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07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tif
Fujifilm C200 (Scan by Mono)/Chinon giant 29mm/f4

禮拜五值班日

晚上以為要跟一位香港的攝影師約拿底片,想說在台北車站待到九點,後來發現是26號晚上(苦笑)
這幾天每天晚上利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做短時間沖洗測試,以往沖洗時間從準備、預溫到沖洗,如果沒有一次沖洗五桶標準的JOBO沖洗1540罐了話,在時間上會有一些不划算。這幾天試著用較短時間沖洗,去平衡時間成本和卷數。目前看起來如果只有兩三卷,在藥水上以及沖洗準備時間的均分下,目前看起來還是傾向不划算那一端。
不過我想好處就是,每天都有可以沖洗做紀錄的習慣,每次長時間沖洗下來,其實會有一點厭世,畢竟沖洗三十捲要罰站六個小時,站到歪腰。

新相機

在講沖洗之前想來提一下今天一早收到的新傻瓜相機Chinon giant,這一台相機並不來自大家熟悉的大品牌,不過外型上倒是相當簡練,如果沒有記錯應該已經是1990年後的設計,方方正正,初次看見其實有一些Contax T2的樣子。一般來說在這個年代,鏡群採用F/2.8已經司空見慣,F/3.5已經是退居二線,這一台算是突破底線來到F4,定焦做到F4必然間有一些取捨,是的,這一台是帶有Macro,小花模式的隨身相機,這個功能即便在相當高級的隨身底片機當中,我也只有在Contax T3上看過(而且說實在也不太準)

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02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tif
可是太近了又不能關閃光燈就會變成這樣。

在這個年代的相機大多都導入了Quartz Data的日期記錄功能,我其實比較喜歡更早一些,各大廠都還沒有定下公規,每一家的打印方式都截然不同,不過越到00年,大多都採用這種標準的Digi Number字體。我就相當喜歡更早些時候採用Dot-Dig圓點式的日期打印,譬如Leica C1或是Fujifilm TIARA,在一些更早期的日期相機,打印的方式還是夾雜漢字的日、月與星期。

M1805-19-BW-135-1905-DoubleXX-CB350-KMOTORS-OM2@200@27@12M@D76@S21.jpg
70年代為了製作出可以打印日期的機背,各家都做了不少機械結構,
在石英電路板還沒有量產之前,這類單純的機械設計,讓老相機有截然不同的時代感。

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04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tif
蠻特別的時間表示方式,中間是一則橫槓

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01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tif
那個年代也紛紛加入所謂的寬景模式
不過這個寬景,只是形式上的寬景,相機上下做了兩片遮擋片
果你自己在底片上黏兩片海苔
也是形式上的一種寬景模式

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05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tif
不得不說,這樣的字體,反而覺得有些無趣
在規格化的時代反規格
變成一種獨一無二的特色

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03M1805-20-CN-1350-Fujifilm_C200-test-林屋-Chinon_giant.tif
底片、老車、老東西我想都是反規格的代表吧

 

深夜暗房

十一點開好加溫器,今天手上的底片總共有五卷黑白底片、九卷電影底片。五卷當中有兩捲TX400以及法國百合,這次依舊使用D76做靜置,今晚的水溫是27.1度,用了800cc昨天用過的藥水,加入400cc新調好的藥水,時間是九分鐘,採取最少搖晃的方式來顯影。負片檢視感覺反差是暗房人會喜歡的軟調,可以直接放在三號相紙上的那一種柔軟,也會很適合掃描,反差不大,不過細節豐富的那一類,不過如果要不後製直出,我想我會再增加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或是中間加入兩到三次的搖晃。

不過缺點倒是出現了,因為濃度比較低的緣故,在一些曝光不足的地方會有很明顯的齒孔滲透痕,會再畫面產生一些垂直的條紋,同時邊緣的齒孔號碼也會變得比較淡。不過這些都可以藉由增加搖晃來解決,但是讓我意料之外的反而是掃描後的顆粒比想像中的要粗,不過這樣的粗又不像是底片上的問題。後來檢查了掃描的參數,

2018-05-26_040202.png

做了比對後發現如果使用以速度優先(High Speed)的掃描通道,直接用JPG輸出的噪點有點難以忍受,如果改由原本的High Quility+SGS與TIFF通道,則顆粒就減少很多。不過這個通道介面只能從原廠軟體EZ Controler去控制,如果是用第三方掛件,只能選到畫質,SGS跟其他選項都跑不出來。

2018-05-26_040151.png

2018-05-26_040114.png

D76-400TX.jpg
這一個是用快速掃描(High Speed)-Standard直出JPG(裁切100%)

D76-400TX.jpg
這一個是用高畫質掃描(High-definition+SGS)存TIFF轉存JPG(裁切100%)

快速掃描的顆粒感在整張畫面的時候會感覺到有點干擾,噪點的組合因為有些矩陣的規律,看起起來反而不太像自然的底片,不過倒是意外的發現LS1100的掃描速度在這兩種模式的差異下好像沒又差太多,原本只是想做一下沖洗檢查所以偷懶想掃快一點,不過反而好像有了相反的效果。

arrow
arrow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