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9722_10152528700592844_4753667360249878480_nKathleen Hepburn@ Photo by Greensheep  
2012.JULY IN NOGOYA

攝影一字對我來說,尤其是用黑白底片:從不代表真實,因為你在生活中哪能看到黑白的影像呢?又我們所看到的奧黛莉赫本,她是否真的有鬍子呢?可是我卻能想像她有鬍子的樣子。

 

 

 

 

迴響:[底片]底片的神話:階調連續性與寬容度 

片頭的:[攝影]攝影的真實,最早我原本取的標題是[攝影]數位的侷限:假色與摩爾紋。最早是想回應Roger在我的Facebook所提到的「色彩還原力」的優劣,以及阿骨打所提到「底片較數位為真」的看法。總之打一打之後,本來想談數位和底片的成相方式的差異,後來越來越寫到定義「色彩還原」,到最後以「攝影是否代表真實」做結尾。某部分來說,這篇文章是我對於攝影能不能代表「真實」的看法,很多人認為底片為真、而數位為假的理由的辯證,到最後也跟風的談了一下諾蘭在星際效應這部電影中的一些看法,你覺得攝影這個過程是真實嗎?一攝入魂這件事情是直出JPGE不負責任的擋箭牌嗎?同時,我也想提出一些我對底片和數位的看法。

Roger:比較起色彩還原力,底片對於紫色(Violet)的還原力比數位好。

我們來談談數位的感光材料,也就是CMOS對於色彩還原造成的問題。數位的感光元件是由在一片感光電壓版上產生電流,因此得知數位訊號,藉由不同波域的感光電流,感光元件可以得知不同波長的顏色,藉由後端處理這些數位資料,還原出色彩的資訊。在數位裡頭,每一個畫素其實是由四個感光組合(R,G,B,G)。

提起假色,你可以觀察到當我們對紫色的物件拍照時,我們所看到的照片卻很難呈現出如同物品的紫色,往往會是偏藍,而非紫羅蘭這種紫色。如果分析紫羅蘭這種紫,其實他並不是光色(B+R)所混出來的紫,反而得用洋紅(MAGENTA),所以在後製的時候,我們得加一些暖色進紫色才會比較接近我們所看到的紫色。但是如果你用底片攝影了話,還原出來的紫色反而就會比較自然而且接近。

 

 

 

 

 

2014-12-13_044044

KODAK PROFESSIONAL PORTRA 160 Film @ Photo by KodaK Data sheet  

 

 

 

 

 

但是同樣的,當我們提及數位所造成的差異時,我們也常常會提到底片的特性。事實上每款廠商所出產的底片都有一定程度的色偏,色偏的程度取決於廠商在塗佈感光乳劑時,所使用配方對於特定顏色的感光能力,當某款底片的紅色感光層特別敏感(所能接受的波長比較廣)時,沖洗出來的底片就會偏暖色調。在暗房實物的時候,當我們不對投影的CMY這三色濾片做調整的時候,如果完全不增加濾鏡,你也沒辦法得出正確的影像。彩色負片片基的顏色本身已經偏棕褐色,必須增加Y與M這兩個濾鏡來補正片基的顏色。在底片掃描的同時,掃描機通常會對底片做色彩補正的敘述,如果你曾經試著打開未經軟體調整過的負片檔案,直接用Photoshoop反轉色彩,你會發現掃描出來的底片顏色色偏非常嚴重,即使對黑白底片掃描也會有相同的問題。

這裡有沒有看到一個問題,不管是數位或是底片,再轉化成我們所可以觀看的影像時,都會經過處理化的過程,同時在這些處理化的過程中,我們都會加入許多修正的條件來達到色彩還原的目的。當我們在討論色彩還原力的時候,其實當我們提出底片的還原力比數位好的時候,其實有幾個盲點。

1.用什麼底片

2.處理底片的方式

3.最終接觸的媒介

當大家在討論還原力的時候,大部分所指稱的底片絕大部分是以正片做為討論的基礎,一份沖洗得到的正片,幾乎可以得到與實物階進的色彩還原性。沖洗正片的系統為E-6,而當在執行這種沖洗的時候,開機前必須做感光試調,藉以確認藥水的酸鹼值以及添加的補充劑量。正片在這裡,其實就做了第一次的色彩校正,與其說校正,不如說是標準系統化的一部分。

正片的觀賞方是大部份都是由投影機或是直接用肉眼在燈箱上觀察,我認為這種觀察法是最接近實物的做法,他的變因縮小到底片本身的沖洗品質以及燈箱的光質,比起掃描進電腦或是CIBA放像,他可以避免很多後端導致的變因。

 

 

 

 

1291152_10152042656662844_8585320344035089787_o

Kodak Motion Film 500T@ Photo by Greensheep  
很多人認為用電影底片就能夠得到電影的色彩感,其實他們都沒有注意到,電影負片在電影工業當中的角色是母帶,他必須經過調光這個後製的過程,轉拷到撥放用的正片上,才會得到我們所看見的電影。所以當你把電影底片跟電影感串連在一起,你會發現怎麼有些地方不太對。

 

 

