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4426_10152453579167844_567494985914661398_o

a little glimpse on@ Photo by Greensheep  

顯影盆下壓著許多相紙,有的是洗壞的、有的是不滿意的。我想只有在暗房才可以看到這樣子的情境,每一張相紙,都是攝影在逼近自己心中完美的作品時,殞落的試金石。一開始總會覺得可惜難以割捨,但是那是不可省略的過程。

 

 

 

 

底片的辯護

有人說底片是數位沒辦法複製:
「顏色的連續階調性不是印表機工藝可以模擬出來的。」


我其實很驚訝這個說法的原因是,大家在討論底片的時候(或是面對底片影響的時候),幾乎都是對著你現在在看銀幕所下的討論。這一點讓我覺得很有趣的原因是,底片所強調的類比性經過數位化的掃描之後,仍會有所謂的「顏色的連續階調性不是印表機工藝可以模擬出來的」的類比特性嗎?
拿著數位化後的底片檔案,我們又該怎麼去替類比的連續性做辯解?

 

 

 

 

10532131_10152310880512844_7211251269034486849_oDatasheet of photopraphy@ Photo by Greensheep  
有一次田園的講座請來的是在日本出版攝影集的町口覚、町口景,這兩位東京麻吉來談論他們出版日本攝影集的經驗與過程,手中的印樣是森山大道的作品印樣的印刷品。

 

 

 

數位與類比

事實上我認為數位化可以逼近底片的結果,數位化本身就是一種不斷的在逼近類比的過程,所以當數位取的值涵蓋數夠大的時候,他能夠接近類比,但是不可能等於類比(極值概念)。但是在逼近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認為數位的影像根類比的影響會有人眼無法辨別的近似結果。

 

 

 

 

10548099_10152310880392844_1544224515069488934_oDraft of photography book@ Photo by Greensheep  
我們接觸攝影的基材是來自於銀幕,抑或是紙張呢?

 

 

 

怎麼談寬容度

有趣的是,提著這種答案在網路上回答底片比較好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對底片這個基材做過了解與實驗?
談回一個底片的寬容度的問題,什麼是寬容度?底片的寬容度怎麼來,而我們掃描的檔案就帶有寬容度嗎?如果底片在做類比放大的時候,都還需要加減光來處理,我們又怎麼能從數位的掃描檔案得出:底片的寬容度很棒的結論呢?

 

 

 

 

10348642_10152141558297844_3987538554750024055_ojust  hang on@ Photo by Greensheep  
當我們做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安心的說我們完成了這份攝影呢?
是在按完快門之後、沖洗底片結束之後、掃瞄到電腦之後,或是在我們上傳到Facebook之後呢?

 

 

 

盲目的神話

就像是有人拿著未調光的電影底片跟大家說:電影底片的寬容度神高、拍起來特別有電影味的時候,不覺得其中有那麼一些吊詭的地方。
當我們提到寬容度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思考我們觀看的基材(銀幕、相紙),底片是透射稿,他的寬容度高的原因來自於他的黑(不透光)是真的不透光、白則是完全的透明,但是在相紙(反射稿)與銀幕上(發光體)呢?你是否曾經在房間關起燈的時候打銀幕打開,看著全黑的銀幕卻覺得他有些亮,看著明明該是白色的地方相紙上看起來卻帶點紙的顏色,當討論的基材不同,你該怎麼去定義寬容度與異材質所能夠曝光的範圍?
看著銀幕上的底片掃描檔案說底片的寬容度很大與連續的階調性,我覺得這樣對於底片的敘述,反而像是一種盲目的神話。

 

 

 

10633324_10152310880452844_4212546020569046144_ojust  hang on@ Photo by Greensheep 
還記得在文章開頭:「顏色的連續階調性不是印表機工藝可以模擬出來的。」的一段話嗎?

那麼,我們所看的攝影集,又是藉由什麼樣的工藝展現在我們眼前呢?

 

 

 

結論

底片拍得好看有很多前置的原因,就像是布列松能成為大師的原因,不只是因為萊卡相機,大家在談及布列松的同時,有多少人提及布列松有固定合作的沖印師──皮爾‧葛斯曼(Pierre Gassmann)。同樣的,很多人簡單的把好照片的理由歸咎於相機、軟體、國家甚至是模特兒,這種把複雜的思考簡單化的過程中,常常就會像攝影行為中,過度的曝光宣染生出的雜訊(noisy)。我們該認清楚的,終究是底片他是攝影的一部分、眾多感光材料中的一種選擇,而每一種對材料的選擇都有他的優點與缺點,我們不應該放大或是縮小每一種材料的優點與缺點(像是與其爭論數位與底片),不如把心思放在如何選擇,在哪一種專題裡面,用什麼樣的材料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以一段森山大道的訪談1作結:

首先,我確實曾有過「數位相機和我的體質不合」的感覺,雖然這種感覺並不強烈,但我內心深處總存在著這樣的疑慮。(...)

不過,兩者其實都不是攸關攝影本質的問題,所以我也不會說「我絕對不拍數位」,或是「攝影必定是銀鹽」如此堅持的話語。

 

 

 

 

 


 

1.森山大道,我的寫真全貌(2013,原點出版社)

2.第7回 "曲線美"が色再現性の決め手に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ガンマ」を知ろ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sh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