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很推薦一個國外收錄底片掃描後的網站,叫做FilmDev Recipes,比起蠻多攝影朋友使用的Digitaltruth的The Massive Dev Chart(有出手機APP),除了有沖洗的相關數據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有附圖與連結,大部分維Flickr的圖床。比起Massive Dev來說,你有更多的視覺上的參考可以做調整。畢竟即便我們用同一種料理時間來煮飯,也不見得那道食譜就是你喜歡的口味。
於是找到你喜歡的顯影方式、應對你自己的攝影品位,這是當你完成第一捲之後,該學著下一步的事情﹔不過我也正在學,也正在找,所以這一系列我會紀錄的是我曾經使用過的流程與比例,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做為眾多影像中的參考。
2017-05-16
Kodak Xtol
這款藥劑其實在這幾年漲了許多,過去一包大約三百出頭,現在已經藥五百多塊了。Xtol擁有很多對於「感度」與「顆粒」的優點,也是少數可以讓底片感度提升的顯影種類之一,比起Pyro對感度的傷害和HC-110對顆粒的摧殘,Xtol很適合常常需要增感的場合,又貪心於較細的顆粒,Xtol雖然沒辦法兼顧兩者,他不會比低感度的底片細、也不會真的增感增到當把Tmax400當成Tmax3200來用,不過對絕大多數的底片來說,他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足夠的實效感度帶來足夠的中間調細節,雖然會犧牲一些高光細節,但是在同樣的底片選擇下,選用Xtol可以讓你達到相對高的感度,進而拿到更好的景深或快門速度。
所以,你可以說Xtol可以幫你的普通底片鍍金,雖然沒辦法把PAN100變成TMAX3200,但是在部分細節的取捨下,仍夠可以讓你在需要增感的場合,得到不錯的畫面。
這次測試的底片是工作室推出的分裝底片米國製的Ultrafine400,以一款百元以內的高感度底片來說,算是眾多黑白底片當中CP值頗高的選擇。
Ultrafine Xtreme 400
- 傳統乳劑
- 高感度
- 可增感
- 顆粒粗細尚可
- 相對便宜的底片之一
使用的器材
- Nikon F3HP
- Nikkor 55/3.5 Macro
- 搭配測光:400度
- 底片:Ultrafine400 (UX400)
沖洗的資料
- Kodak Xtol
- Stock(原液不稀釋)
- 沖洗時間:4分鐘
- 室溫:28度
- 水溫:28度
- 攪拌方式:持續旋轉(Rotary)
- 掃描:Noritsu LS-600
- 測光:400度
- 底片感度:400度
接著測試的是增感的效果
沖洗的資料
- Kodak Xtol
- Stock(原液不稀釋)
- 沖洗時間:6分鐘
- 室溫:28度
- 水溫:28度
- 攪拌方式:持續旋轉(Rotary)
- 掃描:Noritsu LS-600
- 測光:400度
- 底片感度:3200度
覺得有一些不夠,所以又做了一次延長為10分鐘
沖洗的資料
- Kodak Xtol
- Stock(原液不稀釋)
- 沖洗時間:6分鐘
- 室溫:28度
- 水溫:28度
- 攪拌方式:持續旋轉(Rotary)
- 掃描:Noritsu LS-600
- 測光:400度
- 底片感度:320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