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48588_10152743693467844_2237241296549465112_o

「我想無論是底片或是數位,各種相機、片幅也好,最重要的是透過攝影這項媒材,去找到你看世界方式。」

 

 

 

 

 

 

 

前言


過去一陣子再讀電影底片的文件的時候,先翻了一些國內論壇和攝影人的分享,有時候英文讀久了(也只讀得懂英文(›´ω`‹ ),就會想看看中文的文本。在中文圈裡面對於底片的評價一直有一種文學是的浪漫,我想是大家比較不容易用一些數據或圖表來佐證影像的特質,所以會導致有一些標榜銳利、細緻的底片,但是給予的評價會有粗顆粒、對比高,或是給予每一種底片普遍性的評價:很有底片味、立體感很好、空氣感或是我覺得很好看(?)

台灣大概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逐漸轉型為數位的時代,我覺得在一些攝影的氛圍上,討論細節與技術面的文章都相對缺乏,很容易跟著一種潮流(Flow),所以變成大家其實都搞不太懂自己在做什麼,即使走回去過去的傳統暗房,也很容易流於底片表面的性質,說起來是有點可惜。太追求視覺或是一種移情的表現,往往就表現在對影像的評價裡頭了。以暗房的討論文章來說,大多在停在2009-2010年,近年來關於底片的社團也大多以相機與視覺為主,哎呀,總覺得這樣有些可惜。

這次,我們來談談怎麼樣選擇的底片。

06

"因為我們對底片的知識消極的像浣熊一樣阿!(´゚д゚`)"

後註:這篇文章不知道為什麼寫的額外的長,可能是一次想總結太多東西,又或是看到國外暗房文章對於底片的詮釋竟然可以如此客觀,覺得十分的驚喜與興奮。這篇文章有部分來自於Rrogerandfrances.com的文章翻譯,加入一些我自己這幾年對底片的一些概念。有興趣的朋友不仿可以點回原本的文章看看,原文寫的會比我的翻譯文本更直接一些。

前言的部分消極地像這隻浣熊一樣。我覺得在現今台灣的底片與暗房技術當中,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與被動,不管是知識上的匱乏或是對於新資訊的壟斷,都像極了在海洋中的孤島一般與世隔絕。如果去比照目前底片攝影圈的氛圍,或許還停留在2000年左右的討論,討論底片對影像的優劣、相機與鏡頭在畫面中的必要角色。或許台灣一直一來就是一個依賴物質去證明自己努力的地方,後來想想也不錯,最少最少,對攝影設備的進程裡頭,我們貢獻良多。

以前有寫過一篇亂七八糟的底片文章:[列清單]關於一些底片《上》 。現在看起來影像的品質都蠻慘烈的。

 

 

 

 

 03_5D3_2664

 「底片買得再多,如果都沒有拍,也沒有用。」

先談談選擇


要買什麼底片呢?這件事情其實沒這麼客觀,在現在台灣的氛圍裡頭,我想應該都是在相館問老闆「還」有沒有在賣底片,然後從僅存的架上選擇幾款錢包可以負擔的那種。大多數人一開始接觸到的底片,大部份可以說是比較常見、或是容易鋪貨在市面上的選擇。舉例來說就是富士消費型底片(XTRA400、 Superia系列)、柯達消費型底片(Colorplus200、Ultramax系列、Gold系列)以及愛克發消費型底片(Vista系列),更直接來說,現在被大家大量使用的底片大概就是在好市多買得到的底片吧!

選擇底片這件事情其實參雜許多個人的喜好,如果特別去指哪一款底片拍起來會特別的好看、一定比較好,這句話本身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在底片攝影的過程當中,底片的選擇僅是一個環節中的一小塊,受到許多因素影響著。不過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比較客觀的比較不同底片應該會長什麼樣子呢?

