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買咖啡廣場的時候,走到工作室附近的全家,門口旁邊鑽出一隻大老鼠從旁邊鑽到水溝旁邊。(((゚Д゚;)))
...這是不是什麼預兆

黑白正片沖洗

說起來黑白正片已經測試了半年左右,不過前期的幾次試做雖然有成功,但是成功率有點低,大部分時候都遇到乳劑剝離等問題,以及漂白不全等狀況。雖然看了很多國內的分享與論壇介紹,不過都差在漂白化學品的調劑上,大多數配方都還是使用重鉻酸鉀(potassium dichromate)來當作漂白劑。

2019-05-01-003.jpg
Fujifilm Neopan-SS
不得不說,富士家的底片很適合做黑白正片
可惜都停產了。・゜・(PД`q。)・゜・

阿阿阿
重鉻酸鉀超難買

最近動了幾個念頭是使購買套藥來使用,按照過去的沖洗流程,套藥的成功率基本上有99.9%,不過台灣因為沒有代理,從國外購買了話運費會比較複雜,比較擔心的倒是因為是特殊化學藥品,進口填單會有困難。幾年前B&H從有一段時間禁止運輸化學藥品,像是常用的藥粉都僅能在紐約門市店取,那時候幾乎全美國的暗房用戶都頭痛(不過後來好像又可以寄送了)。

新台幣戰士!出動

在蝦皮拍賣上有一個賣家有在販售套藥,關鍵字是《黑白正片反轉片沖洗套藥》,一套大約是$2,262台幣左右,國外的售價大約在30歐元之間,可以沖洗八捲35mm/兩捲Double 8或是一捲16mm的黑白底片。按照過去的經驗這類藥品要郵寄都會遇到一些困難,即便是從掏寶上購買,大多也要走特貨或是私人集運,中間被抽的稅肯定不少。最後只好從源頭重新做研究。

最後發現ILFORD有一份黑白正片的實作文件,裡面有包含建議的漂白配方,主要使用高猛酸鉀作為漂白劑,取代重鉻酸鉀,不過其中還是會需要用到濃硫酸,相比起一般的化學品條配,還是要多留意一下。

2019-05-05_023639.png

以前這個系列都會用廢綠羊系列作為標題(゚∀゚)
像是

[說明書]廢綠羊讀ILFORD APPLICATION SHEET PUSH PROCESSING 
[說明書]廢綠羊讀柯達底片文件:《X光掃描機對底片的影響》

 

這次還是用同一個邏輯來寫這次的文章好了,
關於這篇文章可以讀我寫的中文重點翻譯版本:


說明書│廢綠羊讀
《APPLICATION SHEET REVERSAL PROCESSING:黑白正片沖洗應用手冊 》

這個標題有夠長(?)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3.jpg
Ultrafine Extreme 400
首顯顯影劑 MULTIGRADE DEVELOPER 
20˚C / 300s / Hand Agitation

黑白正片沖洗的心得

1.濃硫酸的調配

調濃硫酸這件事情其實調久了好像也沒這麼可怕了,除了滴進蒸餾水當中的嘶嘶聲,以及拿來擦拭化成黑炭的衛生紙,好像也沒這麼可怕。我們玩老車用的電瓶是加水的老式電瓶,有時候為了拯救那些很難買的CB100的6V小電瓶,會重新調配稀硫酸活化電瓶,不見得每次都能救活,不過救活總能幫老車主省下一點錢。一般充滿電的電瓶硫酸液的比重是1.28左右,失去活性的比重是1.12,至於少掉的重量跑去哪裡呢,這就是所謂的電極版硫化。

如果你在調配的時候沒有準確的滴定管可以使用,可以大略的用比重計來調配。在ILFORD的應用手冊當中使用的配方式

490ml的蒸餾水加入10ml的濃硫酸

調配方式

我的調配方式是用電子秤來(重量)來取代容積,首先先把量杯放在電子秤上歸零(Tare),加入至490g後,歸零(Tare),再用滴管滴入重量18.4g,總容液重量508.4g,比重約為1.018-1.025之間的稀硫酸溶液。

