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SizeRender 2

如果說目目前底片最好的解析度是落在3000dpi,那麼,我們可以掃描出多大的檔案呢?

Rodinal的成分有什麼東西呢?

菲尼頓跟誰可以成為好朋友一起手牽手抵抗萬惡的鹵化銀還原呢?

普拿疼的成分可以拿來當作顯影主劑你猜猜是什麼用的

(散落的筆記))

 

前言


這次來談談不同的底片,有別於我們常常提到的美國柯達、日本富士、英國伊爾富,這次我們來看這一家來自歐洲捷克的瘋馬(FOMA)。這家廠商比起製造黑白底片當家的ILFORD(1879年創立)以及大家熟知的Kodak(1888創立)年輕許多,瘋馬在1921年於捷克共和國成立了他的公司。隨著時代的演變,AGFA與ROLLEI生產的底片都逐漸縮小,其實就連柯達也抵擋不過這樣子的底片衰退。FOMA早期一直以代工製造底片為主,像是大家熟悉的Arista EDU 100、Paterson acupan 200都是出自於Foma的工廠,再重新印製廠商的包裝。雖然你可能沒有聽過FOMA,但是其實你可能已經不知不覺中用到了FOMA的底片呢!

這次要來介紹的主要是他黑白產品中介於中間感度黑白底片,這裡會提到一些黑白底片感度標定、沖洗建議和沖洗化學小科普。

那麼,我們就開始囉!(*゚∀゚*)

[底片]柯達最後的榮耀-Kodak T-Max 400 

[底片]選擇底片這件事情(一) 

備註:這篇出現的黑白影像,沖洗數據來自是光影暗房工作室,Kodak Xtol(1+1)5mins/C-25

使用器材是Nikon FE' 105mm與50mm 

 

 

 

為什麼我們要不斷的換底片呢?

因為我相信就算你已經有特別習慣的一卷底片,在那些你未曾嘗試的的底片當中,一定還有你還沒有嘗試過的組合,就像是一趟冒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寶箱打開會有什麼獎勵!

 

 

 

 

 

 


螢幕截圖 2015-08-07 01.57.00  

 

 

凡事先從原廠來抓一個標準


底片身為一個感光材料,面貌多樣而且難以捉模,在遇見一卷新底片的時候,最好可以從一些穩定的測試上來當做基礎,從這些基礎去調整、配合自己喜愛的感度、顯影時間、藥水與用途,可以減少拿自己珍貴的作品當試金石的時間,又如果辛苦拍好的影像像忽克連一樣手滑了一下爆掉了,啊啊啊啊啊啊。原廠文件最少可以讓你安安心心的把影像衝到+6還不會爆炸。(疑,有這回事?)

這裡是Fom提供的Creatvie 200的原廠技術文件:Technical data sheets - Fomapan 200 creative (PDF) 

簡單翻譯一些敘述大概就是有幾點:

1.Fomapan是一款新一代的底片,加入了六角扁平晶體顆粒技術(hexagonal core/shell)的薄型乳劑底片。(類似T-max的Tgrain、Delta的D-grain)

 

2.由於這些扁平(tabular)銀粒子,可以提供影像更好的解析力(Excellent resolving power) 以及低粒狀性(Low granularity)。

同時提供更好的曝光寬容度,刻意的在低於正常曝光的情況(under normal or slightly unfavorable light)下或是低光的環境裡頭, 都可以得到不錯的影像成果。

 

3.優異的寬容度可以讓你把這卷底片從100-800都不需要延長或減少沖洗時間。

(overexposed 1ev and underexpose 2 ev ithout any change in processing)

 

4.細節量化:

解析力到達每平方釐米110條線(lp/mm)、粒狀性指數(RMS)在14(環境條件攝氏20度沖洗、反差指數0.6)

 

解析力的比較表格

:Fuji Velvia 50 RVP 的解析力在80條線、Kodak Tmax100的解析力則在200條線,Kodak Tmax400的解析度則在125條線。

解析力越好> Tmax100 > FP200 >Tmax400> RVP50  >解析力越差

 

RMS的比較表格:Kodak Plus X/TMY100粒狀性在10,TMY400則在11。TX/TXP的粒狀性指數在16-17,另外大家常用的低感度富士正片Fuji Velvia 50 RVP粒狀性指數則在8。

粒狀性越細> RVP50 >TMY100>TMY400> FP200 >TXP320> TX400 >粒狀性越粗

 

