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算是接續在這個主題之下的一個小子題,這篇文章其實算是小小紀念這一盒,我第一次跑到博愛路買到的分裝盤片,就是這一盒Kodak Tmax400。這裡說的早期大概指的是2011-2012這段日子,柯達還沒倒、數位還呈現一種要好不好、有進步但是還沒那麼好,但是大部分的攝影課程都已經轉向數位的懷抱。文青剛開始、華山的草皮剛開始有些嬉皮,更重要的是,那時候一盤柯達T-max盤片只要$1400。
難得會對一捲底片寫一篇文章,大概就是這樣子的緣分吧!這篇文章會來談談這隻底片的一些特性,還是會提到一些原廠的手冊:可以參考 KODAK PROFESSIONAL T-MAX 400 Film 與 KODAK PROFESSIONAL T-MAX Films
早期使用過的盤片,最左邊的是KODAK 250D電影底片,那時候還沒什麼人知道要用ECN-2來沖洗,大概都只知道有碳粉要特別處理。第二個是這次的主角,第三個是在當年很特別的盤片,那時候這一盤只有正常分裝片的一半(50ft)左右,他的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是近紅外線底片,早期似乎是拿來做交通違規攝影使用,在外包裝上特別註明了Traffic film,也有另一種用途就是作為高空的偵查底片用。最後一位則是當時還蠻有名的漏光Polypan F,憑著超薄的片基與超實惠的價格,可是超難沖所以他一直打不贏Kodak 5222(Double-X)這捲底片,不過因為它便宜的有點歡樂(一捲$50塊)查詢國外的討論都說這一支是「超級無敵霹靂海景便宜的底片之光」,不過除了有點難沖之外,他的感度低也是一個大家拍不習慣的點,後來也是從這隻底片開始學習特殊的沖洗方式,像是靜置顯影(Stand Develope)。Ilford PolyPanF 50
講回Kodak TMAX400這隻底片,這隻底片在柯達的代號是TMY。在這個TMAX系列裏頭總共有三種感度,分別是100度的TMX、400度的TMY以及超高3200感度的TMZ,在後面我就簡稱Tmax400為TMY了。為了寫這篇文章翻了過去拍的一些照片,都是很早期的作品、沖洗的條件隱約的還記得,不過我想都是蠻奇葩的資料。最早我習慣的顯影藥水是Ilford LC29(1+29),他是屬於一款高濃縮、可高稀釋比例的一款顯影劑,對應柯達的HC-110。其實這一款顯影劑已經算是相當經濟的藥水,鮮少有人會拿來重複使用(例如一次藥水有10-15捲的藥效),對於我們這類少量沖洗的使用者而言,使用一次兩捲到三卷就倒掉有點可惜,秉持著這種勤儉持家的美德,每用完一次就倒起來回收,冰起來等下個禮拜(或來生)再來使用。早期作品的品質其實相當不穩定、也可以說相當糟糕。
左邊那一瓶就是Ilford LC29,依我那樣子沖洗的濃度來說,一瓶500.c.c可以沖兩百卷以上的黑白底片,如果在回收就更多了。雖然是這樣子講、那時候也拍得很多,但是一直到我畢業我還是只用玩半瓶,最後也是因為藥水氧化而倒掉,所以導致我前面這麼省藥水的努力根本像白癡一樣。
後期(2013)來到光影之後像是被開了光一樣,重新地去思考沖洗的過程與更謹慎地去控制,同一捲底片在前後期的樣貌就變得截然不同。現在回去想想以前那些刻骨耐勞(拼命回收藥水)的日子,在整理影像的時候也覺得那成為一種青澀的過程,現在當然會覺得想當年早一點去認知控制沖洗系統的好處,或許當年的作品就會截然不同,不過這樣想也是挺後設的,就因為當年對影像粗魯的對待,才會有後來珍惜影像的成長,或許這就是無可避免的掙扎與嘗試,我們都在這些沖洗白癡的影像裏頭成長。有失才有得,這大概是我早期攝影心得之中不斷在安慰自己的一句話。
簡單的介紹一下
為什麼會說最後的榮耀呢?TMAX這系列底片,大概是集合柯達在這半世紀以來科技的頂端,從此界定了所謂的傳統型底片與現代型底片的分水嶺。
