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機油對我而言,大概就是:我實在是縮缸縮了太多次了,縮到都有點矯情了。對於用機油這件事情顯得相當有趣。
講到機油這件事情,在台灣而言其實象徵著許多事情。對於視傳系(扯一下)我們所認知的大概有兩點:「行銷」與「品牌」。不難想像在台灣這個小地方卻可以有各種油品是很幸福的事情,當然也不乏許多台灣本土自己分裝與自有品牌的機油。
[Mobile01] 國外機油發展現況及趨勢討論
這一篇是Mobile01相當長的討論文章,講的就是在台灣目前機油市場有趣的環境與銷售手法,也可能是因為市場稍微比其他國家窄一點,彼此競爭的情形也比起國外相對嚴重。不過說不中聽點,台灣人的科普姿勢與資訊的開放吸收性,雖然在這個象徵資訊爆炸的年代,依然呈現一種封閉的僵化。於是常常仰賴「口耳相傳」與「使用經驗」等等。也因此在許多的討論裏頭常常會出現「A使用的感覺非常好」而「B使用得到的結果卻呈現截然不同的面向」。但是最常見的情況依然是A在推銷某牌機油的時候,可能是用得詞彙太過誇張,於是「便宜、省油、拉轉快、保護性好、抗熱衰」都會出現,接著是「換下油後,用手戳一戳油脂,油膜完全沒有衰退」的體感實驗方式。
但是我相信,在這個科學的時代,石油大廠都應該有提供足夠的實驗室資料(ASTM)與認證(JASO)可以讓使用者有較客觀的評斷方式,以比較不常被這樣子討論的二行程機油而言,我想藉由一些數據來討論這些油到底好不好。
各種機油公司的產品都可以用一個簡單的關鍵字「Data sheet」在Google裡面找到。
裡頭會有幾項指標:首先是密度(Density)、高低溫的粘性(Viscosity)(流動性)、閃火點(Flash point)、流動點(Pour point)。各項單位都有它的條件性,像是密度的依照ASTM的測量,是在攝氏十五度時,而粘性有兩個溫度,分別是攝氏四十度與攝氏一百度。流動點則是指當油料冷卻至某溫度後,將失去其流動性,此溫度稱之為流動點。
下面我舉了幾款我自己常用、用過以及市面上比較容易找到的油品。所謂容易找大致上就是大賣場買得到,網路拍賣上也容易找得到的油品。基本上在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材料行能找到的東西已經有限、價格也未必這麼的令人喜歡,只是網拍上的油品通常都必須加上一些運費(一箱大約要一百塊、一手大概六十塊左右),價格折一折其實也和材料行的價格相差無幾。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價格要一次買一整箱(24支)才會有特別的價格,半箱有時候會免運。
我是在去年(2013/11)寫下這篇文章的楔子,在今年(2014/02)補完了後半段。
在這段時間裡面,用了最多的還是國光牌的白瓶(CPC 2-Stroke Engine Oil)[觀察]條碼貓:機油比例(一/五日)
自從條碼貓改裝成175cc的氣缸之後,接連著縮缸讓我對機油這件事情產生了點好奇,後來排除了一些問題,條碼貓的機油幫浦出力不夠、改裝活塞過緊等等,都是可能造成縮缸的原因。
Well,
回去重新思考機油本身的問題:其實最早的問題都來自於一段話:「國光牌的機油很容易積碳!」
Indeed,
車子有在燒汽油,哪有不積碳?
現在我的問題是,基礎油,預混量多,跟合成油預混量少,哪一種效果會比較好。
所以我就開始大量嘗試用國光牌機油,預混4%-5%,加入再純蓖麻油(Rock Oil Castor)比較。
會這樣子做有一部分跟維持費用有關係。
一瓶國光牌的機油一公升約一百塊,(一毫升只要一角)
以我之前用過比較貴的AGIP KART來比較,一公升則是四百元。(一毫升要四角)
也就是說,每加五公升的油,預備混合3%的混合量,兩者就會差四十五塊。
150毫升的機油量,國光牌只要十五元、而AGIP KART則是驚人的六十元。
假使預混5%,五公升的機油維持費也僅需要二十五元。
但問題就是,Kart是加了蓖麻油的特殊競技油品,它的性能是他如此昂貴的原因。如果用蓖麻油加上平價礦物油呢?