 

 

 

 

2015-03-14_223321

「最簡單的方式可以先從 感度 的部分開始下手。」

選底片就像是談戀愛一樣


選擇底片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使用每一種底片都可以有一種自己的理由,也不太需要去說服別人。不過,當我們在認識攝影師習慣用的底片時,要意識到的是「他只用這款底片」或「我只喜歡這款底片的顏色」是有些備註的,如果單純從適用X底片會得到Y攝影師的作品,這間其實少了一些神秘的魔法元素。

以我的經驗來說,比較底片的時候,使用一些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與比較能夠量化的圖表,比較會比較有一定的基礎,相對圖表,就是用文字來形容底片的狀態。不過總而言之,我們所體驗到的影像最直接的感受仍是視覺,我們很難對一張從趾部畫到肩部的圖表感到興奮(這個反差指數讓我好興奮啊!!!),但是卻會對一張暗部細節豐富、中間調層次飽滿的圖片感到滿足。所以參考拍攝出來的影像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前提是如果能找到越多元的來源,像是不同的國家、地方與題材,會讓你的比較更具有參考性。

當你不太熟悉某一款底片的特色時,在Flickr稍微搜尋一下關鍵字就可以得到很多來自不同地區上傳的影像。例如在Flcikr上搜尋Ilford HP5(搜尋)。Flickr上還有許多群組(Group),在這些影像的討論群組裡面,你可以直接在裡面找到大家對這款底片的討論、更直接的去認識大家對這卷底片的問題,像是這卷底片的顆粒、感度、用法還有顯影劑的選擇。

 

 

 

 

 

10295709_10152139538647844_6326878576171371598_n 

「絕對視感的大亂鬥」

亂七八糟猜猜看


這是我很喜歡在討論底片的時候常常說的詞(Blind Test),這一點在不管器材、影像或是對於名作的討論都有一些幫助,原因來自於我們對底片這個特定題材,都有比較深的先入為主的概念,像是底片必然會有比較粗的顆粒、顏色會比較復古(色偏與飽和度降低)、在一些情況下模糊晃動的影像不見得是攝影師的失誤,是一種藝術的大師的表現手法。

大量的閱讀影像,先屏除一些對特定器材與使用媒材的想法,在這些影像當中,單純就是視覺上來看,找到你喜歡的中間階調、暗部階調的分離性或是對於高光細節的保留程度、又或是從你所喜愛的題材當中,去選擇比較合你胃口的表現,像是質感、銳利度以及感度。如果你喜歡街拍,那慢速底片就能跟不上你舉起相機的速度、在街道上時而低光,時而高光的需求。

總而言之,你會有比較尬意的底片,這種喜歡是與眾不同的,可能會有類似的攝影師會與你有相同的選擇,但是那不見得你們喜歡的原因是同一種。即使是同一款底片,藉由沖洗底片的顯影劑的選擇、使用的溫度與顯影的時間,雖然是用同一種底片,都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影像。你可以在Flickr或是其他地方找到關於某隻底片的表現,也可以從討論裡得到大家對於這隻底片的評價與推薦。不過,如果你可以自己嘗試建立自己的比較標準,或是藉由製造廠商的官方示範照片,會比起單純在網路上聽聽大家的意見,來得更直接。因為影響影像的因素實在有夠多,所以在很多時候大家的判斷當中,多少會因為某些變因而誤以為是底片的特色,所以啦,自己實際測試一卷底片、找到自己喜好的沖洗方式與胃口,不斷的調整到自己喜歡的樣子,我想那就是攝影師偉大的工作了。

我很喜歡提官方技術手冊和製造商的測試照片,因為比起大多數攝影人的範例,原廠的測試與照片往往都比較嚴謹、最少在一些測試的細節上比較容易比我們來的準確。縱使是到專業工作室暗房(LAB-class),也鮮少能夠有比原廠更穩定的沖洗機台、(大量)新鮮的藥水還有夢寐以求的恆溫自動機台。不過,但也因為這些沖洗上與實務上的小瑕疵,這些就是在影像工作裡面最美妙的小指紋,因為這些小小的不完美,造就我們的影像與別人不同的地方。(行く!疑)

 2015-03-17_172844  

 

 

 

 

 

 

 

 

 20150303-FM2-05-AA003

「你覺得這個影像是Kodak Tmax或是TRI-X呢?該怎麼樣從影像中的線索去推敲底片的性質?而這些推敲出來的線索,有道理嗎?」

認識一卷底片


你有沒有試著去問過你心儀女生這樣子的一句話:「あなたが今日の下着を着用して何色を見せ?」(請問,你今天穿什麼顏色的內褲呢?)

啊,有些東西不能用問的啊!

