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BW-135-GS-OM2-Fomapan400@400#D76#10mins#28C-21.jpg

Honda Super Cub C70
│Olmypus OM2│Fomapan 400│Whatevergrahy│

前言

連日的雨天讓氣溫下降不少,暗房的水溫從盛夏的32度,漸漸來到28度。今天算是入秋的分界點,水溫來到剛剛好的25度。我很喜歡25度,既不會太低、也不會太高,這樣的控溫時間剛剛好,D76是個宜人的八分鐘,而稍微稀釋一些,十二分鐘也相當稱手。

時間太過匆忙底片容易變得焦黑,而時間太久又會有些不耐煩,搖到有些發愁,十五分鐘是個比較剛好的時間,也是我最喜歡的時間。夏天沖片總要稀釋藥水,而入秋之後,就是個適合黑白底片的季節。

初秋的溫度

其實暗房說起來有很多工具可以幫助你品管,像是最基礎的濃度儀、打試條用的曝光機,顯影過程中的溫度計、時間紀錄,以及事後的放相印樣確認等等。在這些諸多便因當中,依循著一個如同製作甜點般的流程,除了可以穩定沖洗的條件,另外一個就是可以複製自己喜歡的味道。

不過這件事情其實有點玄,有時候我們常常沒辦法意會到是器材影響到作品、抑或是選擇了什麼器材,因而影響到畫面的呈現。這一點在底片上尤其明顯,底片乘載著許多復古與對不少攝影師的想像,在拍攝中往往比起數位會更加浪漫,而這種浪漫會影響到我們拍攝的小細節。像是如何取景,在底片相機的角度中就相當不同,習慣用大拇指跟食指手機拍照的人來說,好好地握住相機,從觀景窗取景,恐怕都已經變成千囍年前的浪漫。

2207-BW-135-GS-OM2-Fomapan400@400#D76#10mins#28C-11.jpg

Honda Super Cub C70
│Olmypus OM2│Fomapan 400│Whatevergrahy│

老派的浪漫

跟老車一樣,那不只是一部移動的交通工具,在很多時候,他乘載著更多故事與我們並行。外觀或許不新、性能或許稱不上頂尖,花費少不了、偶爾還需要車主自己推車,有時候連我自己都覺得,是人在騎車、還是車在騎車主。不過越是身陷這份浪漫,也越能體會到有別於交通工具的定義,雖然有很多形容詞可以形容熱愛老車、用熱情灌注興趣的我們,但我覺得那終究都不準確,唯一能夠形容的,或許都深藏在每個喜歡老東西的人,最深刻的回憶。

有時候那並不是一個值得拿出來分享的事情,像是縮缸在某條路的中央、又或是半夜牽著車,拖著疲憊的身軀,在下著雨的深夜,陪她走了六公里的河堤回家。倒也不是不能把她丟在路邊,搭上夜間加成的計程車,你只是不放心,她在路邊淋雨。

買鏡頭還是...

前一陣子習慣Nikon的機身,從F80、F501、F601到FE,不過這個禮拜又重新拿回Olmypus OM2,其實每台相機他有特點,這也是底片相機有趣的地方,數位有時候比較難以察覺同焦段、同光圈的差異,底片時代每一家都還在摸索如何做出「最好」的鏡頭,各有各的哲學,因此你可以從Nikon發現他們對不同地方的堅持,但是在Olympus的設計語彙上,反而成為浪漫。

對我來說,不同的鏡頭差異不只是畫面,而是拍攝他的過程與節奏。我其實不排斥現代設計的底片相機,像是F100與後期的AF系列,像是F-501、F-601、F-801到F80都曾經陪我一陣子,自動有自動的好處,但自動中帶有機械的浪漫又格外令人讚賞,F-501就是一台擁有自動捲片馬達,但是因為設計限制,得自己手動迴片,像是FM2那樣拉起撥桿,自己把底片收回去片殼當中。這個設計其實也保留在最後一代的F6當中,驚不驚喜、意不外意外?

Olympus OM2的特色就是她嬌小的尺寸,與520公克的機身,既帶有自動曝光的光圈先決模式、也可以切換成全手動的快門,Olympus的曝光補償是我覺得在所有機械相機中做得最好的,融合進ISO轉盤當中,轉動補償相當直覺。Nikon家的得去摳那小小的撥桿,間距也太過密集,很容易扳過頭、拍攝完畢後又很難摳回來,導致即便我要補償曝光,也習慣自己用手動快門加減。

放大率x0.92,視野率97%

這個大家讓你在拍攝的時候對焦變得簡單而且愜意,相較於FE的93%與0.86x,用起來我其實更喜歡Olympus的拍攝感。但是因為Nikon家的鏡頭比較齊全,第一顆f/1.2的鏡頭也是Nikon家的AIS 50mm f/1.2,相反的Olympus Zuiko 50mm f/1.2就貴上一些,而且也不好找得多,不過冷門倒是有個好處就是故事特別多,這一顆鏡頭被稱為魚鱗王,一說是他拍攝出來的光暈十分像魚鱗的排列。

12張大洋,得好好想想。

森山大道的浪漫

森山大道在後期創作的時候,拿的相機是RICHO家的GR21,GR這個品牌可以說是隨身機當中,橫跨底片與數位的機種,又因為對工藝的堅持與精進,成為不少攝影師的稱手的副機。以前已經聽過不少GR系列的盛名,但底片圈的GR,也著實搭上物價的列車,一路飛漲。

最早期的GR是1996年推出的GR1,一開始就以纖細的機身(2.6cm),重量僅有178克,深受市場喜愛。德國設計的鏡頭更是收穫不少喜歡德味的底片攝影師,28mm f/2.8只是一個開始,後期更是推出採用21mm焦段、光圈f/3.5的GR21,當年均價在$12,0002的GR1S,GR21硬是貴了三倍來到$30,000,當年同屬於隨身機頂點的Contax T3與Minolta TC-1,當年可是都不到兩萬塊。

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GR1V可能會花上你兩萬塊、GR1S好一些一萬左右就可以入手,GR21則還長了角,秉持著三倍速的速度來到有點驚人的六萬元。

這個嘛,或許轉身一想,21mm可以用Olympus家的Zuiko 21mm f/2,與蔡司家的Biogon 21mm/f2.8(Contax G21),前者約莫兩萬,後者搭配觀景窗則也差不多介於一萬至兩萬之間,倒著想一定會覺得隨身機的投資不太划算,在緊湊的機身當中塞進畫質有限的鏡頭,若不是真的很在意重量,光學的鐵則就是越大的越好。

諸如種種,可能造就底片玩家總會買上不同家的鏡頭,因為比起現代越來越一致的鏡頭設計語彙,過去的鏡頭總有不少讓人把玩的樂趣。即便已經有了不少相機,總還是會覺得防潮箱中,還是少了那麼一台。

2207-BW-135-GS-OM2-Fomapan400@400#D76#10mins#28C-10.jpg

Kawasaki F4 250
│Olmypus OM2│Fomapan 400│Whatevergrahy│

我想老車也是,與所有的老靈魂一樣,珍惜所有過去的種種,欣賞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igreensheep whatevergaphy 底片
    全站熱搜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