Rock Oil Castor
這款是洛克機油出的蓖麻油油品,中文名字好像是「挑戰者二號」的樣子。在上次逛油品的時候看到,就在上面動了歪腦經,湊了半箱免運,就順手帶了一瓶。其實台灣的洛克機油非常稀少,評論與測試都不多,而我自己用的前一款洛克機油的二行程機油(TCW-3)[關於]二行程機油這件事情。
說起來這款機油的認證是給船用機用的機油,但事實是上你會發現所有二行程機油大多沒有什麼差別,拿去給車用、機車用、割草機用、發電機用都差不多。但是每一款工具都會出一款特別的油款,然後就會特別貴。
不過海上使用的二行程機油有特殊的認證:TCW-3。在前一次用過的葡萄汁,飛利浦六十六號,同樣給船用機的二行程機油。[開箱]二行程葡萄汁《PHILLIPS 66 INJEX 2-cycle oil》
重點是,我查詢了國外洛克機油的商品種類,並沒有台灣所賣的這一款的包裝。洛克機油通過TCW-3認證的機油品名是Rock oil MP3,而台灣買得到的則僅標了TCW-3,我自己的猜測可能是台灣進口自行分裝的油品吧!
這瓶蓖麻油的價格是三百塊,五百毫升。(每毫升1.6元)純蓖麻油的比例大約是每公升加入1.5%-2%左右。
也就是說五公升的汽油對應一百毫升左右的蓖麻油,大約是六十塊。
...靠北啦,沒有比較便宜。
加上國光牌機油的量(十五元),一次就要七十五元。
...幹!幹嘛不直接加人家調好的就好了。
而且自己調的還不均勻...
加完後才發現不可行啊,哈哈。
其實在之後有發現一些問題,後面會提到,但是總結就是:
乖乖用人家調好的油就好了。
這個表格是去年做的,不太會用痞客邦的表格,所以用了幾單得色標做了一個很難看得懂的列表。
顏色代表不同油品、同一列是特定指標的比較數據。
資料來源大部分來自於機油品牌的公開資料與實驗室數據,大部份都有一段年紀了,分別三年到五年不等。
國光牌和道達爾有些有殘灰量(Sulfated ash)的資料,但是我找了其他品牌似乎對此琢磨不深。這或許可以當作是容不容易燃燒與積碳的指標。
但是話說起來,積碳這件事情的變因其實有些複雜,在後面說明也會提到。
CPC 2-Stroke Engine Oil LS(FD)
CPC E 2-Stroke Engine Oil LS(FC)
CPC 120 2-Stroke Engine Oil LS(FC Level)
Total Hi-Perf 2T Racing(FC)
Mobil 2 Stroke Oil(FD/TC)
Mobil SUPER 2T(FB/TC)
AGIP SPEED 2T(FC/TC)(synthetic bases)
AGIP 2T SMOKELESS(FC Level/TC)(semi-synthetic)
AGIP Kart 2T(No FACO/API)(synthetic/Castor)
VOL15C=0.869(kg/m*3)0.88 0.868 0.XXX 0.866 0.878 0.875 0.871 0.934
V40C=79.1(MM*2/s)53.2 53.4 57.5 48 63 55 44 77
V100C=10.9(MM*2/s)8.4 8.41 8.41 7.9 8.7 9.7 8 11.3+
Flah point=114(C)98 98 98 96 132 82 100 204
Sulfated ash=0.07(%)x 0.13% 0.1% 0.09%0.05% X X X
VI=110162103 137
以我之前比較常用的油Total Hi-Perf 2T Racing(FC)來說,他算是半合成機油裡面性價比最高的。再往拍上最低可以拿到一瓶一百塊。在各項數據上,這瓶的數字明顯比國光白瓶漂亮許多。
Total Hi-Perf 2T Racing(FC)算起來跟AGIP 2T SMOKELESS(FC Level/TC)是同級的油品,半合成、JASO FC、相同的價格帶。