一卷底片要認識他多久呢?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一卷底片,不如就一次給他拍個很多卷吧。將它融入你的生活當中,試著在不同的曝光環境、習慣的沖洗方式,看看那種感覺,符不符合你對黑白影像的想像。大多數人給你的建議,大部份都是會先推薦那些極富盛名的底片們,像是活了了半個世紀以上的柯達TriX系列,法國紀實攝影師布列松就很喜歡這卷底片,甚至包含這半個世紀以來,紀實攝影的黑白攝影師都習慣用這卷底片,長期累積下來就成就了這隻底片的好名聲(Good reputation)。不過也不見得我們和大師使用同樣的底片就會得到一樣或相仿的影像,這是一個很容易陷入的盲點:

 

選擇底片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使用每一種底片都可以有一種自己的理由,也不太需要去說服別人。不過,當我們在認識攝影師習慣用的底片時,要意識到的是「他只用這款底片」或「我只喜歡這款底片的顏色」是有些備註的,如果單純從適用A底片會得到B攝影師的作品,這間其實少了一些神秘的魔法元素。

 

與底片一起生活,讓他習慣你的攝影方式,並將之回饋在你的影像當中,你跟他熟悉,你也越能掌握他在你作品當中的位置。 先不要有先先入為主的概念,因為它往往來自於你對這卷底片的想像。試著買不同品牌、不同感度的底片,種類越多越好,然後帶著他們到處去拍照,直到出現感覺對的靈光,那你就找到你要的底片了。 

 

 

 

 

 

2015-03-18_000156

「在國外網站上可以找到許多台灣比較少見的底片清單,包含參考的價格」(Yodobasi)

 那麼,要去哪裡買呢?


等等,那我究竟是要先買一種底片很多卷、還是買很多種底片各幾卷呢?其實這覺得沒有一個答案,你可以使用一款底片,配合不同的沖洗條件與顯影劑,在某種程度來說你也可以達到很多種底片的效果。可以單純就你對於底片購買的選擇性與方便性來考慮:

 

買什麼底片呢?這件事情其實沒這麼客觀,在現在台灣的氛圍裡頭,我想應該都是在相館問老闆「還」有沒有在賣底片,然後從僅存的架上選擇幾款錢包可以負擔的那種。大多數人一開始接觸到的底片,大部份可以說是比較常見、或是容易鋪貨在市面上的選擇。

 

譬如我剛剛所說的柯達底片,在台灣曾經是比較容易買到的底片,比起英國伊爾富、捷克富馬或愛克發,產品線也相對來說比較豐富。柯達一直以來對攝影教育和藝術贊助都很認真,不管是在日本的攝影學校或是在國外的藝術大學,都可以看見柯達的桶子放在暗房裡頭。所以早期出國留學或是閱讀關於暗房資料的文件,許多的印象都來自於柯達,所以在學校的訓練裡頭,地一卷底片往往接觸都是柯達的底片。

不過我們台灣藝術大學比較特別,過去我們常配合的廠商是ILFORD的系統(只有他可以大量購買開發票還可以幫忙寄,真好XD),可惜ILFORD在台灣的鋪貨量相當的少、代理商給的利潤可能也不高,所以即使在露天拍賣或一般相館都很難找到ILFORD的底片,最常見的ILFORD底片莫過於最划算的PAN系列。柯達在台灣呈現一種逐年縮手的感覺,原本許多習慣柯達底片的攝影人也漸漸開始找尋他的替代品,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承受半年30%、隔一年再漲100%的精神壓力。

在台北的朋友比較幸運的是,大多數的底片材料商都在這裡,而代理、銷售在台北車站後面的博愛路都有店面可以購買。但是大概在三年前,縱使有店面大部份的底片也都需要叫貨或要訂貨,那時候為了買一盤100呎的盤片,暗房老師給我的店家清單走了一遍之後,體驗了一遍底片耗材業務的興衰。現在比較能夠找到比較齊全的博愛路店家,幾個月前的經驗大概就只剩下宇利(粉絲專頁),在2015年還可以看到有店家擺了四個大冰庫裡面放滿底片的耗材,ああああいく。不過現在早期專做暗房器材的店家也都紛紛轉型成數位器材,底片的業務縮小到只剩下冰箱左右的範圍,像是興福(現在其實叫做長厲(粉絲專頁)是台灣ILFORD的代理授權商、近年來也加入了AGFA的產品,不過現在主要還是以Sony為主的數位攝影器材販售。