調配方式為什麼要用重量來衡量

主要跟器具有關係,10ml本身是非常細微的單位,這個大小都要使用針筒的器具來做抽吸工具,考量到硫酸特別的性質,會採用玻璃滴管來抽取,只不過這種屁股是橡膠球的滴管,每次吸起來不一定剛好是整數ml,排出的時候也不完全能夠排除乾淨,因此在抽取劑量不穩定的情況下,用重量來做衡量是比較客觀的選擇。另一點就是量杯要量取準確的490ml,如果不靠重量,用體積來肉眼觀測,誤差會比較大一些。
重量單位最棒了,還可以看小數點。(゚∀。)

至於,需不需要這麼準,之前調配的比例抓錯了一倍(水少一半),底片就融掉了。好震驚阿!

2.水洗與清淨

在文件裡面有個有趣的步驟省略就是,那個急制(Stop Bath)的流程不見了。最早以前我以為我的底片一直融掉是因為鹼性與漂白之間缺少緩衝(單純用水洗不夠),所以還特別去買了

超級無敵貴的柯達原廠急制劑

結果問題跟急制劑沒什麼關係。按照文件的流程,中間依靠水洗就可以了。漂白之後有一道流程是清淨(Clearing Bath),主要是用來˙去除水洗無法完全去掉的漂白殘留(呈現淡褐色),這個東西的配方是焦亞硫酸納(sodium metabisulphite)或偏亞硫酸納(potassium metabisulphite),這東西其實就是去海波藥粉中的主要成分,如果平常有在用了話可以接拿來使用就可以了。

25g 焦亞硫酸鈉 加水到 1000ml

就可以調配成清淨用的的配方了(Clearing Bath),在原廠的流程當中幾乎每一道中間都會過一道水洗(Rinse),所以如果有片罐用的加壓注水管會節省不少時間。不過這個流程好像也說了急制好像在原廠的建議裏面也不是這麼必需的存在就是了(但是水洗要多沖久一些)。

2.漂白

漂白這一道是要將原本顯影成實銀的銀子洗掉,這也是為什麼這一道不是特別毒就是特別強的氧化劑。這次配方中的過錳酸鉀其實原本在暗房化學當中,就有打薄劑的用途。

打薄

這個化學藥劑的用法是當你特別在意沖洗過度的底片時,可以浸泡在過錳酸鉀的溶液裡,可以整體降低底片上的銀離子,不過如果泡太久了話,影像就會消失不見。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去銀效果跟用來做挑染保護還原的赤血鹽,進行的化學式是不同的過程,雖然在暗房流程內都屬於漂白,但赤血鹽的漂白屬於淺銀還原,再顯影會再重現,這也是硒調色/棕調染(Sepia Toning)的流程。這個流程務必要在定影使用,將淺銀都去除乾淨後再進行調染,而反轉程序中的漂白,則是將底片上的銀去除後,顯影剩餘的淺銀,就會變成實像。

之前很天真的享用赤血鹽來做正片反轉,失敗三四卷都變成黑色海苔後才研究為什麼這兩種漂白不一樣。
過去還用過漂白水阿阿阿阿完全沒用的東西f

值得一提的是這藥劑還可以拿來當消毒劑,像是拿來消毒水果或是去除白色Tee Shirt上的污漬。

星爆氣流搖
額,請持續搖晃

漂白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他除了要溶解底片上的銀,還要要銀從底片上「刷」下來,原廠建議要劇烈並且持續的搖晃,在黑白沖洗文件裡頭很少會用vigorous(經歷壯盛的)這個字來形容搖晃的方式,我想你就盡力搖吧(゚∀゚)(゚∀゚)

原廠說在倒入漂白三十秒後就可以在明室下操作,不過我還是建議可以多待幾分鐘再打開片罐,漂白之後的流程都可以在明室下操作,漂白完後的底片會看到乳黃色的乳劑與已經被清除掉的透明部分,上面可能還會留些類似黑色的雜質與褐色的殘留物質,不過到了這個步驟,就成功了一半了。

