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inal-MCad-627-1302-HOAME-8

  前言


最近在各個老車社團裡頭,二行程存廢問題一直被提起。這件事情老實說也醞釀好一陣子,尤其對於許多買老車增值投資的人來說,這是最不好的消息了。

提到台灣的機車產業,其實或多或少都要提一下機車產業的歷史,牽扯到法規、產業轉型以及環保手段的利用。老實說像台灣這樣的小島國,面臨周邊各個大陸國家的競爭,戰戰兢兢的在狹縫裡生存。講到台灣的機車歷史,不免要提一下老機車老廣告這個部落格,廣告看似只是機車史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綜觀台灣從民國38年到現在,六十六年光陰當中,其實改變了不少的事情。比起歐洲機車的演進,台灣的機車史看起來小上許多,關於機械性能與賽車運動都得在更短的時間提升起來,而地小人稠的都市化也使得機車成為大眾的主流,卻也在時代的進展當中背負了污染的宿命。

既然要講一下二行程的存廢,其實就要談一下台灣的機車生產歷史。台灣的機車生產史其實不長,短短的六十年就造就台灣三大機車產業,比起歐洲、日本接近一百年的歷史,台灣的進程算是相當快了。這篇文章節錄部分前輩整理出來的文史資料,想讀原文可以參考下面的網址:

Rainey Yang的個人頁面台灣機車史:光陰的故事

中華民國機車研究發展促進協會:台灣機車史

黃雅慧、蕭莉珍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教學碩士班研究生:歷久不衰的機車王國—台灣機車科技系統研究

老機車老廣告網誌

從五十年代開始說起


ap_20060627055955943-1

「五零年台灣處於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甚至為了節省外匯而禁止機車整車進口,因此皆以機車零件方式引進再行組立。當時的機車品牌 囊括日、美、歐等,包括HONDA、YAMAHA、SUZUKI、KAWASAKI、YAMAGUCHI、RABBIT、MEGURO、 BRIDGESTONE、雷立克、明發、普恩德等的日本廠,以及美國哈雷HARLEY-DAVIDSON、LAMBRETTA,義大利DUCATI 、VESPA、BENELLI,英國的BSA、TRIUMPH、大砲等機車和德國SACHS、VICTORY、ZUNDAPP、HEINKEL、BMW、 DKW、NSU、PUCH等機車。因此當時機車比現今的汽車還珍貴,大多是醫生等達官顯貴的娛樂休閒工具。不過當時的柏油路除了一號省道外,都還是泥土的 路況,機車的實用價值還不大」-中華民國機車研究發展促進協會:台灣機車史

當時比較有名的車款大概就是裕隆蘭美達,1960年代是郵局人員的公配車,同時也是許多公務人員的公務車。當時義大利Innocenti車廠推出的Lambretta與台灣的裕隆公司簽訂技術合作,雖然說是合作,但是大部份零件都是由義大利進口,台灣僅負責組裝,沒有自行生產(為了節省外匯),這個原因也導致後來維修困難以及缺件嚴重。比起同時間推出的Piggio Vespa,偉士伯公司在地生產反而延續了偉士牌在台灣的實用性。裕隆代工機車的日子並沒有太久,裕隆就轉型做四輪汽車,義大利原廠達美藍原廠也因為一些緣故而停產。

8757004781_c63f6240fe_o  

「直到五○年代末期,台灣開始完全進入農業時代,政府一連串的農業改包括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農業慢慢走入機械化時代,這時國民所得也開始 提升,高達142美元,連帶的工商發展也開始嶄露頭角。政府於民國46年獎勵國人自行生產機車,此時開始台灣進入國產機車的年代,三陽工業就是在民國50 年成立至今。到了55年底,台灣機車工廠居然高達40多家,而機車銷售部份,從55年底七萬五千輛,到57年底時已經高達十四萬六千輛。其實當時社會的發 展造就許多新富農階級,車廠甚至透過工會與農會進行購車貸款,機車遂成為農民與工人的好幫手。所以當時的機車多以載貨量大、馬力強、爬坡力夠為主要訴求。」中華民國機車研究發展促進協會:台灣機車史