大部份大家比較常見購買底片的途徑還是以露天拍賣、好市多以及Facebook社團團購為主。另外比較特別的購買途徑也有海外EBAY、B&H、日本樂天、AMAZON這些地方。不過除非你要買的是台灣沒有代理商引進、或是等不及要使用,不然面對昂貴的國際運費與關稅,有時候不如在台灣買會比較划算。

總結一下最近買過的店家:宇利(粉絲專頁)、長厲(粉絲專頁)、老相機拍賣社(粉絲專頁)、實驗攝(露天拍賣),另外一個則是光影暗房工作室(粉絲專頁)(露天拍賣)。光影暗房工作室代理的底片範圍有英國品牌Kentmere、捷克品牌FOMA,以及一些少見規格的底片與代為訂購,包含一些暗房器具與放大機。但是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堅果房吧...

 

 

 

 

 

 2015-03-18_061429 

 "ILFORD底片當中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三卷底片,定位不像Delta這麼明顯,所以很容易在TMAX和TRIX的選擇當中被遺忘,其實還有一捲XP2,是類似柯達 BW400CN "

 買完底片之後


在經過前面的功課之後,我想比起迷惘地在網路上搜索與比較、爭酌每個人文字敘述的差異,在你親身體驗過後,會比較容易了解裝在你相機裏頭的底片,應該會有什麼樣子的特色。但是說了這麼多,底片終究是要拍過、曝光之後才會顯現它的魅力,買了底片僅是一個開始,冷冰冰的放在底片盒裡面對於創作可一點幫助也沒有。

也只有在你真實的去接觸底片、按下快門,對於底片的感受才會烙印在你的心裡。你可以說在按快門的同時,底片確實也傳達了一道靈光印在我們的心理。當你沖洗好、放在印樣台上曝光,顯影完後,你的影像會對你伸出爪子、抓著你的領子,像是有魔力般的吸引你的目光。如何確定這就是你要的樣子呢?只要這種感覺是其他底片所沒有的、令你著迷在相紙前面,一旦你體驗過這樣的感覺,應該不用多說,就跟戀愛一樣,你們最好在一起。

不過這種感覺可沒有保證,人難免會三心二意,除非你已經有個合理的理由和足夠的信心,告訴你這這隻底片是你的真愛,沒有這卷底片你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不然還是不要一次買這麼多比較好。

 

 

 

 

 

 

 ADOX

 「不同的藥水也可以替同一捲底片帶來不同的面貌」

測試底片


很多人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測試底片,剛上完暗房課的人更容易有這種跡象,不過不如說是測試,不如說是急著想要把剛學到的事情趕快應用在作品上。我記得我第一次上完暗房課的時候,就急著回去拍灰卡。(笑)測試底片在這裡有很多種意思,不見得是拿去做曝光測試,畫出一個死板板的特性曲線。一般人最常做的測試,其實也就是像我們剛剛說得那樣,買了一卷底片之後就不斷地拍、試著去喜歡他、或是去找出他適合什麼樣的場景與題材。

 

11146614_10152884217657844_431563871219947647_n 

用灰卡來測定底片的色階與表現其實有很大的盲點與操作誤差。

 

第二種測試比較適合拿來比較不同的底片。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卷你常用的底片,姑且我們就稱它為基準底片(Standard Film),在你更換不同品牌與種類的底片時,就拿這卷底片來做看看比較,畢竟如果競爭者沒有比較好,我們又何必把原本習慣的好朋友換掉呢?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習慣用的是Ilford Hp5+(一款中高感度的黑白底片)你可能會想試試其他牌子,但是也相同感度、特性的底片,例如Kodak Tri-X、Fuji Neopan 400、Agfapan 400, Maco Cube 400, Rollei 400等等,都屬於同樣的感度但是不同的品牌的底片。不過這樣子的測試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拍攝基礎上,你很難說拍了一卷就掌握到這款底片的特性,再將它與最早的底片比較,所以真正來說,那又回到我們之前所說的「大量拍攝」的測試底片方法了。

大量拍攝也存在幾個問題,像是有些底片需要配合特定的顯影劑與曝光才能表現出理想中的樣子,這些性質不太是偶爾拍攝一兩卷或是可以在短時間內體會的一些數據。舉個例子: 