 

 

 

 

AA037.jpg

 

 

 

 

 

小結論:

很多人會將這寬底片與擁有T-grain的柯達微粒底片Tmax做比較、以及Ilford Delta技術相比較,不過後來在一些實際拍攝上的感覺來說,我認為他並不像這些以高感度的扁平底片,比較有點介於中間的感覺,比起高感度的底片細緻一些,但是放大來看仍沒辦法跟低感度的底片比較,就算是卡在中間的一款好像有點細、底片技術也不上不下的一款底片,不過由於寬容度的特性,減感當作100的底片與增感到400度甚至800度,配合對應的顯影劑都可以達成相當不錯的印出品質(Print level)。

 

 

 

 

 

螢幕截圖 2015-08-07 02.11.58     

 

 

 

 

 

來講一下這隻底片的前世姻緣


早期Fomapan200的名字是T200(不是終結者的代號),在過去(2001年前)是Paterson Acupan200的代工品牌(OEM),或著說Paterson常常做一些OEM掛牌銷售端生意,一部分也是各取所需,畢竟在美國市場柯達的產品在宣傳與習慣上都比起在歐洲的FOMA好上許多,因此藉由做暗房用具起家的Paterson作為一個美國市場的跳板,是蠻多比較小的衛星工廠打入市場的第一步,類似的OEM工廠像是一樣來自於東歐的Forte,如果要說到另外一個常常貼牌銷售的品牌,就是歐洲Freestyle旗下的Aristo,負責製作兩百度底片的底片廠商有兩家,一家是Foma、另外一家也是歐洲品牌Forte,如果你覺得陌生了話,Bergger的黑白產品最早也是Forte幫忙製造的。 

2001年以後Paterson就停止底片市場的販售,回去專心做暗房器具的部分,而過去常常暗地裡捉刀的FOMA在這幾年來的生產經驗下來,也比較有足夠的經驗和品管品質,以自己的品牌重新出發,原本T200的代號就改成現在的FP200,分界點也差不多在2001年左右,這一年其實對Foma來說算是蠻多進展的一年,像是通過ISO標準化認證以及「終於生產出穩定乳劑」的一批底片。(好不容易啊)其實2001年也算是底片世界的轉捩點,數位市場逐漸開始起飛,底片前景逐漸越看越下去,柯達對底片市場衰退也逐漸舉棋不定,剛好給了FOMA進入入門黑白市場的契機。重新出發的FOMAPAN捨棄了T200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柯達旗下的T-grain底片Tmax,對T這個字特別的敏感,為了避免一些麻煩事情FOMA就自己換了名字,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FP200。

 

 

 

 

 

螢幕截圖 2015-08-07 01.49.50  

Photo by Robort(Flickr):看起來粒子有沒有跟柯達的T-grain一樣扁扁的!

 

 

 

 

 

 

如果你仔細翻閱FOMA原廠所做的特性感度資料,FP200其實不太像我們熟知有T-grian(Delta grain)的底片(例如Tmax和Delta)早期FOMA和富士有過一小段時間的合作,或多或少它比較接近Acros(富士扁平粒子底片)的塗布技術。(也跟Acros一樣難沖,一不小心就會沖過頭)

 

 

 

 

 

 

AA021.jpg

 

 

 

 

 

 

 

 

 

 

_This film need to pull. 

 

 

 

 

 

 

 

 

FOMA:誰來拉我一把(無助臉)

 

 

 

需要拉一把的底片


一在翻閱國外的Flickr論壇與底片討論的時候,FOMA的底片比起Ilford與Kodak來說討論並不算少,相對來說,許多地方反而很少能夠買到Ilford與Kodak的底片(例如比較靠近歐陸的地方,還有俄羅斯XD),而FOMA因為仍有持續生產一些比較特殊的底片規格,價格比起Ilford與Kodak(這傢伙的價格根本就跟快倒了一樣),所以你可以在8mm攝影的討論論壇、4X5大型相機的攝影討論當中不斷的發現Foma的名字,在大片幅的討論當中,Foma200甚至可以跟老牌Ilford Fp4+並駕齊驅。

不過在這些論壇當中你可以陸續看到一些FOMA底片常常討論的問題例如:

1.早期歐洲品牌都存在幾個技術上的問題,例如FOMA隔壁廠牌Forte,Forte品管實在是非常的差,有時候,你會在他們的乳劑上看到很多瑕疵。在荷蘭的代理商因為這些瑕疵甚至停止銷售這一牌的底片。不過儘管如此,在大片幅(Ultra Large Format)的攝影圈裡頭,大家還是很喜歡這一家的產品。可能因為一些技術與設備的緣故,在製作135片幅與120大小的底片時,常常會有一些乳劑塗布的問題,不過大部份攝影人所反映的問題大概都是片基比起其他底片捲了一些。

2.不過FOMA從2000年左右大量改進了被詬病的「歐洲QC」的問題,通過ISO標準化認證以及加入了很多來自攝影師苦口婆心的建議,135底片目前是比較穩定了,(小聲說)不過如果你在Google上搜尋,還是可以發現Foma的名字在120的討論裡頭還是與「Q.C Issue」有關,不過從許多討論當中的年份來看,近年(2010)之後對於Q.C的問題已經大致變少了,FOMA真是辛苦你了啊

 

 

 

 

 

 AA017.jpg

我可以想像在當年FOMA品質還不穩定的年代,沖洗出來的暗房師看到底片上斑駁乳劑的表情。 

 

 

 

 

 

 

顯影以及拍攝上的意見


對大部份顯影劑而言,Fomapan大多都不挑食(底片界的挑食大王應該就是Adox,幾乎每一款底片的都需要對應的顯影劑,如果沖出來不好看Adox還會笑你為什麼不用專用的顯影劑)但是如果你想得到比較好的實效感度(Exposure index),國外的論壇討論當中很推薦感度提升型顯影劑(Speed enhancing Developer)像是Foma自己推出的Fomadon EXCEL或是柯達推出的Xtol、Tmax、Ilford Microhen DD-X。這類顯影劑當中都有比較強的還原成分,例如Kodak Xtol中含有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 type)其實就是維他命C的另一種形式,對於提高暗部細節、色調分離、脫離趾部都有很棒的還原能力。Fomadon excel其實某種層面來說是複製Kodak Xtol成分的顯影劑,測出來的實效感度與特性曲線都相當類似,更棒的是一包只要七塊錢美元(連結)比起Kodak Xtol的十美元(連結)來說,便宜了整整三塊美元,對於剛入門的暗房初學者來說,算是不無小補的獎品。一包五公升大約可以沖洗(1+1)二十卷左右的黑白底片,一卷顯影藥水的成本可能不到三十五美分(大概台幣十塊錢)。

抗壞血酸型(Ascorbic Acid type)的顯影劑在處理底片增感的時候比起D76(metol-hydroquinone,MQ type)的還原能力好上許多,對實效感度的提升(Compensating type Developer,又可以稱作補償型顯影劑)有很大的幫助,在下一個章節我會提一下Fomapan200增感的一些討論。

 

 

 

 

 

AA023.jpg

既然買了,就好好用吧。

 

 

 

 

 

 

總結來說,這卷底片在大多數快速沖印的條件下,會得到比較硬的影像,反差稍高,暗部細節會損失一些, 如果你比較偏好豐富的暗部細節與稍軟的反差,我的建議是你可以將感度設定在125-160之間(大約就是200度增加1/3-1/2檔曝光)可以得到比較豐富的暗部階調,同時,如果你是自宅沖洗的玩家,你可以減少沖洗時間一到兩分鐘,善待你的亮部。在下面我會列出一些國外論壇分享的沖洗數據(Develope table)

 

 

 

 

 

 

 

 

 

AA024.jpg  

 找到你喜歡的影像口味比去追求人家喜歡怎麼吃更重要。

 

 

 

 

 

 

 

不過先總結一個我很喜歡的一段話:

But, well, that's the E.I. principle, it's different for every photographer, isn't it. ;)

 

顯影劑上的使用建議


很多討論提到標定感度(Exposure Index,E.I)的時候,最常會先提一段原廠文件的敘述:良好寬容度從100-800都不需要延長或減少沖洗時間。故事是這子的,如果這一段話有他的背書,如果你不增加沖洗時間、更換顯影劑的選擇,你會面臨兩種問題:

1.暗部細節損失

2.反差過高

所以在國外論壇討論當中,大都會提醒配合所謂增感型現影劑(Speed enhancing type developer),像是Fomadon Excel、Kodak Xtol或是Ilford Microhen。事實上也的確有顯影劑可以將Fomapan 200推上標定感度800度,例如使用高還原顯影劑像是Pyro型顯影劑與PC-TEA型顯影劑。