柯達專業黑白底片T-MAX400(400TMY)底片是全色性(panchromatic)連續階調黑白負片膠捲(相對於色盲片Ortho Film),這捲底片特別適用於微光下(dimly lighted )拍攝與捕捉快速移動的畫面,同時你可以讓你延伸閃光燈的距離,在極端的環境下他還是可以提供給你良好的景深與穩定的快門速度,即使是四百度的底片,還是保持很棒(Good)的底片品質。另外一點是他也很適合用在科學觀察上,尤其是生物試劑中螢光反映的判斷。而且在大多數顯影劑裡都可以得到足夠的感度(ISO 400/27°),不需要使用特別的顯影劑,非常高的銳利度(high sharpness)與細緻的顆粒(fine grain)還有高解析度(high resolving power)的能力,這讓柯達的T-MAX專業黑白底片足以完成優質的放相作業。
世界上最細緻的底片,唯一買過盒裝片的大概就是120的底片了。135的黑白底片,You know,如果120可以分裝了話我也會去買分裝片。
簡單整理幾個優點就是
1.蠻高的感光度
2.銳利度很利
3.解析度很高
4.顆粒很細
5.大多數顯影劑都能夠處理
柯達在這捲底片加了什麼藥
最主要的特色大概就是那個頭文字「T」,這其實是柯達研發出的一種新型的粒子(T-Grain),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喜歡T這個字,隔壁棚的保護傘也有一個T病毒(T-Virus)。這個粒子簡單來說就是把原本圓圓的銀粒子打扁,變成像是扁扁的鵝卵石的晶體形狀,把銀粒子打扁有什麼好處呢?他多出來的的表面積就可以跟更多光線反應,感度就能夠提升同時不增加多餘的顆粒,可以同時達到高感度與細膩粒子(high speed and fine grain)。補充一下隔壁棚的Ilford其實也有類似的技術,他們的對應產品線是Delta系列,顆粒技術也類似於T型粒子,不過他們稱之為扁平粒子(Core-shell crystal technology),其實兩者都是類似的技術,就是把原本的銀粒子打扁去獲得更高的感光度與控制力狀性。也因為晶體扁掉之後,之間可以排列的更緊密,於是也額外了增加底片的銳利度。這個銳利度在大型相片的時候,可以比過去的底片放得更大邊緣還能保持銳利。(Maintains subject detail in prints at higher degrees of magnification)連帶的寬容度也變好了,這粒子真的是用了之後考試都一百分了。簡單來說他在高光(濃度過高)的分辨性、曝光失誤上的寬容度都比過去的底片好上一些。還有一個有趣的性質就是,TMY增感一格不用增加時間,大概是柯達對底片的延伸度很有信心,某部分來說也可以說他的寬容度比過去的底片好了一格。
最高其實可以推到三格(EI 3200),不過推到這麼高對於畫面的粒子與暗部細節都有嚴重的影響,柯達建議你要省錢不買TMZ之前,可以先測試之後再決定是要增感用TMY呢、還是乖乖地用柯達原廠出的TMZ,只要這個結果符合你的需要。
這裡可以發現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可憐的HC-110的時效感度有點推不上去,這一點的表現倒是跟我一開始用Ilford LC29很像。如果沒有針對曝光做實效感度的調整(例如拍攝的時候多1/3格曝光或是延長沖洗使間),即使你用400度去拍TMY,也可能得到曝光差一點的影像。
│Kodak TMAX 400│光影暗房工作室沖洗│Kodak Xtol (Stock))│Parkon 235│
最後來看一下表格
可以看到的是對大部分的顯影劑來說,斜率(反差成長的速度)都差不多,特別的就是Xtol的表現,線段延長的時間比較長、斜率也比較和緩。
第一張是大家常見的D-76,他的斜率比起其他的顯影劑來說爬的都特別快,基本上超過第三階之後就迅速向上爬升,這一點很容易讓他缺少中間調的細節,或是說這裡的曝光光插要非常相近,在這段D-76的表現是擴張,所以一般來說顯影過久會導致反差增大,亮部發光。跟隔壁棚的TMAX RS比起來,TMAX的表現就比較穩定,中間直線段的部分維持穩定的比例上升。不過你可以發現TMAX-RS延長顯影時間對於反差控制的差異相當小,一部分就是對於顯影時間的容忍度比較高,比起D-76,12分鐘就已經突破3.0邁向發光的亮部了。