當富士的Acros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躍躍欲試,但大部份人的第一個印象都是這卷底片不太容易沖洗,在時間的控制以及藥水濃度的選擇來說,他非常地挑惕,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沖出毫無情感的死板板調。第二個是,發現就是我們覺得他在標定感度設定在64的時候會好上許多,比起他原生設定的ISO 100,少了三分之二格。當我們發現這樣子的特性之後,這才讓我們為這款底片有比較好的使用方式,在那之前,我們可能只是會覺得他是一款很難搞(tricky film)的底片,不過實際上藉由一些拍攝上曝光的調整以及沖洗方式的改變,他從一款對我來說蠻失敗的底片,到讓我會喜歡用卷底片來創作。

不過有些底片就真的像是沒緣分的孩子,舉個例子像是Paterson Acupan200,不管在什麼程度上與調整都愛不上他的階調,所以有些底片就放手讓他去吧,畢竟緣份這件事情是強求不來的。但是對有些人來說,他反而喜歡那樣子的階調,那樣子的階調才是他的真愛,他拍攝的時候非用這卷不可。 

2015-06-27_213736  

第三種測試方式比起前面我們「自由心證」的方法來說,更精準些。他必須牽扯到一些沈悶的工作,像是解析度、畫特性曲線圖表、用不同的顯影劑以及照著顯影規範走,找到在不同的顯影劑下正確的底片速度(其實就是標定感度)。但是這些沈默的圖表與實驗方式需要穩定光源的濃度儀才能夠有比較可靠的數據,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東西都有些不切實際。雖然土炮的方式也可以做出類似的圖表,可是在這些過程中照成的誤差卻也可能讓做出來的圖表毫無意義。

如果你聽到誰正在「測試」底片,或是你剛好也在做這樣子的事情,你可以想想哪一種測試的方式對你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然後去思考一下每一種測試他所代表真正的意義。舉剛剛沖洗富士Across的例子來說,如果當初沒有維持一個穩定的沖洗條件和做出他的特性曲線,要在盲測當中找到適合它的曝光指數與沖洗上的調整,每一次都像是在擲骰子。藉由特性曲線的延伸,我們可以仔細的去比較在曝光改變的情形下,反差指數躍升的狀況,藉由這些數字的上升與下降,才能夠去控制顯影劑與顯影時間。

如果單純只是盲測不同的時間與不同類型的顯影劑,可能會兜了一圈但是發現結果可能沒什麼不一樣,或是改變的變因太多(溫度、時間、顯影劑一起改變),導致最後彼此的比較沒有參考價值。在這個部分,比起前面的感性判斷,其實理性許多呢。 

 

 

 

 

 

02

「很多人認為鮮豔、反差極好的底片,也會因為攝影師的手法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底片的魅力


早期柯達的幻燈片(Slide films)的產品線況展的很豐富,有不同的調性(軟調、硬掉)、適合的顏色(暖色、冷澀)、超低感度(64)到中速底片(400)應有盡有。每一款都有它自己的「樣子」,對攝影師來說,每一款底片都象徵著一種獨一無案的感覺。對一般人來說,這些差異可能小到分不出來,大概只對於那些用過各式各樣的底片的專業玩家,才能娓娓道來他的差異。 在黑白底片來說這是一件蠻常見的事情。你可能會對某個人的黑白作品感到非常的驚訝而且讚賞,但是學著跟他使用一樣的底片卻沒辦法複製出同樣的影像。更有趣的事,你可能會發現雖然大家都喜歡某一種底片,但是在不同片幅上也會有各自喜好的大小,製造商在製造不同片幅的底片時,35mm的底片與120的底片在製造過程上會有一些差異,可能來自於片基的厚度與塗佈的密度,進而影響底片的感度與色階。

2015-06-27_214424  

測試底片當中,作者提出了兩個方法可以讓你比較容易去了解「底片鍊金術」到底在幹什麼。(大量拍攝視覺選擇法、特性曲線圖表測定法)

