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FORD
APPLICATION
SHEET

PUSH
PROCESSING

增感沖洗應用文件 

 

螢幕截圖 2015-10-15 21.20.47

前言

這一次要介紹的是在底片處理中十分有趣的一個課題:增感。

同時延續之前提過的底片的感度與標定感度,這件事情在黑白底片當中又顯得十分有彈性。一卷底片究竟要用幾度來拍呢?底片公司標定的感度就是正確的嗎?為什麼相同一卷底片,店家沖出來的影像,看起來總和暗房沖洗出來的照片看起來不太一樣呢?

請問,這卷底片我應該用幾度來拍呢?

這次,我們來談談比較反骨的事情,

我偏偏就不要照著底片上的感度來拍,我們來看看對影像有什麼改變

那麼,我們開始囉!(*´∀`)

 

 

螢幕截圖 2015-10-15 21.29.49  

用延長顯影時間
來增加底片的感光速度
Apparent Film Speed

一般相機底片都有一個基礎的感度(Speed),通常都是用ISO的形式寫在底片的包裝上,這一行短短的數字,讓你大概對知道這卷底片的感光能力(Sensitve to light)有個底,不過這是感光能力背後有一個基礎,建立在正常的反差(Normal Contract)上,一般來說如果你對這卷底片

1.依據底片上的感度做正確曝光。

2.依據底片品牌推薦的沖洗時間與藥水,去顯影底片,於是你就會得到...

3.特定反差的底片,通常這個反差的目的,是為了讓影像主體的曝光可以被容納在一個足夠的寬容度(Wide range)當中,即便曝光有些閃失也可以在暗房放相的處理中修正回來,這是控制反差的意義。你可以目的是為了讓你想要拍攝的主體可以安心地變成好看的影像,所以我們要依循包裝上的感光度(同時顯影底片的處理方式也是)

但是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BUT!

你在眾多的攝影過程中、接觸各式各樣不同的攝影場景時,你很難總是用一種感度來應付所有的攝影狀況,可能光線不足、或是你需要比較高速的快門、比較小的光圈去換景深時,你就可能會需要更高速的(Higher Speed)底片

第一個做法當然就是去買天生感度就比較高的底片。例如400就是比100快、800度比400快些。

t-max-p3200  

第二個作法,就是增感:增感並不是做了什麼神奇的法術讓底片自己變快,實際上增感直觀來說就是「曝光不足」(Under Exposure),但是藉由延長沖洗時間去「補救」影像讓他達到正常(Normal)的曝光。

是的,既然說是補救,就代表中間必然會有些犧牲,就像是阿斯拉開推進器一樣,小開可以加速、但是開大久引擎就會爆炸。

 

增感是一個魔鬼的交易,魔鬼左手拿著感度、右手伸手跟你要著顆粒、反差與暗部細節:孩子,沒有錢買高感度底片嗎?拿底片的反差來換吧!

你可以對很多底片增感一到兩格(還可以接受的範圍),而有些底片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預留增感的空間,或著說他的體質比叫好,加速器可以撐得比別人久一些。大部份的底片大概都能增感一格,但是像Ilford的Delta400 Professional 和HP5 Plus,就可以撐到三格以上,不過當你決定對底片做這樣子的「加速」時,你勢必得需要一些比較特別的處理方式(最少你給他的油要比較好),來讓他得到最好的顯影結果。

一起來加速底片吧

準備把放在感度加速器裏頭囉,今天的底片沒有極限!

 

影響

顯影劑的選擇在這裡就就十分重要,它影響著你最後顯影出來的影像的品質 ,就跟你一開始選擇想要哪種底片的質感一樣重要。大多數顯影劑都可以用來做增感顯影,不過就像是你把手指咬破也可以拿來寫字一樣,挑選適合的「筆」與「紙」,就像選擇你想要的「底片」與「顯影劑」。

有些特殊的顯影劑(在這裡舉以ILFORD的產品為例)像是PERCEPTOL,這款專門為低感度(Pan F 50)微粒型(Finest grain)顯影劑,這種顯影劑就不太適合用來顯影,但是並不是說用了這種顯影劑底片就會爆炸,而是比起接下來要介紹的顯影劑,後者的表現會比較好。ILFORD推薦用來增感顯影的顯影劑像是MICROPHEN、ILFOTEC DD-X,這類顯影劑都屬於提升感度型(increase spedd)顯影劑,在同樣反差的條件下,他們的感度往往會比普通顯影劑更好,像打了戰鬥藥劑的陸戰隊,手速跟甩槍都更棒了呢!