Vintage_motorcycle_Ads_11

民國四十六年是一個關鍵開始,而五十年代則是台灣產業轉型一個很重要的時期,過去一台機車非常昂貴的日子,慢慢變得可以負擔,每個家庭才開始逐漸有了,早上被阿爸阿母擺在機車上上學、上工的日子。三陽工業就是在五十年的時候成立,隨光陽工業也在五十二年初開設。講到光陽跟三陽或許很多人特別有印象,身為台灣機車工業的三大廠之一,不少人是恨得牙癢癢,恨鐵不成鋼或許是這類抱怨最好的註解。當時光陽與三陽都是與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技術合作,為什麼當時兩家都會與本田合作呢?據那個年代專門從事交通器材(卡車、汽機車、工程車及自行車零配件)的建祥貿易董事長陳遠平回憶:

「聽說,

當年日本流行一種新潮經營法,

由一家日本廠商

同時與二家國外廠商技術合作,

此舉可以使這二家廠商

透過競爭而不斷的進步,

這種做法對日本母廠極為有利,因此本田早就有意在三陽之外,另起爐灶,恰好三陽董事長黃繼俊與光陽董事長柯光述是師範學院的同學,故在黃繼俊的推薦下,光陽雀屏中選。」

這類爭方式被日商大量採用,所以你會發現早期老車往往都會有兩個廠牌以上的生產公司,除了本田合作的光陽與山陽、鈴木(Suzuki)就有鈴木(台灣)與台隆、山葉則是萬山跟功學社、川崎是永豐與百吉發,不過中間有很多先後,彼此併購或從原本的公司分資出來。在三陽工業有趣的地方在於在與日本本田結束合作之後,反而是美國的本田給予資源投資入股,所以你可以發現縱使三陽已經沒有日本原廠支援,他也依舊生產本田車系的機車。這一點有點像是百吉發,最早支援百吉發的是印度與義大利比雅久合作的印度母廠,後來結束合作關係之後,印度方面與台灣百吉發合作。雖然義大利原廠已經與台灣偉士伯合作,但是在市面上你也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偉士牌車型誕生,同時間還有羽田機械在生產偉士牌。而川崎也有同樣的同品牌競爭問題,當時川崎原廠和台灣百吉發合作推出銀座、銀駝以及GTO等跑車車系,而永豐當時除了已B1和B2商用車為主的自製市場,也推出自行研發的B1S與B6來迎戰。當年川崎重工對百吉發要來得好一些,把新車都交給百吉發生產,永豐則只好自行研發,而B1車系也因為這樣子的緣故,雖然缺少母廠資源,到後期完全轉為台灣自行改良、升級到1997年,直到2002年最後的庫存領牌車而告終,這樣看起來當年永豐除了引進第一批川崎日製的B1之後,就成為台灣自製的車款了,像是後來的B2、大鐵缸與大鋁缸車系,這些都是在台灣以外所找不到的車款。

在五十年代中期的時候,在台灣的機車工廠高達四十多家,除了常見的日系品牌,各種歐洲、西德、英國車款都能在台灣的市場上看見。這個年代是台灣農業起飛的年代,而大量機械化的農業逐漸產生許多新富農階級,所以以前能夠擁有一台機車的人家,檔車往往是農家子弟巡田水載物的選擇,而醫生、公務員則比較喜愛速克達型的偉士牌與藍美達。當時車廠甚至透過工會與農會進行購車貸款,機車遂成為農民與工人的好幫手。所以當時的機車多以載貨量大、馬力強、爬坡力夠為主要訴求,早期的車款不僅以二行程居多、同時也都以高扭力為主,一直到了六十年代中後,才逐漸開始有競速型高轉速的車款引入。