第一個方法很土法煉鋼,需要一顆堅定而且頑固的心,不斷地使用不同的底片和顯影劑以及顯影時間,直到你得到一個你喜歡的結果,另外一個看似比前面這個方法偷懶一些。 

為了第一種方式(大量的拍攝與視覺性的修正),我們得常常屹立不搖的去拍攝底片,只是為了一個的底片測試結果。所以我們通常不在意要花多久時間去完成它,在不斷的堅持反覆做同一件事情,期望可以從這些反覆的過程中漸漸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如果我們單純只是想要得到一個更好的影像,不想花太多時間在做測試或老是把自己處在一個心驚膽跳的狀態,第二種方式(藉由圖表來控制數據)是比較快的去揣摩我們理想中使用底片跟顯影劑的方式,也比較容易從數據上修正。。

 

 

2015-06-27_214352  

「攝影的目的是拍照,而不是藉由折磨自己得到靈魂上的昇華。」

The second is tha tthe purpose of photography is to take pictures, not to purify the soul through suffering.

這句話我覺得很可愛,很值得去想想。第一點的問題就在於太多人提倡前者(盲目的不斷去改變、嘗試各種變音),在難搞的底片裡面不斷掙扎。這類大規模的測試讓第一點聽起來很困難,然後容易放棄去嘗試其他底片。例如今天拿到一款新的底片,你的架上有四種藥水,分別各有三種濃度與三種顯影時間。那麼,你就得分別去拍攝4x3x3= 36 捲底片,才能得到足夠的數據去判斷哪一種樣子是你比較喜歡的,或是你得花上好幾捲底片去拍攝,然後分別沖洗,這可能會在某些場景下導致曝光錯誤,就有可能毀了你辛苦拍好的作品。

看來作者比較喜歡第二種數據類型的做法,第一種作法有點像是苦行僧在虐自己,不過如果你是那種想要提升自己靈魂的人,就安心的去吧。

 

 

為什麼要改變習慣的底片呢?


334304_10151105704252844_1363059432_o  

「哎呀迸出絕妙新滋味(疑?)」

這裏有兩個理由去讓你去換你現在習慣的底片。第一個是因為你想要,想找尋不同的效果。另一個則是你不得不換。大部分的時候,是後者影響前者。怎麼說呢?最常見的問題就是:

 

幹他媽的我最喜歡的底片停產/漲價漲到越過山丘/老闆說再也買不到了怎麼辦?ヾ(;゚;Д;゚;)ノ゙

 

第一個做法就是引退江湖,拍完最後一卷之後就再也不拍了。第二個做法比較務實,也是作者提到的原因:尋找替代品。在台灣比較有趣的大概就是2012年左右,柯達宣布宣布破產,停掉失去商業支持的正片生產線,那時候僅存的高對比鮮豔正片 E100VS 價格瞬間沸騰,大家都抱著幹以後我再也拍不到怎麼辦的心情去博愛路以及各大經銷商抱走成千上萬捲E100VS,如果你看見這個時候的銷售成長圖,應該是呈現L型。

舉個作者的例子, 那時候他們在蘇黎世(Zurich)被Alpa邀請去測試新相機。我們那時候以為只是要去參觀,並沒有想到會實際去使用相機拍攝,所以我們並沒有帶任何底片過去。Alpa那時候給了我們很多卷Ilford Hp5去測試相機。不過結果實在是太令我驚訝了,太好看,這隻底片因為這次的機緣,瞬間變成我們常用的口袋名單。

 

這也是一個理由偶而去去嘗試新的底片,就算你已經有一卷底片特別喜愛,我相信你總會在新的底片當中找到更好的。

 

作者舉了另外一個例子,有時候你最喜歡的底片會停產。像是作者的朋友Roger習慣使用富士的RF和RFP 50。現在,他改拍柯達的EBX100,影像看起來也都不錯,雖然跟過去他習慣的富士正片不完全相同,但是有另外一種不同的方式的表現。(The pictures are probably just as good, but in a different way.),這也是另外一個理由偶爾值得去嘗試另外一種底片。讓你的有比較多元的選擇,一旦你可能必須被迫要換底片,你還可以找得到替代品。像是如股哪一天我喜愛的口袋名單Hp5突然間被ILFORD宣布腰斬不賣了,我們的攝影生涯還不會馬上陷入死亡,我們還有Kodak Tri-X 或Maco Cube 400這些底片可以,四百感度黑白底片底片的選擇,比過去多上許多,可以算是另外一種狡兔三窟的概念吧!

(第一章)

11071163_10152743656227844_4280902098120404497_o  

「嘗試看看不同樣子的顏色有益身體健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