燃燒(?) 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其實車友翔哥就有試過,有時候我也覺得他也陷入這類的信仰主觀裡頭。又因為二行程引擎吃的很髒,也就是你加什麼東西進去其實都還好,也不會馬上出事,長時間下來頂多火星塞和排氣管容易堵塞和累積髒東西。而大部分騎二行程車的人普遍也有類似這種現象,也不會認為這是添加奇怪的東西導致的「問題」。 而B1又是一種非常硬漢的車種,你的齒輪油抽光還是可以騎,還可以騎好一陣子,導致這類缺油而導致的現象很不明顯,既不會縮也不會有太大的怪聲,所以在做這類實驗的時候,多做幾次你其實會發現有或沒有沒有太大的差別。(最少翔哥那段沒有油的時間車主感受的差異不大) 最近雄獅版又有人提出了加入二行程加入四行程的代鉛劑可以保護氣缸讓汽缸用更久的理論,問他是怎麼聽來的,他說是加油站的員工說的。

[詢問] 加代鉛劑可以保護引擎?

→http://forum.jorsindo.com/thread-2352198-1-1.html

代鉛劑的成分最早是用來設計保護比較軟的汽門,二行程則沒有汽門。而潤滑性這類東西...有沒有想過拿KY來幫汽缸潤滑? 綜觀這些在討論裏頭常常出現的奇怪配方與小偏方,尤其在老車界裡面會有這類討論,像是修補氣缸、 增加性能這類或多或少沒辦法用太多錢去修理整顆引擎,只好用這類的小方式來讓自己的車變得更好。 只可惜這類變得"更好"的過程,很容易在行銷與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下變成另類的"老車贖罪券",在沒辦法付出大量金額的情況下,只好藉由這裡小小的添加劑買回一些自己可能對自己車子的愛。 幹跟Klaus吵這個真的很累,一個不會修車只會用鍵盤修車(我)、另外一個則是指會修車然後理論都用猜的務實直觀主義者。 直觀主義者到最後就會面臨一個觀察的問題,像是我之前跟Klaus討論空燃比與燃燒效率的問題,最後我們一定得用到感測的方式(像是含氧感知)與從排放廢氣去推測燃燒的比例與油嘴的配合,這些就沒辦法藉由主觀的觀察,必須藉由其他儀器的間接測量來評斷。 但我只是知道,我也沒有實際做過這類的測試,在條碼貓裝好之後,我想我會花一筆錢帶著油針去找店家跑馬力機。 一個鍵盤嘴只能出錢,另一個修車手出力,這大概是我們兩個為什麼雖然有時候彼此吵架很兇(咦?)但是到最後還是可以一起把車弄完。 「幹!吃我的咖啡廣場!」 「沒愛心的基督徒!」

昨天跟Klaus去承德路拿電瓶的時候,我們在車子裡面提到愛鐵強這個東西。有時候我也覺得Klaus想法也有跟我迥異的時候,林北那時候氣到就拿喝完的咖啡廣場丟過去。 其實我一直覺得Klaus在Kawasaki B1圈裏面算是翹楚,但是他有些觀念我覺得還是有些可以被挑戰的地方。那時候我跟他討論到機車的機油和汽車的機油能不能共用(這算是個很老很老很老的老問題)以及愛鐵強這種油精到底有沒有效果。

其實這裡用直辯的方式很容易產生一些問題,例如使用者太堅信自己的使用經驗導致排擠效應。Klaus一直很北爛基督徒(就是我XD),他覺得信仰的盲點很多。這一點我其實蠻同意的,所以我倒也一直當他口中「沒有愛心的」基督徒(笑),我十一奉獻不是拿去給你們蓋傳教中心然後拿去說同性戀會毀滅世界啦(切!),可惡早知道那些錢就拿去改汽缸。 當我提到愛鐵強有很多實驗上的問題時,Klaus其實出現很多質疑信仰者會提出的問題:「你沒有用你怎麼會知道?」(你沒有信上帝怎麼會知道上帝不存在?)「我加了之後引擎就變得更順更安靜直上陽明山怎麼會沒效果?」(自從我信了上帝之後我人更開朗而且交到更多(教會XD)的朋友,你怎麼會說沒有用?) 之後就提到機車機油和汽車機油還有水循環導致引擎工作環境、轉速什麼...(呃)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6&t=155655

→http://blog.xuite.net/aceching/Alex/38087235

→http://forum.jorsindo.com/thread-2387578-1-1.html

如果單純以結果論或是以直辯的方式去攻擊論點,很容易造成反抗與堆疊思考,在接觸這類關於接近信仰(使用者主觀)的議題的時候,我認為應該用觀察與反正法去討論。如果你直接去寫「OO這樣是錯的」反而會很容易被攻擊「OO為什麼是錯的」然後套入自己的主觀經驗。 直辯的一個很大的背書就是需要很多資料和實驗去證明這樣是對的,但是如果像我一樣式反證去"推論",那其實我們和被批評的人犯下一樣的錯誤,就是"推論"而沒有實證,而所謂的"實證"絕大部分又參雜很多個人主觀與心理補償,所以這類實證的意義幾乎沒有參考的價值,也很容易流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兩派分流當中。 但這通常也是此類信仰議題的大絕招,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無神論挑戰基督教義的影片,同時反過來教會提供的「這世界上確實有神」的教材也是很多。以哲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討論會很有樂趣(笑) 就像是矛盾大對決一樣,但是最後的癥結點就是:我們仍然沒辦法證明、舉證與再現(科學的角度)。 但是在內燃機科學裡面這些都是可以被考驗與實驗的,一方面我們可以去思考廠商提供的資料以及為什麼他們可以靠"兩張"照片來證明它們的產品有效果。 女人有化妝品和減肥藥, 男人有汽油精和避震器(笑)

同場加映

※台灣普遍存在跟不上時代的換機油觀念

http://tsubasashiina198.pixnet.net/blog/post/163147001 http://tsubasashiina198.pixnet.net/blog/post/189099324 ※Honda Service manual favors 10W-30 oil http://cb1100forum.com/forum/archive/index.php…

※[詢問] 除了台灣機車1000公里要換機油 還有哪個國家也是

http://forum.jorsindo.com/thread-2465182-1-1.html

※[詢問] 冬天換機油有特別需求嗎 http://forum.jorsindo.com/thread-2463819-1-1.html

※Re: [閒聊] 日本的機車每5000公里換一次機油 https://www.ptt.cc/bbs/biker/M.1353735145.A.5EA.html ※Fw: [問卦] 有沒有機車機油1000km換一次的八卦? https://disp.cc/b/733-74xo

※suzuki二輪車の点検整備について http://www1.suzuki.co.jp/motor/inspect/part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