接下來我們要來講一下魔鬼的交易,是的,我們又要來看圖表了

螢幕截圖 2015-10-15 21.31.53  

增感的基礎理論
PUSH PROCESSING

原廠文件是寫得蠻無聊的,我盡量寫的有趣一點(疑)

要了解我們要拿多少東西去換感度,我們就要回到感度最原始的基礎也就是照度(illumination),多少的光子可以讓銀變成影像,這個量值就成為我們的感度,如果你很感興趣你會發現ISO算的方式是等比級數,某種程度跟光圈的算法很像。

感度的形成有一個界定的標準,在ILFORD的指導手冊裡頭,他其實有不斷提到一個字叫做「Normal」,所謂”正常“的顯影方式就是以原廠設計底片的方式(時間、藥水))來顯影底片,得到原廠預期的反差,通常這個反差都是對應原廠所出的相紙,讓影像可以合適的呈現影像。所以當我們討論到所謂一個正常的系統流程,是要把「輸出」的結果考量進去,事實上在暗房的訓練裡頭,都是從後端思考回前端,從想要的影像思考回選擇的底片與藥水。  

這樣講起來增,感其實就是有目的的犧牲底片的細節,去得到感度上的增加,換得比較高速的快門、小光圈得到更好的景深。這個作法其實跟數位相機提高ISO是一樣的概念,但是在底片的化學顯影作用方面,我們是可以藉由化學來做到提高感度,同時控制粒子並得到適當反差,比起數位生成影像的方式大多已經被原廠「算好」的框架而言,底片就比較像是攝影界的開放源。

既然提到了犧牲底片的細節,就要討論到曝光的概念。增感的曝光策略實務上就是「曝光不足」,因此暗部的細節是第一個被犧牲的孩子,因為沒有銀離子沒有光,就沒有影像,但是相對的,你可以把有曝光(細節)但是不這麼夠的地方,拉回到最適合曝光與反差,其餘不重要的細節捨棄掉,就是一個棄柱保國民黨的概念,但是如果做得不好,選了不對的黨主席顯影劑,畫面還是會黑箱的看不見。

雖然說是犧牲細節,但是只要我們能夠犧牲得有技巧,就能夠保留一定的畫質、而且達成足夠的主體細節,就像是切手指跟手指甲的差別。如何切割切得好,這就不得不提次元刀連勝文,如何把無用的暗部與有細節得暗部切開、保留良好的街調並抑制顆粒,但畢竟人家是切割的天生好手(Born to cut),不過我們可以藉由原廠給的資料,來作為切割細節與沖洗的參考。

增感沖洗中選擇正確的顯影劑與底片,可以讓你即使在曝光不足的底片裡,達成最大程度的細節保留,如此也可以讓增感的影像有更好的畫質。有些有提供量表讓你參考暗部損失的極限,所以我們又要來看濃度先生與曝光小姐圖表囉

螢幕截圖 2015-10-15 21.28.20

這個表單主要有幾個重點,A是暗部細節開始的地方,在A以前的地方細節都不在家;B是中間調,主體曝光的範圍大致上以B為中心已達到漂亮而連續的階調,C則是高光細節,在C以後的地方細節都離家出走了。延伸出來的就是A(暗部細節)與C(高光細節)中間這段S叫做理想中的曝光,如果你的主體放在這一段S構成的範圍當中,就可以擁有最多的細節。

這裏原廠文件舉了三種增感會用到的的場景,不過這個就跟內褲的顏色一樣,不是說你今天穿了紅色的內褲就可以抽到大吉。(無意義的解釋)

下面原廠要告訴各位這三種內褲要穿什麼顏色比較適合。

螢幕截圖 2015-10-15 21.33.22  

微光

低照度與微弱光線照明的狀況。

ex:像是室內攝影常常會遇到補光源不足的情況,在有些狀況下不允許使用三腳架時,只好增感了

聚光

主體有足夠光線但是反差過大的狀況。

ex:在一些反差比較大的場景例如劇院當中,主體很亮、但是背景相當暗。事實上雖然不增感也可以拍,但是缺乏背景的細節會讓你的場景看起來像剪貼上去的報紙。

運動

場景光源符合正常拍攝的條件,但是在快門與光圈有額外需求的狀況。

ex.:即便在光源充足的運動場地,為了應付高速運動,常常需要高速快門和小光圈來凝結快速的動作的。

LOW LIGHT
PHOTOGRAPHY微光攝影

微光通常都是增感排行榜上的第一名,經典的增感場景就屬微光了。在這種場景當中光源都非常的微弱,比起大部份攝影的場合來說,像是LP比雞腿,往往這類場景也會導致比較窄的曝光範圍。如果你在這種場景使用均衡式測光錶,測光錶測出來的位置會是下面圖表的A1到A2這一段。

