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FILM AND STICKERBLOG.png

時差

時差又回到芝加哥時間了,睡了一個下午,醒來又是晚上了。

把一個禮拜前拍攝的測試 Fomapan R100 配了藥沖洗,包含幾捲有點特別的Adox德國家底片 HR-50 ,睡前分享了一篇由國外暗房 OneDayFilm 所做的 Film Never Die Fujifilm C200 測試的文章,其實說起來也蠻有趣的,即便貼紙撕開裡面是 C200 的鐵殼,不過依舊還是無法輕易的讓大家的好奇心滿足。近年有不少關於底片的實拍測試,以前也很喜歡看這類的測試,不過在開始進入自沖自掃的階段後,這類的評測就比較少看了。貌似以前在比拚Nikon與Canon的直出膚色色調時,大家也如此熱衷同樣焦段、同樣場合下的膚色比較,但是在色彩管理與控制的考量上,一個好的色彩工具本身就不是絕對的固定取樣,這也是寬容度存在的原因,過去這類系統由底片廠商的底片乳劑、沖洗配方、相紙取向來決定,現代則由更廣闊的銀幕所取代時,我們這麼熱衷去討論類比數位化後的各自表述,不曉得算不算是一種數位時代懷舊類比的怪事。

我們可能並不太在意類比的本質,畢竟我們終究活在數位的時代。

2019-05-06_021249.png

類比
與數位化

正片或許是底片最特別的某種存在,他固然還是可以掃描(與數位化),退一萬步來說,你現在看到的照片與正片分享,也都來自各種不同的數位化(iPhone或是底片掃描機),我們終究回不到那個,每個周末大家帶著自己上好匣的橘色底片盒、剛從沖紙機吐出來的一疊疊相紙,坐在一個暗室,大家將相紙攤平在桌上,討論鏡頭、銳利、發色、構圖技巧等等的年代。現在有更多的激勵機制讓我們去追求更多的讚數、分享與點閱,從原本的幾十人、到擴展到數以萬人的數位社群。到最後我們與數位媒介是同質化的,而底片作為一個類比的材料,終究也會攤平在數位的流動當中。

在未來,單純敘述自己是拍底片的攝影師已經不夠,
而是要論述除了底片以外,影像中還有什麼影像以外的事情。

這個論題在彩色年代檢討過去的黑白,以及現代為什麼仍需要黑白、在數位的年代檢討過去的類比、在一個電動車的未來討論燃油車的現在,以及,在一個極度分工的社會,我們仍在追求一個什麼都會的斜槓人生。

WH SHOT FILM FOR IMAGE OR SOMETHING ELSE?

底片殼上
不到一釐米的東西

回到 Film Never Die 對底片圈的衝擊,對像我們這樣的底片販售商來說,無疑是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想法。如何為底片增加附加價值,這是一個在底片薄利時代一個販售商不斷在思考的事情。通路的數位化,比價的容易性比起過去簡單不少,但是當底片的利潤銳減到5%以內之後,大多數底片商都依賴著避稅來擠出微弱的利潤。工作室也曾經被查過稅,比較早就輔導成小規模營業人,雖然也可以開免稅發票,不過在現代底片的販售上,利潤其實連5%的營業稅都支撐不了。

Rollei 在前年突擊推出的限量 VarioChrome、這幾年 Sunny16 推出的 Hillvale Sunny 16 Sunny 16 ,本質上都是在挑戰底片本身與攝影師認知之間的關係,價格與品牌的掛鉤,是否即便是相同的底片,換上不同的外觀,就可以與之截然不同。目前有獨立品牌的廠商都面臨漲價的困擾,諸如2019年的富士三月浩劫與四月世界末日,但其實比較起年前 Sunny 16與 Film Never Die 的售價,相比起富士的漲價,富士感覺還可以再漲300%。富士的策略其實可以打開一些副品牌作為新的底片缺口,攻佔5美元到8美元之間的空間,低價的3美元底片可能已經無法帶來多的利潤空間,而高單價在10美元以上的底片,都面臨銷售量不足而停產的命運,有2018年停產的 Natura 1600、與今年停產的 Venus 800