 

 

 

 

 

AA028.jpg

 可是瑞凡,那些顯影劑要去哪裡找?安真,不要擔心,等一下會說去哪裡買。

 

 

 

 

 

Fotohuis(Robert):

要把這卷底片(指Foma Creative 200)的實效感度推到800度,只能說是這款底片的極限,因為這卷底片測定出來的實際感光度應該落在160左右。而你用的顯影劑(這裡指的是Fomadon R09)依照原廠建議的時間又會額外再減少1/3格的感度。 所以如果你要增感這卷底片,要達到比較好的結果我會建議你改用感度提升型顯影劑(Speed enhancing type developer),像是Foma原廠推出的Fomadon Excel W27或是Kodak Xtol以及Ilford Microhen。 Foma Creative 200在使用正確的感度顯影劑的情況下,我覺得他的增感的成果(例如增感到400度)會比原廠的Foma Action 400的影像來得好。你可以試試看用這些配方來試試看這些底片,祝你成功。 (Robert在這分享了一個網址(連結),裡頭是不同顯影劑建議的時間,還有他自己的工作與個人網誌(連結)以Robert的討論經驗來看,他的文章算是蠻有參考價值的。

 

 

 

 

 

AA001.jpg 

 在低光底下也可以捕捉到很棒的光影,不要小看200度的底片哦!

 

 

 

 

 

 

大家都把Foma 200當作幾度的底片來拍?


hoffy:

我有一個簡單的問題 大家都把Foma 200當作幾度的底片來拍? 我最近拍了兩卷但是看起來的感覺都有點薄(thin negative) 我是用EI150去曝光,用D76(1+1)顯影十分鐘,(每一分鐘搖晃十秒)以及Rodinal(1:50)十分鐘,第一分鐘搖晃,每兩分鐘緩慢搖晃。 我以前拍舊FOMA的底片(不同配方的片基,看起來比我現在沖的還要討喜(Fond),我那時候是用Rodinal 1:50沖洗十分鐘 (soup這個字好可愛)

Destroya: 用Pryo-HD和510 Pryo我測出來的數字分別是120和125 這卷底片非常對我的胃口,我很喜歡他的階調,尤其是染色型(tanning or staining)的顯影劑,同時柯達的Xtol也相當適合,標定感度大約在125-160左右。

R.Gould: 我最近曾經用Fomapan 200來取代我習慣的Fomapan 400,結果我還蠻喜歡的,我是把它訂在200度然後用D76原液顯影八分鐘,每三十秒搖晃十秒,另外一個則是用Rodinal1+50顯影十一分鐘到十四分鐘,取決於我的主題和光線,但是差不多都在十一分鐘左右,第一分鐘不停搖晃,每三十秒搖晃五秒,都讓我得到不錯的影像。

Pdeeh: 這些不同的答案都告訴我們,不同的人使用不一樣的相機與拍攝方式,都會影響到最後顯影的方式與影像的成果,我之前用的感度是160度,因為我曾經在網路上讀到Foma200大概只有標定到160度而已,不過實際拍過後我發現我比較喜歡的結果大概要訂在100度,不過那一次的結果是個億外,因為我以為我放在相機裡頭的底片是富士的Acros 100。

hoffy:

我知道,所以這也是我想要知道其他人怎麼做的原因,讓我可以對這卷底片有個大概(ball-park),不過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好像很少人用200度來拍。

NB23:

如果我有超棒的Ilford DD-X了話,我就會用200度來拍了。 (If I was to develop it in the great DD-X, I'd definitely shoot it at 200.) 在35mm的底片我通常用感度125來拍,我常用的顯影劑有Rodinal(1:100)用半靜置顯影一小時(有一次用半小時)或PMK(一種Pyro與Metol合體的顯影劑,全名是:Pyro-Metol-Kodalk)稀釋比例是1:2:300,半靜置半小時(或十五分鐘),兩種顯影方式出來的影像我都很喜歡,而且都相當好掃描。

 

 

 

 

 

AA009.jpg

 

 

 

 

 

你們怎麼增感這卷底片


 

 Sillyounguy:

我想要知道你們是怎麼樣顯影這款 Foma creative 200 ,然後你們是否有將Foma creative 200增感兩格(減少曝光兩格,也就是用ISO-800來拍攝)我現在使用的顯影劑是Foma Fomadon(R09,這是一款蠻像Rodinal配方的顯影劑) 這款顯影劑跟底片的組合是不是適合呢?我應該期待畫面會長麼樣子,如果有人可以告訴我你們顯影的時間和成果,我會很開心的。,然後,我發現原廠文件當中有提到Foma creative 200有一段敘述是這樣寫的:「⋯⋯由於這款底片優異的曝光寬容度,即使是在多曝光一格(ISO-100)與少曝光兩格(ISO-800)都可以帶來很棒的影像成果。」 我自己是不曉得,有人知道嗎?

inetjoker:

我發現如果你想要增感Foma的底片,最好可以用用Acufine或Xtol這類顯影劑。200度增感到400度的樣子會比原本400度的底片沖洗出來的樣子還要好看。

sillyounguy(原PO):

謝謝大家,但是回到我原本問題我還是想嘗試看看用Fomadon R09來試試看把Foma creative 200增感到800度。用顯影200度的時間去顯影增感兩個的底片(濃度1:50)作為一個改進的基礎。因為我是一個剛開始暗房的新手,還不怎麼認識這些新的顯影劑們(其實是因為我已經買了Fomadon R09,不用好像有點可惜),所以我還是想試試看用這個顯影劑來增感。;3

inetjoker:

我想應該可以預期的是高對比和失去很多暗部細節的畫面,如果要增感我想最好還是可以延長顯影時間(雖然原廠說可以不用調整)。

Ps.這裡Inetjoker貼了一個Digitailtruth文章(連結),內容講的是黑白的增感的建議時間。 簡單提一下內容就是不同的底片與搭配的顯影劑會影像到增感需要延長的時間,有些感度比較足夠的底片(例如Tri-X400)搭配Tmax顯影劑,增感一格(ISO-800)的情況下可以不用調整時間。當中又提到兩種顯影劑的差異,像是Standard Develope(普通的顯影劑)與Compensating Debelope(增感型顯影劑),他們增感每一格的時間會因為你用的顯影劑的類型不同,而需要增加1.4倍到4倍不等的時間。 Inetjoker這邊提到的重點就是,Fomadon R09算是比較適合低中感度底片的顯影劑,所以對鹵化銀還原的能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所以如果你不延長你的顯影時間,就可能會得到曝光不足的底片。

Sillyounguy(原PO):

Robert所以如果我想增感Foma creatvie 200兩格,不增感的情況下使用Fomadon Excel要顯影6-7分鐘,依照你的增感公式,如果我用800度來拍,那麼我應該延長我的顯影時間,如果原本是7分鐘,我應該乘上1.33兩次,所以大該是12分鐘,這樣子對嗎? 然後這就是你說最適合Fomapan creative 200的增感顯影方式嗎?金多蝦。

Robert:

沒錯,時間大概就是12分鐘半左右(20度,Excel W27(1+0)),這個時間測出來的的實效感度才有到800度。雖然I-III區暗部的細節會損失,而且粒狀性也會提高,但是你仍然可以用這卷底片印出不錯的照片(相比起曝光不足全黑的底片)。 我會建議你是用更多的攪拌去促進藥水的反應,像是每三十秒搖晃五秒(取代原本每五十秒搖晃十秒)或一開始的前一分鐘連續搖晃(可以讓藥水更均勻地接觸到每一張影像)

 

 

 

 

AA014.jpg

 

 

 

 

 

 

 

自我經驗


先講自己的心的就是,我一開始其實沒有提高曝光的打算,就挺老實的用感度200度去拍,實際上差1/3格(EI:160)對許多相機的曝光誤差加上機械誤差來說,大概又互相抵消了一下。不過如果你打算追求更好的暗部細節,我會建議你可以向國外的討論那樣多曝光半格到一格左右(以感光度一百來拍攝),但是注意這樣子做的前提是必須要「縮短」顯影時間來保護你的亮部不要過度發展,否則如果你依然按照原本的原廠指示去做沖洗,你會得到反差頗大、而且亮部過度發展的影像,簡單來說就是暗房常說的:沖過頭。