螢幕截圖 2015-11-01 19.28.53  

其實從五十年代開始就能夠逐漸看到政府介入機車產業,像是自給率、零件進口取代整車進口等等的政策來扶植台灣的機車產業,讓早期台灣的機車產業從裝配廠到可以自行製造零件,不再仰賴國外進口、台灣加工組裝。那麼來談一下台灣的關稅部分,你可以發現整車進口的關稅高達25%,但是零件的平均稅率緊要14%。而早期進口也僅能從歐美進口,與台灣合作最多的日本母廠反而無法整車進口,同時150.c.c以上的機車不予發照行駛,這造就台灣有好一陣子都拘泥在單缸、小排氣量的處境(八零年代的FZR則是當時山葉把母廠250.c.c的FZR下修排氣量的作品)。

70line-up2

比較有趣的你可以看民國五十六年的時候,政府頒布了一條法令:禁止以旅客行李名義攜帶機車進口。當時自製率計畫剛開始,三陽工業才剛開始設立,生產初期國外的機車性能海放台灣新生的工廠,所以早期雖然政府不斷管制國外機車的進口,但是進口機車還是不斷的輸入到台灣,最普遍的名義就是當行李從國外回來。民國58年各型機車進口量降為101輛,至民國60年則只有36輛而己,短短十內之內,台灣的機車工業從裝配邁向完全自行生產。

不過民國五十七年到是發生不少事情,除了原本輕型機車(50.c.c)不可載人,50.c.c以上的重型機車要戴安全帽,這讓許多在台灣專門生產輕型機車的廠商面臨巨大的轉型,像是功學社在中壢的工廠就專門生產50.c.c的輕型機車,差點就因為這件事情面臨巨大虧損。而第一次的政府開始管制機車數量,也是從這年開始,回到過去四十六年慶豐行進口第一批機車開始到五十七年,短短不到十年台灣從仰賴進口、技術合作到自主生產,短暫的十年機車在台灣取代了腳踏車,成為庶民生活的一部分。至於為什麼政府會開始介入管制機車數量呢?

據當時車輛公會總幹事毛雋人透露 :

「因為機車橫衝直撞,車禍頻傳,

而且很不幸地,又撞死了一個政府要員」。

( ͡ʘ ͜ʖ ͡ʘ)

同年,輕型機車以上的重型機車,除了要持有駕照以外,每台車都必須課徵20%的貨物稅,想藉由價格來壓低數量。政策實施後,廠商為了求生存,便將繳交貨物稅所增加之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造成機車售價提高。當初功學社為了規避50.c.c僅能載單人的政策,商請山葉母廠把50.c.c的排氣量修改為52.c.c,但是又遇到20%的貨物稅,政府在此等措施下,雖然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也使日益蓬勃的機車市場頓時萎縮。民國58年,國內機車銷售首次出現負成長,全年僅銷售12萬6仟輛,較民國57年負成長近14%,部分體質較差之機車工廠經不起競爭壓力相繼結束營業,民國58年國內只剩下18家機車廠繼續營運。

民國六十三年,三陽推出野狼125,而這一年算是機車產業總結的一年。這一年,政府要求的自製率來到90%,幾乎大部份的零件都要能自行生產。廠商為了達成各項法規要求,生產成本也逐步上升,與外商有技術合作關係之廠商,挾其強大技術、品牌及產銷經驗等相對競爭優勢,打垮其他無國外技術支援之廠商,當時如中南機械、新三東工業、東興工業等公司,因無法面對競爭壓力而在日後相繼結東營業;而專營外銷之利達機械、遠大工業、台灣山口摩托車等工廠,也因外銷市場的低迷以及無法有效打入國內市場,紛紛結束機車之生產業務。

雖然六十二年發生以阿戰爭,石油危機盛行,但是國內機車需求量仍不斷攀升,汽油雖然變貴,所以經濟省油的機車,反而取代汽車成為大多數人的交通工具,國內機車大廠逆風高飛。