3.後漂白流程

漂白之後就要進行清淨與光反轉,這個流程之後都是可見光的流程。關於光反轉其實只要曝光充足即可,原廠有建議的瓦數以及步驟,不過如果漂白流程做得足夠,光反轉階段多"曝光"一些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若漂白流程有不足,就可能會產生奇怪的光暈反轉。

光反轉

在做光反轉的時候還是會建議從片圈下取下會比較均勻,雖然可以直接在片圈上照光,但還是有機會有死角,沒照光的部分在後續的二次顯影就可能會出現陰影或是濃度不足的情況。

2019-05-01-001.jpg
偷懶沒有從片圈拿出來就會像這樣子

BUT!

這個時候的底片乳劑很脆弱,如果底片沒有捏好,很容易刮傷畫面與乳劑,因此這個流程在後期我可能會想嘗試看看化學反轉的步驟,這樣可以減少刮傷的可能性,加上可以一直在片罐裡頭工作,對我們這樣大量處理的時候會比較流暢。畢竟如果每一卷都要拆下片圈,沖十捲就要拆十次...

接下來的二次顯影與定影都可以直接在觀察濃度。

4.二次顯影

這次顯影其實不太注重濃度、時間與配方,像我是直接拿一次顯影的顯影劑來使用。第二次的顯影主要就是讓原本的反轉淺銀完全顯影即可,雖然二次顯影也可以做為調整濃度的階段,不過我會建議在第一道顯影就調整完成,讓後面的程序可以比較單純用在顯影。

5.要不要用堅膜定影

都可以,不過如果你使用的是有堅膜配方的定影(Harderning),可以在之後的保存上多一分保護,不過目前比較好買到的配方都是快速定影配方(Rapid Fixer),像是ILFORD本家的HYPAM在台灣就沒看過,代用的配方就是柯達的舊式AB劑配方,不過堅膜也有個小缺點,堅膜的B劑有適量的濃硫酸,所以會降低定影劑的壽命。

 

2019-05-01-002.jpg
Ultrafine Extreme 400 
黑白正片中最有趣的結果就是可以讓中片幅黑白底片變成正片,那種感覺是很難言喻的。
「好大!」

6.漂白的藥性與保存

可能是酸鹼中和的過程會大大衰退,這導致之前在測試的時候,要是想要一次沖洗三到四卷以上的底片了話,都會出現這種顯影不均(後來確定是漂白不均),所以我的建議是,一次一捲一捲來,即便你有1540(一次五捲)可以沖洗。在ILFORD的原廠建議裡面是這樣子說的:

Making a fresh workingsolution for each film, and discard after use.

對每一捲底片使用新鮮的工作比例(不要重複使用),然後用完就換新。

保存

在看完ILFORD的原廠文件之後,在漂白的道藥劑的保存上有個建議是:將濃硫酸的配方配置好當作A劑,過錳酸鉀溶於水後當作B劑分開存放,這樣子可以保存得比較久一點。

7.保護底片邊緣

正片反轉是一種有點違反底片設計的化學流程,尤其是漂白這個流程會用到強酸,而底片乳劑又是非常害怕酸性物質。幾天前的比例,單單就只是硫酸多了3ml,就導致連續測試的四五底片都有嚴重的乳劑脫落,嚴重到一脫漂白,就倒出一大堆乳劑破片,最後得到一張乾淨透明的四五片。即便從後端調整稀釋比例,也依舊。

這次精準的買了滴定管來調配,乳劑的狀況就好上很多。但是依舊很脆弱。

我的建議

如果要做很漂亮的底片邊緣,要避免不斷的摩擦片圈(在光反轉的步驟),或著是要避免再定影前把底片從片圈取下,因此化學光反轉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流程。我的作法是在光反轉的過程,脫片圈的步驟要直接打開片圈(不要拉著底片從片圈抽出),這樣會很容易刮傷兩邊的號碼(而我們暗房人最愛秀的就是這兩行工廠字碼),片圈一定要乾,否則會有顯影不均勻的痕跡。光反轉完後要上底片,將底片泡在水中可以減少與片圈的摩擦,這樣子就可以讓你的底片編號存活的機率大一些。