如果你是暗房圈的外食族,底片都交給沖印館來沖洗了話,以目前大多數快速沖印,都使用Kodak D76補充的前提下,我反而會建議你「增感」一格當作四百度的底片來拍,如此一來反差不會過高,也可以帶來比較好的亮部控制,當然暗部的細節會少一些,但是四百度的快門可以讓你比較愜意的控制快門跟景深的關係,就外國的討論提到,這卷底片即使用傳統的MQ Type顯影劑(內有Metol:代表性顯影劑就是Kodak D76)用適當的顯影時間增感的顆粒,也會比原生400感度的顆粒來得更優秀。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沖洗方式就是Rodinal,快速沖印通常有兩種顯影劑,一個是萬用D76、另外一個就是D76不好沖洗的就用Rodinal,對於低速底片(通常指感度低於一百),用D76來顯影往往會反應過快,沖出不太討喜的反差,這時候就可以用反應比較慢的高稀釋Rodinal來緩慢的反應,同時也可以兼顧鮮銳度與顆粒的控制。所以如果你交付的沖印店家有備著這款藥水,你可以改變你的曝光策略,用更低的感度如100度、甚至是64度去重現那些在陰影中的細節,當然,你會需要一些測試與嘗試錯誤才能找到你比較喜歡的反差。

如果你問我比較保險的曝光策略,我會建議你參考Xtol這類感度補償型的顯影劑的結果,他會比較適合想以200度兼顧粒子、快門速度與暗部細節的曝光策略。同時如果你有增感的需求,Xtol也可以讓你把感度推到800度,比起用傳統(Standard Developer)顯影劑,可以保留多一點的暗部細節,而且沖一卷只要十塊錢。以入門初學者來說,都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縱使想要增感捕捉更微小的光線、減感抓住更多暗部的細節,使用這類型的顯影劑都有很大的彈性。這類型的顯影劑還有Ilford Microhen,如果你是習慣Ilford系統的沖洗者,也可以考慮先購入這類型的顯影劑為主。

 

 

 

 

 

 

AA033.jpg

 

 

 

 

 

 

顯影劑的嘗試總有新鮮事


雖然我上面提了相當多種顯影劑,其實也都只是暗房圈比較常用的幾種,原因可能來自於購買方便性、成本(Xtol一卷只要十塊錢!)還有習慣。例如粉劑跟濃縮劑對不同沖洗量的暗房工作者來說,就有儲存上以及氧化速度的考量。這裏我要特別提一下Rodinal,Rodinal是超高濃縮顯影液,大部份稀釋比例都從1:50開始起跳,也就是說一罐兩卷的JOBO沖洗罐,500.c.c只需要用10.c.c的藥水(一瓶Agfa Rodinal R09藥水大概有500.c.c)整整可以沖100卷底片。對需多一個月只拍一兩卷的人來說,一瓶Rodinal可以用五年。所以如果你有試過在Google上打「Rodinal」你可以發現有國外提起Roindal常常會有的討論是問說:「How old are your Rodinal?」(你的Rodinal幾歲?)所以對於少量使用的人來說,Rodinal可能不是你最好的選擇。例如像是粉劑型的D76或Xtol,原廠是不建議分批次泡開,所以一次都要準備大約五公升的容器一次調開之後再儲存起來,五公升的Xtol大概可以沖洗500.c.c的沖洗灌十次(Stock)(約二十卷),柯達原廠的建議保存期限是在半年內使用完,如果可以最好使用避光容器(如褐色玻璃瓶)與氮氣填充(或是壓縮瓶)盡量減少氧化的可能。還有另外一種濃縮液的顯影劑例如Kodak HC-110與Ilford LC-29,他們的使用方式跟Rodinal很像,不過他們的稀釋比例比較有彈性,例如1+9到1+29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濃縮液比較不會有短期間氧化的問題,以Ilford LC-29為例,500ml的藥水可以用1+9的比例沖洗500.c.c的沖洗罐十次,如果你在意成本可以稀釋成更高的藥水,同時這種藥水也可以重複使用,不必像Rodinal那樣只能單次(One shot)使用,但是你就得自己做品管去找出藥力衰退的最大卷數。

 

 

 

 

 

AA035.jpg

 

 

 

 

 

 