接著我想比較AGIP產品線裡頭三個等級的油品,分別是初級半合成AGIP 2T SMOKELESS(FC Level/TC)(semi-synthetic)、中階全合成AGIP SPEED 2T(FC/TC)(synthetic bases)、與高階競速蓖麻油AGIP Kart 2T(No FACO/TDI)(synthetic/Castor)。
這裡可以注意到一件事情是,AGIP Kart 2T沒有過JASO和API的認證 。他的理由應該不像是有些油品為了省油所以沒有送檢驗,只在外表標示「超越JASO FC」之類的標語。根本的原因就是:
加了蓖麻油根本過不了認證。XD
所以競技性油品完全不考慮清潔性與排氣系統的堵塞問題。
不管車友怎麼說,汽缸蓋拆起來亮晶晶,加了這種油就是註定折化油器與排氣系統的壽。
補充一件事情就是,以潤滑度而言,JASO FB、FC與FD都是一樣的,差異在於積碳和排氣管的清潔度。
雖然不能說FC一定比FB乾淨或是煙多,但是在某部分是可以這樣子推算油的等級。
(但是就我後來加了一陣子國光牌FD心得是:好啦,我分不出來。)
反而是Klaus覺得國光牌的煙有大一些。
(下一次的惡作劇就是在國光牌的瓶子裡加道達爾的油,再問問他煙的問題,顆顆)
via:從維基百科夾過來配菜的圖。
但這裡對於數據不應該有多的解釋,像是剛剛提到低溫動黏度與高溫動黏度,是不是能夠把比較黏當作保護性比較高、比較稀則代表比較容易啟動呢?這就眾說紛紜就是了。
來討論幾個指標,像是動粘度指數(cSt)與黏度指數(VI )
動黏度指數,低溫(40度)可以拿來當做是冷車啟動 保護性的指標。 指數越低,低溫的流動性如果越好,可以當作冷車啟動時 ,機油越能保護引擎。
高溫(100度)則可以拿來當做高溫時機油保護性的指標。指數越高,可以當作在高溫時的機油保護性(流動性)比較好。
黏度指數(VI)係一經驗數據,表示在給定的溫度範圍裡一機油黏度變化的程度。它藉由在40°C和100°C測量油的動黏性,且使用美國材料試驗協會D2270中的表格和公式判定。黏度受溫度影響( 低溫變濃稠、高溫變薄 ),而黏度指數(VI)為機油維持其黏度不受溫度影響的能力之計量。0至100的級別係用以指示機油的抗黏度改變力,黏度指數數字越大,機油的黏度不隨溫度而改變的能力越高。更白話一點的論述為︰高VI值象徵黏度隨著溫度有相對較小的變化,然而低VI值反映隨溫度有較大黏度變化。
低溫黏度→數據越小越好,優點在於低溫流動佳,減少啟動時引擎磨損。(啟動時最易磨損)
高溫黏度→數據越大越好,保持高溫油膜不至於太稀少,維持保護性。
VOL(15C)=0.88 0.871 0.875 0.945(kg/m*3)
V40C=53.2 44 55 X(MM*2/s)(越低越好)
V100C=8.4 8 9.711.3(MM*2/s)(越高越好)
Flah point=98 90 82 215C(越高越難燒)
VI=X 103 162 137(越高越好)
特別留了第一項國光牌機油來作比較,綠色的是國光牌。
Kart很明顯密度比較高一點。
第二項可以發現國光白牌在低溫的表現比較稀,啟動保護性比起其他三種油品都來的好。
但是在第三項,你會發現低階半合成的Smokeless的表現竟然比起國光牌小輸一些。
第三項閃火點,理論上越低煙會越少,因為閃火點越低,代表在越低溫時機油就已經燃燒殆盡。但一方面來說,閃火點越高也意味著在高溫時機油仍有潤滑功能,算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吧!煙越少,可以說保護性相對會比較低。比對Kart的閃火點,還真的是高到嚇人。
最後一項,黏度指數:全合成的Speed在溫度的變化上,油質的黏度是比較穩定,或許是因為全合成的緣故吧。
在找資料的當中,你會發現有些Datasheet的資料不完全符合,即使是同一款品牌。像我在找Smokeless的時候就發現有兩種不同數據的Datasheet:
看似同種油品卻有兩種不同的數據。但是我比較取信後者,有ASTM標準數據。但是也可能都是ASTM所檢驗,但是時空不同而有不同配方而已。
然後最後一個問題是...