 

 

當我們談及底片的時候,最有趣的莫過於大家會對不同品牌的底片有不同的心得,對於不同的題材往往會有特定喜好的底片品牌。而底片廠商也往往會依照感光乳劑的特性推出產品,像是柯達人像(Kodak Professional Portra)。不過大部分的分類都是依照粒子的細緻度作為分類,像是柯達所出的Kodak Ektar 100,就是以最細緻的粒子作為品牌名稱。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即使在底片也會有一個問題,當你使用不同底片的時候,所拍出來的色彩還原性是不一樣的,會因為品牌與沖洗條件導致不同程度的影響。暗房放像師的工作就是在這些不同的色偏裡面,找到標準化的數據,然後修正成最接近色彩還原的影像。

對於數位影像而言,當數位相機感光完之後,形成Raw code時,這時候還不能算是影像的完成。如果你有曾經用不同的影像軟體(Canon DPP、Adobe Lightroom、Apple aperture)打開RAW檔,你會發現每個程式對於Raw code的編譯方式都不同。這些就是色彩描述上的差異,如同放像師在處理底片(RAW)一樣,得找到標準化的方式,修正色彩。

所以你可以發現在專業攝影棚內,會需要效正色卡和色階導表,像是X-RiteColorChecker Passport與Datacolor Spyder Checkr,這些後端校正影響的工具與方法,都是為了得到最接近真實色彩的過程。色彩還原的討論其實不能單就從感光材料談起,因為色彩還原其實是一種標準化的過程,數位與底片修正色彩的方式不同,但是不能將這種不同當作優劣的比較。事實上,這兩種感光材料都應該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色彩還原,但是就在於中間的標準化過程需要經過什麼樣的校正(色彩描述檔/放大頭混光)。

 

 

 

 

 

Blog-Collage-1358885036112
X-RITE COLOR CHECKER@ Photo by  Brenda K. Hipshera   

 

 

 

 

 

其實這些問題我們回到最早的一段話;顏色的連續階調性不是印表機工藝可以模擬出來的。

當我們在翻閱攝影師的攝影集時,我們所觀看的內容並不是都來自於放像的銀鹽作品,絕大部分的攝影集都是藉由印刷網版製成,而最近幾年畫廊與攝影師展出作品時,也越來越常用微噴塗佈的技術,在目前的攝影市場當中,除了銀鹽展是以外,攝影師在媒材有了更多的選擇。

不過換個方式來想,絕大部份我們在認識一位攝影師的時候,往往都不是直接觀看底片或是底片的放像成品,大多數都是藉由攝影集的紙本印刷來觀看作品。其實更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是透過銀幕在觀看攝影師的作品,尤其在數位化後的時代,已經越來越少人單純透過相紙來接觸影像。即使我們現在想沖洗底片,大多數相館也是藉由數位掃描底片檔案,再由三色雷射機輸出在相紙上,一部份來說,這種過程也經過一定程度的數位化。當我們談到完整的類比影像時,是透過暗房與類比放大機投影,我認為這才是討論底片畫面的基礎。

可是,我們真的在意這些繁複的色彩標準化或是所謂類比的優越性嗎?就像是如果我們不看攝影師的原稿,單就看到的複製品,難道對作品的感動就會有所差異嗎?

 

 

 

 

 

887392_10151325067112844_1670175611_oGrid @ Photo by Greensheep  

 

 

 

 

 

 

就我的觀察來說,我們對於底片的好感其實來自於底片的缺陷,在數位容易達到的細緻和銳利當中,底片帶來了另外一種反潮。同樣的,大家喜歡的是底片的色偏(色彩還原的失真),這些結論跟我們上面討論出來的正好相反。在暗房教學和目前論壇對底片的討論而言,我反而不認為底片的類比性是最重要的,大家著眼於底片的特色是他的風格,而這個風格絕非標準的色彩還原,而是利用每款底片的色偏來操作特定的風格感,相是日本感、空靈感、療育系、空氣感以及底片味這類形容詞。同樣的最近你也能發現在一些數位軟體上會有所謂的底片色彩描述檔,特定偏向某種底片的色彩來改變原本的色彩,其實目的就是造成某種色偏得到特定的風格。

我們追求的是色彩的真實嗎?其實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暫時的答案,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更在意的是影像的風格,或著說:情感。

 

 

 

 

 

Rollie 400S Xtol(1+2) 15min (stand) Push one stop Minolta 7SII
Sleep on daddy's shoulder@ Photo by Greensheep

我覺得內容是攝影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喜歡、因為畫面的內容而有所觸發。我喜歡Inspire這個字,但是我不曉得該怎麼用英文形容。就像是藉由影像在你的心中丟了一顆小石頭,這個小石頭激起了一陣漣漪,這是我覺得攝影對於我最大的意義,Inspire。

 

 

 

 

 

阿骨打:

「素位影相是模擬底片,素位是虛構,底片成像是真實,模擬的再像甚致超越也不會是真實的相片,看設影師本身是要甚麼東西與作品的真實,能真的為何要假就算假的效果比較好,或是用假的效果比較好幹嘛用真,看攝影創作者的思考角度吧,個人一點點淺見」/阿骨打