實效曝光不足加上沖洗時間過長的樣子,暗部沒有細節或黏在 起,亮部已經發展過頭在發光。
這一張則是TMAX顯影劑,可以看出來他的顯影時間之間的反差比例相對穩定,每一段的間距都很類似,從這裡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反差、對應的實效感度去做嘗試。像是想要高反差的影像就可以藉由控制顯影時間來獲得對比,不過曝光就要調整,不然暗部會分不出細節。
│Kodak TMAX 400│學校暗房沖洗│悲劇的好事多掃描機│
其實這一張的沖洗有些問題,不過看在一台FZR的份上, 好像就還可以。(暗部已死XD)
│Kodak TMAX 400│光影暗房工作室沖洗│Kodak Xtol (Stock))│Parkon 235│
將TMY這樣子的底片去拍攝富有細節與紋理的東西時。他的高解析度就可以幫你記錄下很小很小很小的細節。
(100%)
│Kodak TMAX 400│光影暗房工作室沖洗│Kodak Xtol (Stock))│Parkon 235│
在中間調上的控制如果沖洗得宜,也可以得到寬廣的連續色調。
│Kodak TMAX 400│光影暗房工作室沖洗│Kodak Xtol (Stock))│Parkon 235│
結論
其實這捲底片大概陪了我數一數從2012一直到現在,這三年來改變其實也蠻多的,最有感觸的大概就是從一盒1400,半年變成1600,然後下次再買的時候變成1800,有一種越買越貴的感覺。2013柯達宣布破產之後,鯉魚躍龍門到了2400,其實到了這個價格,就讓許多人對這捲底片產生一種「專業感」,以前還覺得這隻底片一隻才七十塊應該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2015/6月,邁向一個不可思議的價格,當我去問老闆的時候下巴都要掉下來。最早在2015/3月的時候,一盒2950。在六月的時候老闆說,你如果再下一次就會拿到恐怖的數字,四字頭。現在還在三字頭你幫我買一買,我下次就不進了。我想老闆是不敢再進。
一盒以匯率32原來說,這一盒要NTD$3850塊左右
以B&H的報價來說,也已經悄悄跟上3台灣漲價的速度,一盒已經先在那邊等著你來,大概也不禁覺得,底片可以越拍越專業呢!這篇文章寫完之後,這大概就是我最後一次用這捲底片了,如果哪一天柯達大特赦,或許會重回他的懷抱也不一定。陪伴了三年的底片,要說分手總是有點憋扭,尤其是因為本來就買不起現在又更買不起的時候。最後,像這類新型底片其實對於顯影劑有很大的寬容性,但是在沖洗時間上大部分如果交給店家常常會沖過頭(顯影時間過長),帶來的感覺看起來就會很硬。
│Kodak TMAX 400│自宅自沖│ILFORD LC29(1+9))│好事多兩千塊的掃瞄機│
在這些年在暗房的嘗試裏頭,自沖的好處就是可以在固定底片的情況下藉由顯影上的調整來修飾(或是變化)底片的面貌。
│Kodak TMAX 400│自宅自沖│ILFORD LC29(1+29))│好事多兩千塊的掃瞄機│
不過這些嘗試最好是建立在有意義的變因控制底下,用過期藥水就往往,只能得到淡淡的哀傷,即使偶然可以得到喜歡的作品,那種感覺也很難在下一次的顯影中複製出來,錯過就沒有了。在博愛路上,宇利(粉絲專頁)還有一批尚未變成四字頭的底片,現在想想如果現在買不起,以後也買不起了(苦笑)
幹所以我就真的就買了。
買了就好好拍吧!即使花錢,也要花的很專業。
這幾年,也漸漸能體會到,苟活與不死的差異,最少柯達並沒有停產這款底片,他依然還在,只是漸行漸遠,偶爾想念的時候,還能靠著回憶來回想他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