這些數字的意義
去年我在做這份資料的時候,Klaus就跟我說:「這些都是他們自己說的,又不準。」
另外一個就是,他的確也拆過加過國光牌的Kawasaki B1的排氣管,裡頭積滿滿滿的碳。
實際上機油的表現又怎麼樣呢?
這個也是所有評測裡頭最難說的一部份:「它到底好不好用?煙多不多?會不會縮缸?」
而其實我的答案是...
我也不知道。
積碳這件事情關乎於溫度,只要機油沒有燃燒完,就會產生白燕,最後就會累積在排氣管成為油泥。油泥就會開始黏一些雜質,最後就會堵住排氣管。
很多人對國光牌的誤解就在於說,他是最便宜的機油,所以許多人在經濟的情況下會拿來用。但是你可以確定的是會拉轉的人幾乎都不太會用這款油,所以你可以說:用國光牌白瓶的人都騎不快。
這是今年(2014/01),為了調整正時把缸頭卸下來的時候拍的照片。
那時候已經試著用國光牌白瓶好一陣子了,算一算大概也用了六瓶左右,預混5%。重點是...
大力胚。
在有一天晚上,條碼貓在路上跑出時速一百三十公里。
但是在回油的時候條碼貓縮了。
Klaus說起那時候他覺得其實並不是縮缸。比較像是化油器沒有調整好導致的假性縮缸,是因為高速油嘴供油不夠,所以就斷油了。
不過最有趣的觀察是,那時候我用的還是B1的原廠排氣管,條碼貓竟然沒什麼煙(即使加了5%),Klaus也覺得怪怪。
最近幾天試著在五公升的油箱裡頭混合5%的國光牌機油、2%的蓖麻油,在無人的河堤外試著把條碼貓騎到底。
極速來到110km/hr,轉速在六千和七千轉之間來回,設定的超轉燈已經亮起紅燈,油門還沒到底。
反覆試了幾次之後,最後以時速八十騎回家,沒有縮缸。
最後試著用九十的速度撐著騎完河堤的十公里路,沒有縮缸。
我想,對他而言算是夠了。
However...
但是,如此高的預混衍生出來幾個問題,尤其是預混。
很明顯的可以感受到的是,機油和汽油混合的不均勻,尤其純蓖麻油更是如此。常常前面還沒完全混合的時候燒不到蓖麻油,油箱快底的時候就聞到滿是蓖麻油的味道。
幾天前拆下火星塞,顏色當然是油氣過濃的焦黑色。在這種極端的混合比,火星塞的壽命也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騎乘時的震動也會變得莫名的大,燃燒的情況不穩定。到高轉時感受得到震動比起以往高上許多。
然後在這種高混合比的情況下騎進市區會讓事情更麻煩,燒不掉的機油在排氣管尾滴出一滴滴的油漬,更不用說等紅綠燈的時候停在你後面的人有多Balan,只差沒到你面前翻白眼。
加上我之前仔細算過了之後,其實這樣子加沒有比較省。XD
現在條碼貓的配置完全交給機油箱與機油幫補,現在用的機油是Agip Kart 2T,國光牌或多或少混個1-2%在油箱裡頭,聊勝於無。不過遷就於蓖麻油膠結的特性,我想蓖麻油還是得和一般機油交換使用,或是要常常燒乾淨,不然對化油器和排氣系統都是巨大的負擔。
下一次買油,或許就會挑全合成的Speed作為條碼貓的用油,而大白就回去用Smokeless。Kart可能就是偶爾熱血的催情劑。
如果有錢了話...
至於國光牌嘛...
如果口袋窮得只剩下七十塊錢。
參考文章
如果只想選黏度較稀的機油來增加油門靈活度之分析報告
http://www.coltplus.tw/viewthread.php?tid=36046
各家機油黏度指數表
http://www.coolaler.com/showthread.php/105421
機油v.i值...
http://forum.u-car.com.tw/thread.asp?forumid=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