螢幕截圖 2015-10-15 21.28.27  

在這個圖表當中,如果我們把底片稍微增感一下,讓我們看到B1-B2這一段(增感事實上就是把原本曝光曲線往左移,用分區來說就是把原本放在第三區的影像,推到第五區),接著我們來看一下直的單位(濃度:濃度越高意味著越不透光,濃度越高可以想成越多銀反應,在畫面上看起來是越亮),我們比較正常未增感的N,與增感(Uprate)的N1-N2線段相比起來,在濃度上來說是低於正常曝光的濃度。換個方式來說就是因為曝光曝的比較少(Under-exposure)所以反應的銀粒子比較少,濃度(不透光率)就會比較低,最後生出來的影像,就會看起來就會比較黑。

在這個範例當中我們

這種影像在我們沖洗當中會稱之為「薄」(Thin),味道比較淡(疑),在暗房放大(Print)中會很難呈現細節。一般我們稱之為中間調的範圍,都落到濃度範圍曲線(N1-N2)的底部,反差不僅很低,而且很難跟背景區分開來,像跟背景黏在一起一樣。適當的增感可以把這樣子的反差區分開來,增加的反差可以讓影像比較容易放相,區分出主題與背景(N這一個區段會比N1-N2有更大的分離階調),雖然因為延長沖洗時間會增加一些比較粗糙的銀粒子(也就是數位的雜訊),但是比起不增感導致的曝光不足,雖然可以減少雜訊粒子的產生,但是比起主體跟背景黏在一起而看不出來到底拍了社麼東西而言,在這個範例裡面增感是...

Z>B

原廠文件在這裡,真心不騙,建議在這種光線不足的場經典景裡頭,面對曝光不足的困擾時,你應該讓你的底片考慮足夠的增感(Full push process)去得到適合輸出的影像細節。

這個表個就是油門催下去不要怕,需要一檔就一檔三檔就三檔拉到紅線不要怕。

舉個例子,以ILFOR專業底片HP5+來說,用MICROPHEN原液在一般沖洗罐的小系統裡面,如果你要增感兩格,沖洗上也對應兩格的幅度,從原本六分鐘,提升到十一分鐘(二十度)。

FLOODLIT

PHOTOGRAPHY高反差攝影

原文叫做洪水點燈(蛤),其實就是聚光燈照明的場景。這類場景常出現在劇場、戶外運動場,或是海面上救援或是美軍基地旁邊(額)。這類場景的特色是主體往往都有很足夠的光線、所以往往我們不擔心主體的曝光。在這裡往往需要考慮的是主體與背景上的反差,縱使主體非常明確而且安全,但是背景相對來說可能會跟主體差上五到六格的光差,會導致主體會像是被剪貼到去背的畫面當中。例外一個則是這種反差極大的場景會迷惑測光錶的判斷,導致曝光表給你的測光會納入一些你不想要紀錄的細節(例如背景),然後把你想要的主體弄到爆掉(曝光過度),於是在這類場景大家的建議都是以點測光取代均衡測光,或是在均衡測光下故意降低曝光來讓整個畫面有比較正常的細節紀錄。在許多拍攝經驗來看,在這種環境下增感好像沒什麼必要,因為如果不增感的情況下,主題還是有大概一兩個的寬容度可以取捨(放在第五區了話,想造增減兩格都還算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在這類場景你稍微的增感一點點,其實對於分離暗部細節的階調非常有效,同時也可以把原本跟背景一樣漆黑(Pure black)的細節推出來,對於在暗房後製而言,如果底片可以能納入細節,在放相的時候也有越多可以取捨的選擇。

如果你不是很確定(不是很相信測光)要多少曝光,增感兩到三格雖然可以幫你換到比較多的寬容度,不過要注意的是相對的你也犧牲了一些底片的品質(顆粒與細節),但是這些對於底片畫質的損失,比起曝光不足導致影像很難或無法被使用,這一點點細節的損失是可以被接受的代價。

物體的光源不錯了話,增感一格可以不用增加時間,如果沒有想像中得好,就比照微光環境嚇得增感時間吧!