底片市場究竟還有多少市場可供開發,早期台灣的底片價格其實也一直往利薄多銷的價格戰,即便是二十年前的博愛路,底片的價格戰也不比現今便宜,只是資訊流動不易,在多跑幾家比價之間,趕快買,然後去拍照,可能是價格以外更重要的事情。最近 SNAPPP 也推出了自家開發的 純情24 ,老實說我正要買的時候要賣完了,看來就連做暗房的自己,也沒辦法抵擋底片上與影像毫無關聯的糖衣。雖然說是毫無關聯(是的,底片外面的包裝並不會影響你拍攝的色調),富士包裝偏綠、柯達偏黃、愛克發偏紅,這個迷因... (゚∀。)很純。

如果哪一天我們得以集資一個數量(十萬卷),或許將底片殼上薄薄的貼紙,變成貨真價實的鐵殼,是每個賣底片的人(包含我),夢寐以求的一步。雖然是這樣說,但即便成真,我們也只是步上十年前 Lomography 的老路而已,而 Lomography ,已經走在這個想法十年後了。

(有沒有人有《純情24》的底片可以賣我..._(:3 」∠ )_

底片是一種信仰。
是的,我是說那個抓不到也不能吃像民主一樣的東西。

那層不到一厘米的東西
確實可以影響你拍攝的方式與心境
回想起你第一次拿到不同底片而小心翼翼裝片的樣子
所以底片是一份信仰
只要你相信他,他就對你產生力量

這是我這幾個月對底片包裝的看法。

比起去檢討或是「戳破」這件事情,我覺得對我們販售底片的人而言,是去探索這個市場在底片口味上的選擇(與品味)。 Film Never Die 或許在底片的本質上沒有做出什麼「創新」,卻從低迷的底片價格上突出了一個破口,他做對了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是單純販售底片的我們所沒有看到的事情。我們檢討(或是探究)底片從哪裡來的線索,至多停留在底片的表面,我們其實沒辦法更深的去找尋這批底片的編號、生產地、供應商,諸如像是 Lomography 我們也只能大致上的判斷可能是誰做的,但是使用的是什麼乳劑與配方我們則是一無所知。在這個極限之下,這一捲底片就會變成一捲「新」底片。

真的新底片
ADOX HR-50

不過,我猜你對這捲底片可能一無所知。因為我也只在他發表的當天,看到一篇分享(那還是去年的事情)。Adox可以說是德國底片廠商AGFA實質上的繼承人,比起Rollei,他繼承了更多來自AGFA的技術與配方。HR-50是新時代的底片,有新的技術 SPEED BOOST ,更高的解析度、以及更透明的片基帶來的對比。

SPEED BOOST

這個新技術讓底片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在不影響高光濃度的情況下,提升暗部的細節,讓反差與高光部的影響減至最低。這種用途在紅外線攝影下格外有幫助。

但是

這卻不是一般使用者會在意的事情。
這一點可能導致一些老派的底片廠商在面臨高品質(同時也高價格)底片的同時,會傾向低價格的市場,但這類市場所帶來的利潤反而是逐漸縮減。 Lomography的底片一向不是以高畫質為主,但是它的價格普遍高於5美金以上,這一點是值得思考的產品定位。在富士停產最後的高感度底片之後,未來高品質的底片或許也會面臨生存之戰,但這並不意味底片會失去高價格的市場,而是高價格的市場,最重要的因素可能並不是高畫質的底片

 

就在剛剛,
稍微看了一下 Film Never Die 的底片,發現又有新的底片樣式。

IRO_400_Pre-Order_Listing_1-2_2048x@2x.jpg

IRO_400_Pre-Order_Listing_1-1_2048x@2x.jpg

(゚∀。)
我知道剛寫完這篇文章這樣子寫很不對,
...但是我好想買阿!

 

arrow
arrow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