 

 

 

 

 

底片是否為真實,單就以色彩而言,我認為所見並不為所得。其實很明顯的,我們只能從正片來討論,因為負片本身的性質本來就沒辦法直接透過負片來討論色彩,而任何經由二次程序所得到的影像,我不認為他是純粹(Pure)的影像,經由掃描機與軟體的色彩補正、經由暗房放相師的混光,我認為這些都不能代表「真實」。而正片可以透過肉眼觀察,但是這個肉眼觀察的前提也是經由沖洗過程來決定,所以,其實我們可以回到一個原點是:攝影。

攝影存在的方式終究和我們的眼睛的成相方式不同,除非哪一天我們可以透過儀器直接把訊號傳遞到我們的視網膜,否則我會認為所有的攝影過程都只是在模仿現實中的景物,也就是說,攝影本身即是「不真實」與對現實物體的「模仿」。所以不管是底片還是數位,這兩種方式都處於相等的地位,並沒有誰會比較的差異,兩者既都達不到真實、也稱不上完整的還原。

 

 

 

 

 

857010_10151287706542844_548243307_oBehind the len @ Photo by Greensheep 
透過鏡頭後,你所看到的是真實嗎?  

 

 

 

 

 

事實上,我認為大家喜歡假的事情,更甚過於真。在很多攝影作品我們其實就會發現,真實的物體並不好看。早在黑白攝影的年代,攝影師羅傑·拜倫他認為:「黑白照片是非常極簡主義的藝術形式,不像彩色照片,假裝模仿人眼看到的世界。黑與白,本質上是用抽象的方式來闡釋和轉化一個人所理解的真實。」而在暗房處理照片的時候,我常常會困擾於兩種對影像的處理態度,是要完整的還原現場的色彩、或是加入自己喜好的視覺模式。同樣的,一幅好的影響絕對不只是完美的複製現場的光線,往往在這些思考之前,我們想的是如何讓影像更好看。以許多攝影手法來說,慢快們所捕捉到的畫面,在正常的人眼視覺下是沒有辦法捕捉的畫面,那麼,用慢快門停留的畫面對我們而言,並不是真。同時我們人眼也不可能觀察到黑白的畫面,黑白的照片在某一程度的描述是超現實的,(有些人認為)同時也為真,你真的能藉由肉眼觀察到黑白的世界呢?而鏡頭所造成的景深與光學變形、星芒和超廣角的延伸變形,這些影響世界真實的取景方式,破壞了所謂的真,而造出假,但是我們會因為攝影師使用了黑白底片、慢速快門與淺景深這些攝影技術的騙術,而導致我們不喜歡這些影像嗎?

我喜歡假的影像。(以真實與虛假而言)

這份假的影像裡面,加入的其實是攝影師的想像,並對這份想像做出的修飾。攝影能夠跟繪畫站在藝術的角度,我認為就是因為這份假,而造成我們對於想像的真。

 

 

 

 

 

阿骨打:

「看你怎麼去想"成相.成影"這件事吧,如~電影都是虛假的,但有的導演會堅持製作真實佈景跟道具,有的劇組則全用合成電腦特效達到效果 看導演想要電影給觀眾除了視聽的體驗之外有的,怎麼樣的感受這部電影」

 

 

 

 

15698952025_b8c25a36fd_bInterstellar @ Photo by interstellarmovie   

 

 

 

 

 

我想要提的是星際效應(INTERSTELLAR,2014)這部由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導的科幻片。既然是科幻片,你可以想像其中有很多的部分來自於想像。很多人認為諾蘭為最後一位秉持底片的最後一根稻草(稻草),在2014年派拉蒙決定停止底片轉由數位化之後,目前的電影市場上用電影底片拍的作品已經日薄西山。如果你有看一些星際效應的花邊,諾蘭為了片頭的地球場景,決定種了一大片玉米田(然後最後再一起燒掉)。

我其實不認為使用真實的布景或是道具是一種「真實」。另外一方面來說,我認為諾蘭關注在這種處理上不是因為「真」比較好,而是用數位動畫是不是能達到他想要的效果。當很多底片人認為諾蘭是底片的最後救世主的時候,不要忘記,在星際效應這部電影裡面,仍然有很多數位動畫在其中,像是星際漫遊與星球等等,這些都不是諾蘭發射火箭到木星與火星所拍攝下來的畫面,而這裡的底片化也僅是從數位在投影在底片上的一個載體而已,從這裡看起來,我認為諾蘭並不是一味擁抱底片的基本教義派,他只是在乎底片能不能帶給他的風格和色彩而已。

有趣的是,我在閱讀大家在星際效應的心得時,很少人對真實的玉米田感動,但是絕大部分人卻覺得倘佯在由數位動畫描述的「假」宇宙當中覺得驚奇。於是真實就能感動人心嗎?不如我們在重撥一次諾蘭放火燒玉米田的片段吧!

 

 

 

 

o-JESSICA-CHASTAIN-INTERSTELLAR-facebook  Interstellar @ Photo by interstellarmovi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