不過談到以阿戰爭和石油危機,就要來談一下萬惡的150.c.c以上機車不得領行照這一條法規。

這要說回當初六十年代的石油危機與波斯灣戰爭。


政府禁止150cc以上之機車在國內領照行駛,但雖然可以生產但僅能外銷。主要原因是鑒於能源短缺,為減少燃油耗費,並針對市場實際需要,於是69年決定,禁止150cc以上機車製造與進口。希望機車廠商生產經濟實用之車種,以發揮它對國內經濟的貢獻,這條法規一直到2001年台灣加入WTO之後,才廢除這條四十年前為了節能減碳的法規,但是因為這一條法規,台灣原本興盛的機車產業就此遠遠落後國外廠商數十年,開發不了高性能的車款、同時也無法跟國外廠商同時競爭,在這段時期台灣就淪為代工的基地,而讓泰國、越南取代台灣原本優越的機車製造工業。

加入WTO之後,六零年代確立的自製率也跟著取消、同時以前只能從歐美地區進口的法規也廢除了,終於可以從日本進口大型重機。進口關稅也有可以調降的空間,雖然說是逐步條件,但是從2001-2015這十四年來,整車進口的關稅從25%降到17%-20%,貨物稅也從20%降低到17%,雖然各項關稅稍微調降,看似加入WTO之後台灣成為一個可以開心玩車的地方,但是卻有了更嚴格的環保法規與車檢、同時跟不上現行趨勢的交通法規,也使整體台灣的機車市場淪為高階玩具,這大概是2001年開放WTO的時候,車迷怎麼想都沒想過的走向。

Vintage_motorcycle_Ads_16

不過當年政府的保護政策的確讓台灣的機車產業獲利良多,在民國77年以前, 機車整車的進口關稅由是65%,僅能從歐美國家進口,而且排氣量必須低於150.c.c,當時扶助台灣的三陽、光陽、羽田以及由功學社和萬山組成的台灣山葉、併購鈴木和台隆的台鈴都因此而茁壯,當時每年進口的機車不到兩百輛,對比每年台灣自產機車六十萬輛以上,我想都歸因於政府的保護與自製率的限制。

民國七十七年也是一個重大的轉變,環保法規第一期從今年開始正式參戰。羽田機車正式改名為台灣比雅久機車,今年也是台灣對大陸出口的第一年,一大件三小件優惠關稅從今年開始,光是三陽的野狼第一年就賣出兩萬五千輛,可惜隔年天安門事件爆發,中國緊閉門戶,好景不常。

環保政策元年


民國八十年第一期噪音跟第二期環保法規誕生,民國八十五年環保署實施「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制度」。為有效改善機車排氣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環保署已制定並實施全世界最嚴格的排放管制標準,但排氣狀況再好的機車,若機車騎士疏於保養仍屬枉然。因此,環保署強制使用中之機車定期接受排氣檢驗,初期以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等八縣市為第一波實施縣市。民國八十七年,第三期排放環保法規草擬,預估實施後可比二期減少25%的污染量。

短短十年內,台灣的牌氣排放標準就改寫了三次。比較有趣的是當時與山葉合作的機車廠商萬山所推出的RX125,頓時登上烏賊車排行榜第一名,當時的車主都震驚了。年後推出第四期,再五年後推出目前的第五期法規。

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 機車市場將全面開放,制定實施嚴格的排放標準,可形成非關稅障礙,避免全球各地劣質、低價機車傾銷至國內。面對國內市場飽和、產品生週期縮短、企業整體獲利降低的情況下,第四期環保排放標準的實施, 及加入WTO 後取消自行車設計之貨物稅抵減等優惠措施,將使國內機車業者經營壓力增加。

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國內機車產業經營壓力有沒有增加、多製造出來的非關稅障礙究竟幫到台灣廠商什麼忙呢?這是我們要好好想一想的事情。

8361287738_ec73f1b11d_o  

愛用國貨與機車發展和人民的期待是否相符呢?在扶植國內產業的同時,我們是把劣質低價的機車擋在國外,又或是藉由嚴格的排氣法規把品質優良價格公道的機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