這些所提到的藥水大多是暗房入門比較容易購得、使用技巧上也比較大眾的藥水,各類品牌都有類似的產品,價格也不會太貴。不過如果你有仔細看外國的討論,你會發現除了這些藥水之外,還有像是Pryo型藥水,又區分成PMK(Pryo-Metol-Kodalk)、Pryocat、Pryo-HD和510 Pryo這類帶有Pryo顯影成分的染色型(Stanning)顯影劑,和與Xtol的維他命C成分類似的PC-TEA(Phenidone, Vitamin C (Ascorbic Acid) & Triethanolamine mixture)),其中主劑是PQ type的Phenidone, 高還原力的Vitamin C (Ascorbic Acid),這些改進的暗房化學都讓我們在處理銀鹽影像的時候,可以比過去有更好的暗部細節、更高的感度、更容易控制的顆粒與反差,依照不同的條件去調整它的鮮銳度與邊際效應。雖然這些奇怪的藥劑你可能並不常見,不過在國外算是已經流行好一陣子,台灣雖然不容易買到,不過你依舊可以從國外的通路找到他的蹤跡。像是 PMK Pyro-Metol Kodalk Developer(B&H)大約是$27美金,還有Pyrocat-HD(B&H)大約是$19美金,換算齊來都算是不太貴的顯影劑(因為他其實可以調很多出來),在你已經覺得黑白影像已經退無可退、調無可調的時候,試著拋棄那些罐裝的品牌制式藥劑,試試看這些特殊顯影方式例如雙液顯影、染色型顯影,這些改變的方式都能夠讓你的影像產生不同的面貌,如同一開始我在前言所說的:在底片世界裡頭,每一種改變都像是一種冒險,準備好要開寶箱的沒有!

 

 

 

 

 

AA036.jpg

 

 

 

 

 

 

然後為了要去冒險,你可能先需要把The Darkroom cookbook(B&H)與The book of Pryo(B&H)當做基礎的參考書,才不會自己挖一個洞然後自己跳進去就死掉了。

技術參考與文獻


 

Flickr 

-Fotohuis (Robert)-Praag-10-web(討論

話說Robert是荷蘭Foma底片的代理商(或是底片公司),你可以發現在每個論壇都有一個叫做Robert的光頭(Robert Flickr),幫大家回答Foma底片的問題像是在Photo net.和其他論壇裡頭,有什麼更直接的問題其實你可以去他的Flickr留言,像是某種顯影劑的時間、濃度,他自己做過非常多種顯影劑的濃度導表與實拍,有興趣可以跟隨他的Flickr看看。

Photo net.

-Another Fomapan 200 thread(討論

-Eally ignorant Tmax / Tri-x question -- why did Kodak come up with Tmax?(討論

-Foma 200 T-grain?(討論

-Fomapan 135 200 at 800?(討論

angefinderforum

-They all laughed: Fomapan 200 @ 800(討論

 

 

 

 

 

 

AA039.jpg

 

 

 

 

 

後記


這款底片其實在台灣的可見度其實不太高,不過偶爾可以在一些通路上看到FOMA的產品,像是東京正宗(拍賣停售、享樂攝影 (分裝片停售、樂摩派(拍賣)以及光影暗房工作室(拍賣),價格大約都在150-180左右。Foma creative 200在國外大約是$4歐元左右,大概折合新台幣$140-150左右。以現在底片動輒$170 (AGFA APX 100、ILFORD PAN 400)柯達專業底片已經漲到$250(Kodak TX400、Kodak TMY400)的同時,越多底片加入市場可以提供的選擇,讓你可以在經濟的拍攝條件與適合自己的底片風格當中做取捨,有些老一輩的玩家一生用習慣柯達的產品,一聽到柯達破產的消息就決定從此再也不拍底片,其實這樣子總有些可惜(因為其實柯達還沒倒啦)。底片的選擇太過局限總會讓自己掉入拍數位跟底片哪一個比較「經濟」,而忽略追求影像的本質時,就淪為物質的奴隸,把底片奉為神聖的寶物後而害怕去拍攝。

其實我覺得在畫質與經濟這兩方折衷的考量下,已不斷產出作品與創作為目的,這是目前不斷在探索底片的各種可能性時,必須不斷的去嘗試不同的底片對你帶來的感覺。在過去大概不需要這麼常換底片的種類,只是現在底片漲價的速度與停產的速度實在是飛快,越早建立起一套轉換的系統、可以讓你在底片創作的波濤當中不至於被停產的大浪一次就給擊沉。縱使現在底片會越來越貴,但是總是有很多方法可以降低一些成本,無論是自沖自掃、或是參加各地的暗房課程,彼此分擔成立暗房的費用、交換彼此的暗房知識可以減少單打獨鬥時間上的浪費。

2015年,我們還拍底片,未來,我們也會一直拍下去。

 

 

 

 

  AA01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