ACTION
PHOTOGRAPHY運動攝影

在這類場景當中光線可能都足夠,會需要增感的原因是因為,你想要更高的快門速度去凍結運動的畫面、或是想要用小光圈去獲得足夠的景深,或是你很貪心,兩個都要。當你很貪心的時候,就要拿東西來換,第三種高速快門、小光圈選擇就很難兼顧畫質的損失和暗部的細節,就像當你油門全踩下去的時候,想要省點油就沒辦法啦,引擎也會轟轟叫,不過當你需要這樣子的底片速度去換得心目中的畫面時,還哪管得那些小細節呢?

沖洗建議

講個有趣的翻譯,在增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的是PUSH,這個詞其實是用在暗房沖洗的時候PUSH & PULL,就像是去拉扯底片的感光,有沒有一種把底片揉來揉去的感覺,PUSH就像把底片的感度往上推(PUSH)、減敢就像是把底片往下拉(PULL),有沒有覺得這個形容詞很有動感,像是在做體操一樣。而增感在翻譯當中常常會把兩個詞混淆在一起,Uprate實務上我翻成增感,但事實上是在測光時所做的曝光策略,通常講Uprate(增感),後面會用的單位是Stop(一檔曝光量),而PUSH後面用的單位是時間的倍數,例如_+1PUSH(X1.33)、+2PUSH(X2.5)這樣子的用法。在原廠的文法上是這樣子用的:

if you update the film by 2 stops,use a+1 push

不過在國外論壇的討論裡頭“Push 2 stops”實務上也是一個可以被接受的用法,但是在原廠的建議裡頭,Uprate 1 stop不見得是+1 push,Uprate 2s tops也可能只要Push+1,聽聽就好,然後放下它。

在沖洗建議這章裡面其實講得是,不同沖洗方式造成的沖洗時間的增減。譬如說一般暗房使用的沖洗罐,用手沖的方式就和快速沖印的快速機台有所不同。大部份原廠資料都會區分這些沖洗方式,以業餘玩家大部份都是以手沖(intermittent agitiation;譯作間歇式攪拌,也就是你常聽到的靜置五十秒搖晃十秒),而沖洗機則有分連續攪拌(Continuous agitation )與反覆攪拌(Rotary processor),一個是不斷去擾動藥水,另外一個則是像衣機。連續攪拌其實他的用法也比較廣,例如你是用頁式底片盆顯的時候,你得不斷撥動或是搖晃顯影盆讓藥水可以均勻的流動,這種也算是連續攪拌。往復攪拌你就想像一個會轉360度的海盜船,你是底片坐在船上那樣。

連續攪拌通常要比間接攪拌少15%的時間,而往復攪拌則建議不要預濕,怕顯影不均勻。

不過正常人大概都是用普通的顯影罐,像搖泡沫紅茶那樣子的沖洗方式。一般你可以很容易找到製作ILFORD泡沫顯影紅茶的資料、KODAK或其他廠牌也都算經典口味,這些底片品牌都很貼心的幫你預設了一些情境指導,另外比較貼心的會幫你做出一些對應的換算量表,基本上你可以選擇適合你方便的選擇像是顯影時間與溫度。

在不同溫度下顯影

曾經在一些討論暗房技術的論壇裡頭聽過:底片在高溫下很容易受傷,所以最高只建議在25度沖洗。事實上溫度跟時間的關係是可以換算的,而且相當線性,像是20度顯影六分鐘,在原廠的條件底下24度顯影四分鐘的結果是一樣的。不過要注意的是溫度過高到一個程度可能會導致底片受損,低到一個程度可能會讓藥水失去活性,基本上15度25度都算是宜人的沖片溫度。另外一個則是顯影的時間,過短的顯影時間可能會導致一些顯影均勻的問題,相對的過短的顯影時間會讓倒入藥水與倒出的時間誤差極大化。例如十分鐘的顯影時間十秒鐘的倒入倒出誤差可能就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是一分半的顯影時間,這十秒可能就讓底片多發展一區。所以找到一個你比較愛的顯影方式、也比較好操作的環境,就是暗房人自己的習慣,而這個習慣,就讓間接變成你沖洗影像的特色。

結論

疑?其實上面就翻完了,下次來補充一些實際增感遇到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