8.掃描起來如何

比我意想中的要細一些,即便是用高感度的底片,搭配相紙的顯影劑(ILFORD MULTIGRADE DEVELOPER),原本以為這個搭配會蠻粗的,不過意外的好。在正常的正片首顯(First Developer)選擇上,一般用的配方會是反差較大的顯影劑,反而一般的顯影劑(EI界定在0.5)反而沖洗起來會太軟,因此像是相紙顯影劑這種顯影反差較大的類型就很適合作為正片首顯顯影劑,在原廠的選擇裡面是採用"配藥",並且會依照不同的底片類型增減海波結晶(sodium thiosulphate crystals)。

真正適合的顯影劑可能不見得會適合你的想像,所以比起負片,正片更需要不同的階調調配來達到最適合的濃度。

那時候正在寫暗房筆記,突然看到ILFORD的原廠文件,趕快拿著相機就拍了測試的第一卷。(還是三更半夜)

FUJIFILM NEOPAN SS

雖然過期十年了,富士的過期底片真的很讚。(゚∀。)

C1905-BW-Fujifilm-Neopan-SS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5.jpg

C1905-BW-Fujifilm-Neopan-SS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6.jpg

9.掃描怪怪的

是得,不曉得你在這幾張裡面有沒有覺得畫面中的邊緣,有點怪怪的。(゚∀゚)

C1905-BW-Fujifilm-Neopan-SS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7.jpg

2019-05-05_053059.png

這個現象是因為在預設的正片通道當中,都是設計給「彩色」正片掃描,因此如果你是使用商業型的掃描器(像是Fujiscan SP3000或Noritsu HS-1800),就會遇到ICC介入畫面校正的狀況,他會針對物體的邊緣線條做除塵處理,於是就會變成奇怪的描邊線條。

解決的辦法

這類商業掃描器的做法就是用黑白負片模式掃描完之後,再從後期轉正成正像。
或著直接用翻拍的方式,就不會有掃描器擅自幫你描線的狀況了。

ULTRAFINE EXTREME 400

Ultrafine是目前我比較常用的中片幅底片之一,換算起來是目前最經濟的高速底片選擇之一。不過作為正片有幾個想法: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1.jpg

10.高光的灰度

我猜作為底片選擇當中,作為正片高光區域的表現就是底片片基的"透明"程度,像是ILFORD原廠建議當中,推薦的三款底片分別是Delta100、PAN F與FP4,相反的HP5與Delta 400就不推薦,但是主要不推薦的原因我猜測跟片基的透光率有關,在高感度的底片的片基為了抵抗較高的流名,因此在沖洗成正片時,他反而沒有想像中這麼透明。

不過這並不影響沖洗成正片的解析度,但是直接從肉眼觀察後會覺得整體階調壓縮在第七階到第八階左右,掃描起來會有點悶,會比較接近D76的特性曲線。

相反來說,富士的NEOPAN系列就很適合。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2.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4.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8.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09.jpg

 

C1905-BW-Ultrafine400-igreensheep-Whatevergraphy-011.jpg

結論就是

目標A:
70mm底片的實際應用

黑白正片沖洗主要要搭配的是70mm底片(雙齒孔),只要搭配得當,黑白正片就可以應用在哈蘇的A70片盒,過去的高空偵察大多也多是利用正片沖洗做高倍率放大透片,有時候直就是使用黑白正片沖洗作為處理,直接用於桌台上研究地形與戰略。

目標B:
新沖洗方式的應用

可以當黑白正片看很秋。(゚∀゚)
在大片幅底片上,彩色正片的價格與沖洗難度都相對較高,黑白底片的取得難度相對實惠不少,在大片幅的攝影上如果可以加入黑白正片的應用,或許可以讓更多人踏入大片幅底片的攝影,除了四五底片,還有8X10等等的用。更甚未來在16mm以及8mm的電影底片的正片沖洗,就可以直接經由投影機撥放,目前做片源拷貝的難度還是比數位翻拍較高,但如果想要直接撥放底片,黑白正片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arrow
arrow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